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
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C. 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D. 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B
〖祥解〗细胞学说是由德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析】细胞学说只有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的,A正确;细胞学说没有对细胞进行划分,B错误;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C正确;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D正确;故选B。
2.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索的过程中,叙述正确的是()
A. 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证明了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磷脂
B. 科学家选择动物的神经细胞吸水涨破离心分离,从而提取纯的细胞膜
C. 利用荧光标记法将小鼠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做标记的实验,为建立流动镶嵌模型提供了依据
D.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磷脂一蛋白质一磷脂三层结构构成的
〖答案〗C
〖祥解〗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
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
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3)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详析】A、欧文顿利用了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原理”,提出脂溶性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是因为细胞膜上具有脂质,但没有证明脂质的具体成分,A错误;
B、科学家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吸水涨破离心分离,从而提取纯的细胞膜,B错误;
C、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为建立生物膜模型提供了实验证据,C正确;
D、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3. 在保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蔗糖浓度为b 时,没有水分进出细胞
B. 将处于a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b 浓度的溶液中,萝卜条的质量将会减少
C. 将处于b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c 浓度的溶液中,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 处于c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A
〖祥解〗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植物细胞内原生质层可以看作是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可以看作是半透膜,所以都可以发生渗透吸水。
【详析】A、蔗糖浓度为b 时,萝卜条质量基本不变,水分进出平衡,A错误;
B、蔗糖浓度为a 时,萝卜条质量增大,蔗糖浓度由0-b时,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大,萝卜条的质量增大幅度逐渐减少,B正确;
C、b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c 浓度的溶液中,萝卜条的质量减小,说明萝卜条脱水,细胞吸水能力增强,C正确;
D、c 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渗透作用达到平衡时,水分进出平衡,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D正确。
故选A。
4. 如图表示大气温度及氧浓度对植物组织内产生CO2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现象为由蓝变绿再变黄
B. 图乙中DE段无氧呼吸逐渐减弱,EF段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C. 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活性
D. D、E点相比,图乙中D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储藏水果和蔬菜
〖答案〗D
〖祥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细胞呼吸最旺盛的温度为B点所对应的温度,即最适温度;图乙中,在一定范围内,呼吸作用的速率随氧气浓度升高而减弱,但达到一定浓度后,再增大氧气浓度,呼吸作用速率又加快。
【详析】A、可用澄清石灰水和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若利用溴麝香草酚蓝溶液检测CO2,现象为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
B、图中由D到E,氧气增加,无氧呼吸受到抑制,有氧呼吸逐渐加强,由E到F,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进一步加强,B正确;
C、图甲曲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呼吸作用,C正确;
D、贮藏水果和蔬菜主要应该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乙图E点时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说明此时细胞呼吸最弱,对有机物的消耗最少,因此图乙中E点对应的氧浓度更有利于贮藏水果和蔬菜,D错误。
