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教学设计 (2)
【免费下载】《中华经典诗歌朗诵》教学设计 (2)

千古名句。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
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
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
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 自圆其说
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
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过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
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
程 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
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
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
学生活动
诵读体会
风暴,总结概括
试想学生答案: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三、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教师指导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
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
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
教案
序号 64—
教师活动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春晓》,请学生体会诵读的技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课 /知/多少。 题 导 入
一、例《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
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二(合集5篇)

四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二(合集5篇)第一篇:四年级经典诵读教学设计二七步诗教学目标:1、了解《七步诗》的背景,理解古诗所隐喻意思。
2、模仿作者声情并茂朗诵古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
1、设置悬念:来数数看,老师走了几步?2、介绍诗名和作者:古代有个叫曹植的人,在这七步中作了一首古诗,就叫《七步诗》,他的本领大不大?为什么他能在七步中就作出诗来呢?二、引出背景故事。
师简单讲解:古代有个人叫曹植,他有个哥哥叫曹丕,曹丕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妒忌曹植的才华,怕他长大之后会夺取自己的皇位,因而要设计陷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中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结果曹植就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三、欣赏学习《七步诗》三、欣赏《七步诗》课件1、提问:你听到了什么?你听懂了哪句?能说说是什么意思吗?哪一句没听明白?2、师进行朗诵。
3、师讲解古诗意思。
4、帮助孩子理解古诗中隐喻的内容,结合背景更好理解古诗。
四、朗诵七步诗。
1、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学念古诗。
2、跟着老师一起朗诵。
3、模仿曹植,七步之内朗诵古诗。
凉州词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2、感悟古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二、学习《凉州词》:1、出示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1、出示要写的3个字。
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中华诗词诵读教案

中华诗词经典诵读教案第一章: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1 诗歌的定义: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表达思想为主,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性。
1.2 诗歌的分类: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
1.3 诗歌的语言特点:精炼、形象、富有音乐性。
1.4 诗歌的意义与价值:传承文化、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章:古诗词的阅读与欣赏2.1 古代诗词的形式与结构:诗句、诗篇、诗体等。
2.2 古代诗词的语言艺术:意象、比喻、象征等。
2.3 古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平仄、押韵、对仗等。
2.4 古代诗词的欣赏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欣赏艺术手法。
第三章:唐宋诗词经典诵读3.1 唐代诗词: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代表作品。
3.2 宋代诗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词人的代表作品。
3.3 经典诵读方法:熟读成诵、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欣赏艺术手法。
第四章:近现代诗词创作与诵读4.1 近现代诗词的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诗歌等。
4.2 近现代诗词的代表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等。
4.3 近现代诗词的创作特点:关注社会现实、追求自由表达、体现时代精神。
4.4 近现代诗词的诵读技巧:把握时代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欣赏艺术手法。
第五章:诗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5.1 诗词朗诵会:选定主题、准备稿件、组织排练、举办活动。
5.2 诗词知识竞赛:设计题目、组织比赛、评选获胜者。
5.3 诗词创作比赛:设定主题、提供创作素材、评选优秀作品。
5.4 诗词讲座与研讨会:邀请专家、准备讲座内容、组织讨论。
第六章:诗词的吟诵与表演6.1 吟诵的概念与方法:根据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朗读。
6.2 诗词表演的形式:个人朗诵、集体朗诵、配乐朗诵等。
6.3 表演技巧的培养:声音的抑扬顿挫、身体语言的运用、情感的传达。
6.4 组织诗词表演活动:选择合适的诗歌、组织排练、进行表演。
第七章:诗词与绘画、音乐、舞蹈的结合7.1 诗词与绘画的结合:通过绘画表现诗词的意境。
中华诗词朗诵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诵中华诗词,让学生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诗词朗诵的基本技巧,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诵诗词。
2. 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表达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诗词朗诵教材(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2. 诗歌背景资料3. 朗诵场地布置(如音响设备、背景音乐等)4. 学生分组名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华诗词的了解和感受。
二、诗词朗诵技巧讲解1. 介绍诗词朗诵的基本技巧,如语气、节奏、停顿等。
2. 演示正确的朗诵方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
三、分组练习1. 学生根据分组名单,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练习。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诵错误。
四、展示与评价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诗词朗诵展示。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展示者的朗诵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复习上一节课学到的诗词朗诵技巧。
2. 学生自由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拓展学习1. 教师介绍几首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朗诵练习。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和朗诵。
三、诗词朗诵比赛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展示。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朗诵奖、最佳创意奖等。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诗词朗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朗诵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课后作业:1. 每位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深入理解和朗诵。
2. 每组学生共同创作一首诗词朗诵节目,准备在下一次活动中进行展示。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引入新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
中华诗词诵读教案

