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精神——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精神
顺应⾃然的道家养神
道家的养⽣观是⼀种⾃然之道的养⽣观,是顺应⾃然、适性重⽣的⽣命观。

“贵⾝”是⽼庄道家的重要思想。

⽼⼦认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体是⼈的根本,⼈应该像重视⼤患⼀样重视⾝体。

他说:“吾所以有⼤患,为吾有⾝。

及我⽆⾝,吾有何患!”只有真正懂得“贵⾝”“爱⾝”的⼈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

庄⼦反复强调,⼈在⽣死问题上要顺乎⾃然,“不悦⽣,不恶死”,⽣⽽⽆乐,死⽽⽆悲,不以⽣死为念。

他把⽣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样普通。

庄⼦说:“⽣也死之徒,死也⽣之始,孰知其纪!⼈之⽣,⽓之聚也;聚则为⽣,散则为死。

若死⽣为徒,吾⼜何患!”⼜说:“死⽣,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地。

⼈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对死亡持⾃然态度,让⼈们在主观意念上把死亡作为⽣命的⼀种⾃然、合理的发展归宿,⽆怨⽆悔地接受下来,从⽽获得⼀种达观的死亡观。

“死,⽆君于上,⽆⾂于下,亦⽆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王乐,不能过也。

”⽇中则仄,⽉满则亏,物壮则⽼,⽣⽼病死只是⾃然界存在的必然规律,因此庄⼦认为⼈应该顺应⾃然规律,安然⾯对死亡。

死不过是摆脱了⼈⽣的⼀切牵挂和烦恼,⾃由⾃在、任意逍遥,是最惬意不过的了,故⽽⼈们应当⽣时安⽣、死时安死。

这种将⽣死纳⼊⾃然之道的⽣命观,表现出其顺其⾃然、不骄不躁、清⼼寡欲、安命⽆为的⽣命态度。

庄⼦对⽣死的看法⼗分豁达与超然,但是他明确反对为了名利去做害⽣的事情,他认为伯夷为了善名死于⾸阳⼭下,盗跖为了名利死于东陵,他们虽然死亡的原因不同,但是⼲的事情是⼀样的,就是戕害⾃⼰的⽣命。

所以后来《淮南⼦》就说,追求富贵虽然是⼈之常情,但如果让你左⼿握着天下之图,右⼿割破⾃⼰的喉咙,就是最愚蠢的⼈也不会那么做的。

所以“⽣尊于天下也”,反复强调只有真正懂得贵⾝、爱⾝的⼈才能得道。

道家重视精神养⽣,追求⽣命的⾃由、平等,追求⼈与⼤⾃
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以平等的⼼胸对待万物,天地万物都存有平等的价值。

精神养⽣的关键就是虚静。

⽼⼦主张淡泊名利、少私寡欲、知⾜常乐、⽆为⾃然,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神主张。

《⽼⼦?四⼗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

”只有清静才能保持⼼的正常功能,从⽽开创了中华养⽣学的“静神学派”。

庄⼦推崇安时⽽处顺的⽣活态度,追求精神的绝对⾃由,主张静以养神。

《庄⼦?刻意》说:“纯粹⽽不杂,静⼀⽽不变,惔⽽⽆为,动⽽以天⾏,此养神之道也。

”《庄⼦?在宥》提出
了“⽆视⽆听,抱神以静,形将⾃正”的养⽣主张。

庄⼦提倡以“坐忘”“⼼斋”“撄宁”等⼼态⾯对⽣命。

所谓“坐忘”就是否定知识是有分别的,把它们都忘了吧,这样就能达到⼼灵上的宁静。

“⼼斋”是说要专⼼⼀意,不是⽤⽿朵去听⽽是⽤⼼去领会,⽤⽓去感应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达到空明的⼼境。