5. 图甲表示水稻的叶肉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的CO2释放速率和O2产生速率的变化。
图乙表示蓝细菌的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B时,水稻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图甲中,光照强度为D时,水稻叶肉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CO2的速率相对值为2
C. 图乙中,光照强度为X时,蓝细菌产生A 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图乙中,限制E、F、G点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答案〗B
〖祥解〗分析甲图: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说明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无光合作用,二氧化碳释放量为6个单位,表示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释放量和氧气产生总量相等,此时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而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当光照强度为C时,无二氧化碳的释放,氧气产生量为6个单位,说明此时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则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分析图乙:E点只进行呼吸作用,F点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F点之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析】A、图甲中,光照强度为A时,O2产生速率为0,水稻叶肉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据此可知,水稻叶肉细胞呼吸速率相对值为6;光照强度为B时,CO2释放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A错误。
B、光照强度为D时,O2产生速率相对值为8,则总光合作用速率相对值为8,因而该水稻叶肉细胞从周围环境中吸收CO2的速率相对值为8-6=2,B正确。
C、图乙所示生物为蓝细菌,蓝细菌不含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
D、限制G点光合速率的因素是温度、CO2浓度等,而限制E点、F点光合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D错误。
6. 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时,经历了若干过程。
①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②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
③对F1红眼雌果蝇进行测交实验。
上面三个叙述中()
A. ①为假说,②为推理,③为验证
B. ①为问题,②为推理,③为假说
C. ①为问题,②为假说,③为验证
D. ①为推理,②为假说,③为验证〖答案〗C
〖祥解〗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验证假设→获取结论。
【详析】摩尔根研究白眼雄果蝇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所采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他根据现象提出的问题是白眼性状是如何遗传的,是否与性别有关?做出的假说是白眼由隐性基因控制,仅位于X染色体上,利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进行测交,验证假说,最后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
故选C。
7. 某二倍体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为小花瓣,aa为无花瓣。
花瓣颜色(红色和黄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R对r为完全显性,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一对亲本进行杂交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后代表现型和比例是红色大花瓣∶黄色大花瓣∶无花瓣=1∶1∶2,则亲本杂交组合是AaRr,aarr
B.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C. 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比例约为1/3
D. 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则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5/8
〖答案〗C
【详析】题意分析,某植物的花瓣有三种表现型,花瓣颜色有两种表现型,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两对相对性状组合有五种表现型,红色大花瓣、黄色大花瓣、红色大花瓣、黄色大花瓣、无花瓣。
〖祥解〗A、后代中无花瓣:有花瓣=1:1,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红:黄色=1:1,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Rr、aarr或者Aarr、aaRr,A错误;
B、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因为aa 无花瓣,所以表现型有5种,B错误;
C、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子代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aarr=1:2:2:4:1:2 :1:2:1,可见,其中有花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RR:AaRR:AARr:AaRr:AArr:Aarr=1:2:2:4:1:2,AaRr所占的比例为4/12=1/3,C正确;
D、若基因型为AaRr与Aarr的亲本杂交,子代中红色花瓣的植株占的比例应该是