中华诗词经典诵读教案第一章: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1 诗歌的起源1.2 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1.3 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二章:诗歌的分类与形式2.1 诗歌的分类2.2 古代诗歌的形式2.3 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第三章:诗歌的鉴赏与解读3.1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2 诗歌解读的技巧3.3 诗歌的情感表达与意象描绘第四章: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4.1 诗词的结构与构思4.2 诗词的语言与修辞4.3 诗词的创作灵感和来源第五章:经典诗词作品的欣赏与诵读5.1 《静夜思》的欣赏与诵读5.2 《登鹳雀楼》的欣赏与诵读5.3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欣赏与诵读第六章:唐宋诗词概览6.1 唐代诗歌的特点与代表诗人6.2 宋代词的发展与主要词人6.3 唐宋诗词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影响第七章:明清诗歌的新变与传承7.1 明清诗歌的特点与风格7.2 近现代诗词的革新与发展7.3 传统诗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影响第八章:诗歌的生活应用与创意写作8.1 诗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2 诗歌创作与个人表达8.3 创意写作中的诗歌创作练习第九章:诗词表演与赏析活动9.1 诗词朗诵的基本技巧与训练9.2 诗词表演的形式与实践9.3 诗词赏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第十章:综合实践与创作展示10.1 诗词创作实践指导10.2 诗词作品修改与提升10.3 创作展示与评价反馈这五个章节主要侧重于诗歌的历史发展、生活应用、表演赏析以及综合实践等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华诗词的发展脉络,还能够通过实践和创作展示来提升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第十一章:诗词与传统文化11.1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11.2 诗词与哲学、宗教的关系11.3 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十二章:诗词与其他艺术形式12.1 诗词与书法、绘画的结合12.2 诗词与音乐的融合12.3 诗词在现代艺术中的创新应用第十三章:现代诗词教育与研究13.1 现代诗词教育的现状与发展13.2 诗词研究的方法与重要性13.3 诗词教育与研究的未来趋势第十四章:诗词的国际交流与影响14.1 诗词在国际上的传播与接受14.2 诗词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14.3 诗词对世界文学的影响第十五章:诗词的未来与发展15.1 诗词在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15.2 诗词的创新与发展方向15.3 诗词在新一代的传承与发扬这五个章节主要探讨了诗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融、在现代教育与研究中的地位、国际交流与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小学语文教案:《诗歌朗诵》课教学设计 (2)

小学语文教案:《诗歌朗诵》课教学设计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朗诵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
通过诗歌朗诵课,能够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和感受美的能力。
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朗诵》课,设计一套教学方案,以提升学生的诗歌欣赏和朗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常见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解读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多个典型的优秀诗歌,同时附带作者简介和诗歌背景。
2. 实物:准备一些相关主题的图片和实物,如云彩、树木等。
3. 录音设备:准备一台录音设备,用于学生朗读作品。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作为导入,强调诗歌的美妙和多样性。
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4.2 诗歌形式介绍(10分钟)首先,通过简洁明了的教学PPT介绍常见的诗歌形式,如四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通过对每种形式的特点进行解释,并配以例诗,使学生对诗歌形式有初步的了解。
4.3 诗歌欣赏与解读(15分钟)选择一首适合小学生的优秀诗歌,播放录音,并展示诗歌的文字内容。
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倾听朗读,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随后,老师与学生共同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4 诗歌背景了解(15分钟)从课件中选择一首诗歌,配合相关的背景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和创作灵感。
通过观察、聆听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4.5 诗歌朗诵训练(2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的诗歌形式和专门练习的表演技巧,选择一首适合自己的诗歌进行朗诵。
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发音、语调和情感表达,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
4.6 诗歌创作(2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儿童诗歌。
诗词经典朗诵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朗诵经典诗词,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熟练掌握诗词的朗诵技巧。
2. 准确表达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如何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融入朗诵中。
2. 如何根据诗词的节奏和韵律调整朗诵的语气和语调。
教学准备:1. 诗词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词作品。
2. 朗诵示范视频:选取优秀朗诵者的示范视频,供学生参考。
3. 朗诵场地:宽敞的教室,以便学生自由发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本次课的主题和目的。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二、诗词朗诵技巧讲解1. 教师讲解诗词朗诵的基本技巧,如呼吸、停顿、语气、语调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朗诵技巧,并进行简单的朗诵练习。
三、诗词朗诵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首经典诗词进行朗诵。
2. 学生互相观摩、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朗诵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词朗诵技巧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诗词朗诵表演1. 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诵表演,每组选取一首经典诗词。
2. 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表演,给予评价和指导。
三、诗词朗诵技巧提升1.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 学生进行改进,再次进行朗诵练习。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朗诵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朗诵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朗诵表演中的表现,包括情感表达、节奏感、语调等。
3.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课后作业:1. 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经典诗词,进行朗诵练习。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案例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案例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说起主题班会,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无论是什么课程的主题教学,都应该策划好教学的内容安排。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案例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歌朗诵教学设计案例【篇1】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嗯,是《村居》)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
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
“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
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

