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浮力实验-计算题》专项测试题(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总复习《浮力实验-计算题》专项测试题(有答案)
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小枫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个“浮沉子”。
(1)如图甲所示,将一个量筒内装入适量的水,取一个较小试管也装入适量的水后倒扣到量筒内,如图甲所示,小试管漂浮在水中静止(试管内液面末标明)。
此时试管内水面会(高于/平行于/低于)量筒中水面,试管内气体压强(大于/等于/小于)当地的大气压。
(2)用橡皮膜包在量筒口,并密封好量筒口。
(3)用较大力向下按橡皮膜会发现,试管内水量会(增多/不变/减少),试管下沉至量筒底部。
此时用试管做成的“浮沉子”受到的重力与漂浮时相比会(增大/不变/减少)。
(4)小红同学看完以上演示后,利用如图乙所示的饮料瓶、小瓶、水等器材也制作了一个“浮沉子”,结果在饮料瓶密封性良好的情况下,无论她如何用力都无法使漂浮的“浮沉子”下沉。
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给了她如下几种建议,你觉得可以实现漂浮的“浮沉子”下沉的
是。
A.松开饮料瓶瓶盖后,用力捏饮料瓶
B.减少饮料瓶内水量后,盖上饮料瓶瓶盖,用力捏饮料瓶
C.适当减少小瓶内水量后,盖上饮料瓶瓶盖,用力捏饮料瓶
D.适量增多小瓶内水量后,盖上饮料瓶瓶盖,用力捏饮料瓶
2.小李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你根据小李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在C与E两图中,保持了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变,研究浮力与的关系。
通过A、B、C 三个图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2)小李对ABCD四个步骤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浮力的大小有时与浸入深度有关,有时又与深度无关。
对此正确的解释是浮力的大小随着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大而,当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后,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深度。
学习了浮力相关的知识后,小李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石块的密度(ρ水=1.0g/cm2)
(3)用细线将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石块重G=N。
(4)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石块受到的浮力F浮=N。
(5)石块的体积V=cm3。
(6)石块的密度ρ石块=g/cm3。
(7)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李又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石块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收集了下表中的数据。
表格中空白处的数据是。
(8)分析上表,小李得出此装置可作“密度计”,此“密度计”的分度值是。
3.用不同的方法测量鹅卵石和小瓷杯的密度。
(1)测鹅卵石的密度。
①实验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处,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他应该将平衡螺母向端移动(选填“左”或“右”),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①测量鹅卵石质量时,将最小为5g的砝码放入托盘天平的右盘后,分度标尺的指针仍然如图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直至天平横梁平衡;
①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称量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鹅卵石的体积如图丙所示,由以上数据可知,该鹅卵石的密度为kg/m3;
(2)测小瓷杯的密度。
如图丁所示,先在量筒内放入适量的水,液面刻度为V1;再将小瓷杯浸没于水中,液面刻度为V2;最后捞起小瓷杯并将杯中的水倒回量筒,使其浮于水面(水未损失),液面刻度为V3,小瓷杯密度的表达式ρ杯=(用V1、V2、V3和ρ水表示)。
实验完毕后发现小瓷杯内的水未倒干净,则所测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是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和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则:
(1)由甲图可知,物体的重力为N;
(2)分析乙、丙两图实验数据可得: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有关;分析丙、丁两图实验数据可得: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选填“有关”或“无关”);分析两图可知,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
(3)为了研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小明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分别捏成圆锥体和圆柱体进行如图己所示的实验,由此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主要原因是;
(4)如图庚所示,图线(选填“a”或“b”)能用来表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随浸入液体深度的变化情况。
5.如图所示,小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1)金属块A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N;
(2)分析B、C两图实验数据可得: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有关;分析C、D两图实验数据可得:浮力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选填“有关”或“无关”)。
分析两图可知,浮力大小跟液体密度有关,E图中盐水的密度为;(3)为了研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小明用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分别捏成圆锥体和圆柱体进行如图F、G所示的实验,由此小明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你认为这个结论可靠吗?。
主要原因是;
(4)小雨又进行了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准备了如下器材:小铁块、细线、盛满水的溢水杯。
小桶和弹簧测力计,共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四次操作,请你对四次操作进行合理的排序。
(填字母)。
6.小兰同学周末在公园游玩时,捡到一块彩色的小石块。
为了测量小石块的密度(不考虑小石块吸水),小兰在实验室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将天平放置在上,天平的指针如图1所示,需要将平衡螺母向调节,使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
