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意义

合集下载

元宵的美丽传说

元宵的美丽传说

元宵的美丽传说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举行,是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高潮之一。

而元宵节也有着众多美丽传说,这些传说既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汉代的美丽传说汉代时期,元宵节是皇帝举行献灯祷告活动的重要日子。

相传,在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曹将军的士兵,战功赫赫,深受汉武帝的器重。

然而,由于冒险闯关,曹将军眼睛受了伤,不能再像以前一样英勇作战。

汉武帝非常心疼曹将军,于是下令将整个宫殿点满了灯来庆祝元宵节,希望给曹将军一个愉快的晚上。

当曹将军走到灯海前时,他的双眼被灯光照亮,重新重见光明。

从此以后,元宵节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成为了庆祝光明的节日。

二、唐代的美丽传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元宵节也因为一个美丽传说而变得更加隆重。

相传,在唐玄宗年间,有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姑娘叫做灯公主。

她是云中仙子的化身,拥有奇异的魔法力量。

一天,灯公主发现唐玄宗因为政务繁忙而心情沮丧,于是她用她的魔法绘制了一幅美丽的江山图,用灯光照亮整个宫殿。

唐玄宗看到这幅美景后,一时间忘记了烦恼,心情重新明朗起来。

为了感谢灯公主的帮助,唐玄宗下令在元宵节举行盛大的献灯活动,以纪念这个美丽的传说。

三、宋代的美丽传说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元宵节也有着与之相称的美丽传说。

相传,在宋徽宗年间,有一个名叫蔡勒的聪明女子,她热爱书画,并且才华出众。

在一次灯会上,她忍不住拿起眼前的一根竹枝,在竹枝上画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她的画技简直是神乎其神,只一转眼,画中的山水竟然跃然纸上,威力惊人。

消息传开后,人们纷纷争相模仿蔡勒的画技,将自己的作品也制成了万花筒般的灯笼,使元宵节的灯会更加精彩纷呈。

四、现代的美丽传说在现代,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仍然承载着美丽的传说。

虽然没有古人们的神奇魔法,但现代人们通过元宵节传递美好的情感和祝福。

人们在元宵节晚上会聚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元宵,欣赏着五彩斑斓的灯会,一起唱歌跳舞。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个节日有很多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传说故事。

1. 神龙献瑞传说在远古时代,南方有条会吐珠子的神龙,他生气了,就会吐出一串串的珠子。

这可把当时的皇帝吓坏了,于是他派遣了一位叫端王的官员前往南方,与神龙谈判,希望神龙不要再吐珠子。

端王经过多年的苦苦努力,终于与神龙达成了协议,神龙答应每年在正月十五献上一条大鲤鱼,以代替原本的珠子。

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便食用鲤鱼煮的汤圆,以庆祝神龙献瑞。

2. 嫦娥奔月据传说,远古时候,有十夫人为皇帝献了一种叫做长生不老草的草药。

皇帝十分高兴,遂将草药收藏在宫殿中。

然而,有一天,一位叫嫦娥的女子偷走了长生不老草,并飞到了月亮上。

这事惹恼了皇帝,于是他便派遣了后羿前去讨回长生不老草。

后羿成功地夺回了草药,但是他不能接受让月亮失去嫦娥,于是他便让嫦娥留在了月亮上,并赠送了她一包月饼以示感激。

从此以后,每年的元宵节,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纪念这个传说。

3. 顺风耳与灯谜传说顺风耳曾经发明了灯谜,以解决人们夜间无聊的时间。

而元宵节这一天,每年每个家庭都要贴上一些花灯,于是顺风耳又在花灯上编出了一些谜语。

这些谜语各种各样,有的是名人典故,有的是成语俗语,让人们猜测着其意义。

人们在欣赏灯的同时也能解谜,使这个节日更加有趣和丰富。

4. 元宵节起义公元200年左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反抗暴政的民族英雄——吕布。

