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大上海空间结构——试论大都会区的空间模式
陈秉钊
【摘要】首先回顾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历史.解放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是有机疏散的空间结构.而解放后历次总体规划则逐步加强着"等级一规模"的空间结构,这是源于"中心地学说"的理论.然而"中心地学说"是在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已难适应工业化社会,尤其信息化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要求.其次,反思上海的总体规划不断被突破的教训,对照国际大都会区的经验和教训,上海应摆脱独立城镇的体系概念,应建立起区域城市的理念.最后指出,当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到信息化的时代,城市空间结构则应向高层次演化,即形成"以大区域为单位、大尺度核心集聚"以及"形成多核心、多轴带等复杂集聚体系",建构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其中区域的交通体系的建构是关键.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
【年(卷),期】2011(000)001
【总页数】7页(P9-15)
【关键词】空间结构;等级-规模;区域城市
【作者】陈秉钊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1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回顾
自1843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在100多年间上海被各列强所占领,租界面积
不断扩大。

直至1929年上海政府制定了《大上海计划》,并聘请了美国的龚诗基博士任规划顾问,上海才有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然而,当年的国民政府迫于无奈,只能在租界以外,在上海的东北隅规划建设新的市区。

所以,所谓的《大上海计划》不是完整的上海总体规划(图1)。

但是,就这规划也因日寇的入侵而半途而废。

真正意义上的上海总体规划当数1946年由一批战后刚从欧美回国规划师们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编制的《上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图2),该规划体现了“有机疏散”的理念。

解放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曾进行过多次的编制工作,如1953年规划(图3)。

其中对上海城市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1959年的规划。

1959年为了适应“大跃进”,上海编制了《上海区域规划》,提出了建设卫星城(闵行、吴泾、松江、嘉定、安亭等5个卫星城),奠定了今天闵行、嘉定、松江等新城的基础
(图4)。

而上海城市规划史上第一个正式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则是1986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86年城市总体规划延续了1959年提出的建设卫星城的
思想。

此时卫星城的规模增大了,卫星城不小于10万人,条件好的可达30万人。

特别是始于1970年宝山钢铁、金山石化两大产业基地的吴淞—宝山、金山卫两个卫星城,开始了有步骤地开发长江南岸与杭州湾北岸的上海两翼,形成一城九镇①加两“山”的格局。

该规划首次明确了上海中心城、卫星城、郊区小城镇和农村小集镇4个等级结构(图5)。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新版
的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卫星城重生产、轻生活的倾向,以及反磁力作用不强等问题,提出了新城的概念。

在11个新城中10个是郊区县政府所在地,1个是平地而起
的芦潮港新城(临港新城)。

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及中心村5个层次,多轴、多层、多核的城镇体系结构(图6)。

图1 1929年大上海计划
图2 1946年上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
图3 1953年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
图4 1959年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明确“城乡体系”,简称“1966”城乡规划体系:即一个中心城、9个新城②、60个左右新市镇和600个中心村。

将中心镇和一般镇合并为新市镇,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4层次的城乡体系(图7)③。

从上述简单地回溯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演变过程,可以看到,解放前规划与解放后的规划理念何等迥异。

解放前是有机疏散结构,而解放后的规划则等级结构理念在一步步地加强。

究其缘由,可能直接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的编制体制。

由于在中国区域规划没有纳入法定的规划体系,只是个别地区偶尔有所进行。

因此,为了克服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城市论城市的问题,需要在区域范围内作统盘的考虑,以便为各个城市总体规划提供职能、规模等依据。

因此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1989年《城市规划法》以及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都强调了城镇体系的规划。

而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三结构一网络”,即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网络,近年来增加了生态环境系统。

但实际上,城镇体系规划最终是归宿于城镇的等级体系。

究其思想根源则是源于“中心地学说”的理论。

中心地学说是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在1933年发表的《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的。

这个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职能、大小及空间结
构分布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理论。

并用六边形形象地概括区域内中心城市级别与影响范围的关系(图8)。

在这经典的中心地理论模型中,突出地表达了城镇的等级结构,G、B、K、A、M五个等级的中心地,各级中心对应于其影响的区域边界呈六边形区域。

这与我国的城镇体系的等级结构一脉相承。

这里必须特别指出,上世纪30年代德国南部还处于农业社会,农业社会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跟随着农地的分布。

由于农田是平铺在地球的表面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空间上的分布、城镇的分布也自然呈现均布的形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市场区域间的等级关系。

也就是说,中心地理论是基于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下的一种理论。

2001年上海新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新城概念,11个新城中10个为郊区县政府所在地,显然上海郊区县城的布局是继承着上海农业社会时代形成均衡布局的结果。

