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平坝第一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三Word版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精准滚动试卷(三)
历史
[考查范围:古代东西方文明史——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彷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全部答案写在本试卷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
1. 公元前892年周懿王死后,其叔姬辟方趁内忧外患、形势混乱之际即位,是为周孝王。
但周孝王死后,王臣、诸侯等却一致拥戴周懿王的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
这反映出当时()
A.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
B.嫡庶观念仍较为牢固
C.诸侯可操纵王室事务
D.宗法意识已日趋淡漠
2.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3. 1382年,朱元璋设立殿阁大学士,终洪武朝阁臣对国家事务“鲜所参决”;1573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部权尽归内阁”、“威柄之操,几于震主”。
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后期的内阁()
A.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B.已经威胁到皇权专制
C.成为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D.操控着军国大事议定
4. 明朝《大明律》共30卷460条,包括五刑、十恶以及《吏律》《户律》《礼律》等,其中《吏律》主要规定了文武官吏应该遵循的职司法规及公务职责,“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判死罪。
这表明明朝()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注重协调行政关系
C.政府重视商品经济
D.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5. 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原属东川地区的汉中不再归属四川,划给了陕西行省。
河南又与原属安徽的淮河流域地区,合并为河南江北行省。
根据材料,元朝重新划定地方行政边界的目的是()
A.扩大行省管辖范围
B.提尚地方彳了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维护民族团结
6.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
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
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7. 清顺治十八年,皇帝因爱妃去世痛不欲生,不理朝政。
危急之际,孝庄太后令大臣们“改朱批,行蓝批(大臣经过商量,代替皇帝批阅奏章叫蓝批)”,处理国事。
这说明()
A.皇权渐趋衰弱
B.封建制度完备
C.内阁作用突出
D.君主集权加强
8.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
这一措施便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商品经济
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
9.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L,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10.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
右为末,拌匀。
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
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
”这表明当时的火药()
A.已用于军事和战争
B.开始用于民俗活动
C.主要是起助燃作用
D.主要是配制中药材
11. 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演变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书写工具的不同
B.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经济和文化交流需要
D.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12.王阳明认为:“良知致人于平等,亦即使之得自由。
盖人求得心,则一切外在之标准悉丧失其威权,而言语行为皆纯由个人自决。
”材料表明()A.将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B.继承了程朱理学的纲常礼教
C.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
D.为进步思潮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3小题,共计52分。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考试之制,其起源是颇远的。
直至东汉顺帝之世,郡国所举的人,实在太不像话了。
左雄为尚书令,乃建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
家法,指所习的经学言。
在唐以前,至多只是取才的一途罢了。
此后白屋之士,可以平步青云。
唐时,考官和士子交通,还在所不禁。
晚唐以后,规则逐渐加严,禁怀挟和糊名易书等制度,逐渐兴起。
(把考试)看做唯一拔取人才之途,怕还是宋以后的事,明清继之,考试关防,日益严密。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清代选官,视科举为“正途”。
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做了一些变通。
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銜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
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
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精武、格物、考工等六门科目,于科学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考试制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近代
社会转型的影响。
据此,谈谈你对考试制度的认识。
(13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
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
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
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
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
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6分)
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