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头疼 外感、内伤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头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头痛”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头痛”的证治分类头痛分为外感头痛(风寒、风热、风湿)和内伤头痛(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气虚头痛、痰浊头痛、肾虚头痛和瘀血头痛)。

一、风寒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3.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4.代表方:川芎茶调散5.常用药:川芎善行头目,活血通窍,祛风止痛,为治疗外感内伤头痛之要药;荆芥、羌活、细辛、白芷、防风疏风解表,散寒之痛;薄荷清利头目;清茶上清头目。

若头痛,恶寒明显者,加麻黄、桂枝、制川乌等温经散寒。

颠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甚则四肢厥冷者,用吴茱萸汤去人参,加藁本、川芎、细辛、半夏以温散寒邪,降逆止痛;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以温经散寒止痛。

二、风热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3.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4.代表方:芎芷石膏汤5.常用药: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辛凉微寒,轻清上浮,疏散风热,通窍止痛;川芎活血通窍,祛风止痛;白芷、羌活散风通窍而止头痛;生石膏清热和络。

若烦热口渴、舌红少津,重用石膏,配知母、天花粉、芦根等清热生津,甚者加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大便秘结,口舌生疮,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泄热;鼻流浊涕如脓,鼻根及鼻旁疼痛,加苍耳子、辛夷、鱼腥草、藿香等清热散风除湿,通利鼻窍。

三、风湿头痛1.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2.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3.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4.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5.常用药: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蔓荆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川芎辛温通窍,活血止痛。

若胸闷脘、腹胀便溏,加苍术、陈皮、砂仁以燥湿宽中,理气消胀;恶心、呕吐,加半夏、生姜、竹茹以降逆止呕;纳呆食少,加麦芽、神曲、焦山楂以健脾助运;小便短少者,加茯苓、薏苡仁、淡竹叶以淡渗利湿;发于夏季,感受暑湿,见身热汗少或汗出不畅,心烦口渴,胸闷欲呕者,加藿香、佩兰、荷叶。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

中医内科学-第九版-头痛-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头痛【定义】头痛是指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杂病致使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自觉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亦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头痛。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以及其他原发性头痛,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一些继发性头痛,如脑神经痛、中枢和原发性颜面痛及其他头痛,也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邪气上犯头部,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为头痛。

因风为六淫之首,“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导致头痛的六淫之中,以风邪为主要病因,多夹寒、热、湿邪而发病。

2.情志失调忧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可发为头痛。

若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阴虚阳亢,亦可引发头痛。

3.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或劳逸失度,或病后正气受损,脾失健运,气血化源不足,营血亏虚,或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可致头痛的发生。

若因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过食辛辣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头痛。

4.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使肾精久亏。

肾主骨生髓,髓上通于脑,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

若肾精久亏,脑髓空虚,不荣则痛,发为头痛;若阴损及阳,肾阳虚弱,清阳不展,亦可发为头痛。

5.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跌仆坠损,头脑外伤,或久病人络,气血滞涩,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发为头痛。

二、病机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靖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因脑为髓乏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充养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上充于脑。

外感头痛属表属实;内伤头痛中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以实为主。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治头痛

中药辨证^头痛根据中医理论,头居人体最高部位,脏腑清阳之气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脉和主一身之阳的肾脉均上至头部,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而一旦外感诸邪、内伤诸疾,则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头痛是患者的一种自觉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患中,如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偏头痛和颈椎病等,临床较为常见。

从中医角度来说,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或痰浊淤血,阻于经络,都可导致头痛。

三大病因细分辨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头痛也不例外,临床上,中医辨证头痛主要在于区别外感、内伤与外伤3种。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自表侵袭于经络,上犯于头部。

第1页共6页其中以风邪为主,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所以头痛以风邪所致的居多。

但风邪多兼挟他邪,如风寒头痛,常见到头痛,痛连项背,出现恶寒、无汗等症状;如风热头痛,常见到头痛而胀,甚则头痛欲裂,出现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黄等症状;风湿头痛,常见到头痛如裹,畏风,出现肢体困重、胸闷、食欲欠佳、小便不利、大便溏(编者注:便溏指大便稀薄不成形)等症状等。

