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育主旨是内发主义,强调以教定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的教育主旨是内发主义,强调以教定学《学记》是东汉经学大师张载所作的一部教育著作,对后世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记》在教育学上的意义在于教化人要“以教定学”,强调以教定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从教育目的来看,它侧重于培养人的道德修养和知识素养,目的在于为国储备人才。
《学记》不仅是经学名著,更成为儒学经典中一部极其宝贵的教育著作。
作为经学代表的张载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教育家之一,他继承了孔子“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学观,把人放在一切社会问题形成过程中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他在《师说》之基础上经过对“五则”、“八则”等诸多经典名篇中精选出一系列格言警句用以诠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及治学方法。
其关于学生行为举止、教育方法、学问成就方面的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张载认为学生是人之生而为人,其言行举止可以表现出他与生俱来、自然呈现的一种内在精神状态。
1.教者,所以导人也。
师之教也,所以导人也。
其性虽异,师之所行则异也。
【译文】教,使人产生某种情感、行为规范的教育措施。
教师教出来的学,就像人与生俱来的一样,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师就像太阳一样,有一颗真诚的心就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的教育首先是指启发学生自身的情感、行为规范、学问规范等等;其次是指以教师作为指导者的指引作用,引导学生完成某项任务而获得某种能力、成绩等;再次是指通过教学手段影响和激发出来他们内在潜藏的情绪、行为等内在精神;最后是指通过某种具体的教学措施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意识而达到某种思想境界等。
可见教授学生是一种与其个人情感、行为举止有关的教学方法,与其知识、智力相关的教育措施在教与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老师利用自己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特点进行教学并获得学生认知水平及人格修养上的提升是教师应当发挥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
2.上而后知。
教师上讲台,作学生解惑,而学生也上讲台,作解惑之师,解诸人之惑,进而学其是非。
以中正平和之心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地讲解,然后引导于学生,使学生对所教之知识加深理解并进一步掌握。
“中正平和”即指老师既不妄加评论,也不妄加指摘。
这是一个较为系统的教法,它是由《论语·述而》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开始讲起,并最终上升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哲理角度所言。
教师在授课时应多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述知识与道理;在授课时应适当地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知识问题;教学时还应注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与学生相处方式等因素对孩子产生影响和作用。
在授课时要求教学内容新颖且贴近生活,体现了教与学相互渗透的特点。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为其创造生活世界并引导其走向成功之路。
3.不学乎其微,而察哉其本焉。
不学乎其微,而察哉其本焉。
出自《学记?解惑第五》。
这是张载对学生的要求与教诲。
对
于有些学生而言,只要没有遇到真正影响其一生的重大事件,他们便可置身事外,不去用心去观察问题背后原因;而对于有些学生而言,由于生活条件上没有太大改变,使得他们在学习问题上很难有所突破,这也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张载提出“不学乎其微”的主张。
至于这一观点能否得到践行,则取决于学生个人是否具备“反省自己”的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做到不学习于微利小节之处而观察事物本质并发现其内在精神,那这种“反省自己”的能力便可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完善。
所以张载要求“知行合一”和学习方法均要遵循这个道理:既不学习也不要去学习,而对于那些根本无关大碍而只是浅尝辄止、得过且过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4.以正告;
则君子之位,可以正告;不可以正告。
其正告谓为言,正告谓为行,正告谓为教,此之谓言。
以正告谓言者可以正也;不可以正告谓言不顺也。
张载认为可以用正告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不可以用正告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看来,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反复性,所谓“因材施教”或“因势利导”就是指这个道理。
他认为学生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外在品质——自我意识和内在精神。
在他看来这种外在品行只能通过“正告”去引导、熏陶、示范、诱导而形成的;而在他看来内在道德品质则只能通过“不可以正告”去引导和熏陶。
这是一种因材施教、因时而异、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
张载把这种原则概括为“以正告、言之必行;不可以正告”。
5.未始之谓易,既成之谓易;
不成之谓易,可为之谓易。
赏析:张载认为知识在未形成之前就已经形成,知识一旦形成就不能更改。
老师教学生学知识,先要让他把课上老师教他的知识记住,这样在学习时才会更加容易,否则在课上就无法理解老师讲的知识。
有了老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所讲知识,所以在一开始就让他记住所讲知识。
通过教师自身的知识积累,再加上学生的努力学习才可以最终取得成就。
这样下来不仅要完成一次知识记忆,还要进行多次记忆重复巩固掌握所学知识。
只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原因所在才能形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知识体系。
6.穷理而不穷理,则近道矣;
失理而不失理,则反矣。
语出张载。
【译文】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去处理事情,就会接近正确的理论;违背事物内在规律去处理事情,就会反而复失了正确的理论体系。
如果说事物运行之理是符合事物内在规律的,那么它的运行规律也必然会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
如果说事物处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失误,那么它的发展规律也必然会为犯错误之人所违背。
因此老师要教导学子们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学目的、提高治学水平。
【赏析】张载把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客观存在的客观现象、矛盾关系以及解决它们的办法都称为“理”。
因此它被称为治学方法中的“四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