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作文:“学霸妈妈”:你的成功,我们不去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评作文:“学霸妈妈”:你的成功,我们不去复制
【话题】“学霸”家里十几年不开电视,妈妈几乎放弃社交!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您怎么看?
近日,朋友圈被一条关于学霸妈妈谈教育的文章刷屏了。
这位学霸有多优秀呢?
她叫黄恬静,现在被保送至复旦大学英语系。
她当了初、高中6年班长,是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品学兼优,阳光上进,爱好广泛,各方面平衡发展,数理化、英语、作文、武术操等等都获得奖项。
这样优秀的简历,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为了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她妈妈十几年来的付出,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女儿的学习,黄妈妈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专心陪读,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里十几年没有开过电视机。
这件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有人说,如今社会竞争大,为了孩子的未来,黄妈妈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电视也不是非看不可;有人说,教育的效果不能用是否成为“学霸”来衡量,应该是多种因素的,比如品行等;也有人觉得这只是一种人生选择而已,没必要批评,也没必要赞扬。
对此,你怎么看?
你的成功,我们不去复制
文丨王清铭
黄恬静成功地成为“学霸”,德智体全面发展,阳光上进,爱好广泛……女儿的成功,让公众理所当然地认为黄恬静妈妈的教育方式也成功了。
人们佩服、仰慕黄妈的付出,但又慨叹自己做不到。
黄恬静的中学母校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外家长帮”最近举办“好家长课堂”,黄妈向到场的几十位家长分享黄恬静的成长之路,她说自己家教的“三不”原则、“三遍”原则。
这些原则大体上还是可以作为借鉴和批判性吸收的。
在分享会上,黄妈还爆出猛料,博人眼球,众说纷纭:为了女儿的学习,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家里的电视机十几年都没开过。
一言以蔽之,女儿是在黄妈放弃自己生活和社交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孩子成才,有母亲的无偿付出为她“背书”,却让无辜的电视机为母爱“背锅”。
有谁替电视机抱一声屈?
赞同黄妈的人犯了逻辑上的错误,将黄恬静的成功与黄妈的教育方法划等号。
无可否认,黄妈的家教是黄恬静成功的一个客观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塑造等特别黄恬静自身的努力“居功至伟”。
片面地为黄妈唱赞歌,这是将复杂的教育工程简单化为母爱的小河。
换一个家长,换一种家庭教育方式,难道黄恬静就一定被炼成“学渣”?赞同黄妈的人会举出一百个例子,不赞同的人会找到一千条质疑的依据,但这不重要。
成才之路千万条,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黄妈的成功,我们不可复制。
黄妈的做法只是一种个人的人生选项,“我拿青春赌”孩子的“明天”,她开心就好,要赞颂母爱的伟大也无妨。
但我读新闻报道,头脑里冒出是一个词——“羊妈”。
虎妈狼爸之外,中国家庭教育又出现另一种极端:温顺如绵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公众普遍接受的理念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陪伴儿女成长”,然后是“目送儿女远离”,最后是“儿女陪伴父母老去”。
父母陪伴的最好方式,就是帮助子女成为与自己并排而立的大树,教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十分重要。
那是儿女们的人生,父母不能代替儿女成长。
教育子女,对父母自身来说,也是一种“成长”,孩子牙牙学语,也是父母在试图给“父母”这种没有技术证书的称号命名。
任何负责任的父母都不能拒绝这种生命历程特殊的“成长”。
这种成长是与孩子同步的。
父母还有一种成长,就是自己工作、生活、社交等方面的“成长”。
我不知道黄妈在职场上如何,可确认的是在社交和自己的生活上,黄妈已经拒绝或部分拒绝了自身的“成长”。
父母放弃了自己的“成长”,而成就了子女的“成长”,这种家教方式,到底可歌可赞,还是可泣可叹?
你的成功,我们不去复制。
对成才和家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我比较赞同这种看法: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黄妈的成功是个案,我们不去复制。
我教过的学生中,也有两个家庭采用与黄妈类似的家教方式,一家人都不看电视,一位家长只在高三那年收起电视,后学生考上师范大学,成为一名教师。
另一位家长,从孩子念中学开始,家里收起电视和拆掉网络,后来这位学生考上本一学校,但很明显,他父母的家教方式给他比较大的压力,最少他也没有像黄恬静那样“阳光”。
膜拜“羊妈”秘籍的家长,要反思适合自己子女的家教方式,切莫把子女的卓越等于家教方式的优秀,盲目模仿。
黄妈的成功,我们不能也不去复制。
【附新闻材料】
“学霸”家里十几年不开电视,妈妈几乎放弃社交!这种教育方式,您怎么看?
近日,小编的朋友圈被一条关于学霸妈妈谈教育的文章刷屏了。
这位学霸有多优秀呢?
她叫黄恬静,现在被保送至复旦大学英语系。
她当了初、高中6年班长,是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志愿者,品学兼优,阳光上进,爱好广泛,各方面平衡发展,数理化、英语、作文、武术操等等都获得奖项。
这样优秀的简历,让很多家长羡慕不已,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为了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她妈妈十几年来的付出,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为了女儿的学习,黄妈妈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专心陪读,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里十几年没有开过电视机。
这件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有人说,如今社会竞争大,为了孩子的未来,黄妈妈的做法无可厚非;有人说,教育的效果不能用是否成为“学霸”来衡量,应该是多种因素的,比如品行等;也有人觉得这只是一种人生选择而已,没必要批评,也没必要赞扬。
各位老师家长,你们对此怎么看?
