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随课练
《登泰山记》
1.重要字音
①姚鼐.( )①汶.( )水①南麓.( )
①砌.( )石①磴.( )①徂.( )徕.( )
①晦.( )日①樗.( )蒱.( )①.绛.( )色
①若偻.( )⑪石罅.( )⑫膝.( )盖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月既望”中的“望”是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泰山之阳”中的“阳”是南面的意思。

C.“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中的“乾隆”是清高宗的谥号。

D.“戊戌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烛:照
C.是.日观道中石刻是:判断动词
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磨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仰望泰山,普普通通,比起任何你随处可见的俗山,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王蒙),但世世代代的人们依然乐此不疲地登泰山,写泰山。

泰山只有1545米,但登起来需要费一番大功夫。

登泰山,如① ,“从岱宗坊起步,先是沿巨人脚面而行,红门宫以上登其小股,胡天阁以上跨其大股,至中天门则如入巨人怀中。

然后登十八盘,才是攀巨人之体,上南天门等于搂住了巨人的脖子,游玉皇顶恰如摩巨人之顶”(孙荪)。

② ,“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

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呲牙咧嘴皱眉头”(蒋子龙)。

泰山吸引人不是自然景观,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

③ ,“泰山上有1300多处石刻,每一处石刻既是书法妙品,又是文学佳作。

文字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意境,与风景、历史文物、游人心境极为和谐贴切,和泰山精神、泰山气象融为一体”(蒋子龙)。

让汪曾祺记忆最深的是经石峪的石刻,他甚至说:“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没有碧霞元君祠,没有南天门,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


泰山魅力无穷,它是“经得住读、经得住写、经得住说的山”(蒋子龙)。

(姚鼐《登泰山记》)【注】①大脯:皇帝诏赐大臣聚饮。

①曾公:指曾国藩。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B.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C.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D.明年移驻济宁/以巡阅河防/纡道泰安/观形势/遂登泰山/余与李榕申甫皆从/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泰山,又名岱宗,就是所说的中岳,为五岳之首。

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禅,以祭告天地。

B.绯服,唐代规定,官服颜色上,四品、五品官员服绯(朱红)。

“绯服”的官阶远高于“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的级别。

C.同治四年,是帝王年号纪年;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则是干支纪年。

两者都是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D.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是古代传统的防御建筑。

刘禹锡就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的诗句。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泰山封禅影响不小。

按照唐代的惯例,封禅后,参与封禅的官员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将升迁一级。

郑镒则凭借张说的关系越级升到了五品官。

B.泰山景色险峻秀丽。

薛福成笔下的泰山,山势险峻,道路崎岖,诸峰环抱,形态各异,博大壮美,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C.泰山日出气象万千。

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姚鼐文则侧重描绘了日出前中后变幻纷呈的景象。

D.泰山文化博大精深。

泰山是古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祭拜游历的名山,其中也会寄予他们的人生感怀。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今登山,皆姚先生所循道也,僻不当道者俱不往。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1.选文(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nài wèn lù qì dèng cú lái huì chū pú
jiàng Iǚ xià xī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

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音近字、及通假字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要求考上识别通假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①的正确读音为“姚鼐(nài)”,“鼐”是形声字。

字从鼎、从乃,乃亦声。

“乃”义为“重复”、“再度”,引申为“一系列”。

“乃”与“鼎”联合起来表示“同一系列的青铜鼎”,所以“鼐”本义为“列鼎”,特指大鼎、头鼎。

①的正确读音为“汶(wèn)水”,“汶”,古水名,是形声字,“文”是声旁。

①的正确读音为“南麓(lù)”,“麓”是会意字,从鹿,鹿亦声,所以当与鹿有关。

本义为指明鹿生活在有树林的山脚下,后泛指山脚下。

①的正确读音为“砌(qì)石”,“砌”是多音字,读qì时,表示建筑时垒砖石,用泥灰粘合;读qiè时表示(砌末〕中国元曲中称戏曲舞台上所用的简单布景和特制的器物。

此处应读qì。

①的正确读音为“磴(dèng)”,“磴”的意思是石头台阶。

①的正确读音为“徂(cú)徕(lái)”,“徂徕”是山名。

①的正确读音为“晦(huì)日”“晦”,农历没有十五。

①的正确读音为“樗(chū)蒱(pú)”,“樗蒱”是赌博工具,即骰子,俗称色(shǎi)子。

①的正确读音为“绛(jiàng)色”,“绛色”指红色。

①的正确读音为“若偻(Iǚ)”,“偻”指曲背,形容日观峰以西的山峰都低于日观峰,如同弯腰曲背地站着。

⑪的正确读音为“石罅(xià)”,“石罅”是“石缝”的意思。

⑫的正确读音为“膝(xī)盖”,“膝盖”是人体身体部位,位于大小腿之间的连接部位。

【点睛】此类题目最关键的是平时多读多记,但也有些技巧可以参考:
字音题答题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

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

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

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如“鲜”多半考的是xiǎn 的音。

形声字标“不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于声旁的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如“言简意赅”的“赅”就不读形旁的“亥”的音。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谥号”错,应该是年号。