《庄⼦?养⽣主》中的庖丁说⾃⼰解⽜的时候不是⽤眼睛看,⽽是⽤神、⽤⼼感应,“不以⽬视⽽以神遇”。

所谓“撄宁”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安定,平⼼静⽓,安然⽆欲。

道家的⽣命观其实是告诉我们不要太执著于当下“我”的⽣命,⽽要从宇宙⾃然的永恒⽣命的背景中去体验个体⽣命的永恒,这样你就能达到齐物我、同⽣死、天⼈合⼀的精神境界。

《管⼦》中的《内业》篇,可以说是最早论述⼼理卫⽣、精神养⽣的专篇。

内,就是⼼;业,就是术。

内业者,养⼼之术也。

《管⼦》将善⼼、全⼼、⼤⼼作为最理想的⼼理状态和内⼼修养的标准。

具体的养⽣⽅法,⼀是正⼼。

不但形体要正,⽽且内⼼要正,要平和中正。

平正的对⽴⾯,就是“喜怒忧患”。

⼈不能正⼼,就会有害⽣命。

⼆是静⼼。

⼼神要静,《管⼦》提出了著名的“静因之道”,不要把⾃我的东西强加给外物,要遵循事物本来的⾯⽬。

内⼼要⽆为、虚静。

三是专⼼。

就是说要专⼼致志,不受外物⼲扰,从⽽保持⼼⾝安乐。

《管⼦》
说:“凡⼈之⽣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

忧悲喜怒,道乃⽆处。

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催,福将⾃归。

”指出忧、悲、喜、怒都有失养⽣之道,⼈应该安神定志,才能增福增寿。

《淮南⼦》坚持形⽓神三者统⼀的⽣命整体观,认为神清志平、五脏皆安是养⽣的根本,⽽⼀味追求膏粱厚味、荣华富贵
等是违背养⽣之旨的。

《淮南⼦?精神训》说“⼼者形之主也,⽽神者⼼之宝也”,主张形体和精神都不要操劳过度,认为“形劳⽽不休则蹶,精⽤⽽不已则竭”,还说:“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分重视精神因素对⼈体健康的影响。

东晋初期有⼀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和炼丹术家叫葛洪,⾃号抱朴⼦,写了《抱朴⼦》,分内、外篇。

内篇主要讲神仙⽅药、⿁怪变化、养⽣延年等事;外篇主要讲⼈间得失,评论世事。

《抱朴⼦》认为养⽣其“诀在于志”,强调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主要取决于⾃⾝的⼼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是养⽣的关键,他说养⽣要做到“⽆⼼”,不是没⼼,⽽是⽼⼦⽆为、虚静养⽣观念的⼀种延伸。

南朝的陶弘景有⼀本书叫《养性延命录》,从书中的思想来推断,陶弘景应该属于道家。

他主张养⽣要闲⼼寡欲以养神。

他说⼈赖以⽣存的是神,神所依托的是形。

神形分离⼈就会死亡,死了就不可再⽣,养⽣既要养神,亦要养形。

他认为“恣意极情”是养⽣的⼤忌,⼈要注意颐养性情,不要随着欲望⽽胡作⾮为,还提到了“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了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的艰苦努⼒,对后世产⽣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知道,道教的最终⽬的是成仙。

道教认为宇宙万物有主宰的神仙,神仙是不会死的,⼈通过全⾯修炼、敬神、积德⾏善,也可成为神仙,所以⼈应该好⽣、尊⽣、养⽣。

因此,道教有⼀系列的养⽣理论与实际修炼⽅法,⽐如内外丹法、导引⾏⽓、坐忘守静、服⾷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但都是以精神养⽣为第⼀位的。

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命指形体,性则是指⼼、神、意、德。

以神为性,⽓为命。

⽤神驭⽓,神凝⽓结⽽成丹,就叫性命双修。

《上仙经》说:“修性不修命,如何能⼊圣?修命先修性,⽅⼊修⾏径。

”认为“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第⼀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圣。