内伤头痛多因肝、脾、肾三脏的病变以及气血失调所引起。

起于肝者,或因情志不和或因肝阴不足或肾虚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编者注:肝阳上亢为中医术语,指肾阴不足,不能滋养于肝,或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旺而上亢,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眼胀痛、面红耳赤、急燥易怒、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头重脚飘、舌红、脉紧如按琴弦等,多见于高血压患者),又因肝经寒气上逆,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夜眠不宁、大便干结等症状。

起于肾者,多因肾精不足致脑髓空虚,或因肾阳衰微致清阳不展,故而发生头痛,常见到头痛、眩晕耳鸣、精神疲乏、腰膝酸软、遗精带下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中医内科学头痛文档

气血滞涩, 瘀血阻于脑络, 不通则痛,
瘀血 头痛
二、病因病机小结
1、病因:
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 且多兼夹它邪, 如寒、湿、热等。
内伤头痛: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及体 虚久病、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头部外伤 或久病入络。
2、病机
头昏胀痛, 或昏蒙重痛, 或刺痛, 痛点固定。 1 外感头痛由于外邪侵袭所致, 故平时当顺应四时变化, 寒温适宜, 起居定时, 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抵御外邪侵袭。
1.原发性头痛: ①偏头痛 ②紧张性头痛 ③三叉自主神经性头痛 ④其他原发性头痛
2继发性头痛
头和(或)颈部外伤所致的头痛 头和(或)颈部血管疾患所致的头痛 非血管性颅内疾患所致的头痛 ④物质或其戒断所致的头痛 ⑤感染所致的头痛 ⑥内环境稳态失衡所致的头痛 ⑦头颅、颈部、眼、耳、鼻、鼻窦旁、牙齿或其他 面部或颈部结构疾患所致的头痛或面痛 ⑧精; 3、若寒邪客于少阴经脉,症见头痛,足寒,气逆,背冷,脉沉细,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白芷、川芎,温经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代表方: 益气聪明汤加减。
二1、、病 头证痛鉴与别眩晕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 病程较长,
舌脉:舌红苔黄 , 脉弦数。
5、转化: 常用药: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活血化瘀止痛; 当归活血养血; 白芷、细辛辛散通窍止痛 。
耗伤阴血 肝肾亏虚 精血不承 肾虚头痛
禀赋不足 房劳不节
因于肾 肾精久亏
脑髓空虚 肾虚头痛 阴损及阳 肾阳虚头痛
饮食劳倦 脾失健运, 气血乏源 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
体虚久病
因于脾
饮食不节, 嗜酒太过 过食辛辣肥甘
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 阻遏清阳, 上蒙清窍

中医讲头痛

中医讲头痛

中医讲头痛头痛是一种以头部疼痛为主的一种自觉症状,临床上常由各种急性或者慢性疾病引起。

头痛一般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出现头部不同的部位疼痛,且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病机】头是我们的“诸阳之会”。

五脏六腑的气血都向上运行汇聚于头部,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治病因素的侵袭,或者因为自身的疾病引起气血不足,从而使得头部的经络运行不畅,头部气血的供养不足,从而发生头痛。

头痛的位置一般在前额、巅顶、一侧额颞部、后枕部,或者全头部。

【病因】1、外感头痛:多数是因为外部风邪等其他治病因素,侵犯头部,使头部阳气不足,出现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出现头痛。

