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押题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历史考前押题: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
C.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宪法
解析:选B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解读的能力。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材料内容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基本一致,可以判断是1954年宪法。
2.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C 材料信息“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说明①③正确。
②④的说法错误,1954年全国人大成立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
3.张同冰在《新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回顾》中指出:“1952年开始大学院系调整,撤销合并了大部分学校的英语系科,德语、法语等语种规模也被缩减。
1952年至1956年间,全国俄文专科学校纷纷建立,综合性大学俄文系招收人数大幅增加。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
B.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C.受苏联大力援建中国以及中苏关系密切的影响
D.受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
解析:选D 本题需关注时代背景,此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并且与苏联关系密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中所述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D。
4. 1971年,毛泽东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说:“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都当了‘红卫兵’,造美国的反,在联合国投我们的票。
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只有古巴和智利同我们建交,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
美国的‘后院’起火,这可是一件大事。
”导致此种状况出现的因素有(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③欧洲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④美国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70年代外交成就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当时①②③三种因素有关。
④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5. 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
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 )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中日建交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
解析:选B 20世纪70年代大批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或提升外交关系。
促使题目中现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老大”,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6.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解析:选A 从材料“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可以看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生产,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以解决饥饿和失业状况。
故选A。
7.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对下列奖状反映的历史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实事求是,注重科学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大炼钢铁,遵循规律D.“左”倾浮夸,急于求成
解析:选D 奖状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奖状中“男女老幼总动员,钢铁产量翻两番”“生产大跃进”等反映的是以急于求成和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
8. 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提出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构想中,农业地位明显上升,原先作为基础和重点的工业化被排在农业现代化之后而居第二位。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的进程遭受严重挫折
B.“大跃进”和自然灾害影响
C.正确认识四个现代化的关系
D.接受了苏联失误的教训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60年代”可以判断:1958~1960年的“大跃进”和自然灾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0世纪60年代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9.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
”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解析:选A 题干材料是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内容,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确区分、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A项符合题意。
这次讲话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可排除B、C、D三项。
10.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
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解析:选C 人造卫星是属于航天方面的成果,A、B两项是军事领域的成果,明显与题干材料不符。
D项时间较晚。
故C正确。
11. 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解析:选A 把握时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可。
B、C两项均不利于文化建设,D项“二为”方向的提出是在“文革”结束后,排除此三项。
“双百”方针促进了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建设。
1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院士96人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有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选C 题干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子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
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
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
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
——《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
材料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四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
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周恩来外交文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
(4分)
(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
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
(4分)
(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
(6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
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4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能力。
第(1)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分析即可。
第(2)问甲午战争中日本非但侵略朝鲜,还要进一步侵略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主要从中国和朝鲜两方面分析。
第(3)问抓住亚非会议,周恩来阐述的外交政策,积极影响从对亚非会议及以后的深远影响方面分析。
第(4)问从材料概括先是人民往来,用人民往来影响政府,中日关系的改善是受中美关系的影响。
最后一问,纵观新中国的外交从一边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到与美国日本等国改善关系,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可从中归纳。
答案:(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
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
(4)“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
中美关系改善。
(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
14.(2013·长沙二模)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
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甲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的理由。
(6分)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8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中提到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统计资料在世界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反驳”则应辩证分析我国科技的两个重要阶段,以明清为界,从领先世界到落后于世界的转变。
第(2)问,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的原因。
1957~1976年大体处在文革期间,实际上本问考查的是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本问既要从国外因素分析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的原因,也要从国内因素分析文革期间创造的科技成就的原因。
第(3)问,考查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本问有限制条件:社会因素。
其因素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归纳。
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
反驳理由: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领先西方,其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明代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失落的年代。
(2)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
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3)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
(任答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
做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