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公共基础》专用教材-小学德育【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小学德育
8.1考点精讲
考点1小学德育概述
1.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②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2)学校德育
①学校德育的概念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②学校德育的性质
学校德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
同时,学校德育还具有历史性,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学校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3)小学德育
①小学德育的定义
小学德育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具体说来,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②小学德育的特点
a.小学德育的基础性
基本道德是对个体提出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小学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最基础的道德启蒙教育,以形成小学生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
b.小学德育的奠基性
就民族国家与社会来讲,德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
就个人来讲,小学德育对儿童未来人生的走向起着决定作用。
因此,小学德育具有显著的奠基性。
(4)小学德育的构成
①道德教育
引导小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与道德行为规范,初步理解人与人之间应具备的道德关系,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②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与必要性,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③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与领会世界、社会与人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教导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之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的准备。
离开了道德上的准备,政治与思想均将失之空洞,甚至虚伪,进而导致道德上的双面人格。
(5)小学德育的任务
德育任务的具体要求体现为:
①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并逐步形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道德评价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2.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9年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也强调,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德育应占有重要地位,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对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单纯,充满幻想,追求上进,富于理想,相对于青年或成人而言,他们的可塑性更强。
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知识、经验的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
干扰和影响等特点。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就广泛的意义而言,作为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精神文明建设更多的是通过德育这一重要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完成的。
学校德育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小学德育更具有战略意义。
因为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考点2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1.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1)小学德育目标定义及意义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小学德育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小学德育是否达标的质量标准。
它不仅决定了小学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小学德育的整个过程。
(2)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
①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一定要体现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和期待。
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不同的,即随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同,德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出的总的规定
德育目标的确立必须要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必须与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的总的规定相一致。
③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德育目标、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
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时期,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
(3)小学具体的德育目标
①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小学德育的内容
(1)定义
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2)小学德育内容的特征及确定依据
①特征
a.阶级性和历史性
阶级性,是指不同的阶级对小学实施德育时有不同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德”首先要符合、体现和反映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去塑造年轻一代。
历史性,是指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的不同,有的德育内容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实际,有的德育内容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为当代学生理解和接受。
b.共同性和继承性
人类社会总是继承和发展的,各个社会总有历史的渊源关系,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诚实、正直、勤劳、勇敢、合作、关心他人等品质,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努力倡导的,是需要继承的。
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将“礼”、“仁”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
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德育内容不断扩充,但都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礼”、“仁”这个核心。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思想瑰宝的一部分,既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又有其充满活力的一面。
c.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由于各个社会、各个时代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存在着共同性、继承性,因而它有一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二是指在每个社会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时期,它有自己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这些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是稳定的。
中小学德育的可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具有历史性,在各个社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系、道德规范,因而德育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然要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即使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德育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它也是变化的,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德育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精神。
②确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