2、内伤头痛:通常跟肝、脾、肾三脏有关系。

在十二经脉中,由于经脉循行于头部不同的部位,所以疼痛也出现在不同部位阳明头痛:即前头痛,包括眉棱骨痛和鼻(如鼻窦炎)引起的疼痛。

症状为前额连接眉棱骨疼痛,头痛欲裂,眼睛红赤。

可以按揉:印堂、上星、阳白、合谷、内庭来缓解疼痛。

印堂:两眉间为印堂,此处也称为命宫。

上星: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赤白肉际的中点处。

内庭: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少阳头痛:即偏头痛,包括耳病引起的疼痛。

少阳头痛,一般都指少阳胆经引起的头痛,疼痛呈搏动性,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易激怒、疲劳感。

可以按揉:太阳、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来缓解疼痛。

太阳:颞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处。

风池:在颈椎背侧,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的凹陷中,与耳垂平齐。

外关:该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侧,手腕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内关相对。

足临泣: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太阳头痛:即后枕痛,包括落枕、颈椎病等引起的疼痛。

可以按揉:天柱、风池、后溪、昆仑、申脉来缓解疼痛。

天柱:位于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也就是颈脖子处有一块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侧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中医内科学__第四章第三节头痛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
2.辨疼痛性质
风寒---头痛剧烈而连项背 肝火---头痛呈跳痛 风热---头胀痛如裂 肝阳---头痛而胀 风湿---头痛如裹 瘀血---头痛剧烈而部位固定 痰湿---头重坠或胀 亏虚---头隐痛、绵绵而痛、空痛
3.辨经络
(2)论治要点
①实证(祛邪):祛风、散寒、化湿、清热 ②虚证(补):滋阴、养血、益肾 太阳经---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白芷、葛根、知母 少阳经-----川芎、柴胡、黄芩 厥阴经-----吴茱萸、藁本
(一)、诊断要点
2.病史: 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 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目的为了了解有无细菌、病毒感染---抗病毒、抗生素(抗细菌药)
2.血压:了解有无血压增高—降血压 3.脑脊液:了解有无脑膜炎----抗炎、降颅压(甘 露醇)
止痛)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肝阳上亢:夏枯草膏 2.风热头痛:苦丁茶 3.风寒头痛:川芎葱茶汤 4.顽固性头痛:全蝎、地龙、甘草各 等份,研末,每次3g,每日3次
(二)中成药
1.风寒头痛:川芎茶调丸 2.风热头痛:芎菊上清丸 3.肝阳上亢头痛: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 4.阴虚阳亢头痛:天麻首乌片 5.肝肾阴虚证:杞菊地黄丸 6.气虚头痛:补中益气丸 7.血虚头痛:养血清脑颗粒、八珍颗粒 8.痰浊中阻证:二陈丸
然出现头痛,痛剧拘紧,痛连 项背,遇寒尤剧,伴恶风畏寒, 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患者头痛而胀,兼发热恶 风,体温38.6℃。口渴欲饮, 面红目赤,大便秘结, 小便色 黄。舌红苔薄黄,脉浮略数。
四、患者反复头痛半年,隐痛、昏 痛为主,时有头晕,劳累及长时间 阅读后加重, 伴倦怠乏力,心悸不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

十种类型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根据头痛病因、病机的不同历代有不同的名称。

《素问·风论篇》有"脑风”“首风”之名,把头痛之因责于外来之邪,因风寒之气侵犯头脑而致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篇》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属本虚标实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将头痛分为内伤头痛和外感头痛,根据症状和病因的不同而有伤寒。

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

还在《内经》和《伤寒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补充了太阳头痛和少阴头痛。

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这样便成为头痛分经用药的开始。

《丹溪心法·头痛》认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

有可吐者,可下者”。

故又有痰厥头痛,气滞头痛之名。

《普济方·头痛附论》曰:“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

又有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名厥头痛。

"《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

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

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提出“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倡导瘀血头痛,首开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头痛之先河。

一、病因病机头痛之病因多端,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头痛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头痛

第二十单元至第二十二单元合并讲解第二十单元头痛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而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病因病机头痛的常见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头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基本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头痛的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

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辨证论治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鉴别要点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判断其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头痛治疗总的原则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外感头痛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内伤头痛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主症: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速记: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浊夏瘀通血虚四。

