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
学术探讨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模
式开始渗透各个领域,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以信息传播为主的媒体领域。
网络技术催生了各种信息传播与发布平台,各种新媒体应时而生。
在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红利面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既要共存又存在竞争。
由于技术门槛的降低和网络信息传播与发布的便捷,全民狂欢式的信息生产与传播已然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原则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假新闻现象日益常态化,并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一、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发生的变化(一)发布者与传播者身份的变化:专业新闻媒体及从业者+新媒体及个人
首先,假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如今,网民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发布与传播信息。
人们长期沉浸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已经习惯于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新闻信息。
在这种信息发布与传播环境中,除了传统媒体及其从业者外,还有其他新媒体及不同身份的个人。
这种发布与传播信息身份的多元化,导致假新闻现象日益增加。
2017年《新闻记者》杂志公布的十大假新闻中,如《河南大学生娶同学妈妈》《乐天董事长说中国人没骨气》《留守女童被老师强奸,警方不予立案》《农夫怒撕毒蛇为儿加菜》等,其信息来源主要是各类新
媒体,而转载平台则主要是传统媒体。
[1]
由此可见,在当下媒介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不仅包括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者及个人,也包括各种新媒体及个人。
(二)生产与传播内容上的变化:无中生有+旧闻新发
在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发生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生产与传播内容上的变化。
2017年1月2日,《中青报》转发一则来源于“宁夏在线”的新闻《大学生娶同学妈妈 背后隐藏真相竟是这样》,文中称:一名21岁的帅气大学生迎娶比自己大了34岁的离婚中年大妈,然而这位大妈竟然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亲生母亲。
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网易等纷纷转载。
1月3日,河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中原”辟谣称,类似谣言已在多地传
播数年,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新闻事实。
像这
种子虚乌有的假新闻在新媒体的发布与传播平台上并不罕见,且发布者身份多不明确。
而旧闻新发则是假新闻在生产与传播内容变化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
2019年5月20日,一则来源为新华社的《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新闻报道在各大头部资讯平台刷屏,此时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关系到中美两国未来的发展,更是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这一重磅性新闻无疑会带来很大影响。
然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几小时之后新华社微博号就对这一报道发表声明:“《中美贸易战停火!止战!》系2018年旧闻 对盗用新华社名义发布虚假新闻予以谴责。
”相关媒体未对这一报道进行严格核实就进行了转发,从而对整个社会舆论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生产与传播环境的变化:发布平台的无门槛性+病毒式传播
生产与传播环境的变化是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产生的显著特点。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布平台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
一旦发生虚假新闻报道与传播,便能迅速找到新闻来源,也能第一时间进行澄清与补救,从而将影响力降到最低。
但随着网络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发布的无门槛性使得信息传播者在发布信息时更加随意。
与此同时,病毒式传播的影响范围较传统媒体时代更大,病毒式传播利用大众的力量,以人际圈席卷的模式携带信息迅速蔓
延。
[2]在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上,发布平台的无门槛性和病毒式传播无疑为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二、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产生的成因
(一)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产生与受众心理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在新媒介环境下,生产和传播假新闻的人除了专业媒体及从业人员外,更多的是新媒体及个人,这从2017《新闻记者》杂志公布的十大假新闻中便可窥见一斑。
网民的身份较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已不仅是信息接收者,更是信息发布者,因此身份的改变使网民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习惯于有诉求找媒体的人们,现在更趋向于有诉求找网络。
而在这种诉求
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及规避探究
刘 娜 李 娜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 新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假新闻历来是困扰和影响媒体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当前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假新闻也成为新媒介环境下的常态现象。
那么,在当下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成因有哪些?如何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去规避这些问题?本文围绕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来对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相关的方法去规避这些问题。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假新闻;真实性原则;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6-0068-02
第10卷第16期 2019年08月Vol.10 No.16 August 2019
69
中,人们发布信息并不全是以事实为依据,其背后可能存有某种目的性。
