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龙海莲花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龙海莲花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杜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

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威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

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C.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醋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D.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来证明礼与普通道德的不同,证明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D.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过得安稳的就是那些了解传统成法、遵照经验价值的人;反之则会受挫。

C.“法治”与“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有时候所谓礼治就是普通所谓的人治。

D.人们如果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那些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

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

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
得哒哒乱响。

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

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像是等待欢迎远方的贵宾,又像是准备着接受检阅。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

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

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香雪扑到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她拍打着玻璃,冲风娇叫喊着:“风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ロ,西山ロ离台儿沟三十里。

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

现在,香雪一个人站在西山口,目送列车远去。

列车终于在她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眼前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

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

香雪感受过各种各样的害怕,小时候她怕头发,身上沾着一根头发择不下来,她会急得哭起来;长大了她怕晚上一个人到院子里,怕毛毛虫,怕被人胳肢(凤娇最爱和她来这一手)。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

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

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

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

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

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

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

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
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

台儿沟是这样的吗?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

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

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原载《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了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5. 对文中加点动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吸吮”写出了香雪生理和心理上寒冷的感受,与下句中的“缩”字呼应。

B. “盘问”写出香雪虽然希望同学们再三询问铅笔盒,但仍然有些紧张不安。

C. “怂恿”运用比拟修辞手法,贬词褒用,突出香雪对风的感受产生了变化。

D. “央求”写出台儿沟的姑娘在面对山外世界时既不自信又无限向往的心理。

6. 自动铅笔盒多次出现,简析其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刻画的映衬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北斗”覆盖琼宇,“天问”寻访火星,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悠远的古老传说塑形于“当代神话”,令科幻和现实更紧密地交织于中国人的日常。

科幻作品发展至今,“强设定”和“高概念”已然不再新鲜,与视觉冲击力强劲的特效相比,科幻电影中的“科幻精神”与“人文内核”中那些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人性叩问、社会思辨、生活点滴,才更为引人共鸣、震撼心灵。

想象未来的边界,正是为了看清当下,令观众从一部科幻作品中,得以看见未来、看见众生、看见自己。

唯有生根于现实,寻找到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才是中国科幻文化和相关文学、电影等
作品创作在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对科幻电影而言,技术铸其形,思想赋其魂,用中国人的东方智慧,讲述中国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连接全世界的命运共同体,绝非“技术层面”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从世界文明的疆域中寻找到属于我们自身文化在新时代关于“未来”的定义和定位。

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科幻文化或相关产业的一时之功能够抵达,而需要更为漫长的时光与积淀,更多经济建设者、文化建设者与多方面行业人才共同凝心聚力。

在文化教育层面,一批文化研究学者和身兼创作者与研究者的青年作家们,正积极滋养着科幻文化与大众趣味的沃土;与科幻相关的文化学科与研究单位相继开设,并持续发展、培育人才、增强影响。

文化争鸣与产业发展交相辉映,才能更好地令科幻文化与产业蒸蒸日上。

展望前景,从“一纸文件”到“一种常态”,从一部作品的“精彩”到一个时代“经典”,中国科幻的新征程,绝非是某个阶段的暂时性突破或模式化重复,而是需要多维且全面的结构性发展。

人类的想象从未停止,有关梦想的故事讲述无尽,而科幻的事业终将薪火相传。

(摘编自覃皓珺《中国科幻:古老传说成就当代神话》,《光明日报》2020年10月28日)材料二: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又可以称为近人类世科幻,指发生在与人类世开端不远的现在和近未来的科幻故事,这类故事更多的是反映现实人类遇到的或即将遇到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从科幻理论研究来说,现人类世的科幻文学或者可以说是科幻现实主义的一种,代表的是科幻现实主义中有关人与自然话题的科幻。

陈楸帆曾在2012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颁奖时说过:“科幻在当下,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科幻用开放性的现实主义,为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窗口,去书写主流文学中没有书写的现实。

”正如他所言,中国的现人类世科幻文学写作也是基于与现实的关系。

他在《荒潮》中描写了一个全球化产业链下回收电子垃圾的小镇“硅屿”。

异化的垃圾人与享受着全球化“高尚生活”的新富阶层共同生活在“硅屿”,他们之间的差异因为价值的剥夺与被剥夺、对他者的歧视与他者的反抗,在因垃圾病毒的侵袭产生的变异垃圾人影响下,被无穷地放大且变得不可调和。