当时,吕布在将军董卓的统治下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于是他果断发动了著名的元宵节起义,推翻了董卓的暴力统治,结束了这段黑暗的历史。

这个事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族民族的团结和整体力量的增强。

正是吕布勇敢顽强的精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元宵节传说故事层出不穷,这些故事不仅仅有趣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们传承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佳节习俗,让我们领悟到了中华民族亿万年来历史的博大精深。

希望人们能够在传承习俗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又称灯节或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正式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元宵节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它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初春时节,大地开始复苏,天气渐暖,人们庆祝大自然的复苏和春天的到来,这便是元宵节产生的原因。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一个以夜游为主题的节日,活动常常持续到深夜。

二、元宵节的传说1. 天上的牛郎织女元宵节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关于天上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织女是七仙女中最年轻美丽的一位,她善于织布,因此被人们称为织女。

织女常年孤独地在天上织绣,并期望能找到真爱。

一天,牛郎偷偷从天上取下了织女的衣裳,使她无法飞升回天宫,从而与她相识并相恋。

他们结为夫妻,生活在人间。

然而,天帝得知了这个事情,将织女带回了天宫。

牛郎伤心欲绝,乘坐一头老牛,在天河上找到了织女。

他们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允许他们每年的正月十五相聚一次,于是元宵节也因此而来。

2. 心灵手巧的汉宫佳人元宵节的另一个传说与汉宫佳人有关。

相传,在汉高祖刘邦时期,汉宫有一位美丽而聪明的女官员,她心灵手巧,对制作灯笼和绣球有独特的造诣。

她制作的灯笼非常漂亮,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皇帝对她的技艺赞赏有加,决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让所有人都能欣赏到她的作品。

于是,从此以后,正月十五成为了人们欣赏灯彩的重要日子。

三、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热闹的节日,人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元宵节习俗和活动:1. 看灯笼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看灯笼。

人们会在家中门前或者公共场所悬挂五彩缤纷的灯笼,如红灯笼、花灯、灯彩等,众多的灯笼在夜晚中亮起,营造出独特而美丽的氛围,吸引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将谜语写在彩纸上,贴在灯笼上,或者用灯笼装入谜语,将谜语和灯笼一同悬挂在街头巷尾供人猜解。

元宵节的寓意和由来

元宵节的寓意和由来

元宵节的寓意和由来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元宵节被认为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新年的正式结束。

元宵节有许多不同的寓意,其中最主要的寓意是团圆和幸福。

由于元宵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所以它被视为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吃元宵,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

元宵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和汉朝的民间传说有关。

相传在汉朝时,汉武帝崇信道教,尤其是封神崇拜。

据说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武帝在太学设宴招待众臣,以感谢众神的保佑。

当时正值天子重病,而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仙人告诉她天降祥瑞,只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吃上元宵,就能康复。

于是元宵赶紧向汉武帝告知了这个梦境并建议在宫廷里举行元宵节。

汉武帝听后便立即宣布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并且命令宫廷里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从此以后,元宵节便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充满快乐和幸福的节日,它象征着团圆和祥和。

人们通过吃元宵、赏灯笼等方式来庆祝这一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

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元宵节(九曲黄河灯俗),流行于青海省乐都县地方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元宵节的来历及风俗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元宵节的简单起源故事

元宵节的简单起源故事

1.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1、汉文帝平乱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

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

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2.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浓厚浪漫氛围的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活动,以庆祝团圆和幸福的到来。

那么,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左右的秦朝时期。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以下几种传说。

