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班级:17机制(对口) 姓名:梅然学号:170819134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已经不再呈现对抗的局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以和平为主导的世界局势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从以往的意识形态对抗,转为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这里我们统称为“非意识形态化”。
面对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研究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新变化,认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对我国和我党来说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一、“非意识形态化”的产生和背景
“非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新趋势,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于80年代,在苏联、东欧剧变之后得到进一步扩散。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代表人物的观点有所不同,最早在 1946年提出“意识形态已经走向了自我毁灭”的加缪,还有丹尼尔·贝尔,他们的主导思想是传统人道主义的普遍性意识形态将会被地区性的意识形态所取代,认为意识形态是带有欺骗性的虚假观念,无法成为引发人们创造力和潜力的源泉。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宣告结束,萨缪尔·亨廷顿、雷蒙·阿隆、布热津斯基、弗朗西斯·福山等人则借此契机大张旗鼓宣扬社会主义的失败,以论证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价值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永恒。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意识形态的终结》、《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
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并未走向衰亡,而通过自我改良和修复重新焕发“生机”,这就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加速了“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扩展。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世界话语
权的前提下,企图淡化意识形态对抗,以全球化为途径向世界每个角落扩张开来。
其本质就是“以抽象的人类价值或人性尺度来否定阶级分析,目的在于‘淡化’以至消除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原则界限”?。
这个思潮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默认或者宣称世界观中立,不提或者否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
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 桑德尔担心:“有些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
但是现在,用钱买不来的东西已经为数不多。
今天,几乎每一样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
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权力、良知和思想的待价而沽。
”
二、“非意识形态化”新变化分析
(一)意识形态无孔不入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如何如柔和的春风般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呢?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就是一方面搞意识层面的意识形态生产、宣传和创新,如福山提出的后来又自己否定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西方鼓吹的价值中立思想等等,都是在苏联、东欧剧变后,西方资本主义妄图合理运用所谓的“普世价值”对世界非资本主义阵营实行和平演变。
“暗度陈仓”就是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常化,企图如白蚁般的无声无息地使社会主义阵营崩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常化较为典型的描述就是“三片”——“薯片”、“芯片”、“大片”。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首先从衣食住行人手。
衣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衣着打扮的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前,人民的衣着较为统一和简单,现在,商品拜物教伴随着各种高低档衣物、鞋袜、化妆品等一同进入我国,当今社会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一些年轻人盲目的追求名牌,上班族买衣着要Armani 、Caoch、LV,中学生大学生要Levi s、Lee、Adi ddas、Ni ke、Converse。
食、住、行也是如此。
在这些商品和服务中,人们得到了需求的同时,
或多或少接收到其中包含的意识形态成分,诸多的商品广告不再仅仅是宣传自身产品,而是宣传一种生活方式,“当您拥有什么商品,您将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这里所谓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就是宣
传一种对物的崇拜,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收这些商品代表的生活,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们已经习惯认为使用高档奢侈品的人非富即贵,拥有豪车洋房的人拥有大量的财富,人们逐渐对商品盲目追求甚至盲目崇拜。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盛行的社会,必然导致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存在,交换不仅仅局限于商品和货币的交换。
在这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下,货币和财富也可以跨越到人性领域,入们拥有财富的多少不仅仅代表着能够购买和享受的商品服务的多少,也代表着他拥有多少对社会支配的能力和权力。
(二)文化和意识形态一体化
一般来说,完全否定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成分是很难做到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两者融合为一体逐渐成为显著的当代特征。
再者,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逐步由以往政治灌输形式向文化渗透的形式转变,大多意识形态思想都逐渐隐藏政治化的倾向,政治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内核,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日益以文化为载体,逐步把其主导的意识
形态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下双方的不同观点值得分析和回味,而隐藏在有关媒介中的意识形态渲染才是我们谈论的重点。
美国著名的左派马克思主义者道格拉斯·凯尔纳认为:“在媒体文化中,意识形态的概念尤为重要,因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用以复制统治与服从的社会关系。
譬如,有关阶级的意识形态赞美上层阶级而贬低工人阶级,有关性别的意识形态加剧了对女性性别的歧视,而有关万方数据种族的意识形态则歧视性地再现了有色人种和各种少数民族群体。
在西方社会中,意识形态使得不平等和服从统治变得天经地义,而且诱使人们满足于各种统治关系。
意识形态的这些因素无一不是渗透于媒体文化当中,一个特定的文化产物通常总是受某种或几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因此文化的分析就是力图通过症候揭示并解释意识形态作用的机制,揭示文化如何复制了某种形式的意识形态。
”
当今世界,由于网络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除了个别地区存在信息封闭和地域或技术落后限制,文化交流通过媒体这个重要媒介已
经几乎遍布全球,而伴随着美国领导的世界主流文化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更是无孔不入。
意识形态文化化就本质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其文化生产力和科技上的优势,不断向外输出文化产品同时传播资本主义的各种“非意识形态”思潮,通过逐步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的过程,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破土开疆。
( 三) 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学术化
讲意识形态学术化,我们着重研讨一个问题“学术是不是中立的”。
学术是否中立关键在于是否价值中立。
价值中立最早来源于西方经济学,当西方经济学家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立经济学体系时,发现经济学面临着一个在自然科学中通常不会遇到的问题,即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对涉及人们切身利益的经济问题,往往会作出好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
由于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所以被称之为价值判断。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是在资产阶级对封建和宗教的批判实践中产生的,它研究的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社会的运行方式和他们的关系,因此它不能脱离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带有为资本主义服务和辩护的特性,同样不可避免其中必然蕴含着价值观。
举例来说,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看待和理解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方式和态度,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更是在西方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对他们的超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
按照西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工人劳动获得的报酬是工资,资本家的收入是投人的资本,人们按照这种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进行判断,
就会觉得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永远无法解释为什么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越来越穷,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蕴含的价值观,经济学家都有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就是维护资本主义的本质。
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存在一定的差别,自然科学主要包括理工农医四大科类。
研究对象是狭义的。
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历史
学、哲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事实与价值混淆。
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在特定的阶级社会存在下进行的,也就决定了社会科学能同自然科学一样是“价值中立”。
在当今社会人们需求和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资本主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的是以“价值中立”和“纯学术”为掩饰,企图将马克思主义边缘化,这不是淡化意识形态而是意识形态攻击的新变化。
三、非意识形态思潮的阶级性揭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
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的,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问题的第一次系统的阐述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虚假意识”和“颠倒意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标志着偏见和假象本身。
”【41第二是价值论意义上的“统治阶级意识”。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源自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一旦一种意识形态上升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那么意识形态就是一种以全社会面貌出现的世界上被统治阶级派别利益占据和左右的政治思想,研究意识形态就是要探究被既得利益扭曲的人类思想哺J。
第三是社会学意义上“社会意识形态”。
这里是作为中性的意义来使用的,物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精神生活过程,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文化思想、宗教、道德、艺术等构成了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指的就是观念上的上层建筑。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意识包括社会中的人对社会活动的真实的意识,也包括人对社会活动虚幻、颠倒、扭曲的意识。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都是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是和上层建筑无关的,是反映自然现象以及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而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直接地、万方数据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
当前,资本主义非意识形态化呈现三个特点,即日常生活化、文
化化、学术化,这些新变化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顺应全球化和冷战结束的世界环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企图掩盖其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处心积虑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手段,“资产者的假仁假义的虚伪的意识形态用歪曲的形式把自己的特殊利益冒充为普遍的利益。
”阶级性是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因此资本主义鼓吹非意识形态化只是为了掩盖其意识形态侵蚀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