黄妈陪读有什么秘籍?家里十几年不开电视……
学霸并非一日炼成的,需要学校、家长、孩子的共同努力,这背后一定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黄妈妈为了女儿的学习,十多年来放弃了单位旅游以及所有的同学、同事聚会,家里的电视机十几年都没开过。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和小编的心情一样,惊呆了~
这位妈妈为了培养女儿还做了哪些努力呢?
坚持“三不”、“三遍”、“三到”原则
黄妈说,女儿的习惯是在小学开始培养的。
“孩子放学后,我把工作重心移到了她的身上,常常陪伴她学习左右,她做语文我看数学,她做数学我看语文。
她做作业时,我有‘三不’原则:不跟她说话;她做作业不能吃东西;不能边做作业边玩。
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她思想集中,高质量、高效率完成作业。
”
除了“三不”原则,黄妈还有“三遍”原则。
所谓“三遍”,“语文、英语字词错,订正三遍再默,课文三处地方背错,读三遍再背,数学错题先讲一遍,再出同题型2道。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老朋友,这就起到一个反复强化的作用。
”
黄妈说,对于作业或者考试时出现的错误,女儿跟众多的孩子一样,会说:我是粗心,不是不会。
“好,那么我又提出了三到原则:眼到,手到,心到,如果这三个环节都能做到,那么说真的,想错也难。
”
为了女儿的学习,黄妈也是蛮拼的。
十几年来,黄妈的单位旅游、吃饭等活动全部放弃,同学吃饭、聚会全部放弃。
归根结底一句话,孩子再自觉,如果没有家长的付出,肯定是难以达到学霸的高度的。
控制手机使用时间,家里十几年没开过电视
黄恬静上中学后,为了方便联络,也用手机,但是使用时间有限制。
“她放学后回到家,先写作业,手机必须放一旁,不允许看。
等到学校的作业做完了,她可以用半个小时的手机。
”
黄妈还透露,为了让黄恬静不分心,家里的电视已经十几年不开了,学习的氛围非常浓厚。
学校的各种活动丰富多彩,黄恬静也是活动达人,但她认为,放学回家首要事情还是完成学校作业,不要先忙活动的事情。
十几年不开电视的“学霸”教育能否复制?
有人说
教育应该是轻松、人性的,不应以是否培养出“学霸”为衡量标准
孩子贪玩好动,自控力差,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管束,不仅是家长负责的体现,也是教育不可分割和或缺的部分。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成才,出人头地,但是实现这种心愿,却不能违背基本的教育规律,更不能无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
教育应该是温和的,轻松的,充满人性化的,真正的教育效果并不体现在学霸上,还应该体现在思想素质良好、道德品质高和生活能力强等方面。
这才是健康的人才,健全的教育。
有人说
“学霸”教育方式不宜复制,教育应当因人而异
有人认为,这位母亲培养出一名所谓的“学霸”,可以视为是一种偶然的结果,因为并非每位子女都能接受并且遵守父母的这种强硬管理。
如果子女对父母的这种教育不认同不认可,就很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家长对这种教育模式一定要谨慎模仿。
因为子女的承受能力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家庭环境也不同,家长盲目模仿和借鉴,难免将对孩子的爱变成伤害。
有人说
妈妈良苦用心,孩子长大后会感谢妈妈
有网友说,妈妈用心良苦,孩子长大后会感谢妈妈。
现在学习压力这么大,孩子从很小就要面对班级内部的竞争,乃至中考、高考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下,家长们都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就像文中所说,为了女儿的学习,“十几年来,黄妈的单位旅游、吃饭等活动全部放弃,同学吃饭、聚会全部放弃。
”
就这一点,也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的,这位妈妈用这种方法培养出优秀的女儿,虽然教育方法上还有待商榷,但是这种希望孩子成功的“望女成凤”的心情还是应当被理解的。
有人说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样做过于严苛,这种“学霸”是基于黄妈的“罢会”“让电视罢工”等一切“罢玩”中培养出来的,是在黄妈放弃自己生活和社交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
这份沉甸甸的爱会让孩子更有压力。
其实,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父母的责任更多是陪孩子长大,教会他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应是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榜样,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让孩子看到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看到你的人生价值。
你热爱生活,孩子也会过得诗意。
你活得丰盈,孩子也会努力绽放。
有人说
只是一种人生选择而已,不用过多评论
对于搭上自己的人生来赌孩子的明天。
有人觉得这样的奉献对孩子来说是太大的负担,也有人觉得,或许对黄妈来说,她的人生就是她的孩子,所以她过得也是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做什么都有自己的选择。
就拿这种教育方式来说,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和家长能够乐在其中即可。
对黄妈而言,舍弃自己的生活和社交,或许并不觉得是一种失去,而孩子的优异成绩就是给自己最好的回报。
也有网友建议
合理收看电视有利于孩子成长,但要和孩子定“规则”
看电视,本身不是一件恐怖的事,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上瘾,不仅不开电视,甚至会把电视藏起来。
心理学表明,过度的禁止,反而会激发好奇心,引来更强烈的需求,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
看电视并不是毫无益处,只要甄选得当,孩子可以获得很多有趣有益的体验。
看一部优秀的动画片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增强孩子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等能力。
好的观影体验,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旅行。
家长在给孩子看电视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做个约定,建立一个合适的规则,帮助孩子去选择一些高质
量的节目。
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可以陪孩子一同看,给孩子讲解内容,即使出现了不良的情节,父母也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孩子分析,指出其中的善恶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