过于迁就现有城镇布局的现状,导致难以催生适合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城市新结构。

当然,中心地学说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在空间上的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物质向一个核心集聚是事物的基本现象”的基本观点,这是具有长远的意义。

按其观点,应能推理出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区域空间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等级体系。

反映农业社会的“等级—规模”的模型显然已不能正确映射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的投影”。

这是探讨上海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当今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之关键。

图5 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图
图6 2001年上海市城镇体系规划图
2 上海规划与实践的启示
半个世纪以来,上海城市规划的演变表现出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的基本态势。

例如卫星城、新市镇的规模逐步在增大,职能也不断走向综合。

这与发达
国家新城建设的经验是一致的,说明这是一个客观规律的反映。

然而,也有些方面则表现出对国际经验反应之迟钝。

例如,根据2007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实施跟踪》课题的
研究表明[1],2006年的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总量已经超过《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的规划规模。

2006年上海人口已达1815.1万人,超出了规划期末2020
年的规划人口1650万人的规模[2]。

同时还突出存在如下问题:
(1)新城发展较快,但反磁力作用不明显,关键是交通、就业岗位没相应跟进。

(2)楔形绿地中建设用地比重已从38%上升为66.6%。

其中浦西从83.1%上升
为90%,几乎全部城市化了,浦东从37.3%也上升到61.4%。

(3)城市形态呈现圈层沿浦江带状、圈层+轴线(沪宁、沪杭)发展的空间布局
态势。

此外,中心城—临港、中心城—奉贤滨海、中心城—青浦3条轴线也在发
育(图9)。

从中我们会发现解放前“有机疏散”理念下的上海总体规划的影子(对照图2)。

图7 2006年城乡规划体系
图8 中心地学说模型
尽管上海的新城已不断地扩大规划规模(如临港、松江、嘉定新城的规划人口在
80-100万人),但有些不过是组合式城市;虽也注意走向综合职能,但“大多数新城与郊区原工业园之间缺乏互动,如青浦新城、奉贤南桥新城、金山新城等规划范围内都不包括所在区已有的市级工业区。

园区与新城之间的快速联系亦相当薄弱,由此造成新城的产业支撑不足……新城基础设施与市级工业区建设未形成配套,特别蓝领公寓、白领公寓及配套服务性建设滞后,导致难以留住人才……商务环境与中心区相比差距较大”[3]。

轨道交通除松江新城2006年9号线建成通车,嘉定
新城11号线2009年底通车外,多数新城没有轨道交通。

“现实中9大新城及人口规模较大的新市镇的选址和空间布局较多采用‘向心围合’、‘均衡设置’的模
式,反映了以行政区为主导的静态和均衡的空间布局思想”④。

这些新城和主城间始终是处在不同等级的城市,没能享有真正的大都市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都市区域城市。

上述在规划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与现象,应当是规律的反映,给人以启示、令人去反思,以便从中发现规律,抛弃违背规律的规划理念。

例如长期来对“摊大饼”采取了各种手段不依不饶地竭力扼制,可是始终未能如愿。

实际上国际早有同样的教训。

例如法国,经过一、二十年的酝酿,吸取了英国等经验与教训之后,认为大城市是要发展的,用人为的强制的手段去压制大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用城市周围建立绿带的办法来阻止城市的发展,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幻想”。

巴黎在1961年规划中也曾采用过绿带,但城市人口跨越绿带继续向四周蔓延,甚至干脆最后把绿带吞噬了。

因此巴黎周围如今没有绿带,而是在旧城区的左右保留了两大片森林公园⑤。

人们总是担心“中心城区过度蔓延已经使得新城在空间结构上难以独立,使得构建与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具备独立功能、与中心城之间留有足够生态空间的理想新城的规划目标失去了现实基础。

”⑥对“摊大饼”会给城市带来生态、交通等问题忧心忡忡。

可是对照许多发达国家大都市区的空间形态,我们会惊讶的发现,上海还是个“小饼”啊(图10)!这六幅世界主要大都市区建成区的图其比例尺完全一致,不难发现中国人口13亿,是美国的5倍,是日本的10倍,但中国城镇最密
集的长三角地区却远远不及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地区,表现得十分散碎[4]。

当然西
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小汽车普及后,无序的“郊区化”,失控的蔓延式发展也是我们要警惕的。

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政界线是明确,但城市建成空间的界线是模糊的。

这并不影响行政的有效管理,相反,许多城市设施反而能共享,为百姓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人们何必要刻意地去追求建设空间的独立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应“不固守理论上的定义及概念去追求
空间结构的‘独立性’。