而这种对当代中国社会民生问题极度关切的科幻现实主义小说中,作者用他陌生化的笔触将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困境一一映射在虚构的近未来世界中,让我们既疏离又亲近。

同样,灰狐的《固体海洋》作为现人类世毒物题材科幻文学作品,则立足于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背景。

作者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想象似乎来自大洋上四处漂浮的塑料垃圾岛,他以变异的融塑细菌赋予了塑料岛生命,塑料细菌通过海洋传播,使人类婴儿变异、动物罹患癌症甚至与塑料垃圾融为一体,而这又好似日本水俣病的重演。

就像人类世所观照的环境人文学理论所言,环境和人文不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这就意味着对海洋的污染终会反噬人类己身,只有正视这种破坏和污染,努力去保护海洋,才是保护人类自身。

同样立足于人类世环境人文学理论的还有与地球环境破坏相关的科幻。

阿缺在《深处》中利用科幻手
法将地球描绘成人类的母亲,而人类不听从地球母亲的劝告反而杀害地球母亲的行为最终使人类在宇宙中四处流浪。

此外,还有与气候危机相关的科幻,如吴显奎的《勇士号冲向台风》,主人公试图用核弹去阻止台风且最终似乎成功了,但现实却完全不可能。

正如哲学家戴尔·杰米森(Dale Jamieson)的判断,人类世显示了“人类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强大力量,同时显示了人类极度的无能,因为很多改变及其后果并非人类所愿,通过个人或小集体也无法得到弥补”。

中国科幻文学发展似乎缺少历史传承和延续,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核心科幻发展不过40年。

人类世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也与中国科幻成熟发展的时间相近,它们之间既相互观照又相互影响。

中国科幻立足于人类世视野去创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科幻小说的表现手法和文学水准,也有利于中国科幻文学性的提升;立足人类世文学批评去观照中国科幻,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终将为地球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改变,而中国科幻作家也将积极回应这种改变,并用自己的创作去印证中国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让中国科幻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成长并行腾飞!
(摘编自付昌义、张洁《人类世视野下的中国科幻文学》,《科普创作》2020年02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天问”踏上探索火星的路程,这些以古老传说来命名的“当代神话”都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科幻和现实更加融合的明证。

B.新阶段中国科幻作品创作的必由之路就是要让观众能从作品中看见未来、众生和自己,从而想象未来的边界,立足现实,进而寻找中国本土特色的科幻之路。

C.陈楸帆的颁奖词指出,当下的科幻是最大的最具开放性的现实主义,它能让科幻作家从与主流文学作家不同的创作角度,发挥想象力,书写另一种现实。

D.材料二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我国核心科幻发展的时间也就是40年,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的话,我国科幻文学发展是缺少历史传承和延续的。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拍摄一部引人共鸣、震撼心灵的科幻电影,虽然离不开特效带给人的强劲的视觉冲击力,但更要在影片中能叩问人性、引人思辨、贴近日常生活。

B.《荒潮》作者成功地将当代中国人面临、由全球化产业链下电子垃圾回收引发的系列问题,置于近未来世界中展现出来,让读者产生陌生和亲近共存的感觉。

C.《固体海洋》中,灰狐将视角定位于被塑料垃圾污染的海洋,通过写塑料细菌给人类带来的反噬,呼吁人们只要正视这种污染的现实,就能保护人类。

D.我国科幻小说表现手法和文学水准的丰富需要立足于人类世视野去创作,而从人类世视角切入的中国科幻文学的文学批评更让人了解中国的巨大作用。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电影讲述的故事不属于现人类世科幻范畴的一项是()
A.《程序恋人》:在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之下,人类和机器发生了一段恋情。

B.《<坏未来》:陨石掉在地球上,路过的两个人被辐射,最后形成不相同的性格的故事。

C.《空气侠》:幼年丧父的主人公希望自己成为英雄,有了超能力后,他却发现一切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D.《姜子牙》以“封神大战”为前情,讲述了姜子牙跨越人、神、妖三界,为苍生而战的史诗传奇。

10.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人类世的中国科幻电影”下一个简要定义。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

居五年,秦人富强。

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

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

”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

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 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

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

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

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6.下列对这首诗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