传说一:闹元宵相传,汉朝时期,汉武帝营造了众多宫殿和花园,在宫殿中燃放了很多盏灯以示庆祝。

汉武帝下令,每年的正月十五要燃放灯火,以此来祈愿帝国的繁荣和国泰民安。

据说,当时宫廷里的女儿们在这一天都会外出游玩,穿着华丽的衣裳,艳丽的盛装,在黑夜中燃放灯笼,并载歌载舞,美不胜收。

这样的景象逐渐形成了一种习俗,人们称之为“闹元宵”。

传说二:井底之灯相传,明代时期,江西省有一位名叫袁凤翔的农民,在元宵节这一天考试失败后,情绪低落,心情沮丧。

他回到家后,一个巧妙的想法闪现在他的脑海里。

他决定将在家中挖的一口井用竹筒灌满油,点燃后将其插入井中。

他发现,井口的光线能透过井水照亮整个井底,井底反射的淡淡灯光映照在天空中,美丽而温馨。

其他村民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模仿,将灯笼挂在井里取得同样效果,并将井底之灯的传统发扬光大。

传说三:嫦娥奔月最为人熟知的元宵节传说,应该是与嫦娥奔月有关的故事。

相传,古代有十天之王后,名叫嫦娥,她的丈夫叫做后羿。

后羿是一位年轻而英勇的射手,有神奇的不落之箭。

后羿战胜了大批的敌人,获得了太阳之神的祝福,得到了长生不老的药。

后羿将这颗药丸放在家中,出去打猎之前告诉嫦娥不要贪念,不要开口。

然而,敌人偷袭了家,嫦娥为了保护药丸,偷吃了药丸,她立刻飞上了天空。

后羿回来后,发现一切都晚了。

他非常伤心,把家中最喜欢的食物摆在室外,以祭奠极爱他的妻子嫦娥。

其他村民得知后,纷纷效仿,于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摆出各种各样的食物来祭月。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猜灯谜的传统。

人们把灯笼挂在门楣上,将谜语写在纸条或者布料上,供来往客人猜测。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元宵节的民间故事与传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恰逢春节之后,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

这个节日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除了观赏灯笼和吃元宵外,元宵节还有一些富有传统色彩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元宵节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一、故事一: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在元宵节有着特殊的意义。

传说中,白娘子是一条化为人形的白蛇,她与许仙结为夫妻。

在一个元宵之夜,白娘子化身成人,带着小青(白蛇蛊的化身)在西湖梅家坞游玩。

与此同时,法海也是个老道士来到梅家坞散步,见到了白娘子并想要捉住她。

他散布谣言,说白娘子是妖怪。

后来,法海将白娘子镇压在雷峰塔下,让她无法与丈夫再相见。

但是,白娘子十分勇敢,利用元宵之夜的机会,化身风雨,摧毁了雷峰塔,重获自由,与许仙相见。

白娘子的勇敢和坚持成就了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故事二:灯谜起源元宵节的灯谜起源于汉代,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传统文化。

传说有个聪明的小女孩,每年元宵节晚上都会在村里放一盏红灯,在灯亮的地方写上一些谜语。

村里的人们都十分喜欢猜灯谜,迷人的红灯点亮了整个村庄。

日子一天天过去,村里的人们越来越喜欢猜灯谜了。

于是,每年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摆上红灯,写上谜语,人们聚集在一起猜谜语,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从那以后,灯谜成为了元宵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故事三:张灯结彩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习惯于在家门口、街道上、公园里张灯结彩,这是一种表达对新年的喜庆和祝福的方式。

据传说,张灯结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人们相信,张灯结彩可以辟邪、驱福、祈求来年的好运。

同时,灯笼上的图案和花彩也寓意着吉祥和繁荣。

因此,人们在元宵节的夜晚,点亮灯笼,挂满彩带,给家里和街道增添喜庆的气氛。

四、故事四:追寻月亮的传说元宵节的夜晚,月亮特别明亮,人们会赏月、猜灯谜,还有一项有趣的传统活动叫做“追月亮”。

根据传说,古时候的人们相信,追赶月亮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元宵节的介绍三分钟演讲稿

元宵节的介绍三分钟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

它起源于汉代,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盛行不衰。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一、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由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演变而来。