即新城与中心城区在空间上有一定距离、有明显的生态隔离区域、功能完全独立的新城。

”⑦
也许我们十分担心“摊大饼”会给城市带来生态与交通等问题,这并非杞人忧天。

但问题仍然根源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价值观,即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漠视。

英国伦敦是在1863年,美国纽约是在1868年,就连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瑞士的洛桑,都在前两个世纪就修建了地下铁道。

更不必说在上世纪世界上有更多的城市都建了地铁。

100多年前没有电气机车,也没有盾构等现代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相信当年的伦敦、纽约等城市的GDP也未必比上世纪末的上海城市水平高。

然而上海却是在1995年才有了第一条地铁,比北京与天津还晚。

欧洲许多城市在地下排水管道里可以走小船,可今年一场大雨就使广州瘫痪了。

这些表明,健康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是需要重要基础设施的支撑。

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早已做出了“先地下,后地上”的经验总结。

但遗憾的是这经验仅局限在城市建设具体的战术层面上,而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上,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今天探讨上海的空间结构时,就应从战略层面上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策略思想。

唯大容量快速交通的建设,才能实现大都市区发展轴的发展,不必拘泥于城市间的分界线。

而在发展轴与发展轴之间是大片的大自然,足以保证大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只有大密又大疏,这样才可以既解决交通又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图11)。

3 构建现代大都会的空间结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要求上海实现“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目标。

当今人类已迈向后工业化的时代,“现代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毫无疑问必须建构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5]
(1)“整体分散、优势集中”
信息时代人口与产业空间布局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如大公司总部、金融、信息、
广告、咨询、保险等仍向中心集聚,而普通的商务办公职能则向外继续延展,形成更为分散的布局。

概括为“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从整体上看,城市的绝大部分功能向城郊或更远的城市影响区扩展。

而体现时代优势产业则向城市或区域内几个战略地区、优势地区聚集。

图9 上海多轴发展态势
图10 世界主要大都市区建成区比较
图11 1996年《上海城市现代化规划》
(2)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组团型、交叉式发展模式
信息时代使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更加活跃,逐渐超越行政管辖范围的约束,走向更广阔的地理空间。

城市与城市以及城市与区域之间改变了原来的经济割据与同构性显著的特点,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和信息交流。

原有的“等级”结构模式已被群体间高度发达的、复杂的,功能上一体化的区域关系网络所代替,形成多中心、多层次、组团型、交叉式发展模式。

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再仅仅取决于其规模和经济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作为复合网络连接点的作用。

(3)物质交通网络是塑造城市生活空间的主要轴线
交通和信息网络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

家中办公、网上购物、电视会议……使得城市道路上的“上班族”、“购物族”大大减少。

但由于效率提高,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休闲族”、“旅游族”却大大增加。

而网上消费无法替代具体物质产品的输送,物质实体的流通仍然是最基础的。

(4)工业布局更趋向分散化和网络化
随着城市中心的集聚的成本提高,信息网络的发展,工业生产的空间组合形式,企业的组合形式更趋小型化、分散化;在生产组织与管理上,纵向树形结构将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总之,当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发展到信息化的时代,则会向高层次演化,即形成
“以大区域为单位、大尺度核心集聚”,以及“形成多核心、多轴带等复杂集聚体系”的现象,区域内大大小小的城镇彼此交融、渗透。

行政上的空间边界是明确的,但城镇建成区的边界则越来越模糊,已不是简单的等级体系的结构。

正如图10所反映的高级演化现象,可以称为“大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高级化”现象。

近年来许多中心城市的周边市县纷纷撤县建区、撤市建区,“退二进三”正是这基本规律的反映。

例如,浙江萧山市撤销市建制改为杭州市的萧山区。

浙江撤销余杭县建制改为杭州市的余杭区等。

而杭州市已将成批的大型机械制造厂“退二进三”迁到离杭州市中心40km外的临安市。

临安市政府则提出:“融入大都市,创新大发展,建设杭
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战略目标。

临安市主动要把自己建成杭州的“郊区”,而杭州市也已将文一西路伸入临安市,规划的轨道交通线也将通达临安市。

面对这种行政界限的突破,区域城镇连绵空间的发展态势,在大都市规划中需要有新的思维。

在1995年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上海城市现代化规划》报告中就已提出类似的构想(图11)[6]。

也许那时上海的快速、高速路网尚未成气候,更谈不上轨道交通系统,所以只能束之高阁。

但是,上海的轨道交通网到今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已达到11条线路
420km,2012年将达到500km,将是世界第一。

