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A版题09 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教案 .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考纲解读】
对本专题知识的复习,首先要注意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掌握:一是弘扬中华文化,要注意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二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其次在复习本专题时要牢牢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知识点。
同时,学生还要注意掌握大众文化与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等。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鼓舞一个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一致、战胜强敌与困难的力量之源,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2.高考最常见的考法是以先进人物的事迹或某种精神为载体,对民族精神的知识进行考查,包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和途径等;或者与文化对人的影响、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其他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题目类型往往是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
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此背景下,文化强国上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4.高考中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本知识点时,往往以各地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具体举措,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程或者典型的文化素材为载体,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常与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查。
考查角度有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等。
【重点、难点剖析】
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正确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②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①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文化自觉和文
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内容
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原因
①必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②意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能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题型示例】
题型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例1.(2016·天津文综,10,4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变式探究】(2015·福建文综,30,4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
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
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吴楚”、“北人”、“南人”表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应选B项;A、C、D项中的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都不符合本意,舍去。
正确答案B。
【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31,4分)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喜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凉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
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C
【举一反三】(2014·天津文综,10,4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不同文化的融合不会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②错误;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④错误;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题型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例2.2016·课标全国Ⅰ,39(2)(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
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
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
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班级召开“我为英雄点个赞”主题班会,请就如何学习英雄列出发言要点。
(两条。
每条10~30个字)(4分)
【答案】(1)尊重历史事实,增强辨别信息真伪、抵制落后文化和错误言论的能力。
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抵制和批驳肆意抹黑英雄、歪曲历史的言行。
大力宣传英雄精神,使群众懂得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要继承和弘扬英雄精神。
(2)树立崇高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勤奋学习,掌握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本领;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变式探究】(2015·安徽文综,7,4分)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血脉,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下列古语涵义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对应恰当的是()
【答案】A
【解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意思是,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这和“自强不息”意思相同,A项是正确答案;B侧重修身普世;C强调无为而治;D强调重视民意,均对应不正确。
正确答案A。
【变式探究】(2015·北京文综,27,4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
()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④根源于多元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C
【变式探究】2015·课标Ⅱ,39(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抗战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答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不竭精神动力。
抗战精神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
问题切口很小,考查两种精神的关系。
首先答这样的题,我们要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抗战精神,它是爱国主义精神,并且体现时代特征,所以我们能够形成答题模式:凡涉及到具体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我们都可以先答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而每一具体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题型三走进文化生活
例3.(2015·浙江文综,34,4分)吸毒严重损害健康,危害社会,但在某些小圈子里却被认为是一种时尚,够酷够嗨。
个别“偶像”级演员也身陷其中,聚众吸毒,令众多粉丝失望不已,自己锒铛入狱追悔莫及。
这告诉我们()
①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与交往行为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非常重要③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A
【变式探究】(2015·浙江文综,35,4分)游客李某骑坐红军战士雕像的照片在微信上晒出后,李某的亵渎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国家旅游局也将李某列入“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
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重视对旅游文化的管理②公民提高自身的科学修养非常重要
③弘扬民族精神是我国的社会共识④国家需要对商业性的大众传媒进行规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建设。
国家整治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凸显了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故①正确。
李某行为受到广泛谴责,可见③正确。
材料体现了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低下,没有体现科学文化修养,排除②。
此题没有体现传媒的消极影响,所以④偏离了材料主旨,故排除。
【变式探究】(2014·江苏单科,21,2分)某地首创一种实名制、免费发放的文化惠民卡,市民持卡可以看电影、看演出、买书,只要在签约商户进行文化消费,就可以享受折扣、积分、奖励等多项优惠。
文化惠民卡的发放能够()
①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③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④调动人们文化消费意愿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画龙点睛】
1.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如何应对:(1)从国家角度看,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2)从经营者角度看,要增强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切实履行传承文化的义务。
(3)从公民角度看,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题型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例4.(2016·北京文综,25,4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幅古旧
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
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文物是文化的载体,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重在社会效益,不一定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①说法错误;④夸大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意义。
【举一反三】2016·浙江文综,40(1),12分]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
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
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
(12分)
【答案】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
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
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变式探究】(2015·北京文综,39,10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里是北京。
”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行走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亲近文化遗产,探访名人故居,走入创新基地……我们会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某校开展“漫游北京”文化实践活动,围绕“灿烂文明”“红色记忆”“魅力创新”三大主题向同学们征集活动意向。
请完成下表。
【答案】所选地点与主题相符,能将个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情景理交融。
知识角度:中华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等。
【变式探究】2014·四川文综,14(2),12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
【答案】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培育良好文化环境。
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③发展文化产业,为人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④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创造活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变式探究】2014·福建文综,39(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材料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启示。
【答案】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解析】审设问可知,本题要求用文化生活模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知识分析材料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展、创新,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并不断进行创新。
【变式探究】2015·广东文综,37(2),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要实施这一基本方略,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设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具有的“中国特色”。
【答案】①发展文化建设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法治文化建设要符合我国国情。
③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保持法治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作用,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