相传,在汉代,正月十五这一天,皇帝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到了唐代,元宵节逐渐成为全民性的节日,人们纷纷出门赏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庆祝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 赏花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就是赏花灯。

各式各样的花灯在夜晚点亮,为节日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花灯有纸灯、纱灯、绢灯、玻璃灯等多种材质,造型各异,寓意丰富。

人们欣赏花灯的同时,还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灯谜通常写在花灯上,谜底往往与节日、生活、文化等密切相关。

人们通过猜灯谜,既能锻炼思维能力,又能增加节日乐趣。

3. 吃元宵元宵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或购买元宵。

元宵是一种圆形的糯米食品,寓意团圆美满。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古代对月亮的崇拜,寓意着家人团圆、幸福安康。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舞龙舞狮队伍在街头巷尾巡游,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舞龙象征着祥瑞,舞狮寓意着勇猛,寓意着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5. 放鞭炮放鞭炮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鞭炮声声,寓意着驱邪避凶、迎祥纳福。

三、元宵节的意义1. 弘扬传统文化元宵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庆祝元宵节,可以让人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 增进亲情友情元宵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家人团聚、朋友相聚,共同度过欢乐时光,增进亲情友情。

3. 培养民族精神元宵节期间,人们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4. 促进经济发展元宵节期间,各地举办各种庆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旅游、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或小正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取自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据说起源于上古时代。

下面将介绍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据说公元前168年,汉武帝在十五的夜晚设宴赏赐宫妃嫔妃,令他们聚集在一起观看灯饰,从而形成了元宵节的灯会和赏灯习俗。

元宵节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乃至华人世界的重要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一个著名的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使人间异常炎热干旱。

一位名叫后羿的英勇弓箭手,通过精妙的射术,将九个太阳射下,拯救了人间。

人们对后羿的英勇事迹十分敬佩,纷纷出来祝贺他。

由于后羿射下的太阳整整是九颗,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所以人们就在这天点灯,祭祀后羿,庆祝太阳重新回归,春暖花开。

元宵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赏灯了。

元宵节晚上,人们在院子里挂灯笼,还有一些特别的灯笼巡游表演。

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手工灯笼,还是巡回表演的舞龙舞狮队伍,都给人们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视觉体验。

此外,元宵节还有“猜灯谜”的习俗。

人们把写有谜语的草帽系在灯笼上,路过的人可以猜灯谜。

猜中的人可以得到一些小奖品,这使得猜灯谜成为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除了赏灯和猜灯谜,元宵节还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又称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食品,有各种各样的馅料。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

人们将元宵投入江河湖海,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消灾避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演变成了将元宵煮熟后食用的生活习俗。

元宵节也是家庭团圆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聚餐,共度美好时光。

这个传统与中国人重视家庭和家庭关系的价值观紧密相关。

总而言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国内外华人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人们传统文化认同和情感纽带的体现。

通过赏灯、猜灯谜和吃元宵等习俗,元宵节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承载了人们对和谐、团结、繁荣的期许。

元宵节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元宵节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一、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最早是为了祭祀神灵,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后来,元宵节逐渐发展成一个与月亮有关的节日,并与元宵活动相结合。

根据传说,汉武帝时,太阳神玩乐疲劳后睡着了,忘记点燃太阳。

不久后,天上就黑了下来。

这时,银河上的仙女们想出了办法,她们打开天河,在光亮中编织出了一座银桥,让皇帝从天上走下来,找到了太阳神。

为了感谢仙女们的帮助,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点起了灯笼,来纪念仙女的美丽和智慧。

二、元宵节的习俗和活动1. 点灯笼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家中门前或院子里点亮灯笼,以祈求祝福和驱逐不吉祥的气氛。

灯笼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材料制成,如纸灯笼、花灯、蔬果灯等。

在夜晚,成千上万的灯笼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 赏花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赏花灯。

