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合集下载

元宵节的来历50个字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50个字传说

元宵节的来历50个字传说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据传说,汉朝时期,孟姜女与丈夫吴公鄂都被罗通所害,孟姜女一直寻找三年无果。

直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月下大哭,月亮感动,将吴公鄂都留在此处。

后人因此以此日为元宵节,以纪念孟姜女的坚贞和月亮的慈悲。

元宵节逐渐演变成为了观赏花灯和吃汤圆的传统习俗,成为人们欢度新春的重要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历史起源元宵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的祭灶活动。

古人认为,祭灶可以祈求新年祥瑞,祈福家庭平安、丰收。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将灶神请回家中,并准备丰盛的晚餐来款待。

同时,人们还要点亮灯火,燃放鞭炮来迎接灶神的到来。

从此,元宵节逐渐成为燃放烟花爆竹、观赏花灯和吃汤圆的重要节日。

孟姜女的坚贞爱情据《史记》记载,孟姜女是汉朝时期的女性。

她的丈夫吴公鄂都被罗通所害,孟姜女得知后伤心欲绝。

她四处寻找,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几乎流离失所。

据说,她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在月亮下大哭,月亮被她的坚贞和真情所感动,将她丈夫的形体留在了月亮之中。

这个故事说明了孟姜女对丈夫的深深怀念和相爱之情永恒不灭。

花灯焰火与习俗演变元宵节的花灯是中国灯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灯会通常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前后举行,持续数日。

人们以各种形式制作花灯,如彩灯、雕灯等,将其挂在庭院、街道的树枝上,点亮夜晚。

此外,元宵节还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

人们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可以辟邪驱鬼、祈求平安,同时也是为了庆祝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汤圆则是元宵节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

汤圆通常由糯米制成,外面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芝麻、豆沙、花生等,煮熟后口感糯软,香甜可口。

元宵节的意义和传承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一节日既有庆祝新春的意义,也承载着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美好祝福。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丰富多样,既有庙会、花灯展览等文化活动,也有家庭团聚、共享汤圆的欢乐时刻。

这些传统习俗和活动代代相传,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

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导语】元宵节是我国各个名族的传统节⽇,是农历新年中的第⼀个⽉圆之夜,这个传统节⽇在我国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了。

以下是整理的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欢迎阅读!1.元宵节有什么传说故事 1、为纪念吕后⽽设 宵节是汉⽂帝时为纪念“平吕”⽽设。

相传吕后⼀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周勃⼀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拥⽴刘邦的第⼆个⼉⼦刘恒登基,称汉⽂帝。

⽂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五,定为与民同乐⽇,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庆祝。

从此,正⽉⼗五便成了⼀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闹元宵”。

2、"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年第⼀次⽉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年中的正⽉⼗五称为上元节,七⽉⼗五为中元节,⼗⽉⼗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五⽇⽣,中元地官七⽉⼗五⽇⽣,下元⽔官⼗⽉⼗五⽇⽣。

这样,正⽉⼗五⽇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牧在《梦粱录》中说:"正⽉⼗五⽇元⼣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

"故上元节要燃灯。

2.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 元宵节吃汤圆的寓意是吉祥如意、阖家团圆,还有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乡故⼟的思念。

1、元宵⼀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上,煞是好看,让⼈联想到⼀轮明⽉挂在云空。

天上明⽉,碗⾥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2、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寄托了对未来⽣活的美好愿望。

3、元宵节吃汤圆,除了寓意喜庆合家团团圆圆,还有御寒、补脾胃、益肺⽓之养⽣功效。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50字左右作文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50字左右作文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一、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通常在正月十五。

元宵节的来历相传与汉朝有关,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元宵节庆祝活动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传统习俗。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元宵节的传说故事。

二、元宵节的传说故事1. 传说之一:献兵之恩据传说,汉朝时期,天下大乱,国破家亡。

一位智勇双全的青年名叫刘傅,为了保卫家园,英勇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傅的父母在他去战场前,给他准备了一颗圆月饼,祝愿他平安归来。

