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名由来:政区名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地名由来:政区名城
海南省,简称“琼”。
在我国南部的海南岛。
原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自治州。
1984年改为“海南行政区”。
1988年设立“海南省”。
因“海南岛”而得名。
因唐、宋时置琼州,明、清置琼州府,故简称“琼”。
2015年初,海南省辖3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4市辖区。
【海口市】位于海南省东北部。
明置海口所,1926年设海口市。
因位于南渡江口西侧,地当入海之口,故名“海口”。
在汉代,现海口地面属珠崖郡玳瑁县(原琼山县,今琼山区的前身)地,隋代以后划为琼山县地。
到唐代,这里设白沙津(现海口市白沙门地方),为琼州城(今府城)的外滩,设有古渡驿站,是当时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
南宋时,这里设海口浦,范围包括今天的海甸与海口市区。
浦,义为水边或河流入海之地。
可知海口地名出于南宋,用“浦”字表示其地境。
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
明洪武27年(1395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
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
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发展。
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
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
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
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同年6月正式设市。
后琼山县并入海口市,成为现在的海口市。
【秀英区】
【龙华区】
【琼山区】位于海南省东北,南渡江下游。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除旧制,置“琼山县”。
因境内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琼山”而得名。
《方与纪要》载“府南十里有琼山,土石多白,似玉而润,县以此名。
”宋以来琼山县建制一直不变,直至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94年,改为县级琼山市。
后又并入海口市,成为“琼山
区”。
从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开设琼州府,直至清代,琼山县都为琼州府的所在地。
由此得名“府城”。
【美兰区】
【三亚市】位于海南省最南端。
宋为“崖州”,民国改“崖州”为“崖县”。
1984年改“三亚市”。
以县治“三亚镇”而得名。
镇因地处“三亚河口”得名。
古语“三亚”意为“三条岔路”。
【海棠区】【吉阳区】【天涯区】【崖州区】
【三沙市】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省中部。
1985年前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府所在地。
1986年设“通什市”。
“通”为树下,“什”为田地,“通什”的意思是:高山上许多古树包围着的一片田地。
2001年更名为“五指山市”,以其境内象征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
【琼海市】位于海南省东部,万泉河下游。
195812月年由琼东、乐会、万宁三县合并置“琼海县”。
因地处琼州的东海岸,故名。
1959年11月,万宁县析出。
1992年11月撤县设市(县级)。
【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
”黎人喜戴巨大的耳环,使耳孔拉长。
汉因置“儋耳郡”。
据明《正德琼台志》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
这是海南岛上最早同时出现的行政建制。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儋耳郡”为“儋州”。
民国元年(公元1912 年)改称“儋县”1993年,撤县设县级“儋州市”。
儋州,古称“儋耳”。
《汉书》云:“儋耳者,大耳种也。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
”《正德琼台志》引《异物志》说:“儋耳之曰,镂其皮,上连耳匡,分为数支,状似鸡肠,累耳下垂。
”应劭曰:“儋耳者,大耳种也,渠率耳尤缓,下肩三寸。
”《儋县志》说的干脆,“其人耳长及肩。
”这种说法未免有夸张之嫌。
现代大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考证,“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见《儋州行》),但那时还没有作为行政建制。
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
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
【文昌市】位于海南省东北。
《琼州府志》记载,隋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武德县。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名为“平昌县”。
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改“平昌县”为“文昌县”,以县南文昌江(即今“文昌河”)设名。
1995年撤县设立县级“文昌市”。
【万宁市】位于海南省东部。
汉代属珠崖郡紫贝县地。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平昌县拆置“万安县”隶属琼州,取“万事平安”之意。
龙朔二年(662年)增设“万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始设“万宁县”,意同“万安”。
绍兴十三年(1143年)复置万安郡。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万州。
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复改为万宁县。
【东方市】位于海南省西岸。
1952年将原昌感、乐东、白沙、儋县部分黎区划设“东方县”,因境内黎峒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而得名。
1987年改“东方黎族自治县”。
改设“东方市”。
【定安县】位于海南省东北。
据《琼州府志》记载,定安县西汉时属珠崖郡地。
唐初为琼山县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设置“定安县”,取境地安定、黎庶安宁之意,隶属琼州府。