2)风热头痛主症: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辩证五种类型头疼,及治疗

中医辩证五种类型头疼,及治疗

中医辩证五种类型头疼,及治疗生活中的很多琐碎小事,都让人心烦意乱、头痛不已。

说起头痛,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只是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毛病,多半是不以为然,但很多时候,头痛让人难以忍受呀!其实,头痛无论轻与重,都该积极治疗。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本文论述的头痛,是指溺毒证中所表现以头痛为主症者。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居于人体之最高位,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手足三阳经亦上会于头。

中医学认为,肾乃先天之本,藏精纳气,乃元阴元阳之所在,溺毒日久,肾精始衰,故常出现头晕健忘、视物模糊、耳鸣、腰酸腿软、夜尿多等症状,皆属肝肾阴虚的表现。

溺毒证日久,痰浊、瘀血痹阻经络,壅遏经气,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头窍失养,或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均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别,溺毒所致头痛辨证多为内伤,治疗当辨脏腑虚实。

一、肝阳头痛主症: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溺毒证患者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则烦躁易怒,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则见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清阳受扰而头痛,舌脉均为肝火上炎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物:天麻、钩藤、石决明、栀子、黄芩、牡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首乌藤。

方解: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息风潜阳;栀子、黄芩、牡丹皮苦寒清泄肝热;桑寄生、杜仲补益肝肾;牛膝、益母草、白芍活血调血,引血下行;首乌藤养心安神。

加减:若因肝郁化火,肝火上炎,而症见头痛剧烈,目赤口苦,急躁,便秘、溲黄者,加夏枯草、龙胆、大黄;若兼肝肾亏虚,水不涵木,症见头晕目涩,视物不明,遇劳加重,腰膝酸软者,可选加枸杞子、白芍、山茱萸。

二、血虚头痛主症:头痛隐隐,甚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最全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最全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最全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不外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因感受外邪引起,主要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临床常见者多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几种类型。

内伤头痛,是脏腑气血失调所致,临床常见者,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的发作过程中,情况非常复杂,辨治并非简易。

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位有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证候有寒热虚实之辨,既涉及脏腑、经络,又与五官有联系,主要有肝阳头痛,血瘀头痛,痰浊头痛几种类型。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分析清楚,辨证施治才能确切。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首,其位最高;脑为元神之府,其用最灵。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内而脏腑,外而经络,统帅全身。

若遇外感诸邪,上犯巅顶,经络之气失于舒展,则为头痛。

又或内伤诸不足,精血无以上荣于脑,或瘀滞、痰浊,壅阻不通,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均可引起头痛。

外感头痛,多由感受外来之邪所引起,以风寒、风热、湿邪三种为常见。

风寒之邪伤于络脉,营血失和则头痛作。

风热之邪易于化火,邪火热毒侵扰清空则发头痛。

风湿之邪易蒙清阳,浊阴不降而头脑胀痛。

更有邪火热毒上冲于脑也会头痛。

内伤头痛以肝、脾、肾三脏病变为多。

肝主情志,为情志不悦,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犯巅顶而头痛。

肝肾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肝阳易于上亢亦会头痛。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和,易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则发生头痛。

脾失健运,又易聚湿生痰,痰湿上扰,清阳被遏,亦会头痛。

肾主藏精。

肾精耗失太过,或者素来禀赋不足,精髓不足,脑海空虚,则耳鸣头痛。

还有外伤跌仆,以及久病气滞、血瘀,头部经络被阻,既所谓“久病入络”,亦可发生头痛。

一、风寒型【病因病机】:风挟寒邪,寒凝血滞,阻遏脉络。

【主证】:头痛多发于风寒侵袭之后,头痛剧烈,为紧束感,或痛连项背,恶风寒,口不渴,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紧。

【治法】:祛风散寒,【选方】: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8克,荆芥12克,薄荷10克,羌活15克,白芷15克,细辛8克,防风15克,葛根15克,甘草5克,生姜lO克。