刘傅将这颗圆月饼一直保存在身边,期望将来能够吃到家乡的月饼。

经过多年战乱,刘傅终于赢得了胜利,保家卫国,他回到家乡时,发现家园早已被敌人占领,家人也不知所踪。

傍晚时分,刘傅漫无目的地漫步在原本熟悉的家乡街道上,突然看到一盏盏红灯笼高高挂起,周围的人们正在欢乐地赏灯。

刘傅的心中涌起一股温暖感,他决定加入赏灯的人群。

赏灯的同时,刘傅突然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他看见附近摊位上正在烤一个个金黄香甜的月饼。

他急忙走过去询问月饼的来历,摊主告诉他这是元宵节的传统食物,可以给予人们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刘傅怀着对家乡的思念,为了纪念父母的牺牲和保家卫国的战友,他决定用自己留下的那颗圆月饼,制作并分发给附近的乡亲们。

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感动地接过刘傅送出的月饼。

当晚,灯火通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品尝刘傅送出的月饼,共同祈愿家国安康。

于是,每年正月十五的这一天,人们便开展献兵之恩、赏灯、吃月饼等传统活动,以纪念刘傅和他的战友们。

2. 传说之二:汉武帝与玉兔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名叫长空的仙女嫦娥,她住在广寒宫,与汉武帝和睦相处。

一天,嫦娥偷吃了不应该吃的长生不老草,变成了一只白兔,并被流放到了月球上。

汉武帝为了思念嫦娥,派遣了仙人长空前去月球,与嫦娥相会。

为了表示对长空的感激和怀念,汉武帝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长空和嫦娥的敬意。

这就是我们如今赏灯的来历,人们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希望能够引导长空和嫦娥回到人间。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灯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正月圆月之时,人们便喜来庆祝这个喜庆祥和的节日。

元宵节承载着丰收和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一、元宵节的由来和来历元宵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中的宴会习俗。

古时的赏月活动,也演化成为了今天元宵节庆祝的主要内容之一。

元宵节起初是宫廷里举行的一项重要仪式,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而元宵节的名字,则是因为这一天的晚上人们供奉、品尝汤圆(俗称元宵)而得名。

另外,元宵节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升仙的日子。

为了纪念佛陀的圆寂成佛,此夜佛寺内会点亮灯笼、放放烟花、舞龙舞狮,来庆祝佛教的圣节。

这样,佛教的元宵节和民间的元宵节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民众所庆祝的元宵节。

二、元宵节的传说故事元宵节背后有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关于汉武帝与女儿的故事。

传说相传,汉武帝非常疼爱他唯一的女儿,公主宛姬。

一年的元宵节,汉武帝陪伴公主宛姬一同赏月。

然而,公主却因为太想念母亲,眼泪流了下来。

汉武帝看在眼里,感到十分心疼,于是悄悄地给了公主一个惊喜。

他在宫廷后院的池塘里,点亮了许许多多的莲花灯笼,照亮了整个夜空,并令人目不暇接。

从那之后,汉武帝下令每年的元宵节,都要点亮灯笼,以纪念他与公主的温馨时刻。

这个传说也逐渐演变为元宵节灯笼的流行习俗之一。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行庆祝活动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习俗。

1. 赏花灯:元宵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赏花灯。

各地都会举办花灯展览,展示各种各样的彩灯,从小巧精致的灯笼到宏伟壮观的灯彩,犹如艺术品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2. 吃汤圆: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物就是汤圆。

汤圆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小球状食物,寓意团团圆圆,代表着家人团聚和幸福安康。