3/4×1/2=3/8,D错误。
故选C。
8. 豌豆子叶的黄色对绿色为显性,种子的圆粒对皱粒为显性,且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以1株黄色圆粒和1株绿色皱粒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其自交得到的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15:15:25,则黄色圆粒的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有()A. 1种 B. 2种 C. 3种 D. 4种〖答案〗D
〖祥解〗根据题文分析可知:亲本为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_R_和yyrr.杂交得到的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15:15:25,所以黄色:绿色=(9+15):(15+25)=3:5,圆粒:皱粒=(9+15):
(15+25)=3:5。
【详析】可将两对基因分开单独研究每一对基因的遗传情况。
以1株黄色圆粒和1株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为亲本,黄色的基因型为YY或Yy,绿色的基因型为yy。
若为YY×yy,则F1为Yy,自交子代中黄色:绿色=3:1(不符合,舍弃);若为Yy×yy,则F1为1/2Yy,1/2yy,自交子代Y_为1/2×3/4=3/8,即黄:绿=3:5,(符合)。
同理由于F2圆粒:皱粒
=3:5,所以F1为Rr×rr,则双亲为Rr×rr。
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其中黄色圆粒YyRr的亲本产生的配子有YR、Yr、yR和yr共4种,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9. 荠菜的果实形状有三角形和卵圆形两种,该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等位基因,分别用基因
A、a和
B、b表示。
为探究荠菜果实形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如图杂交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
B. F2三角形果实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7/15
C. F2的测交后代中三角形果实有3种基因型
D. 让F2中全部三角形果实荠菜自交,子代中卵圆形果实占1/25
〖答案〗D
〖祥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析】A、分析题意,F2中的性状分离比为301:20≈15:1,是9:3:3:1的变式,可见荠菜果实的形状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A_B_、A_bb、aaB_均为三角形果实,aabb为卵圆形果实,且F1的基因型为AaBb,亲本为三角形果实和卵圆形果实,故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A正确;
B、纯合子能够稳定遗传,F2三角形果实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基因型包括AABB、AABb、AaBB、AAbb和aaBB,所占的比例为1/15+2/15+2/15+1/15+1/15=7/15,B正确;
C、F1测交,即AaBb×aabb,后代三角形果实有AaBb、Aabb、aaBb,共3种基因型,C 正确;
D、F2中A_B_、A_bb、aaB_均为三角形果实,让F2中三角形果实荠菜自交,子代中卵圆形果实占4/15×1/16+2/15×1/4+2/15×1/4=1/12,D错误。
故选D。
10. 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黄色(A)对灰色(a1)、黑色(a2)为完全显性,灰色(a1)对黑色(a2)为完全显性,且存在A 纯合胚胎致死现象。
下列相关杂交及其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
B. 该群体中黄色鼠有2 种基因型
C. 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鼠的比例一定为1/2
D. 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8
〖答案〗C
〖祥解〗根据题意分析:控制鼠体色的基因有A、a1、a2,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型为Aa1、Aa2表现为黄色,a1a1 a1a2表现为灰色,a2a2表现为黑色。
【详析】A、一对杂合黄色鼠杂交,根据分离定律,后代应出现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2∶1,由于存在A纯合胚胎致死现象,后代的分离比接近2∶1,A正确;
B、该群体中黄色鼠有Aa1、Aa2 2种基因型,B正确;
C、黄色鼠Aa1与黑色鼠a2a2杂交,后代没有黑色鼠,C错误;
D、Aa2鼠与a1a2鼠杂交,后代中黑色雌鼠的比例为1/4×1/2=1/8,D正确。
故选C。
11. 某种群个体间通过随机交配进行繁殖,其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
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子一代中BB:Bb:bb=25:10:1,则亲代中BB、Bb和bb的数量比最可能为()
A. 4:2:4
B. 4:3:2
C. 4:1:3
D. 8:2:1〖答案〗A
〖祥解〗子一代中BB:Bb:bb=25:10:1,即BB的比例为25/36,bb的比例为1/36,则B的频率为5/6,b的频率为1/6。
【详析】由“子一代中BB:Bb:bb=25:10:1”计算出随机交配中含B和b的配子的比例是5:1。
由于基因型为bb的个体不具有繁殖能力,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只有基因型为BB
和Bb的个体,因此亲代中BB和Bb的比例要能够满足“产生含B和b的配子比例是5:1”的条件。
只有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2. 下图表示某个生物的精子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其精子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A. 2 个
B. 3 个
C. 4 个
D. 5 个〖答案〗B
〖祥解〗题图分析,图示表示某个生物的精细胞,根据8个精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CcDd。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
