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东至县大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东至县大同中学2013-201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畸.形(qí) 诘.责(jié) 油光可鉴.(jiàn)
B.匿.名(nì) 不逊.(xùn) 深恶.痛疾(è)
C.解剖.( pōu) 教诲.(huǐ) 抑.扬顿挫(yì)
D.绯.红(fēi) 凄.然(qī) 杳.无音讯(yǎo)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她们闹气时,只是不说话,不答话,把脸放下来,叫人难看
..。

B.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
..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C.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
...的。

D.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
..,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3、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目前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

4、古代诗文中常用典故,下列语句中不含典故的一项是()
A.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B.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D.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B.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C.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6、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正确的写在下面的方框里。

粗制烂造正经危坐诚皇诚恐鹤立鸡群
无可置疑郁郁寡欢引人注目藏污纳沟
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二、古诗背诵默写(8分,每空1分)
1、《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诗中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激发作者浮想联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东坡在《水调歌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4、《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三、语言运用(6分,每小题2分)
1、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一个句子。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仿写: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都得感谢我的老师。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2)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
3、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

法国著名的幽默家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店吃饭,对那里的服务员很不满意。

付帐时,他对饭店的经理说:“请拥抱我。


“什么?”经理不解地问。

“请拥抱我。


“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


“永别了!”贝尔纳说。

贝尔纳说“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短文阅读(32分,每小题2分)
(一)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

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风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

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

母亲把故乡给予的
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

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

毛娃笑,坐花轿。

毛娃醒,吃油饼。

毛娃睡,盖花被。

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

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

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将“安详”“慈祥”填人文中的甲、乙处:她[甲] ____________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人恰当的文字。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谜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二)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

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

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

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

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
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有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6.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_______________,第⑤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7.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āo)之供(gòng),父母岁有裘(qiú)葛(gé)之遗(wèi),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zhuàn)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hé)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选自《宋学士文集》又名文宪集)
8.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
10.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写出了学习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过零了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3.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14.注音:
寥()絮()
15.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文(40分)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有很多想法,这些想法有时却与自己的言行相矛盾:从来都很执着,有时也想退缩;一直都漫不经心,有时也想认真……坚强中有时也想痛哭一场;是非前有时也想正义一回……尽管不曾付诸行动,但这一切都是真情流露。

请以“有时,我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2013-2014学年大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参考答案:
2、夸张比喻
3、贝尔纳因对饭店服务员很不满,他不会再来这里消费了。

四、短文阅读
1.甲:安详乙:慈祥
2.讲故事唱童谣
3.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D)
6.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
7.两者都是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8、余幼时即嗜学。

9、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10、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

1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目的是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13.一是在他二十一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14.Liao xu
15.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