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二十四)发达的古代农业(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踪检测(二十四)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抓住时空定范围,依据关键信息找对应)
1.(2015·济南调研)《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2.(2015·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3.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诗中反映了( )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4.(2015·滨州一模)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
5.(2015·石家庄质检)郑学檬指出,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
这一规定( )
A.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B.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
C.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D.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发展
6.(2015·郑州质检)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二、非选择题(根据分值定要点,依据材料找答案)
7.(20分)(2015·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
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
富。
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
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4分)
答案
1.选B 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D两项与材料不符,故C、D两项错误。
2.选B 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3.选D 由题干“小麦青青大麦黄”“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明日西门卖丝去”等信息可以看出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从事家庭手工业,并在市场上销售,故D项正确;“西门卖丝”可见手工产品质量不一定低下,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很小,故B项错误;由题干“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可见农民家庭生活很忙碌,故C项错误。
4.选B 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具有落后性、脆弱性,但材料未强调小农经济的这些方面,故排除A、C两项;小农生活及生产活动是稳定的,但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低,是脆弱的,故D项错误。
5.选C “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表明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在削弱,“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
违者,钱物及田宅并没官”实际上表明政府强调私人的土地产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D两项错误。
6.选B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土地私有,土地所有制可以进行转让、买卖,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故A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
展,租佃经营方式盛行,从而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 项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分化严重,故C项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致使封建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故D项不符合题意。
7.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
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
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
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
(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
判断:不能。
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
(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
(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