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期末质量检测题免费试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2至2023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字词书写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夏天的雨lì(1)临人间,他热烈而又粗guǎng(2),浇guàn(3)大地,消除暑气,向人们展示着自己全部的热chén(4)。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4)______
【答案】(1)莅(2)犷(3)灌(4)忱
【解析】
“莅临”的“莅”不要写作“位”;“粗犷”的“犷”不要写成“旷”;“浇灌”的“灌”不要写成“罐”;“热忱”的“忱”不要写成“沈”。
名句名篇默写
古诗文填空。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
(《诫子书》)
(2)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
(3)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4)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
(5)《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表明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习主席在巴西国会演讲中,展望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美好未来,他引用了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诗句情境恢宏壮阔,与中国和巴西目前宽广的合作前景十分契合。
(7)《论语》中阐述学习和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非宁静无以致远(2)河流大野犹嫌束(3)枯藤老树昏鸦(4)不知何处吹芦管(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1)——(4)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下句即可,要注意“致” “嫌”“藤”“芦”等字的书写;(5)——(7)属理解型默写题。
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
本题书写中要注意“岐”“悬”“罔”等字的正确写法。
文言文阅读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1)元方入门不顾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
【答案】(1)回头看(2)生气,恼怒(3)以……为快乐(4)放纵
【解析】
对于文言实词的理解,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顾”,古今异义,今义为“照顾”,古义为“回头看”;“愠”,本义为“心燥,不冷静”,这里引申为“生气,发怒”的意思;“乐”,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快乐”;“淫”,一词多义,有“过多”“浸渍”“迷惑”“放纵”等意,这里意为“放纵”。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语言表达
中国人的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
在下面的甲乙两人这段对话中,找出你认为使用不恰当的词,并加以改正。
甲:贤弟,你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
乙:哪里,哪里!今日登门叨扰,主要是有大作刚刚完成,特来恳请
赐教!
______改成______
【答案】大作拙作
【解析】
“大作”是敬辞,是称别人的作品,用来指自己的作品不得体。
应改为谦辞“拙作”。
名著阅读
必做题。
欲扬先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也曾巧妙运用。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作者运用了该写法的一位人物,并结合该人物的相关内容阐释理由。
A.阿长
B.衍太太
C.范爱农
我选(),理由:
【答案】【示例1】我选A,《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最初的描绘了长妈妈外貌矮胖,有许多他不喜欢的坏习惯,比如睡相不好,讲究许多繁琐的规矩,喜欢“切切察察”。
而最后连字都不认识的阿长却为鲁迅买来了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从此对她大为改观,感受到了长妈妈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文末作者表达对长妈妈的深深怀念之情。
【示例2】我选C,《范爱农》一文中,作者最初对范爱农的印象并不好,如在是否发电报这件事上彼此意见不合,又如在火车上看到他们推让座位觉得很迂腐。
而多年后他们重逢时他对范爱农的认识大为改观,对于他坎坷的遭遇流露出了深深的同情,对他不明原因的死更是表达了深深的悼念。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
首先要把握欲扬先抑的写法。
欲扬先抑意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然后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判断选项中哪些运用了此手法。
如《阿长与》中的阿长,文章先描绘了长妈妈爱饶舌,喜欢“切切察察”,睡相粗俗,睡觉“摆大字”,规矩太多等领作者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坏习惯。
这是“抑”。
最后写连字都不认识的阿长却为鲁迅买来了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巧妙展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并进一步通过“我”对阿长态度的转变来表达出“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深深怀念之情。
这是扬。
因此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所以可以选A。
《范爱农》中,作者先写出对范爱农的不好印象,如在是否发电报这件事上彼此意见不合,又如在火车上看到他们推让座位觉得很迂腐。
这是抑。
后文写两人的重逢,作者对范爱农的认识大为改观,发现他是一个内心爱国,有进步的思想,追求自由平等的青年,并深深的同情他坎坷的遭遇,对他的死表达了深深的悼念。
这是扬。
所以可以选C。
而B项的衍太太是《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的人物。
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
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
总体来说,衍太太自始至终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
作者写她并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
名著阅读
请在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回答。
(1)下列关于《湘行散记》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沈从文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
B.《虎雏再遇记》一文中的虎雏原是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
他不主动招惹人家,而一旦受到别人欺侮,他便睚眦必报。
曾几次致人死地却能轻易脱身,逍遥法外,真是人如其名。
C.《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写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乱世中的沉浮,故事背后的历史风云尤为波谲云诡。
D.《湘行散记》是一部典型的游子归乡作品。
作者在这里收回了对故乡“远景式”的眺望与回眸,转为直面故乡。
作者的主题思想很纯粹,那就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留恋。
(2)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女人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地小声一些。
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
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
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地并没有哭。
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