天历二年(1329年),定安县升制为“南建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王官的儿子王廷金叛明作乱,后被平息,废南建州复置“定安县”,取平定叛乱,获得安定之意。
【屯昌县】位于海南省中部。
1948年由澄迈县琼山县部分区域设“新民县”。
因与辽宁省新民县同名,1952年以其治所“屯昌”更名为“屯昌县”。
据传,屯昌原为荒地,明末清初战争频繁,我国东南沿海避荒逃难之民,纷纷南逃来此屯荒垦植,以图昌兴,故名“屯昌”。
1958年,屯昌县与定安县合并,设定昌县。
1961年再度分治复名屯昌县。
【澄迈县】位于海南省北部。
澄迈,古原名为苟中县、曾口县,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30年)为苟中县,属珠崖郡。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苟中县为“澄迈县”。
取县城西南方的“澄江”和
东南方的“迈山”二名首字为县名。
【临高县】位于海南省北部。
临高,古名富罗、临机,早在秦时属象郡。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立珠崖、儋耳郡时属儋耳郡。
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并儋耳于珠崖,临高属于珠崖。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开始建县,因县治毗耶山,故名毗善县,属珠崖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毗善县改为富罗县,属儋州。
同年,撤富罗县,在今治东40里那虞都海滨之临机(鸡)村设置临机(鸡)县。
显然,其县名称是以村名而得。
唐开元元年改“临鸡县”为“临高县”。
据《读史方舆纪要》:“毗耶山,县西北十里山有兽如虎,俚(黎)人呼为毗耶,故名。
一名高山,县名临高以此。
”
【白沙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
白沙县西汉属儋耳郡至来县,东汉属合浦郡珠崖县,从元朝到民国,白沙境地先后属琼山、定安、儋县、临高昌感等县。
1935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在五指山区设立白沙、保亭、乐东等3县,白沙始建“白沙县”,县名根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儋州有薄沙巡司”中“薄沙”的谐音而来。
1987年改今名“白沙黎族自治县”。
【昌江自治县】位于海南省西部。
昌江原名昌化,后因与浙江昌化同名而改名。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崖州为珠崖郡,以汉时至来县析置为义伦、昌化、吉安三纤昌化县在今昌城乡旧县村。
后又析珠崖西南地设置临振郡,以义伦、吉安属珠崖,昌化属临振郡。
唐初,将吉安县并入昌化县,属儋州辖。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析昌化县置吉安县,属岭南道。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儋州为昌化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昌化郡为儋州,废吉安县置洛场县(县治置在今儋县洛镇),昌化县原属儋州辖,隶属同陵南道。
五代属儋州,归南汉。
宋初,县治移置二水洲中,熙桥镇,以隶于琼管安抚司,属昌化军辖。
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置南宁县仍属儋州,至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升崖州为直隶州,昌化属崖州辖,统于琼崖道。
三年(1914年)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
其由来是,1914年5月,当时的广东省民政部长朱开宪令各知事,递照部令改定全国重复之县名。
因昌化县与浙江省的昌化县同名,又因昌化江从五指山发源后流
经昌化县,故将昌化县改名为昌江县。
1987年改今名“昌江黎族自治县”。
【乐东自治县】位于海南省西南。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设崖州乐安营军事据点。
1935年置“乐东县”。
因“处乐安之东”,故名。
1987年改今名“乐东黎族自治县”。
乐东县是民国24 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
四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
乐东县是将昌江、感恩、崖县部分黎区划设的,治所设在抱由峒。
追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崖州曾在抱由峒南6公里的瑞芝山建筑“乐安城”。
明清二代均设“乐安营、汛”。
据《崖州志》载,“乐安水(今昌化江)源出五指岭,西南流,至乐安汛地”,故“乐安城”以“乐安水”为名,而乐东县则是由“乐安城”演变而来。
1950年解放,属海南行政公署管辖,1952年7月报日后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管辖,1988年海南建省,属海南省直接管辖,设置为乐东黎族自治县。
【陵水自治县】位于海南省南部。
隋大业6年(610年)置县,因陵楠水而得名。
1987年改今名“陵水黎族自治县”。
陵水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1年)置县,邑治设于桐楼港(今同多港)。
县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县城东北有“陵楠水”(今港坡河)直通大海,陵楠水简称“陵水”,县以水命名;二是唐代陵水县设治于博吉村,发源于七指岭的陵栅水(今陵水河)流经县治,以“陵栅水”简称“陵水”而得名。
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设在陵城镇。
【保亭自治县】位于海南省南部。
1936年设“保亭县”。
因宝亭营而得名。
1987年改今名“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保亭县是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春,陈汉光在“抚黎计划”中拟将五指山黎区建立五个县。
四月,广东省政府民政厅正式批准设置三县(乐东、保亭、白沙)中的一个县。
保亭县是将崖县、陵水、万宁、乐会、定安部分黎区划设的。
因清朝曾设“宝亭营”而得名;另有一说是清末冯资材(宫保)征黎时带兵驻此,建亭一座,后人称
为“冯官保亭”,日久简称“保亭”,县以亭名。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驻地设在保城镇。
【琼中自治县】位于海南省中部。
1952设琼中县。
因地处海南岛中部,又与琼海县接壤,故名。
1987年改今名“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琼中设县,始于1948年2月,由中共琼崖特委设置,时隶属中共琼崖东区地委管辖,治所设于平南。
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划邻县部分黎境,恢复琼中县建置,成为毗邻四周九市县,位居五指山腹地、琼岛中部的县。
县名“琼中”就是由于地理位置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