人们会带着家人或朋友一起到公园或市区欣赏各种花灯,这些花灯形状各异,色彩斑斓,非常精美,给人以视觉和艺术上的享受。

3. 吃元宵元宵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就是吃元宵。

元宵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圆形糖球,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花生、豆沙、红枣等。

人们相信吃元宵可以带来甜蜜和团圆,因此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 猜灯谜元宵节还有一个特色活动就是猜灯谜。

在公园或广场上,人们会写一些谜语并贴在花灯上,其他人则可以猜谜语的答案。

猜对了可以得到奖品,这增加了节日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元宵节的意义元宵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代表着新年的顺利开始和新的希望。

以下是元宵节的几个意义。

1. 辞旧迎新元宵节是中国新年的正式结束,也代表着迎接新一年的开始。

人们在这一天祈求烦恼、灾难和不幸离开,迎接新的一年充满希望、繁荣和幸福。

2. 团圆和祈福元宵节是一家人团聚的好时机。

人们会和家人、亲友一起欣赏灯笼、赏花灯,一起品尝元宵。

这个时候,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分享快乐和温馨时刻。

元宵节的历史由来及其意义

元宵节的历史由来及其意义

元宵节的历史由来及其意义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元宵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9年。

本文将从元宵节的起源、发展、习俗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元宵节的起源据史书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代,当时人们为了庆祝正月十五日这个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举行了一系列庆祝活动。

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为了弘扬佛教文化,明帝命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京城点燃灯火,以示敬佛。

自此,正月十五日燃灯敬佛的风俗逐渐流传开来,形成了元宵节的初步形态。

二、元宵节的发展南北朝时期,元宵节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习俗,如观灯、猜灯谜、吃元宵等。

唐代,元宵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民间灯会、宫廷宴会、女子出游等活动盛行。

宋代,元宵节的庆祝活动达到了巅峰,灯会规模宏大,民间文艺表演丰富多彩。

明清两代,元宵节依旧盛行,成为我国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

三、元宵节的习俗1.观灯:元宵节期间,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灯会,展示各种造型独特的花灯,寓意着光明与希望。

2.猜灯谜:人们在花灯上贴上谜语,观赏者猜谜语,猜中者可以获得奖品,增添了节日的趣味。

3.吃元宵: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美味的元宵,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4.舞龙舞狮:元宵节期间,各地会举行盛大的舞龙舞狮表演,象征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民间文艺表演:如秧歌、高跷、旱船等,丰富了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四、元宵节的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增进家庭团聚:元宵节期间,家人团聚赏灯、猜谜、吃元宵,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增进了家庭和睦。

3.促进民间交流:元宵节民间文艺表演等活动,为民间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助于增进各地人民的友谊。

4.弘扬佛教文化:元宵节的起源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庆祝活动有助于弘扬佛教精神,传播佛教正能量。

总之,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习俗丰富多彩,意义深远。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

这个节日以热闹喜庆的氛围和美味可口的元宵而闻名。

然而,许多人对于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知之甚少。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深入解析元宵节的来龙去脉,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追溯至两千多年前。

在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过元宵节主要是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和祈祷一年丰收。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的传统源自中国古代的祭神仪式。

人们相信只有在元宵节的夜晚,才能祈求自然和神灵的保佑。

因此,他们会在户外空地上搭建香案,供奉神灵,并点燃烛灯。

人们也会点燃一束由五色绢带扎成的长明灯笼,这象征着辉煌的灯火、美好的明天。

元宵节除了祭神,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就是赏灯。

据说,赏灯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受到外敌侵略的年代,人们为了彻夜不眠追击敌人,便用灯笼来照明。