中医头痛鉴别诊断方法大全

中医头痛鉴别诊断方法大全

中医头痛鉴别诊断方法大全头痛是一种症状,是一种主观感觉,也是警惕疾病的一个信号。

因此,应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有关实验室检查与器械检查。

在诊断时,应注意辨别头痛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如为后者,应迅速查明病因。

同时还要区别是急性还是慢性头痛。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中医头痛鉴别诊断方法。

中医头痛鉴别诊断方法大全如下:1.外感:外感风寒:头痛时作,或偏或正,痛连项背,恶寒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

宜疏风散寒,方用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如果寒邪侵犯肝经,寒邪上犯,浊阴上逆,见巅顶疼痛,干呕,吐涎沫,舌淡苔薄白,脉弦,宜温散厥阴经寒邪,用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人参、大枣,减人参、大枣、加半夏、藁本、川芎等。

2)风湿头痛: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见头痛如裹,肢体痠而困重,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宜祛风胜湿,方用九味羌活汤加减---羌活、防风、苍术、川芎、细辛、黄芩、生地、白芷、甘草。

或者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蔓京子、藁本、炙甘草。

痰湿中阻者加苍术,厚朴,陈皮,枳壳以燥湿宽中。

如果身重腰沉者加酒防己,轻者再加附子,重者加川乌。

恶心加半夏。

3)风热头痛:外感风热上扰清窍,见头痛而胀甚至头痛如裂,发热或者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便秘溲赤,舌淡红,苔黄,脉浮数。

宜疏风清热,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石膏、白芷、菊花,去羌活、藁本加黄芩、薄荷、栀子。

如果热盛伤津,见舌红少津,加知母、石斛,天花粉以生津止渴。

如果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以合用黄连上清丸加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菊花、薄荷、桔梗、川芎、大黄、连翘、当归、葛根、玄参、天花粉、姜黄。

如果风热上犯头目,见发热恶风,头目眩晕,偏正头痛,脉浮数,宜用菊花茶调散以疏风清热---川芎、石膏、白芷、菊花、羌活、藁本、菊花、僵蚕。

4)暑湿头痛:夏天暑湿内侵,见身热汗少,或者身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口渴胸闷,干呕不食,以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减---黄连、香薷、厚朴加藿香、佩兰、荷叶、竹茹、知母等。

中医内科学头痛

中医内科学头痛

【概说】
【概说】
孙一奎《赤水玄珠》:对雷头风颇有发挥;秦景明《症因脉治》:论述内伤头痛;王肯堂《证治准绳》,《医镜》:头痛与头风实属一病;周慎斋《慎斋遗书》:头痛从血分论治;王绍隆《医灯续焰》(潘楫注):论述头痛脉象特点;李用粹《证治汇补》:辨头痛部位,以及辨外感内伤;,陈士铎《石室秘录》:头痛"非风"之论;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证治疗头风与头痛;何梦瑶《医碥》:头痛辨虚实;高世栻:《医学真传》:阳虚寒凝头痛属重症;王清任《医林改错》:瘀血头痛;黄文东《黄文东医案》:内伤头痛的病因及相关脏腑;秦伯未《谦斋医学讲槁》:内伤头痛辨虚实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三因学说
1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头痛证治》:"凡头痛者,乃足太阳受病,上连风府眉角而痛者,皆可药愈.或上穿风府,陷入于泥丸宫而痛者,是为真头痛,不可以药愈,夕发旦死,旦发夕死,责在根气先绝也.原其所因,有中风寒暑湿而疼者,有气血食饮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治之之法,当先审其三因,三因既明,则所施无不切中".
4
或用桑菊饮加黄芩,栀子(发热,恶风明显时用).
5
临床应用
6
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或合黄连上清丸以苦寒降火,通腑泄热.
7
口渴欲饮者:加花粉,石斛等.
8
【辨证论治】
风湿头痛
01
辨证依据:
02
主症:头痛如裹;
03
兼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
04
大便溏薄;
05
舌象:舌淡红,苔白腻;
02
主症: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
03
兼次症: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晄白;
04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疼古医方药的临床辩证论治的认识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疼古医方药的临床辩证论治的认识