而在吃汤圆的时候,也会有一种"团圆"的感觉。

元宵节闹花灯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闹花灯由来与传说
互动花灯
互动花灯是一种新型的花灯形式,它采用现代传感技术和互动装置,使观众可以与花灯进行互动。例 如,有的互动花灯可以随着观众的动作而变化灯光和颜色,有的则可以通过触摸或声音来控制花灯的 开关和变化,增加了观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不同地区花灯风格比较
要点一
北方地区花灯
北方地区的花灯风格多注重大气、粗 犷,色彩对比强烈。例如,北京地区 的宫灯和纱灯就具有浓厚的皇家气息 和民间风情,体现了北方文化的独特 魅力。
THANKS
历史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在唐代,元宵节已经成为了一个盛大的 节日,不仅有灯会、舞龙、舞狮等表演,还有猜灯谜等娱乐活动。到了宋代,元宵节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成为了 一个全民狂欢的节日。
元宵节传统习俗
闹花灯
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闹花灯。人们会在这一天挂 起各式各样的灯笼,包括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 、鸟禽灯等等,灯火通明,非常热闹。
故事情节深度解读
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
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灯笼作为节日的象征之一,寓意着光 明、团圆和希望。通过闹花灯这一习俗,人们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
期许。
社会价值与功能的延伸
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它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与沟通,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这一习俗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
元宵节闹花灯由来与传说
汇报人:XXX 2024-02-05
目 录
• 元宵节简介 • 闹花灯起源与流传 • 花灯种类与特点 • 民间习俗与活动安排 • 传说故事解读与分享 •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01 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起源与历史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中国的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正月十五”等,是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和新春一样重要,是中国人民最古老、最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带大家了解这一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节日。

一、元宵节的来历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

当时,元宵节还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称为“上元节”。

据传说,汉武帝黄龙元年(公元前104年)正月十五夜,有很多神出现在皇城和民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人们便在这一天点起灯笼,燃放烟火,以示纪念和祭祀。

从此,元宵节就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色彩的节日。

二、元宵节的习俗1、猜灯谜在中国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常常会在灯笼下猜灯谜。

传统的灯谜多是由四个字组成,一般是谐音字、文化典故、历史名人等,难度和趣味性都很高。

猜中灯谜的人一般会得到小礼品或一些糖果作为奖励。

2、吃元宵元宵是元宵节的代表食品,是一种由糯米粉包裹各种馅料而制成的小球状食品。

元宵的馅料有各种水果、豆沙、芝麻或花生等。

另外,元宵还有各种形状和颜色,例如红、绿、紫等,十分漂亮。

吃元宵也象征着团圆和幸福,在中国也有“团圆之夜”之称。

3、放烟火本土民间的习俗中,元宵节时燃放烟火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地方则会举行烟花、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场面十分盛大。

4、挂灯笼元宵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是挂灯笼。

灯笼是一种彩色的、装饰性强的灯具,通常是由纸糊或絮制成,中间放置一盏灯泡。

灯笼多为圆形或方形,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花鸟虫鱼、民间艺术品、神话传说和文化象征等。

在元宵节的这一天,人们会将灯笼挂起,以表达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期待。

5、舞龙舞狮元宵节的舞龙舞狮也是常见的传统习俗之一。

表演者将龙头或狮头套在自己的头上,用灵活的身手扭曲腰肢、肢体动作协调回旋,表现出神鬼世界的瑰丽绝伦。

三、结语中国元宵节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

关于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简介_有关元宵节的来历与传说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元宵节的由来元宵节的其它传说元宵节的习俗介绍元宵节的来历传说1、汉文帝定名元宵节元宵节是汉文帝刘恒上台后,为了庆祝消灭诸吕、恢复刘姓执政而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的。

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二个儿子,他当了皇帝,深感创造太平盛世不容易,就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庆祝性节日,元宵就是元夜、元夕,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定为元宵节合乎人们的愿望,也让人感到吉祥如意。

这一夜京城不实行霄禁,百姓可以自由上街观灯游玩。

2、汉武帝提倡放灯相传汉武帝曾经久病不愈,请一个道士来下神。

天上太一神(泰一神、太乙神)回应说,武帝的病不久就会好,愿在甘泉宫相会。

不久武帝果然痊愈,心中大喜,便下令在甘泉宫建造太一坛,并于正月上辛日夜间大张灯火进行感谢祭祀,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这在司马迁《史记》、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中都有记载。

