上海市浦东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浦东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高三历史加一试卷
2009年10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从历史进程来看,欧洲的民族国家最早出现于
A.英国、法国
B.英国、西班牙
C.法国、德国
D.西班牙、葡萄牙
2、“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3、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一本书——《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该书名喻指拉丁美洲曾经
A.出现几何形国家边界B.爆发民族独立战争
C.形成畸形单一作物制D.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4、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

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D.明治天皇
5、路易十六在日记中写道:“14日,星期二,无事。

”然而,这一天却成为改写法国历史的日子。

因为在那天
A.第三等级召开了国民会议B.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
C.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D.拿破仑颁布了《法国民法典》
6、右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它最能反映中华文明的早期特征之一是
A.南稻北粟
B.驯养牲畜
C.农耕聚落
D.等级分化
7、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
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
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8、商周青铜器的种类主体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最能折射出
A.青铜器是当时最好的兵器
B.青铜器中无青铜农具的存在
C.青铜器是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相沟通的媒体
D.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9、西周实行封邦建国体制的根本目的是
A.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管理B.实现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C.巩固周王室的统治D.对同姓诸侯的犒赏
10、在众多的社会变革中,最深刻的变革总是来自于经济领域的变革。

下列史实能证明以上
点的是
A.原始农耕的出现及铁器与犁耕技术的使用
B.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D.赋税制度的不断变革
11、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
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事件”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12、三国时期的开端及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时间分别是
A.公元9年及公远220年B.分元220年及公元229年
C.公元196年及公元229年D.公元208年及公元229年
13、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这主要是因为
A.契丹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B.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D.中原先进政治制度的吸引
14、《中国文化概论》一书认为:“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
类型……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以下关于形成唐宋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①唐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②唐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
③唐朝商品经济高度发达④唐朝在文化上兼容并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5、但丁在《神曲》中批判“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

这里的“你”是指
A.远古人类B.封建教会
C.资产阶级D.无产阶级
16、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17、名字是人的称谓符号,有的还凝聚着一段历史的情结。

下列姓名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赵思和 B.钱兴隆 C. 孙悟空 D.李援朝
18、下表是建国初期工农生产统计表,从中可以反映出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A.农轻重比例能协调发展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
D.沿用传统的重视农业政策
19、用一个主题概括,下列四张照片反映出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是
A. 以社会制度为转移 B.以经济利益为转移
C. 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D. 注重与大国发展关系
20、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演说到:“由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斯大林的演说引起西方世界的强烈反响,其中最突出的是
A.推进了联合国的建立 B. 推动两德和解,遏止苏联扩张
C. 遏制苏联,挑起“冷战”
D. 法德和解,联合自强遏制苏联
21、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下列按当年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排序第二的应是
A B C D
22、“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
B. 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行军事援助
23、上海市的许多交通线路上已普遍使用“非接触式IC卡”。

该卡应用了物理学上的电磁感应原理,世界上最早证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24、史学界公认的“现代化”的含义是指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农业宗法社会向工业法制社会转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也开始了现代化。

下列事件中,体现现代化精神的是
①洋务运动②清末新政③义和团运动④实业救国⑤文化大革命⑥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②④⑤⑥
25、以下事件中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上海无关的是
A.创办《新青年》 B.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C.五卅大罢工 D.八·一三事变
26、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27、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仅仅依赖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不行的,还需要一只“看得见的手”。

这里的“看得见的手”是寓指
A.自由放任 B.市场调节 C.商人操纵D.国家干预
28、与“司母戊鼎”、“甲骨文”、“盘庚迁殷”归类标准相同的是
A.原始瓷器B.姜寨遗址C D.启杀伯益
29、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掘出很多居室、宫殿、陵寝、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寻找“夏墟”的重大发现。

但是50多年来,史学界对夏朝历史的“信史”地位还是存在较多的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遗址中没有出现
A. 兽骨 B.文字 C. 铁器 D. 龟甲
30、二战结束后,美国结束与中国多年对抗并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确切时间是
A.1949年 B.1971年 C. 1972年 D.1979年
二、非选择题(90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31. 历史发生之后便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是凭借所遗留下来的历史证据建构而来的,请依据以下材料去建构你的历史认识。

材料一: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以及山西南部一带,现已发现遗址有近百处,其中1959年发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其典型代表。

它距今约3850年--3550年,遗址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面积约3平方公里。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宫殿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面积达到一万平方米以上。

二里头宫殿遗址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材料三: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青铜器有18个种类104件,下图为其典型代表
三足青铜鼎青铜爵镶嵌十字纹青铜方钺
材料四: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问题:
(1)材料二的两幅图片之间有什么内在关联?
(2)对于夏朝建立的认识,材料二、三和材料四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上述材料中建构你对夏朝历史的认识。

32、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被称为二十世纪世界史上最具影响的三大改革。

(1)时代为三次改革提供的机遇各是什么?
(2)谈谈苏、美两国改革的实质。

(3)指出这三次改革的共性。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问题:(11分)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西方文明是什么?指出“非凡的改革方案”的局限性,并举例说明日本民族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4、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1、2中字母所代表的机构名称。

(2)图3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变化?
(3)从图1到图4,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4)基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分别概括历史图片和图示在学习、探究历史中的作用。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演进坐标图
材料二: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克劳在《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

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也对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问题:
(1)第一次现代化进程中先后被用作能源的依次是什么?在推动能源利用方面,分别有哪些革命性的发明?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现代化进程阶段对世界和中国分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第二次现代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举出一例革命性的发明。

36、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的三次转变
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转变:从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变为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49——1956);第二次转变:从“以苏联为戒”转变为超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7——1978);第三次转变:从突破苏联模式到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2009)。

分析三次转变的轨迹、原因、性质和结果不难看出,第一次转变是由于急于求成,其性质是急变,但是情有可原,取得可观绩效;第二次转变主要因为胜利冲昏头脑,更急于求成,又对形势判断失误,其性质却是蜕变,固然出于好心,但是违背客观规律,结果变糟了,付出沉重代价;第三次转变则是源于吃大堑长大智,迷途知返,重新探索,其性质是善变,变为善于掌握客观规律,开辟了不发达国家通往社会主义新路。

只要珍视者这第三次善变,再实干苦干巧干4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就必能较为全面地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目的。

————摘自《学习时报》(2009、10、9)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是这么?
2、结合新中国60年来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的三次转变,请从原因、性质、轨迹、和结果四个方面史论结合予以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