《任务二诗歌朗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朗诵的技巧,学会感情饱满地进行朗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情境,进行朗诵练习。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和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朗诵的技巧,学会感情饱满地进行朗诵。
教学难点:根据情境,进行朗诵比赛。
三、教学设想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编者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也就是统编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所说的活动探究单元的基本设计思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这三项任务涵盖阅读、实践和写作。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领着学生大体按照教材第2页所给的阅读策略完成了任务一的学习活动,受限于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按照编者要求紧接着去朗诵诗歌,而是把任务三的尝试创作提前完成,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在课下练习,择时诗歌朗诵比赛。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朗读者》这个节目?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意义,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你会跟着朗读人或哭或笑,这便是朗读的魅力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朗诵。
有人说:我喜欢朗诵,但每次朗诵都觉得对不起那首诗。
这就涉及到如何朗诵的问题。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如何朗诵诗歌。
二、小组学习,探究诗歌朗诵技巧朗诵有哪些技巧呢?请同学们选择课本中文段进行反复朗读并做探究。
(小组里确定相同的文章或段落进行探究)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究——班级展示问题设计: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声调读下面这句话,看看意义是否有变化。
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圆的↘明确:用上扬调读,有疑问的意味,认为地球不是圆的;用降抑调读,语气很确定,认为地是圆的。
中华诗词朗诵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增强学生的朗诵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深入了解中华诗词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对象初中生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华诗词朗诵示范视频、经典诗词朗诵材料、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朗诵。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中华诗词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华诗词的认识和感受。
(二)诗词朗诵技巧讲解1. 教师示范朗诵技巧,包括发音、语调、节奏、停顿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朗诵,注意掌握技巧。
(三)分组练习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经典诗词进行朗诵。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诵,关注学生的朗诵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课堂展示1. 各组进行诗词朗诵展示,教师点评。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巩固1. 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心得。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诵表现,给予指导和建议。
(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诗词,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词中的文化内涵。
(三)分组创作1. 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诗词进行创作,如改编、填词等。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关注学生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四)成果展示1. 各组进行创作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2. 学生互相评价,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诵技巧的提升情况。
2. 学生对中华诗词的热爱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建议,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注:本教案模板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经典诗歌朗诵教案

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经典诵读教案教案标题:中华经典诵读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2.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3.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经典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习中华经典的诵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学习中华经典中的经典诗句和名句。
4.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华经典的内涵和价值。
2. 学习中华经典的基本知识和背景。
3. 掌握中华经典的诵读技巧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2. 理解中华经典中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中华经典的相关资料和诵读材料。
2. 录音设备和投影仪。
3. 诵读练习的素材和习题。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故事引入中华经典的概念和意义。
2. 介绍中华经典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知识讲解:1. 分享中华经典中的经典诗句和名句,解读其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2. 介绍中华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贡献。
诵读练习:1. 分发相关的诵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进行诵读练习。
3. 分组进行小组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表达训练:1. 引导学生分析中华经典中的经典诗句和名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达和解释。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见解和理解。
总结反思:1. 总结中华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2. 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经典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延伸:1.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中华经典作品,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2.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诵读比赛和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诵读表现和参与度。
2.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水平。
3.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进行综合评价。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一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二一.诵读内容:《雨晴》二.教学目标:1.会背《雨晴》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六、课堂小结:(略)《国学经典诵读》指导课教案三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二.教学目标: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
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
五.指导过程:1.谈话激趣(略)1.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幼儿园国学经典朗诵教学设计