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

“漫”,弥漫。

解释正确。

B.句意: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烛”,动词,照。

解释正确。

C.句意: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

“是”,指示代词,这。

解释错误。

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漫”,磨灭(石碑经风雨侵蚀而自己模糊不清)。

解释正确。

故选C。

4.①在巨人的身上攀登①登泰山很累①泰山是文化之山5.(1)连续使用形容自然景观的词语进行多角度比较,突出了泰山在自然景观方面的普通。

(2)这些词语之间不加标点,节奏紧促,语气贯通,读来酣畅淋漓。

6.泰山吸引人的不只是自然景观,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沿巨人脚面而行”“入巨人怀中”“攀巨人之体”“搂住了巨人的脖子”“摩巨人之顶”可知,这里是将“登泰山”比喻为“在巨人的身上攀登”。

第二空,后文“第二天几乎起不来了,浑身酸痛,双腿尤甚。

每抬脚动步,就会情不自禁地呲牙咧嘴皱眉头”体现了登泰山的辛苦,所以可填“登泰山很累”一类的句子。

第三空,依据前文“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和后文的介绍可知,这里是强调泰山的文化,所以可填“泰山是文化之山”一类的句子。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并不更雄伟或更壮丽或更神奇或更险峻或更潇洒飘逸”中“雄伟”“壮丽”“神奇”“险峻”“潇洒
飘逸”一连串形容词的使用,从“高、伟、奇、险、飘逸”不同角度将泰山和其他普通山进行比较,目的是突出了泰山在自然景观方面的普通。

“更……更……更……”的连用,且词语之间不加标点,节奏紧促,语气贯通,读来酣畅淋漓,别有一番韵味。

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泰山吸引人不是自然景观”成分残缺,应在“人”后加“的”,让“泰山吸引人的”做主语;(二)“不是……还有”搭配不当,结合语境可改为“不只是……还有……”。

修改正确的句子为:泰山吸引人的不只是自然景观,还有色彩斑斓的历史文化。

7.C 8.A 9.C 10.(1)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11.不能看到泰山日出无须怨天尤人,心胸应阔达;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

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

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以巡阅河防”,“河防”是“巡阅”的宾语,句意完整,“河防”后面停顿,排除AB。

“乘”后所接宾语为“山轿”,“出”是下一句的谓语,故应在“出”前停顿,排除D。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中岳”说法错误。

泰山是五岳中的东岳,中岳是指嵩山。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薛、姚二文迥别:薛福成文只叙写了登山循道的情况和日出前的景象”说法错误,从乙文“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

……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

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

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可知,薛福成文也写了泰山日出前中后变幻莫测异彩纷呈的景象。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循”,沿着;“僻”,偏僻;“当”,处在。

(2)“或”,有的;“得日”,被日光照到;“驳色”,颜色错杂;“偻”,弯腰曲背的样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侯相以阴雨竟夕,未观日出,笑曰:‘君等识之,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意思是“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曾国藩没能看到日出,却没有将之归咎为天气,展现出阔达的胸襟;曾国藩认为“天下事未阅历者,不可以臆测”,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不能主观猜测;“稍艰难者,不可以中阻也”,这是说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

参考译文:
(甲)
唐明皇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张说任封禅使。

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来是九品官,按照过去的惯例,封禅结束了,爵位在三公以下的都升迁了一级,只有郑镒凭借张说的关系一下子升到了五品官,并且赐给了红色官服。

因为举行盛大宴会按品位排列座次,所以唐玄宗发现郑镒的官位飞跃上升,感到奇怪,就问他原因,郑镒没有词儿来回答。

优人黄幡绰说:“这全靠泰山的力量啊。


(乙)
同治四年,我在徐州督师侯相曾国藩的幕府中做事。

第二年,他到山东济宁驻守,因为巡视河防,绕道泰安,观察地势,于是登上泰山。

我和李榕等人都跟从。

四月十六日,我们乘着山轿,从郡城的北门出去,走了三里,便进入了山中。

沿着盘曲的山路登山,走了将近四十里地,经过十来个十分著名的地方,都尽情观赏,流连良久才离开。

越过南天门,转过来向东走。

又向北攀登,就是泰山顶了,也就是天柱峰。

泰山恢弘的气势,桐城的姚鼐先生曾经记述过。

今天登山所经的道路都是姚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偏僻的不在主道旁的景点没有去。

当我没有到南天门时,看到石阶路陡峭高耸,耸入半空中。

向下看,险峻的石阶成为一线,幽深莫测,眼花目眩,心神惊骇,进退两难,屏住气息,抛弃杂念,又鼓起勇气向前行进。

不久就登上了天门,道路忽然变得平坦了,一种不同的景象顿时展开,我见到了从未见过的景象,才庆幸自己先前没有立即停下来。

等达到泰山山顶,极目四望。

诸峰起伏环列四周,相互依靠,有的像拱,有的像蹲。

汶水从东方流来,蜿蜒曲折好似一条带子。

远远地注视深远青碧的天空,缥缈得好像没有边际。

俯视云烟,瞬息变化。

这天晚上我们住在碧霞宫。

四更后到泰山顶峰东侧的日观峰,等候日出。

风雨骤然而至,很冷,过了很长时间雨才停下来。

极目东望,看到一缕红光横跨在浓云之下。

不久,璀璨耀目,如轮的太阳由云端露出,
摇曳不定,像从地面涌出来一样。

太阳的形状并不很圆,颜色正红,可以直接用眼睛观看。

在它的上面有明亮的五色彩霞,好像数百匹丝锦。

回头看短墙上,日影隐约,一会儿又不见了。

侯相曾国藩因整夜下雨,未能看日出,笑着(对大家)说:“你们各位记住这个道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可以主观猜测;稍稍艰难的事,不能够中途停止啊。


(丙)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

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这是东海。

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