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疼古医方药的临床辩证论治的认识太和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安徽太和 236600【搞要】目的:研究头痛病患者的临床不同症状表现,不同的理法方药真对头痛病临床分型论治;方法:分别运用祖国医学理论,头痛临床可分:外感六淫之邪,如外感风寒型头痛、外感风热型头痛以及外感风湿型头痛等进行辨证论治;内伤性头痛,如临床所见有肝阳上亢头痛、气虚血虚头痛以及瘀血性头痛等的临床辨证论治。

结果:临床各型头痛的辨证论治,在正确的理、法、方、药指导下,均改善了头痛症状和全身症状,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通过中医中药治疗头痛,使我对临床各型头痛病的辨证论治,不同的辨证论治方法各自取得了不同的临床效果变化,为进一步提高诊疗技术和治疗质量,提供实质经验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古方医药;头痛病的分型论治;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9-0810-02近代头痛大多是血管神经性头痛,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认为是一种人体内分泌与水盐代谢紊所致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疾病。

头痛一病,虚实夹杂,故临床根据其标本缓急的内体情况辨治。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热之气,皆上注于头,气血充盈,阴阳升降如常,一有外感或内伤,即有头痛疾苦之作,外感之邪外袭,内伤其痰浊及瘀血,即变是经气壅遏或清阳不升,阳之偏亢,情志怫郁,郁而化火等均是导致头痛的重要发生机理【1】,本文从内伤和外感分别从各个方面对头痛治疗认识,介绍与同道,仅供参考。

2 外感六淫之头痛头为诸阳会,清空之域,脑为随之海,“巅高之上,惟风可到”。

中医《素间·太阴阳明论》: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百病之长,多侠时气而病,故头痛以风邪所致,最为多见。

2.1 外感风寒头痛外感头痛首先是外感所致,一般说来,外感风寒头痛是以起病较急,常伴有外邪束表所致,头痛所属部位: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常伴症状:以头痛连及项背,连目系,恶风畏寒,虚以裹头,苔多薄白者多见,中医的治疗原则:疏风散寒。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头痛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头痛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一、头痛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

头痛有外感与内伤两种病因。

外感者,其病机为邪壅经脉,气血不畅,经脉绌急;内伤者,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

其病机概括起来为风、火、痰、瘀、虚五字。

(一)分证论治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症状:全头痛,痛势较剧烈,痛连项背,常喜裹头;恶风寒,口淡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常用中成药:川芎茶调散(丸)。

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2)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恶风,面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常用中成药:清眩丸。

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穗、石膏(3)风湿头痛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身热不扬,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风胜湿。

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软胶囊)。

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藿香、紫苏叶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头胀痛,或抽掣而痛,头痛多为两侧;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或弦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

常用中成药:牛黄降压丸。

人工牛黄、羚羊角、珍珠、水牛角(2)气虚头痛症状: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治法: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

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白芍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川芎(3)血虚头痛症状: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治法:滋阴养血。

常用中成药:归芍地黄丸。

(4)肾虚头痛症状:头痛而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下,神疲乏力。

偏肾阳虚又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又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

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中医关于“头痛”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头痛”的辨证要点

中医关于“头痛”的辨证要点
应详问病史,注意辨察头痛之久暂,疼痛的特点、部位、影响因素等,以利于准确辨证。

一、辨外感与内伤
1.外感头痛
多因外邪致病,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剧,病程较短,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重痛,痛无止,多伴有外感表证,以实证为多。

2.内伤头痛
多起病缓慢,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空痛、昏痛,痛势绵绵,遇劳加重,时作时止,以虚证为多。