若传统媒体及从业者不对来自不同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进行核实就转发,便极易产生假新闻。
(二)新媒介环境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复杂
网络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局面,新媒介环境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主要表现为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
面对全天候24小时的新闻更新节奏,所有媒体都在使尽浑身解数来获取新闻。
但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毕竟有限,这就导致部分媒体大肆炒作“后真相”主义,并利用其为假新闻的生产来当借口。
“后真相”一词被作为2016年年度热词选入《牛津词典》。
该词反映的是当今的一种典型状态,即“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如诉诸情感和信仰容易影响民意”。
或者说,今天的人们不再追求事实与真相,而是容易为各种情绪、情感所煽动。
[3]因此,利用大众的感性情绪,通过无中生有或旧闻新发的手段赚取受众注意力就成为不良媒体和个人常用的手段。
(三)新媒介环境下网民媒介素养的欠缺
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拥有了另一重身份——信息发布者,其双重身份被赋予极大的自由。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尤其是当人们理性的发展落后于其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时,这种双面性的反差就更大。
看似拥有了无限自由的网民由于网络素养的欠缺,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也极有可能干扰真实的信息传播,给整个舆论环境带来危害。
由于媒介素养欠缺,人们可以为谋私利不惜发布虚假信息;由于媒介素养欠缺,人们在看到一则新闻报道时没有基本的判别能力,仅凭感觉就随手转发;由于媒介素养欠缺,人们也极有可能因为不实报道而作出不理性行为。
三、如何规避新媒介环境下假新闻的产生
(一)加强新媒介环境下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类传播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活跃的内容生产者,尤其是当今的“90后”和“00后”,这些人多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属于互联网原始居民。
在他们开始有信息诉求意识时,便和互联网有了联系。
而只有要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信息发布与传播观,才能保证未来的传播环境健康发展。
例如,可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适当加入培养媒介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同时辅以媒介素养教育的终身学习网络课程;当然也可通过网络植入式公益广告的方式来推行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
(二)规范媒体新闻报道与转发的把关机制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迅捷性使得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时的竞争环境更为激烈。
部分媒体为了完成报道任务,不惜将“跑新闻”变成了“编新闻”;更有媒体为了争取新闻的时效性不经核实就转发来源不明的新闻报道,从而忽视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
因此,媒体及从业者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新闻报道与转发上把好关。
这种规范性是在
任何时代都不能动摇的,无论媒体技术有多大进步与改善,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在实践中去验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而媒体机构应在这方面秉承严格的把关机制,如记者在新闻线索的获取上尽量以身份明确的信息提供者为主来保证信源明确;编辑在编发新闻时除了核实细节外,要以理性的逻辑去思考新闻是否符合逻辑。
倘若已造成新闻报道失实,就必须建立及时的纠错机制,如可在网络新闻传播平台中设置纠错环节,通过媒体自我纠错或网友揭发等方式来加强新闻传播的把关环节。
(三)通过加强传统媒体的主导性来引导新媒体发展,建立良性的融合发展环境
在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矛盾的,而是兼容并包的。
传统媒体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确实存在某些滞后性的问题,但是其所具有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业务素养永远不会过时;而新媒体的发展虽然迅猛,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便是新闻失实。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传播环境,做出具有公信力的媒体,就必须以传统媒体为主导来引导新媒体良性发展。
传统媒体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的新闻专业性是其在未来媒体发展中主导的关键因素,这种新闻专业性也是新媒体所欠缺的。
因此,传统媒体在和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将这种理念传递给新媒体,将新媒体做成更专业、更具公信力的媒体;同时新媒体又对传统媒体形成一定的监督,从而避免了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与传播中出现失实等问题。
四、结语
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者身份的复杂性、新闻传播环境的多变性、新闻内容来源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助长了假新闻的滋生与泛滥,从而威胁到整个媒介环境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把真实性作为衡量新闻是否成立的重要前提;同时,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每个网民都应该自觉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净化互联网传播环境;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中制谣传谣的惩罚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应的互联网传播规范来遏制假新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高玄君,夏艳艳.浅析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及解决对策——以2017年《新闻记者》评选的十大假新闻为例
[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04):49-52.[2]董向阳.微博的病毒式传播研究[D].深圳大学,2012:8-10.
[3]郭晓安.公共舆论中的情绪、偏见及“聚合的奇迹”——从“后真相”概念说起[J].国际新闻界,2019(01):
115-129.
作者简介:刘娜(198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新传媒教研室教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李娜(199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