后把上辛日改到正月十五夜,使元宵花灯燃放成为一大特色的真正开始。

3、汉明帝燃灯礼佛东汉明帝时,蔡口从印度求得佛法回来,明帝就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去张灯以示礼佛。

据载,佛祖释迎牟尼神变显灵,是西历12月30日,即中国的正月十五。

为纪念佛祖神变,这天就要举行燃灯法会。

为表示对佛祖的尊敬和虔诚信仰,明帝要求士庶全民一律在这天张灯张灯结彩,唐代诗人崔夜曾有《上元夜》六首,其中有“神灯佛火百轮张,刻像图形七宝装。

影里无闻金口说,空中似散玉毫光”等句,描写的就是唐代元宵之夜燃灯火的灿烂情景。

4、道教祭神礼仪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又为下元节。

合成为三元。

昊自牧在((梦梁录》中说,这是“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这天信奉道教的人们要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他来赐福,大街小巷灯火通明,各种形态新颖的花灯也不断出现,观灯赏灯者多如穿梭,于是便称为闹花灯了。

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城池中的佛道两家活动各自进行、互不相伤,这样使元宵之夜的文化内容更为丰富,人们观赏的场面也更为热烈。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20字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20字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说简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赏月、放 lanterns、猜灯谜等。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一些与之相关的传说。

来历元宵节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元宵节是宮廷内外燃放烟花、赏灯的日子,而后来逐渐演变成民间群众性的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晋朝的刘渊起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的起源与晋朝的刘渊起义有关。

刘渊起义发生在公元304年,刘渊在这一天晚上领导起义军收买守城官兵,然后把他们放出城外,成功夺取了晋都洛阳。

为了庆祝这一重要胜利,人们点亮了许多灯笼,形成了辉煌的灯光。

佛教中的灯节另一种说法是元宵节与佛教有关。

根据传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春节后的第15天入灭,因此元宵节也被称为佛灯节。

人们在这一天点亮莲花灯,供佛祖,祈祷灯明菩萨保佑平安吉祥。

与汉族祭祀灶王爷有关还有一种说法是元宵节与汉族祭祀灶王爷有关。

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族家庭会祭拜灶王爷,相传灶王爷会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家庭的善恶。

为了讨好灶王爷,人们在这一天放烟火、燃放灯笼,以表达对灶王爷的敬意。

无论是哪种说法,元宵节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并且在中国久经不衰,世代相传。

传说元宵节的传说也是元宵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下是一些与元宵节相关的传说故事。

吊孝传说,在汉朝时期,卢植的母亲去世了,卢植感到非常伤心。

他每天都在墓地祭拜母亲,非常聪明的小狐狸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她披上了卢植的母亲的衣裳,到墓地上给卢植的母亲上供。

卢植很感动,就把她带回家供奉。

从此以后,人们在元宵节的时候用水灯,象征吊孝。

嫦娥奔月传说,古代有十个太阳,使天气十分炎热,人民生活几乎无法维持下去。

于是,后羿利用自己的力量射下了九个太阳,挽救了人民的生活。

人民为了表示感谢,曾爷送给了后羿一丸神药。

然而,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偷吃了一些神药,变成了一个灵巧的仙女,并最终被迫住在离地球很远的天宫中月,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仙女神。

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或小年夜,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在农历正月十五,也就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庆祝的。

元宵节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让我们一同来探寻这个古老节日的来历与传承。

一、历史渊源元宵节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元宵节最早是由汉武帝提倡而兴起的,当时的元宵节与如今有所不同,被称为“上元节”,是为了祈福祭天而设立的节日。

后来元宵节逐渐演变成民间的传统节日,成为家庭团聚、燃放烟火、赏花灯的盛大节日。

二、文化内涵1. 精神寄托元宵节是春节十五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人们辞旧迎新、欢度新春的最后一个浓重载体。

