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期末文言文古诗复习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下)期末文言文复习题
《小石潭记》
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佩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
⑵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⑶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⑴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
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闻水声,如鸣佩环。
16.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
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水→石→树→鱼)(溪身→岸势)(气氛→感受)
1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手法高妙。
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1.初见小石潭作者心情如何?写了潭边的哪些实景?“心乐之”,心里很高兴。
清澈的潭水、峥嵘的潭石、青翠交结的潭树。
22.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游鱼表现出怎样的情态?“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怎样的境界?自由自在,活泼天真。
物我同一,乐而忘我,乐而忘形的境界。
23.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样理解?
愁苦心情。
萧森的景色,触发了作者内心的隐痛,以致终“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由暂时的解脱而
跌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24“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25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6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和潭西南而望”
27、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28、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
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29、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30、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3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2《小石潭记》写作者对环境的主观感受的句子是寂寥无人,悄怆幽邃。
33,作者在第一节写景采用了: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发现小石潭使用的动词有:隔,闻,伐,取,见。
34,潭水的特点是:清澈。
作者通过对:鱼儿,日光,影子的描绘,从侧面描写水的清澈。
35,作者写鱼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
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呼。
36、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
37、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38、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39、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0、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41、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42、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3、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4、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5、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为岩”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
46说明小石潭是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伐竹取道
47写岸势峭拔多姿的句子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48与“伐竹取道”上下文相呼应的两句是“隔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49.选文写景但又处处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文中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寄情山水感受到自然的乐趣,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统一的吗?请谈谈原因(1)“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是统一的。
作者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中的抑郁之情,他感到自然间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转瞬即逝,它恰恰是作者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的反衬,跟全文忧伤凄苦的基调形成了对立统一,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
《岳阳楼记》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2.“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3.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4.表明洞庭湖的地理优势的句子是什么?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由景入情,领起下文的句子是什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7.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8.“宠辱偕忘”的“宠”和“辱”分别之什么?“宠”:提升;“辱”:降职。
9.洞庭湖一带并没有虎和猿,怎样理解“虎啸猿啼”?可能是迁客骚人览物时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由风声产生的想像。
10.郦道元在《三峡》中也以“猿鸣”烘托凄凉的气氛,他是怎样写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阴情两幅图画,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由白天到黑夜。
12.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以物喜,以己悲。
)
13.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4.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5.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
16.“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7.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8. 点明中心的句子(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20.“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21.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23.本文以作“记”为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4.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五言的对偶句。
(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
(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5.“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6.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
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
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7写出上文中的对偶句。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28.阴晦凄凉的景致带给登楼者的感受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9.用一句话概括第三段所表达的览物之情。
感极而悲。
30“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哪两种心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1“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什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32第五节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抒发作者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3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两句中的“异”如何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
“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4如何看待“进亦忧,退亦忧”?值得肯定:不管是为官为民,都应该关心国事,心系天下。
因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予肯定,其一味宣扬忠君思想和态度,有历史局限性。
35, 成语: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春和景明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6.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7.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下面问题。
(1)第③段中,描写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描写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2)体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8.第②③段运用的写作手法对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悲喜的两种心情。
39.第④段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情怀。
40 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的景象:气势非凡(衔远山——)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湖光山色(朝---气象万千)
41“衔远山,吞长江”的意思是包含着远处的山峰,容纳长江。
“衔,吞”二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绘出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气势。
4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对仗工整,语言优美。
“跃,沉”二字一动一静,形象的写出潭中月影随水势而变化的情态。
43.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44.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
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或: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45.“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刻唐贤今人诗赋
46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7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8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9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0天气晴朗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1“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2“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3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4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5、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5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57、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范仲淹一天下为己任的豪迈气概。
许多仁人志士也留
然而深秀”
10亭的位置?“临于泉上”11“来饮于此”中“此”指?醉翁亭12自号醉翁的原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3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14春夏秋冬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5“乐亦无穷”的原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16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17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18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19.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乐。
20.文中写出了谁“乐”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21.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22.怎样写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
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
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
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
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5.本文用了很多比喻句。
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
(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
(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6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7第三节句一的意图是:因为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官僚是不愿意为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而耽误仕途的,惟有作者这样的闲职,无功名进取之心的人才会这么做的。
8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句子:土膏微润。
描绘初春水光: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描绘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古诗五首》
1《饮酒》中表现哲理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 文中描绘悠远,恬淡的乡村生活画卷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 本诗既是议论又点名全诗主旨的句子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行路难》中表达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引用典故自慰希望得到皇帝的重要的句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6《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现诗人博大宽广胸怀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白雪歌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能够体现边塞将士英勇无畏: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9体现惜别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0《亥杂诗》诗人虽辞官回乡,但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思想的句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1“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改为“望”?“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12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13《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
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
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
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15“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