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
【详析】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基因型,则图中精细胞:①ACd和④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②ACD和⑥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③AcD、⑤AcD和⑦aCd、⑧aCd可能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综上可知,图中8个精细胞至少来自3个精原细胞,B正确。
故选B。
13.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下图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真核细胞都会进行无丝分裂
B. 图中BC段细胞中DNA和染色体的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
C.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中CD段出现的原因不相同
D. DE段细胞分裂形成两个核遗传物质相同的子细胞
〖答案〗D
〖祥解〗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析】A、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可以进行无丝分裂,A错误;
B、若图表示减数分裂,则BC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减半,B错误;
C、无论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CD段出现的原因都是染色体着丝粒分裂,C错误;
D、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是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因此两个子细胞的核遗传物质在不发生变异的情况下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D。
14. 某XY型性别决定的昆虫的眼色有紫眼、红眼和白眼之分,分别受等位基因A1、A2、A3控制。
为研究眼色的遗传规律,某小组用一只红眼雌性个体与一只紫眼雄性个体杂交,F1中雌性全为紫眼,雄性既有红眼,也有白眼。
不考虑突变和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昆虫种群中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有9种
B. 亲本红眼雌性个体的细胞中最多有四个3种眼色基因出现
C. 选择白眼雌性与紫眼雄性个体杂交,根据眼色可快速判断子代的性别
D. F1中的紫眼雌性与红眼雄性个体杂交,子代出现红眼个体的比例为3/8
〖答案〗B
〖祥解〗题意分析,一只红眼雌性个体与一只紫眼雄性个体杂交,F1中雌性全为紫眼,雄性既有红眼,也有白眼,故亲本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2X A3、紫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1Y,因此可知紫眼对红眼、白眼为显性,即A1>A2>A3。
【详析】A、根据题干信息,一只红眼雌性个体与一只紫眼雄性个体杂交,F1中雌性全为紫眼,雄性既有红眼,也有白眼,故亲本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2X A3、紫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1Y,因此可知紫眼对红眼、白眼为显性,即A1>A2>A3。
故雌性有6种基因型(3种纯合和3种杂合),雄性有3种基因型(X A1Y、X A2Y、X A3Y),A正确;
B、根据A项分析可知,亲本红眼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2X A3、紫眼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 A1Y,亲本红眼雌性个体的细胞中最多有四个2种眼色基因出现,B错误;
C、紫眼对红眼、白眼为显性,即A1>A2>A3,白眼雌性基因型为X A3X A3,其与紫眼雄性X A1Y杂交,雄性全为白眼,雌性全为紫眼故,根据眼色可快速判断子代的性别,C正确;
D、F1紫眼基因型为1/2X A1X A2、1/2X A1X A3,与红眼X A2Y杂交,后代红眼所占比例为1/2×1/2+1/2×1/4=3/8,D正确。
故选B。
15. 显性基因决定的遗传病分为两类:一类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称患者为甲),另一
类位于常染色体上(称患者为乙)。
这两种病的患者分别与正常人结婚,则()
A. 若患者均为男性,他们的女儿患病的概率相同
B. 若患者均为男性,他们的儿子患病的概率相同
C. 若患者均为女性,她们的女儿患病的概率相同
D. 若患者均为女性,她们的儿子患病的概率不同
〖答案〗C
【详析】A、若患者均为男性,则甲的女儿一定患病,而乙的女儿不一定患病,A错误;
B、若患者均为男性,他们的儿子患病的概率相同,则甲的儿子一定正常,而乙的儿子可能患病,B错误;
C、若患者均为女性,且为纯合子,则她们的女儿均患病,若为杂合子,则她们的女儿都有一半的概率患病,C正确;
D、若患者均为女性,且为纯合子,则她们的儿子均患病,若为杂合子,则她们的儿子都有一半的概率患病,D错误。
故选C。
16. 如果是某DNA片段的结构示意图,若该DNA分子含有腺嘌呤的数量为a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DNA复制时,解旋酶先将①全部切割,再进行复制
B. 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5a个
C. DNA分子彻底水解后可获得6种不同的小分子物质
D. a链、b链方向相同,a链与b链的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C
【详析】A、DNA复制时,边解旋边复制,A错误;
B、该DNA分子在第4次复制过程中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24-1个,即8a个,B错误;
C、DNA分子彻底水解后可获得磷酸、脱氧核糖、A、T、C、G,6种不同的小分子物
质,C正确;
D、a链、b链方向相反,a链与b链的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故选C。