在传统文化中,元宵节寓意着团圆和祥和。

人们在这一天一起吃汤圆,象征着家庭团聚和美满。

同时,元宵节也是新一年开始的时刻,人们会祈求吉祥如意,迎接新的一年。

2. 灯火辉煌元宵节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热闹非凡的花灯表演。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花灯展览。

灯会上,五彩缤纷的灯笼、各种造型的灯彩、灯谜等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观众。

花灯在这一天点亮,寓意着光明和希望。

人们还会一边观赏花灯一边猜灯谜,增添了节日的乐趣。

3. 民俗表演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舞龙舞狮、击鼓传花、耍高跷等民俗表演。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表演,舞龙舞狮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庆祝节日和驱邪辟邪的表演形式。

击鼓传花和耍高跷等活动则是人们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方式,也是拉近亲朋友好关系的方式。

4. 汤圆文化元宵节吃汤圆是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作的小圆球,外皮柔软,内馅丰富多样。

汤圆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吃汤圆寄托了对家庭团圆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此外,吃汤圆也象征着一岁圆满、团团圆圆,意味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和幸福。

总体来说,元宵节是一个既具有历史渊源又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

它承载了人们对新年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祈愿,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元宵节的简单起源故事

元宵节的简单起源故事

1.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1、汉文帝平乱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扶其子登基,后来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最后彻底平定“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汉文帝刘恒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即“元宵节”。

2、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相传东方朔在御花园发现宫女元宵因无法和家人见面准备投井自杀,深感同情,保证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他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扔下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的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一看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东方朔。

东方朔便提出让宫女做火神君最爱吃的汤圆,在十五晚上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的主意。

再让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造成满城大火的假象瞒过玉帝。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与元宵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

2.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1、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又称为灯节、上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标志着中国农历新年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年开始之时。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据传,汉光武帝在位期间,他的皇后萧昭儿提出在正月十五晚上放天灯,以祈求万事如意、平安幸福。

为了满足皇后的愿望,皇帝特意下令在宫内外点亮灯火,放飞天灯。

后来这一仪式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传统习俗,成为元宵节的核心活动之一。

除了皇帝和皇后的行为影响之外,元宵节的起源还与古代民间的神话传说有关。

相传,在古代中国的南方,曾经有一只称为“年”的凶兽,每年在正月十五离开山洞出来伤害人畜。

人们深受其害,生活非常艰难。

后来,一位名叫“宵”的仙女看到了人们的痛苦,她怜悯之心萌发,决定帮助人们对抗“年”。

于是,在正月十五这天,宵仙女化作一只太阳鸟飞入人间,用火焰烧死了凶兽“年”,从而拯救了人们。

为了纪念宵仙女的善举,人们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点亮灯火,放飞孔明灯,并吃元宵,以表示庆祝与祈福之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庆祝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

中国各地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赏花灯。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也是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瑰宝。

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花灯,如纸灯、灯笼、彩灯等。

这些灯饰多姿多彩,寓意各种吉祥富贵的象征,例如龙代表着权势和守护,鱼象征着富贵和水年丰收。

此外,人们还会在灯笼上写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这些心愿能够通过火焰传递到天上,得到仙佛的保佑与祝福。

在元宵节,除了赏花灯,还有其他一些与食物相关的活动。

元宵,又称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

汤圆由糯米粉制成,外皮柔软,内心馅料丰富多样,如花生、黑芝麻、莲蓉等。

它味道甜美,象征着团圆和美满的寓意。

除了汤圆,一些地区还有吃元宵粽的习俗。

元宵粽是一种精美的食物,它由糯米、豆沙、红枣或其他配料做成,并用竹叶包裹而成。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各种传统活动和庆祝仪式,例如吃元宵、解谜、放烟火等。

那么,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元宵节的历史和起源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是一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据传说,元宵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为了纪念一个叫做“明月”的人。