从此之后,灯笼逐渐成为了元宵节的象征之一。

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在元宵节这一天挂起五彩斑斓的灯笼,供人们欣赏。

这些灯笼造型各异,有花卉、动物、人物等,给城市增添了美丽的夜景。

除了灯笼,元宵节还有一种特色食物,即元宵。

元宵由糯米制成,外皮柔软,内馅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豆沙、芝麻、莲蓉等。

吃元宵有着深厚的文化含义。

元宵的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和谐。

元宵节这天,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可口的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美满。

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十五的月亮”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长寿公”的老人,他拥有一个美丽的女儿名叫嫦娥。

有一天,嫦娥无意间得到了神仙赠予的灵丹妙药,她食用后飞上了月亮,成为了月宫中仙子。

她每天在月亮上度过孤独而神秘的生活。

长寿公非常思念嫦娥,于是他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准备了一桌美味的食物,祭祀嫦娥。

有一个熟悉此事的渔夫告诉了别人,于是大家都加入到祭祀的行列中。

为了让嫦娥吃到这些食物,人们还点起了燃烛,照亮长空。

传说中在这一天,能看到嫦娥月宫中照耀的光芒。

元宵节的起源及相关传说详解

元宵节的起源及相关传说详解

元宵节的起源及相关传说详解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中国农历的第一个月份)庆祝。

它标志着新春佳节的结束,也是春天的象征。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包括观赏花灯、猜灯谜、品尝元宵等。

然而,你是否了解元宵节的起源及传说故事?本文将详细介绍元宵节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传说。

一、元宵节的起源元宵节早在汉朝时期就被记录在古代文献中,起初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

据说,元宵节最初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同时驱邪祛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亲友团聚、展示灯笼、猜灯谜等民俗活动相关的传统节日。

二、元宵节的传说故事1. 兔子奔月传说最有名的元宵节传说之一是关于兔子奔月的故事。

相传,玉兔是月宫里的仙兽,会制造各种美味的草药。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嫦娥的仙女住在月宫里,她偷了玉兔的草药,并将其带回人间与丈夫共同享用。

为了惩罚嫦娥,玉帝将她放逐到月亮上,而玉兔则被赐予永远陪伴在嫦娥身边的命运。

因此,在元宵节晚上,人们常常仰望月亮,以纪念这个传说。

2. 汉明帝放火传说据历史记载,在汉明帝时期发生了一场大火。

相传,汉明帝梦到自己的宫殿被火焚烧,火势威胁到了皇宫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梦境的消失,明帝醒来后立即传令,全城禁止用明火,人们都点起了灯笼,起初是为了应对火灾的惊吓,但后来演变成了一个习俗。

从此以后,每年元宵节,人们点亮灯笼,祈祷远离灾难和疾病,保佑家庭和社区的平安。

3. 曹操射月传说相传在曹操统治时期,他曾对一个职位的选择感到困惑。

于是,他决定借助元宵节的月色来决定,他要求将人们的名字分别写在元宵上,并投入河中,只有第一个浮起来的元宵上的名字,就是他应该选用的人选。

然而,在他的意料之外,所有的名字都浮上了水面。

这个奇迹发生在具体的元宵节晚上,让曹操深受触动,他意识到所有人都值得被信任和重用。

4. 孔子点灯传说另一个有关元宵节的传说与孔子有关。

据说,孔子曾向他的学生弟子传授课程,当天已经入夜,不论如何也不能再继续上课了。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观赏花灯,吃元宵等来庆祝这个节日。

元宵节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蕴含了各种丰富的神话传说。

下面,我们将了解一些元宵节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一:民间传说的元宵节来历据民间传说,汉武帝时期,宫中发生了一起怪事。

一位宫女患上了奇怪的怪病,医生束手无策。

一天晚上,一位仙女出现在宫女的梦境中,告诉她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吃汤圆就会病愈。

据传,汤圆形状圆润,象征团圆,而元宵节是一年中最团圆的日子。

因此,元宵节成为了人们吃汤圆的传统习俗,也是为了祈求家人平安健康,团圆幸福。

神话传说二: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一个著名的神话故事,它与元宵节也有紧密的联系。