这段话出自《白洋淀纪事》中的______一文。
言为心声,这段夫妻对话让读者感受到水生和他的妻子作为抗日根据地的百姓,有着______的思想觉悟。
【答案】(1)D (2)《荷花淀》为革命明大义、识大体,舍小家为大家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
D.“作者的主题思想很纯粹,那就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留恋”是错误的,应是:对家乡的赞美与留恋的同时,更流露出作家对故乡人事变化的隐忧,对湘西人精神状态的叹惋,流露着作家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2)由语段内容可知,此语段出自《白洋淀纪事》中的《荷花淀》,《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地并没有哭”写出二人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为了革命,明大义、识大体的崇高品格。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皇帝的新装(节选)
当布料还在织机上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它看一次。
他选了一群特别固定的随员一一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
然后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所在的地方去。
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副精力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关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
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
“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
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
“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皇
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街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第二天早上,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
在头一天晚上,两个骗子整夜都没有睡,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蜡烛。
人们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
他们装作是在把布料从织布机上取下来,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又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
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拓展链接)
《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并非安徒生的原创,而是源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一个国王被人整治的故事,篇名为《赤身裸体的国王》。
《皇帝的新装》同原型相比,有三处重要的变动:一是在塑造人物方面。
原作中的皇帝只是一个在情节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人物,缺乏典型性,而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则是一个典型形象;二是原作中说凡是私生子都看不见衣服,安徒生则将其改为“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笨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三是原作中由一个没有财产继承权的黑人来点破真相,安徒生则通过一个孩子的口来戳穿骗局。
【1】(明情节)
(1)“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这样的话为什么不由骗子来发问,却由两位诚实的官员来发问?
(2)本故事结尾由孩子来戳穿骗局,并得到了广大民众认可,这与此故事的原型《赤身裸体的国王》不同,为什么安徒生要做这样的改
变?
【2】(赏语言)
探讨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3】(探主题)
有人说“骗子们并没有骗人,他们确实造出了一块可以检验哪些是愚蠢的人的布”,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1】(1)一方面,更增强了喜剧讽刺效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两位诚实的官员心中仍存有疑虑,急于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愚蠢、别人能否看清这精美的布料的急切心情。
(2)“小孩子”天真烂漫,因为他们心中“无私”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也就“无畏”,孩子寄托了作者对于改变现实、戳穿虚伪的理想。
民众在小孩的带动下说了真话,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大众、对于未来的信心。
而统治者在大典上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
【2】“说不出的快乐”含蓄地讽刺每个人,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官员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官员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而面对这群人,骗子也有了真正的快乐——名利双收。
因而此处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
【3】【示例1】我认同这种说法。
只要有人愿意诚实说出“新装”并不存在,那么骗子的骗术就根本不能进行下去,然而人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好名声,都选择了自欺欺人,这是何其愚蠢。
骗子的骗术确实检验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无知、虚荣、腐败,也检验出了在这样统治阶级的带领下,整个社会都染上的这种装腔作势、无视真实。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骗子并没有骗人。
【示例2】我不认同这种说法。
骗子的本来目的就是通过这根本不存在的布料来骗取名利双收,所谓的布料本身没有检验人是否愚蠢的特殊功能。
而真正让人显得愚蠢的是人的无知虚伪,是人们想保住自己好名声的私心,骗子正是利用了人共有的劣根性获取了骗术的成功。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童话情节的把握。
《皇帝的新装》在情节上,具有强烈的喜剧性和讽刺效果,“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由两位“诚实”的官员来发问,更能讽刺官员的所谓“诚实”,增强了喜剧效果,官员的愚蠢,他们的不自信,更能揭露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2)结尾情节由小孩子说出真相,寄托了安徒生的理想。
“小孩子”是天真烂漫的,没有经过世风的污染,他们代表着纯真和未来的希望。
且民众在小孩的带动下说了真话。
可见此情节的安排表达了作者对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对比皇帝等统治者可笑的丑态,使情节更具有喜剧性,更具有讽刺效果。
【2】本题考查从词语角度赏析句子,答题模式是:“……”一词(等词)是指……(语境义),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心理。
先答
出“说不出的快乐”的语境义,结合“每个人”可知,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包括皇帝、官员、骗子等所有人,结合内容可知,皇帝的快乐是因为有了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能穿新装举行游行大典;两位“诚实”的官员的快乐是保住了官职;其他官员的快乐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有了给皇帝献媚的机会;骗子的快乐是名利双收。
一个词语,含义如此丰富,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展现的淋漓尽致。
【3】本题考查发散思维。
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来谈。
认同的话,就要从深入探究童话主题的方面分析。
在“新装”面前,没有人诚实,都选择了自欺欺人,这是何其愚蠢。