据传,明月是汉武帝的一位宠臣,因为在军事上有很大的功绩,所以武帝嘉奖他,让他成为了一位很有权力的官员。

但是,有一天,明月触犯了贪污之罪,被发现之后被罢免了官职。

后来,明月在一个农村里安居乐业,认识了一个名叫“刘娘”的老奶奶,两人常常喝酒聊天。

但是,一天晚上,明月梦见自己被逼到了天宫,被迫离开了地球。

当他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已经被刘娘葬在了墓地里。

于是,明月化身为一颗明亮的星星,照耀着整个夜空,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家立下卓越功勋的人,就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举行元宵节,燃放烟火,放灯笼,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宠臣。

二、元宵节的传统食品元宵是元宵节的传统食品,也是这个节日的标志性物品之一。

元宵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糯米粉和各种口味的馅料,例如芝麻、豆沙、桂花、莲蓉等。

元宵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等。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展示各种独特的元宵,例如“咸蛋黄元宵”、“四果仁豆沙元宵”等。

不仅如此,很多地方还会在元宵节期间举行吃元宵的比赛,比赛内容多样,例如速度比赛、品尝比赛等。

吃元宵也有一些特别的民俗,例如北方地区的人们会将元宵煮熟之后在锅里加些酱油和葱花,称为“汤圆”或“元宵汤”,这也是一道美食。

三、元宵节的传统习俗1、放烟火:元宵节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燃放烟火。

从明清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用烟火来庆祝这个节日,祈愿万事如意,生活美满。

在现代,人们还会购买各种花型烟花和爆竹,在晚上点燃,形成五颜六色的烟花喷射,引得众人欢呼。

正月十五有哪些来历和故事传说

正月十五有哪些来历和故事传说

正月十五有哪些来历和故事传说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也是春节后第一个重大节日,你知道正月十五有哪些来历吗?本文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正月十五的来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时,这个节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正月十五有很多流传至今,传统的庆祝活动,如观花灯、猜灯谜、踩高跷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些活动,它们有什么来历?一、观花灯的来历燃灯之俗始于汉代,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创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这天要燃灯祭祀;太乙神;(主宰宇宙一切之张灯结彩神)。

所以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

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

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

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此俗历代相沿,到隋朝时,每年还要举行盛大灯会,招待各国使节。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

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20xx 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

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

起于十四,止于十八。

更为兴盛。

二、正月十五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三、正月十五迎紫姑到了魏晋时期,人们欢度元宵又增添了祭门神,祀蚕神、迎紫姑等活动,使元宵节内容更趋丰富。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0篇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中国元宵节的来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中国元宵节的来历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远自汉代以来,民间即有元夜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人们又把这一天称作灯节。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中国元宵节的来历2我喜欢旳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旳时候猜灯谜。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旳传统节日之一,早在__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旳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了元宵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旳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谜,猜谜旳人众多。

一般是把谜语写在纸上,贴在五光十色旳灯笼上让人猜。

我喜欢猜灯谜,喜欢有趣旳元宵节。

我爱元宵节!中国元宵节的来历3我喜欢的节日是新年和元宵节,前天就是元宵节,我妈妈喜欢在元宵节的时候猜灯谜。

现在,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元宵节吧。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__多年前西汉时就存在了,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倡议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庄民都挂灯。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庆祝,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

元宵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一、由来和来历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当时受到佛教传统节日灯节的影响,加上中国传统的元宵赏灯活动,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元宵节。

据史书记载,元宵节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汉武帝时期,宫中有一位豆蔻年华的宫女叫元宵,她聪颖美丽,深受皇帝宠爱。

元宵非常聪明,她曾经帮助皇帝解救了一个权臣设计陷害皇帝的阴谋,因此深得皇帝的信任。

为了感谢元宵的帮助,皇帝下令在元宵的生日当晚燃放烟花,并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以纪念元宵对皇帝的贡献。

此后,元宵节逐渐成为一个庆祝活动,人们在这一天聚集在一起,举行燃放烟花、赏灯、猜灯谜等活动。

二、传说故事在元宵节的背后,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1. 关于灯节起源的传说相传,灯节的起源与一位名叫佛波罗摩的头陀有关。