但日本东京除了日本铁道(Japan Railway—JR)经营的线路292km(不包括副都心线)外,还有私营的都市铁道,连接东京周边城市的铁道,总长度则超过1000km⑧。

同样,纽约郊区铁
道约1350km长,上海却还刚起步。

上海轨道交通线网郊区覆盖率远比东京低,
更缺少与长江三角洲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联系。

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后发之优势,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支撑,改变传统的等级化、均布式的城镇空间结构,而采取TOD为主导、高密度混合型的土地利用与开发模式,建构大都市地区的新空间结构。

例如,规划至2020年,上海将有22条轨道线,运营里程877km,站点551个,松江、枫泾、莘庄等都有3-5条轨道交通线交汇处,则应考虑完善、提升其城市
功能,把建设重心从中心城转移到郊区,进一步优化上海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

而青浦华新镇和练塘镇等没有轨交站,应作调整[7]。

另外,还应充分注意高速铁路时代的到来。

日本新干线推动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形成,欧洲高速铁路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同城化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

各个城市的行政边界越趋模糊,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越来越多地被其它城市分享,一个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务流越来越突破传统的行政区域界限,在更广的城市群区域内流动、配置,形成一个紧密联系、共享共荣的城市群或大都市经济体。

因此,同城化效应的本质是一种空间外部经济,包括高铁在内的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引起时空距离的缩短,并推动了城市群内部产业、就业、人口居住和城镇在空间上的结构重整。

”[8]
例如,沪宁高铁已开通,从上海到南京只需78分钟,沪杭高铁也已开通,从上海到杭州只需45分钟。

住在杭州,有可能在傍晚赶到上海大剧院看芭蕾舞,当夜再回杭州休息。

“通勤就业同城化,助推跨城市的通勤就业,劳动力市场走向区域一体化。

大城市将进一步聚集总部,发挥高端服务功能。

而将生产、仓储物流等外包布局到更具生产优势的周边城市,形成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链分工,从而突破原有行政区划界限,共享不同城市的资源比较优势。

”⑨
“对以远距离为基础的传统城市功能定位重新洗牌。

弱化城际间级差地租效应,使产业成本更低,经济扩散明显,对中心城制造业带来挑战,迫使其向服务中心、管理中心、信息研发中心等新功能转型。

”[9]
上海的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于2010年10月26日正式奠基,这是国内首条跨省轨道交通。

这对建构大都市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上海撇开苏州、嘉兴、杭州等
要想在6300km2市域范围内自成体系,构建传统的城镇体系是一种“路径依赖”。

“上海应尽早思考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唯有创新,才能承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构建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大都市区的历史使命。

”⑩
注释
① 松江新城、嘉定安亭、宝山罗店、青浦朱家角、金山枫泾、闵行浦江、浦东高桥、南汇周浦、奉贤奉城、崇明城桥。

② 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新城、崇明城桥。

③ 上海市2006年市域城乡规划体系,明确了“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新
市镇和600个中心村”(简称1966)的四个层次的城乡规划体系。

1个中心城,660km2,现代服务业。

9个新城,郊区各区县的中心,共540万人。

其中松江、嘉定和临港(芦潮港)
三新城80-100万人。

宝山、闵行毗邻中心城,具有辅城之功能。

60个新市镇,郊区服务功能主要的载体,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站点,5
万人左右。

条件好达10-15万人。

600个中心村,按合理耕作半径,科学布局2000人/村。

④ 新形势下上海市“1966”城镇体系规划调整完善及新城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
马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⑤ 巴黎的新城规划和建设城市规划译文集2 外国新城镇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管
理局科技处情报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3.12。

⑥ 同注④。

⑦ 同注④。

⑧ 上海地铁运营长度将超东京日本朝日新闻 2009.8.23。

⑨ 同注⑤。

⑩ 同注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熊鲁霞,骆悰,徐闻闻.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用地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8增刊:33-37.
[2] 俞斯佳.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编.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9-2010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
[3] 陈群民,吴也白,刘学华.上海新城建设回顾、分析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0(5):79-86.
[4] 陈秉钊,罗志刚,王德.大都市的空间结构——兼议上海城镇体系[J].城市规划学刊,2010(2):8-13.
[5] 姜石良.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对城市规划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
[6] 陈秉钊.二十一世纪的上海城市规划构思[J].城市规划汇刊,1995(2).
[7] 王新军,敬东,苏海龙.新时期上海交通体系变革与城镇体系优化的互动性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0(3):32-40.
[8] 张学良,聂清凯.高速铁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J].现代城市研究,2010(6):7-10.
[9] 陶希东.高铁时代中国大都市圈发展战略重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6):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