如因肝阳、痰浊、瘀血等以邪实为主的内伤头痛,多表现为胀痛、重痛或刺痛,且常伴有相应脏腑症状表现。

临床亦见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

二、辨头痛部位
太阳头痛,痛在脑后,下连于项;阳明头痛,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多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太阴、少阴头痛多以全头疼痛为主。

偏头痛,也称“偏头风”,常以一侧头痛暴作为特点,痛势剧烈,可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三、辨头痛性质
因于风寒者,头痛剧烈且连项背;因于风热者,头胀而痛;因于风湿者,头痛如裹;因于痰湿,头痛而重;因于肝阳,头痛而胀;因于肝火,头部跳痛、灼痛;因于瘀血,头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因于虚者,多呈隐痛、空痛或昏痛。

中医教你怎么区分头痛辩证中医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见有六淫(风、寒

中医教你怎么区分头痛辩证中医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见有六淫(风、寒

中医教你怎么区分头痛辩证中医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见有六
淫(风、寒
中医教你怎么区分头痛辩证
中医认为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见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使气血运行受阻;或者是内伤病久,气血不足,失于充养;又或者是痰浊瘀血,阻于经络,都可引起头痛。

区分在于是否外感和内伤:外感见发病急、疼痛感强、持续,属实证;而内伤头痛发病慢,疼痛感不强,时作时停,可见虚证和虚中夹实。

外感头痛:
1、风寒引起的头痛——见有头痛连及颈背,怕冷,无汗、舌苔白
宜疏散风寒——多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2、风热引起的头痛——见有头痛伴有胀痛,甚至是头痛剧烈,发热怕风,面红目赤,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
宜疏风清热——多用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引起的头痛——见有头痛沉重,怕风,四肢乏力困重、胸闷、食欲差、大便不成形、苔白腻
宜祛风祛湿——多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见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口苦、失眠多梦等
宜平肝潜阳——多用天麻钩藤饮
2、气虚头痛——见有头痛绵绵,越累越痛、乏力感、汗多、食欲
差等
宜益气升清——多用四君子汤
3、血虚头痛——见有头痛头晕、面色白、心悸、气短乏力、舌淡等
宜补血养血——多用四物汤
4、肾虚头痛——见有头痛伴有耳鸣、腰膝酸软(还有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的表现)需要具体辩证
5、血瘀头痛——见有头痛,痛处固定,有刺痛感,舌有瘀斑、舌下青筋明显等
宜活血化瘀——多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清风计划##中医来了##非常病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看头疼外感、内伤
【记者李叔霖/台北报导】 2014/06/17
很多人都有头疼的老毛病,民众最怕突然头疼个不停。

中医师沈瑞斌表示,站在传统中医的立场,中医认为,头疼有外感、内伤之分,以外感头疼来说,多半为新患,病程通常较复杂,而且病势较剧、无休止;以内伤头疼而言,多半为久痛,病程通常较长,而且病情时作时止。

沈医师指出,传统中医治头疼通常先找出正确头疼部位,如果是发生在脑後连及项背者,中医称太阳头疼;若是经常发生在前额连及眉陵者,中医称阳明头疼;大致出现在头部两侧并及於耳部者,中医称少阳头疼;发作时见於头顶部常连及眼睛者,中医称厥阴头疼。

沈医师进一步指出,传统中医依照经络走向,加上配合患者症状、苔样、脉象等讯息,可以清楚鉴别头疼以便对证用药。

建议民众不要习惯性服用止痛药来暂时缓解头疼的毛病,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找到诱发头部疼痛的根本原因,然後加以治疗比较好。

经常头疼的民众应避免饮用含有酒精、咖啡因的饮料,平常可以适度进行颈部按摩,以便降低发生头疼的机会,譬如按压天柱、风池等穴位,以便局部放松肌肉。

天柱穴属膀胱经,位在颈项发际下,脖子後面突起肌肉(斜方肌)的外侧凹陷处;风池穴属胆经,位在耳後与颈部上缘连线之中间凹陷处,按摩时需注意,这个穴位不宜久压或重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