佛波罗摩是释迦摩尼的亲信弟子之一,他非常聪明智慧。

一天,他在燃烧火焰的时候,突然触摸到火焰,火焰并没有烧伤他的手指。

佛波罗摩将这种奇特的现象告诉了释迦摩尼,并且提出了用灯火来纪念这一神奇时刻的建议。

释迦摩尼接受了佛波罗摩的建议,并传下了灯节的传统。

于是,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都会点亮灯笼和烛光,用以纪念这一奇迹和佛陀的智慧。

2. 关于元宵节消灾的传说另一个有关元宵节的传说是与灯插有关的。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灯火可以驱散厄运和恶灵。

据说,夜晚的时候,恶鬼和妖精们会出来作怪,吃人的魂魄。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点起灯笼,制造出光明和温暖,恶鬼们就会被吓跑。

为了避免恶鬼偷袭,人们会在屋子里、大街上、庙宇和灯谜会等地方挂起灯笼、点燃烛光。

这样,他们相信可以保佑自己平安幸福,并且消灾避难。

三、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是一个富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节日,人们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

1. 赏灯活动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赏灯。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一直是很重要的节日,大家都很看重,那么元宵节是怎么 来的,关于元宵节的传说都有哪些呢?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称“灯节”,是春节 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 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的习俗
在元宵节里,人们的风俗通常是张挂灯笼、放爆竹、烟花、吃汤圆。在福建等地 区,通常以庭人数确定挂灯笼的数目,所以以前人们在挂灯笼时挂得越多越好,寓 意多子多孙。 元宵节的民间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踩高跷,打腰鼓,舞驴子,舞狮子,猜灯 谜等。其中以舞狮子和猜灯谜最为重要,有趣。舞狮需要2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另 外还有一个人带面具扮演女人或者胖娃娃。狮子或蹦或跳,打滚,鞠躬,为人们祝贺 新春。猜灯谜是将谜语贴在灯笼上,以供游人猜,猜对者当场即可得奖。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因此也被称为“正月十五节”。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

元宵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汉朝。

相传汉武帝时期,宫廷中有一位美丽聪明的宫女叫做元宵,她是皇帝的宠妃。

元宵非常聪明能干,她经常帮助皇帝解决难题,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宠爱。

然而,元宵却非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元宵都会在宫廷中放飞孔明灯,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汉武帝得知元宵的思乡之情后,决定让元宵回家探亲。

于是,他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放松宵禁,让百姓们在夜晚出门欢庆。

为了庆祝元宵的回家,人们在这一天点亮灯笼,放烟花,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就是元宵节的由来。

除了这个传说,元宵节还有其他一些与之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关于“南宫灯”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南宫灯的仙女,她拥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帮助人们消灾解难。

每年的元宵节,南宫灯会化身为一盏灯笼,飞到人间为人们带来好运和祝福。

因此,人们在元宵节时会点亮灯笼,以求得南宫灯的保佑。

此外,元宵节还有一个与爱情有关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相传,牛郎是天上的牛仙,织女是天上的织女星。

他们相爱并结为夫妻,但由于天帝的不满,将他们分开,让他们只能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这一天相会。

因此,元宵节也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许多年轻人在这一天会一起赏月、放烟花,表达对彼此的爱意。

总的来说,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和祝福的节日。

它不仅有着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无论是赏灯、吃元宵、猜灯谜,还是观赏舞狮、舞龙等表演,都让人们在这一天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幸福的快乐。

元宵节的由来和传说,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个传统节日。

让我们一起在元宵节这一天,与家人和朋友一起欢庆,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元宵节,又称为灯节、小正月或闹元宵,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它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元宵节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一、由来元宵节起源于中国汉代,当时人们在这个节日里燃起篝火、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此外,元宵节还是古代对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

不论是求丰收还是祭祖,在元宵节当天都格外重要。

元宵节的由来与佛教传入中国有着密切的关联。

相传,公元3世纪的东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将元宵节定为宝斋日,也就是佛教徒在这一天进行宴会,善斋念佛,还要供奉元宵点心。