幼儿园国学经典朗诵教学设计幼儿园国学经典朗诵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和目标幼儿阶段是孩子们接触各种知识和经验的关键时期,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幼儿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通过幼儿园国学经典朗诵教学,旨在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1. 学习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3. 培养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
4.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 选取合适的国学经典朗诵文本。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简短、易懂的经典诗词或童谣,如《古诗十九首》中的《静夜思》、《七步诗》等。
(2) 了解背景知识。
在学习具体的朗诵文本之前,引导幼儿了解文本的作者、内容和背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幼儿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国学经典人物,如孔子、孟子等,让幼儿对中华文化有初步认识。
(2) 听读经典朗诵文本:教师朗读经典诗词或童谣,带领幼儿听读,并解释词意和背景知识。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诗词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讨论和合作学习:组织幼儿对经典朗诵文本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分成小组,让幼儿互相学习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朗诵表演:组织幼儿进行朗诵表演,可以在班级内进行小规模的展示,也可以在学校的集会或亲子活动中进行大规模的表演。
通过朗诵表演,让幼儿展现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5) 彩排和改进:根据朗诵表演的效果和幼儿的表现,教师进行彩排和改进指导。
鼓励幼儿多次排练,不断提高朗诵表演的质量。
(6) 总结和反思:在朗诵表演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总结和反思,让他们对自己的朗诵表演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1、长歌行教学目标:1、学习《长歌行》,知道“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学习课文中的“葵”“羹”“煎”三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激情导入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大家曾学过不少古诗,那就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背诵下来吧!(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诗人1、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板书作者和朝代)2、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三、学习《长歌行》。
1、教师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的《古朗月行》,哪个同学能为我们背一背呢?(指名背)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2、(出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3、学习向导:(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学习向导”)(1)读一读《长歌行》,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3)记下不懂问题,画在书中,寻求同伴帮助。
实在解决了的,在全班讨论交流。
(4)选择喜欢的形式进行汇报。
4、给足自学时间,指导学生按照“学习向导”进行学习。
5、组织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出示多媒体可见——全屏显示动画版的课文插图)出示《长歌行》动画插图,教师配乐朗诵,学生看、听、思考,这首诗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按照“学习向导”中问题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再次出示多媒体课件——“学习向导”)(3)学生充分谈,教师随时进行朗读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四、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作
业
布
置
按照课堂所学的技巧,课下诵读舒婷《致橡树》。
板
书
设
计
经典诗歌诵读技巧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教案签字
签字
时间
二、小组谈论:朗诵诗歌,需要掌握哪些技巧?
(请学生讨论:你认为诵读诗歌应从哪方面技巧入手,才能读好。)
边听边试读
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总结概括
讲
授
过
程
试想学生答案:
把握作品的内容:理解、想象。
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语调、重音、节奏。
三、以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教师指导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2)升调——调子由平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号召等语气。
(3)降调——调子先平后降,句末明显下抑。常用来表示肯定、感叹或请求等语气。
(4)曲调——调子升高再降,或降低再升,常用来表示含蓄、讽刺或意在言外等语气。
2.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讲授
课题
中华经典诗歌朗诵
课
型
活动
教案
序号
64—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诗歌的朗诵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中华经典诗歌的朗诵,进一步了解中华经典诗歌,传承经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经典诗文的热爱和对诵读的喜爱。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
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2.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这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母兄弟都在华山以东的家乡,他独自一人住在京都长安,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特别是到了像中秋、重阳这样的家家团聚的佳节,更是加倍地思念亲人。这首诗就是他在九月九日这个重阳佳节写的。在唐代,重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要到山上去,插戴一种叫做茱萸的香草,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诗人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当然没有兴致登高,作者只能独坐窗下,暗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⑤有些代词重读
(2)强调重音
归纳总结
自由发言
课
堂
小
结
亲爱的同学们,朗诵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朗诵的魅力。
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学习,注意积累,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朗诵家。学习诗歌,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单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修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作品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在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美丽月宫,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像是在人间!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解决办法
体会诗歌意境,学习诗歌朗诵技巧,反复诵读琢磨。
教学手段运用
多媒体
学法
指导
教师教法
引导法、示范法
学生学法
诵读、讨论、体会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
题
导
入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春晓》,请学生体会诵读的技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回答
热烈讨论
自圆其说
讲
授
过
程
自思念:此刻,家中的弟兄们都在山上登高游乐,当他们每个人头上都插上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少了作者这个远在他乡的兄弟而挂念,诗人没有说自己如何怀念亲人,反倒说弟兄们会因为思念自己而减少节日的欢乐。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想一想:
朗诵诗歌时,想象和语调有关吗?
(二)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1.语调
语调是指一个句子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不同的句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说话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句子尾音的抑扬是句调的主要标志,按照句子末尾非轻声音节的抑扬变化,句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平调——全句没有明显的高低升降变化,调子始终保持同样的高低。常用来表示严肃、冷淡或叙述等语气。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诵读体会
讲
授
过
程
一、例《春晓》
这是一首格律诗,朗诵这首诗时,应该注意每个字都要吐音清晰,淌出诗的节奏。每行诗句都可处理为三处停顿: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念到“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略带吟诵的味道,使听众能感觉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前两句是写诗人早上醒来后看到的景物,朗诵时要用柔和、舒缓的语调,音量不要过大。“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表现出诗人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后两句写诗人想起昨天夜里又刮风又下雨,不知园子里的花被打落了多少。在读“花落知多少”时,要想象出落花满园的景象。可重读“落”字,再逐渐减轻“知多少”三个字的音量,表现出诗人对落花的惋惜心情。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离别的时候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晴、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寿,虽然远离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