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炎炎烈日曝晒大地,百姓生活困苦。

于是,大帝命令射日神人后羿射下九个太阳。

后羿射下最后一个太阳,得到了大帝赐给的不死之药。

然而,他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下了这颗药。

嫦娥吃下不死之药后,身体开始轻盈起来,她无法承受尘世间的重力,最终飘上了月亮。

每年的元宵节,在月圆之夜,人们会在家门口放上蜡烛或点亮花灯,以示纪念嫦娥和后羿的传说。

也有人带着心愿,在赏月的时候,向嫦娥许愿。

神话传说三:杨玉环变成石头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宠妃,美丽聪明,受到国内外的称赞。

但这也引起了其他宫廷女官的嫉妒和不满。

她们恶意诬陷杨玉环,指责她携带走私品。

唐玄宗被这些谣言迷惑,杨玉环被贬到了西藏。

在天降大雪的寒冷冬夜,杨玉环因不能承受严寒之苦,因此死去。

根据《宣室志》的记载,在元宵节的夜晚,人们在杨玉环曾住过的地方放上花灯,以显示对她的怀念。

传说中杨玉环的灵魂会附在花灯上,带给人们平安和幸福。

这只是一些元宵节的神话传说,每个地区和民族也有自己的独特传说与习俗。

元宵节的神话传说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神秘感,更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以,让我们在元宵节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品味传统,感受神话的力量,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元宵节的故事与传说背后的道德寓意

元宵节的故事与传说背后的道德寓意

元宵节的故事与传说背后的道德寓意元宵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在这一天,人们会一起吃元宵,观赏花灯,放烟火等等。

但是,这个节日不仅仅是庆祝的时刻,它还包含着许多传统的故事与传说,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智慧,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寓意。

故事一:汉武帝与难忘的爱情在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一个宫廷的节日。

汉武帝曾有一位美丽的妃子叫做昭君,她拥有着非凡的智慧和美貌。

然而,汉武帝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陪伴妃子。

于是,汉武帝决定在元宵节这一天给昭君一个惊喜。

他派遣了宫廷的匠人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灯笼,上面绘制着昭君的样子。

当昭君看到这个灯笼时,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故事中的道德寓意是关于爱情和陪伴。

汉武帝通过给昭君的惊喜表达了他的爱和对她的关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应该珍惜爱情和陪伴。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用心对待我们所爱的人,并在特殊的时刻给予他们关心和温暖。

故事二:钟馗的传说与驱邪除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钟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话人物。

他是一个英勇而正义的神,常常被描绘为一位拥有锐利眼睛和尖锐耳朵的人。

根据传说,每年的元宵节,钟馗会离开天庭,帮助人们驱邪除魔。

钟馗的故事与道德寓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和公平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钟馗代表了正义和秩序的力量,他用自己的力量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正义和公平,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故事三:吕洞宾与桃花源吕洞宾是一个道教中的神仙,他以善良和智慧而闻名。

根据传说,吕洞宾曾经带领一群人发现了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那里有茂密的桃树和繁盛的桃花。

人们在那里生活得非常愉快,没有一丝争斗和纷争。

这个故事的道德寓意是关于和谐共处和追求心灵的平静。

吕洞宾发现的桃花源象征着一个纯净的世界,其中没有争斗和冲突。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些故事和传说被人们讲述和传承,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庆祝,更是为了传递深刻的道德寓意。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都要燃放各种各样的灯笼、赏花灯、吃元宵、观烟花炮竹、舞龙舞狮等,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历史流传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流传开来。

传说,汉武帝时期,太监赵无极在宫中对仙女讲述了人间的繁华和喜乐,仙女听罢深受感动,便决定下凡探访。

她化身为凡人,来到人间游玩,发现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于是便在暗中下凡各种财富,还发放了很多食品,令群众喜笑颜开。