二、传说故事1. 曹国舅三月访岳父关于元宵节的传说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与汉灵帝时期有关的故事。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做曹国舅的官员,他有一个聪明的女儿曹娥。

曹娥嫁给了著名的文学家张衡。

有一年的元宵节,曹国舅和胞弟一起外出访亲,将妻子、女儿曹娥和女婿张衡留在家中。

正是这个时候,曹国舅的家中突发火灾,张衡和曹娥陷入了危险之中。

危急关头,张衡搜寻到了一台编钟,他们用这台编钟敲击,吸引了外面行船的元宵船夫的注意。

曹娥借助船夫的船只,成功地救出了自己和张衡。

为了感谢船夫的帮助,曹娥将这个编钟送给了船夫,并承诺永远作为元宵节的祭拜道具。

2. 元宵节与杨婉贞元宵节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与明代的忠臣杨婉贞有关。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厌恶宫廷内的阉宦势力,然而他的儿子朱棣却与阉宦勾结,策划了一起逆谋。

在元宵节的前一天,即正月十四,朱棣派人暗中送给杨婉贞一条邀请信,信中称希望杨婉贞能够来宴会作陪。

杨婉贞深知其中的险恶用心,她决定把信送到朱元璋的手中,以此揭穿朱棣的阴谋。

杨婉贞在元宵节这天化妆成浓妆艳抹的样子,将邀请信藏于衣袖之中,正大光明地走到朱元璋面前,将邀请信呈上。

朱元璋看到信中的内容,深感震惊和愤怒,立即采取严厉的措施打击了朱棣的逆谋。

杨婉贞的勇敢行为为她赢得了朱元璋的赞叹,并被授予“中国第一忠臣”的称号。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上元节”或“灯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都要燃放各种各样的灯笼、赏花灯、吃元宵、观烟花炮竹、舞龙舞狮等,庆祝这个喜庆的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历史流传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流传开来。

传说,汉武帝时期,太监赵无极在宫中对仙女讲述了人间的繁华和喜乐,仙女听罢深受感动,便决定下凡探访。

她化身为凡人,来到人间游玩,发现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于是便在暗中下凡各种财富,还发放了很多食品,令群众喜笑颜开。

之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仙女都会现身,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福气。

另有一个传说认为,元宵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习俗——夜赏花灯。

据说,这个习俗在东汉时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初期,人们在夜晚里放出灯笼,观看灯光。

后来,人们改用各种材料制成各种款式各异的花灯,成为元宵节的重要元素。

在汉代以后,元宵节开始成为舞狮、舞龙、击鼓、敲锣、燃放烟花等各种强烈的音乐和节目的场所。

元宵节不仅是庆祝新春的一个重要场合,也是庆祝夜晚的一个重要场合。

夜间的元宵节,洋溢着浓浓的民俗气息。

元宵节背后有许多的传说和故事,引人入胜。

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爱情的故事,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

相传,牛郎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他每天操劳,养活着一头乳白的牛,并孝顺着老年的母亲。

而天界里的织女,则是个勤劳、美丽的女孩,她是天帝的女儿,日常的职责就是编织云朵。

一天,牛郎偶然救了一只受伤的仙鹤,仙鹤便成了他的牵挂,传来天帝女儿的耳中,于是她便下凡寻找救助仙鹤的好心人,并在这过程中结识了牛郎。

两人相爱,自然受到了许多的阻力。

因为织女的身份,而牛郎是凡人,不能和织女永远生活在一起。

最终,天帝感受到了女儿内心的挣扎,于是派遣天兵将织女带回天界。

牛郎痛苦欲绝,但他仍然继续生活着,照顾好他的母亲,直到牛郎的牛对他说:“它被月光染成了银灰色,让牛不安,它想让你制作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箫,去访求仙女”,被牛安利下山的牛郎便化装成一位商人在天界见到了织女,并和她恢复了旧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宵节的由来来历传说和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Lantern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北京上元灯会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来历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元宵节美食——元宵节要燃灯。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元宵节美食——元宵
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
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