⼼德合⼀的儒家养神
⼀是重⼈重⽣的⽣存观。

孔⼦主张“未能事⼈,焉能事⿁”,“未知⽣,焉知死”。

⼈应当把注意⼒全部集中于当下现实的⽣命之上,不要分⼼去考虑死亡以及死后世界的问题。

孟⼦提出的“知命者不⽴乎岩墙之下”,认为尽管⼈之寿命长短是由天命决定
的,但每个⼈还是应当重⽣,尽量避免危险,妥善保养⾃⼰,以享尽天年。

⼆是“杀⾝成仁”“舍⽣取义”的⽣命价值观。

在儒家看来,⽣命的道德价值是⽐⽣命更为贵重的东西。

活着的时候应努⼒创造⼈⽣的社会价值,有⼀个充实的道德⼈⽣。

当⼈的⽣命和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发⽣冲突时,应当牺牲个体“⼩我”的⽣命,维护社会“⼤我”的尊严。

⼈的⽣命因“仁”“义”⽽有价值,个体⽣命
与“仁”“义”相⽐,为了取“义”可舍个体的“⽣”;为了“成仁”可舍个体的“⾝”。

儒家的养⽣观是⼀种重视养⼼和养德的养⽣观。

和道家⽐起来,儒家并不那么重视⾝体的修炼,⽽是重在建⽴和谐社会,使⼈们能和平共处、国泰民安。

儒家的教导其实就是精神养⽣的教导。

孔⼦的“⼰所不欲,勿施于⼈”“⼰欲⽴⽽⽴⼈,⼰欲达⽽达⼈”千百年来,⿎舞了很多仁⼈志⼠,直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忧,后天下之乐⽽乐”,都是相通的。

儒家的中庸、⽴德、修⼼、尽性、礼乐等,也可视为精神养⽣的⽅法。

孔⼦认为,天道以中庸为法,过犹不及。

养⽣要谨守中庸之道,才能颐养天年。

孔⼦重视⼈的道德修养,说“君⼦先慎乎德”。

事实证明,以德⽴⾝是养⽣的重要根基。

孟⼦是继孔⼦之后最出⾊的儒学⼤师,《孟⼦》⼀书中蕴藏着不少养⽣思想,尤其是孟⼦所倡导的“善养吾浩然之⽓”对后世影响很⼤。

由于孟⼦养神得法,活了84岁。

孔圣⼈活了73岁,所以中国有句俗话“七⼗三,⼋⼗四,阎王不请我⾃去”。

《孟⼦?公孙丑章句上》说:“敢问何谓浩然之⽓?⽈:‘难⾔也。

其为⽓也,⾄⼤⾄刚,以直养⽽⽆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也,配义与道;⽆是,馁也。

是集义所⽣者,⾮义袭⽽取之也。

⾏有不慊于⼼,则馁矣。

我故⽈,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勿正,⼼勿忘,勿助长也’。

”讲的是如何培养浩然之⽓。

这种浩然之⽓,实际上是重道德、讲仁义的儒家养⽓法。

养⽓的根本是以精神意志为主导,只有胸怀坦荡⽆私的⼈才能使⽓保养充盛。

《孟⼦?尽⼼章句下》:“养⼼莫善于寡欲。

其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养⽣⾸先要节制⾃⼰的欲望,⼀个⼈欲望
太多,会⾝⼼疲惫的。

荀⼦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以“礼”来修⾝养性,就是要扶弱抑强,调之使平。

荀⼦认为修⾝养性必须遵礼守法。

凡是在动⽤⾎⽓、意志、思虑上,都要遵循礼道,这样才能平正通达。

不遵守礼道,就会导致混乱。

遵礼守法是治⽓养⽣、修⾝⾃强的基础。

颜之推在《颜⽒家训》中有⼀篇《养⽣》,主张“少学⽽⾄⽼不倦”,认为努⼒学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对健康长寿有利,颜之推还列举了圣贤做榜样,认为积极的⽣活状态有利于健康。

他说:“孔⼦云:‘五⼗以学《易》,可以⽆⼤过矣。

’魏武、袁遗,⽼⽽弥笃,此皆少学⽽⾄⽼不倦也。

曾⼦七⼗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余⽅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