“新装”检验出了整个社会的虚伪、愚蠢和狡诈,从这个意义上说,骗子并没有骗人;如果回答不认同,就要从骗子和“新装”本身来谈。
文章交代这种布料和新装并不存在,也没有能检验人是否愚蠢的特殊功能,因此骗子的确是骗人的。
但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者也并不是无辜的,他们同样还是愚蠢、虚伪、狡诈的,只是使他们的这种特性表露无疑的不是骗子,而是他们自身的无知与腐朽。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树
席慕蓉
①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②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
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造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
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城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者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③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④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⑤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放上,种了一大片的林木。
⑥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裁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⑦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
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⑧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
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
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⑨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
⑩“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⑪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
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⑫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⑬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
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
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
)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⑭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拓展链接)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学爱真情。
【1】第④段中,加点的“那一棵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其特点。
【2】根据上下文语意,你觉得括号里哪一个词语更合适,说说你选这个词语的理由。
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我选择(______),理由:__________
【3】席慕蓉曾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作者在见到那棵树的当时和离开那棵树时的心理状态分别是怎么样的?而多年后她的心态又是如何的呢?
【4】万物有灵,善思之人往往能从这些有灵之物身上得到启示。
在这个树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呢?
【答案】
【1】高大、挺拔、勃勃生机、与众不同、孤单落寞
【2】选择“坚持”。
“坚持”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树以人的情感,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3】“见到那棵树时”是惊喜的、激动的;“离开那棵树后”是孤单落寞的,多年以后她内心对生活又有了新的看法,内心归于平静。
【4】启示1:距离产生美,既然我们发现了美,就不必去寻找美的另一面,以免让自己失望,就让美的东西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才更能获得喜悦与快乐。
启示2:生活中纵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并不是十全十美,正如大树,享受了美伴随而来的就是孤独,我们要调整心态,去接受这种不完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通读全文,找到描写“那一棵树”的形象的句子简要概括即可。
“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写它高大、挺拔,“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写出它的与众不同,“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写出它的勃勃生机,“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写出它的孤独寂寞。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存在”是指客观存在,不能体现树的精神,也就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坚持”本是人的情感,用来写树,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是赋予了树以人的情感,结合下文“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可见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即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根据题意,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站在行列的前面,
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第一眼的激赏”写出作者刚见到树时的惊喜、激动的心情;“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写作者离开树时感到的孤独落寞;“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写多年以后,作者由树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思考,理性地看待生活,内心归于平静。
【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谈启示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实际来谈启示。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
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
然后结合实际,谈我们在生活中,要想让美的东西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就不必去走近美,不必去深入地探究美,以免让自己失望;“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告诉我们即使对美的事物也不能要求其十全十美。
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我们在生活中要调整心态,应有开阔的胸襟,去接受各种不完美。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两狼之并驱如故亦毙之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其一犬坐于前
C. 狼不敢前吾日三省吾身
D. 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结尾一段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结尾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答案】
【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