之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仙女都会现身,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福气。

另有一个传说认为,元宵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习俗——夜赏花灯。

据说,这个习俗在东汉时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初期,人们在夜晚里放出灯笼,观看灯光。

后来,人们改用各种材料制成各种款式各异的花灯,成为元宵节的重要元素。

在汉代以后,元宵节开始成为舞狮、舞龙、击鼓、敲锣、燃放烟花等各种强烈的音乐和节目的场所。

元宵节不仅是庆祝新春的一个重要场合,也是庆祝夜晚的一个重要场合。

夜间的元宵节,洋溢着浓浓的民俗气息。

元宵节背后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引人入胜。

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他每天操劳,养活着一头乳白的牛,并孝顺着老年的母亲。

而天界里的织女,则是个勤劳、美丽的女孩,她是天帝的女儿,日常的职责就是编织云朵。

一天,牛郎偶然救了一只受伤的仙鹤,仙鹤便成了他的牵挂,传来天帝女儿的耳中,于是她便下凡寻找救助仙鹤的好心人,并在这过程中结识了牛郎。

两人相爱,自然受到了许多的阻力。

因为织女的身份,而牛郎是凡人,不能和织女永远生活在一起。

最终,天帝感受到了女儿内心的挣扎,于是派遣天兵将织女带回天界。

牛郎痛苦欲绝,但他仍然继续生活着,照顾好他的母亲,直到牛郎的牛对他说:“它被月光染成了银灰色,让牛不安,它想让你制作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箫,去访求仙女”,被牛安利下山的牛郎便化装成一位商人在天界见到了织女,并和她恢复了旧情。

元宵节的寓意和传说由来

元宵节的寓意和传说由来

元宵节的寓意和传说由来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距今两千多年历史,你知道设立元宵节的由来和它含有的寓意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的寓意和由来,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元宵节的寓意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相互关系的意义。

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象征着整个家庭的团圆以及和谐与幸福。

人们也想念失散的亲人,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美好的祝愿。

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张灯火。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

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

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

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元宵节经典浪漫的诗句1、灯转华夏千年过,些小佳节继开来。

香车宝马今何在?喜庆中原亿众安。

《元宵有感》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诗曰》作者:姜白石3、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

与元宵节起源有关的民间传说
1元宵节历史悠久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最具传统特色的传统节日,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中最盛大、最热烈的一个节日。

它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历来都受到中国人民的热心庆祝。

2龍抬头神話
元宵节起源于古代一个叫龍抬头的神話,据传在很久以前,帝王发出命令,要求全国各族百姓把一年中最美味的食品拿出来献给龙,以祭拜它,否则它会满怒而上。

由于这个愚蠢的命令,百姓们都深怕,不敢违抗。

就这样,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献上最美味的食物去祭龙。

3由元宵发展
后来,《汉书》记录下了这个节日,并且把它定名为元宵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姓们不但把元宵节当作祭龙的节日,更在此基础上增加,开来包括吃元宵、放天灯、赏灯会等,形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4赏灯会传统
元宵节内容存在多样性,但最为热闹的还要数赏灯会了。

传说,当时有一种亮灯,叫做“灯笼”,它比平常的灯笼大,凤凰图案更多,可以把太阳那么多光照进家里。

也有人把这种灯笼悬挂在院子里招待宾客,营造出热闹的气氛。

5传说有用
龙抬头神话影响着古代民间祭祀习俗,元宵节也因此得以传承。

因为它与春节不同,有自己特殊的传统仪式,同时也兼顾了家家户户准备美味佳肴的习俗,这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流及联系,也让民众们心情更加愉快、喜悦,创造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

总之,元宵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节日,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发源于古代的一个神话,经过20多个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并且影响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意义
引导语: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意义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意义,欢迎阅读!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到宋代有盐豉汤印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年--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元宵节的由来传说意义]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