(2)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托盘中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2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g;
(3)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取适量水倒入量筒,用细线拉着小石块放入量筒中,使其完全浸没,如图3所示,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kg/m3;如果先测量了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那么所测密度会偏(选填“大”或“小”);
(4)另一名同学利用另一种方法也测量出了小石块的密度,具体步骤如下: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小石块的重力为G;
①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石块,使小石块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内,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①小石块的密度为ρ石块= (用G、F、ρ水表示)。
7.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提出了浮力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猜想:
①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②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③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金属块、水、盐水(ρρ>盐水水)
小明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的重力,然后将金属块缓慢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实验步骤如图a 、b 、c 、d 、e 所示,并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下来。
(1)分析数据可知,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
(2)分析实验步骤a 、c 、d 可知,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分析三个实验步骤 可知,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分析实验步骤a 、d 、e 可知,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密度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 ;
(3)为了使(2)中得到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他接下来应该 ;(针对其中一个结论即可)
(4)若先完成步骤c ,再完成步骤a ,则测得的浮力将 (选填“偏大”或“偏小”); (5)下列能正确反映水面刚好接触金属块下表面开始到图d 位置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与金属块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 关系的图像是 ;
A .
B .
C.D.
(6)实验中小明忘记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直接进行了测量,则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A.物体受到的浮力测量出现较大偏差
B.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C.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8.小枫和同学们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操作如下:
(1)如图甲所示小枫把一个饮料罐慢慢按入水中,感觉用力越来越大,由此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于是他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步骤,根据两图可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2)通过观察b、e两图,得出了“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你认为这样得出结论是否合理(选填“是”或“否”),请你说出理由;
(3)通过实验中测出的数据,可知A物体的密度为g/cm3,盐水的密度为g/cm3;(4)实验结束后,小枫联想到压强知识,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答(以下两空均选填“>”“<”或“=”);
①b、d两图中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分别是p1、p2,则p1p2;
①b、c两图中烧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分别是p3、p4,则p3p4。
二、计算题
9.2022年6月17日,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三艘国产航空母舰“福建号”下水成功。
福建号全
长318m,飞行甲板宽度73m,其搭载各型舰载机数量超过50架,其满载排水量为88000t,
(ρ海水=1×103kg/m3,吃水深度11m(船底到海面的距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
g=10N/kg),求:
(1)满载时船底受到海水的压强。
(2)满载时受到的浮力。
(3)满载时,排开海水的体积。
10.一个质量为200g的金属块浸没在盛满酒精的烧杯中时,从杯中溢出了80g酒精,(ρ酒
=0.8×103kg/m3,g取10N/kg)则:
精
(1)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大?
(2)该金属块的密度为多大?
(3)如果把该金属块浸没到盛满水的烧杯中,此时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多少?11.小明手头有一块密度为1.5×103kg/m3、体积为30cm3的实心橡皮泥(g=10N/k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
(1)若将这块橡皮泥直接放入水中,橡皮泥所受浮力为多大?
(2)若小明将该块橡皮泥制成最大排水体积为150cm3的“小船”,则小船能装载的货物最重为多少?
12.如图1所示,一底面积为4×10-3m2的圆柱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用弹簧测力计挂着此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某一高度缓慢下降,烧杯中原来水的深度为20cm。
圆柱体浸没后继续下降,直到圆柱体底面与烧杯底部接触为止,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10s。
图2是圆柱体下降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F随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的图像。
(取g=10N/kg)求:(1)此圆柱体的重力是多少?
(2)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圆柱体的密度是多少?