17. 诚诚同学想搭建核酸分子模型,准备了小棍(连接各种塑料片,不包括氢键)若干个,脱氧核糖塑料片50个,核糖塑料片50个,磷酸塑料片100个,5种碱基塑料片共60个(其中10个A、9个C、8个G、17个T,16个U),已知DNA双链中A=T,C=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拼接单链RNA分子,则最多利用碱基塑料片U10个
B. 若搭建双链DNA分子,则最多需要44个脱氧核糖塑料片
C. 若拼接单链RNA分子,则最多需要43个磷酸塑料片
D. 若搭建单链DNA分子,则该分子最多有50个脱氧核苷酸分子
〖答案〗C
〖祥解〗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
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
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根据题文信息“5种碱基塑料片共60个(其中10个A、9个C、8个G、17个T,16个U)”推出,利用上述材料共能搭建44个脱氧核糖核苷酸,43个核糖核苷酸;
【详析】A、若拼接RNA分子,则碱基塑料片U都可利用,共16个,A错误;
B、若搭建双链DNA分子,因为DNA双链中A=T,C=G,则最多A=T=10个,C=G=8个,共能搭建36个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利用上述材料共能搭建43个核糖核苷酸,需要43个磷酸塑料片,C正确;
D、若搭建单链DNA分子,则该分子最多有44个脱氧核苷酸分子,D错误。
故选C。
18. 对下列图式,正确的说法有:①图式中的过程可能需要逆转录酶;②图式中的过程可能需要RNA聚合酶;③图式中DNA的碱基序列属于非编码区;④图式中共有5种碱基;⑤图式中显示的碱基间有12个氢键;⑥图式中共有6种核苷酸;⑦图式中的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 ①②④⑤⑥⑦
B. ①③⑦
C. ②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A
〖祥解〗分析题图:图示含有DNA和RNA两条链,若以DNA链为模板合成RNA,则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若以RNA为模板合成DNA,则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
【详析】①图示可能为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①正确;
②图示可能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②正确;
③图示DNA的碱基序列能转录,可能属编码蛋白质的区域,③错误;
④图式中共有5种碱基,即A、C、G、T、U,④正确;
⑤C和G之间有3个氢键,A和U之间有2个氢键,A和T之间有2个氢键,因此图示显示的碱基间有12个氢键,⑤正确;
⑥图式中共有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⑥正确;
⑦图示含有DNA和RNA两条链,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A-T、C-G,⑦正确。
综上,①②④⑤⑥⑦正确。
故选A.
19. 关于图甲、乙、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图甲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丙的⑥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
B. 正常情况下,图丙中在动、植物细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是⑥⑦⑧过程
C. 图乙所示过程相当于图丙的⑨过程,所需原料是氨基酸
D. 若图甲的①中A占23%、U占25%,则对应DNA片段中A占24%
〖答案〗B
〖祥解〗分析图甲:图甲表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其中①表示RNA;
分析图乙:图乙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②是mRNA,④是肽链,③是核糖体;
分析图丙:图丙表示中心法则,其中表示⑤是DNA的复制,⑥表示转录过程,⑦表示逆转录过程,⑧表示RNA的复制过程,⑨表示翻译过程。
【详析】A、图甲所示过程是转录,图丙的⑥过程也是转录,转录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A正确;
B、正常情况下,动、植物细胞中能发生图丙中⑥过程(转录),B错误;
C、图乙所示过程为翻译,图丙的⑨过程也为翻译,翻译所需原料是氨基酸,C正确;
D、若图甲的①中A占23%、U占25%,则对应DNA片段中A+T=23%+25%=48%,可知A=T=24%,D正确。
故选B。
20. 某二倍体动物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H1、H2和H3(复等位基因指一个基因存在多种等位基因的现象)控制,如图表示基因对该动物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
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说明基因和性状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H1、H2和H3所控制的性状不同,从根本上讲是这3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C. 若子代出现了3种毛色,则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有4种
D. 图中可以体现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来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D
【详析】A、图示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说明基因和性状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正确;
B、H1、H2和H3为一组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碱基排列顺序的不同,因此基因H1、H2和H3所控制的性状不同,从根本上讲是这3种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B正确;
C、据图可知,褐色的基因型为H1H1,棕色的基因型为H1H2,黑色的基因型为H1H3,而H2H2、H3H3和H2H3均为白色,若子代出现了3种毛色,则亲本的杂交组合方式有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