13.一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块,用细线系在容器底部,向容器内加水,物块上浮,细线被拉直;当物块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如图所示),细线拉力为3N;剪断细线,物块上浮直至漂浮。
g取10N/kg。
求:
(1)物块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物块所受的浮力;
(2)物块一半体积浸入水中时,画出物块的受力示意图;
(3)物块的重力及物块的密度;
(4)物块漂浮时,物块所受浮力及排开水的体积。
14.某地在湖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图甲是使用吊车向湖底投放圆柱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恒定速度v=0.2m/s 下降至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图乙是这一过程中钢丝绳的拉力F 随时间t 变化的图象。
(忽略水的阻力,g=10N/kg)求:
(1)在第30s 至100s 之间时,石料所受浮力;
(2)圆柱形石料的体积;
(3)圆柱形石料的上表面恰好沉入水面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多少?
15.如图所示,已知质量为2kg的长方体木块静止在水面上,处于漂浮状态,水的密度是
1×103kg/m3。
(1)求木块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多少;
(3)如果水的深度是0.2米,求水对容器底的压强是多少。
16.如图甲所示,为了打捞铁牛,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让人们用两艘大船装满泥沙,用铁索将铁牛拴到大船上,然后卸掉船里的泥沙,随着船逐渐上浮,铁牛在河底淤泥中被拉了出来。
为了模拟该情景,如图乙所示一个上宽下窄的容器A,将物体B 放在下部分的上方,恰好将其盖住,形成一个密闭空间,模拟铁牛陷入淤泥中,同时消除了大气压的影响。
用细绳将容器C 与物体B 相连,容器C 中盛有水,在容器 A 的上部分中注水,直到细绳拉直但无拉力,水未进入到下部分,如图丙所示。
其中S A1=320cm2,S B=S A2=40cm2,h A2=3cm,h 水=h 绳=h B=10cm。
接下来将水从容器C 中抽到到容器A 中,在此的过程中细绳对物体B 的拉力与抽出水的质量的关系如图丁所示,容器A 中水始终无溢出,F1-F2=14N,m2-m1=0.8kg,(ρ水=1×103kg/m3,容器C 重力忽略不计)。
求:
(1)图丙中水对C 容器底部的压强为多少Pa?
(2)当物体B 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N?
(3)物体B 的密度为多少kg/m3?
(4)当物体B 下表面与容器A 上部分底面相距8cm 时,此时从C 容器中抽出了多少
kg 的水?
17.一金属物体重78N ,把它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其排开水的质量为1kg .(ρ水=1.0×103kg/m 3)求:
(1)这个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2)该金属的密度是多少?
18.如图所示,底面积为2100cm 的圆柱形容器内盛有一定量的水,将一重力为6N 的木块A 放入水中,静止后A 露出水面部分是木块总体积的五分之二,再将合金块B 放在木块A 的上方,静止后A 露出水面部分是木块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求:
(1)单独将木块A 放入水中,木块A 受到的浮力大小;
(2)木块A 的体积;
(3)放上合金块B 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
参考答案:
1. 低于 大于 增多 增大 D
2. 排开液体的密度 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排液体的体积有关 增大 无关
4.8 2 200 2.4 1.45 0.05g/cm 3
3. 零刻度线 左 见解析 2.7×103 3121()
V V V V ρ--水 不变
4. 4.8 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无关 丁、戊 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 b
5. 2 排开液体的体积 无关 DE 1.2×103kg/m 3 不可靠 没有控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DCBA
6. 水平桌面 左 21 2.1×103 大 G G F ρ-水
7. 2 2.2 无关 a 、b 、c 越大 见解析 偏大 D C 8. b 、c/b 、d 否 没有保证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 4 1.2 < < 9.(1)1.1×105Pa ;(2)8.8×108N ;(3)8.8×104m 3
10.(1)0.8N ;(2)2g/cm 3;(3)1N
11.(1)0.3N ;(2)1.05N 12.(1)12N ;(2)4N ;(3)333?10kg/m 13.(1)5N ;(2)见解析;(3)2N ,330.210kg/m ⨯;(4)2N ,43210m -⨯ 14.(1)500N ;(2)0.05m 3;(3)2.0×104Pa 15.(1)20N ;(2)2×10-3m 3;(3)2000Pa 16.1000P a ;0N 或4N ;334.510kg/m ⨯;1.28kg 17.(1)10N (2)7.8×103kg/m 3 18.(1)6N ;(2)3310m -;(3)200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