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P实现简单的超时重传

合集下载

udp应答机制

udp应答机制

udp应答机制摘要:1.UDP 概述2.UDP 应答机制的原理3.UDP 应答机制的优势与应用场景4.总结正文:1.UDP 概述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简称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与TCP 协议相比,UDP 协议不建立连接,不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输,但传输速度快,开销小。

因此,UDP 协议适用于那些对数据传输实时性要求较高,但不要求数据完整性的应用场景,例如实时语音、视频传输等。

2.UDP 应答机制的原理UDP 应答机制是指在UDP 协议中,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给发送方返回一个应答信号,表示接收到了数据。

这一过程并不像TCP 协议中那样,需要建立连接和进行复杂的数据确认与重传机制。

UDP 应答机制的原理简单,主要通过使用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协议或者在应用程序层实现。

(1)ICMP 应答机制ICMP 协议是IP 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主要用于在IP 主机和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信息。

在UDP 应答机制中,接收方可以通过发送ICMP Echo Request(回显请求)报文,请求发送方发送数据。

发送方收到请求后,发送ICMP Echo Reply(回显应答)报文作为应答。

(2)应用程序层应答机制在应用程序层实现UDP 应答机制,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向发送方发送一个应答数据包,表示接收到了数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自定义应答内容和格式,但需要发送方和接收方在应用程序层进行协同。

3.UDP 应答机制的优势与应用场景UDP 应答机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轻量级:UDP 应答机制相较于TCP 协议,开销更小,对网络资源的占用较低。

(2)实时性:UDP 应答机制的传输过程无需建立连接,数据传输速度快,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3)简单易用:UDP 应答机制的实现原理简单,易于理解和使用。

udp丢包解决方案

udp丢包解决方案

udp丢包解决方案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不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因此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出现丢包的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UDP丢包的方案。

1. 使用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前向纠错码是一种纠正错误的技术,通过在发送端添加冗余信息,使接收端能够在收到部分丢失的数据时进行纠错。

对于UDP传输中的丢包问题,可以使用FEC技术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发送端根据预设的纠错码算法计算冗余信息,并将其添加到数据包中一起发送。

接收端在收到数据包时,可以通过冗余信息对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从而避免丢包问题。

2. 使用重传机制UDP本身不支持重传机制,但可以在应用层实现重传机制来解决丢包问题。

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时,可以设置一个超时计时器。

如果接收端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数据包的确认信息,发送端会认为数据包丢失,然后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接收端在收到数据包后,如果发现数据包有问题,可以发送一个重传请求给发送端,要求发送端重新发送数据包。

通过重传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UDP丢包的问题,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3. 使用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协调数据传输速度的一种机制。

对于UDP传输中的丢包问题,可以通过流量控制来控制数据的传输速度,避免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的丢失。

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端的处理能力和网络情况,动态调整数据的发送速度,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4. 使用拥塞控制拥塞控制是指在网络中控制数据传输速度的一种机制。

对于UDP传输中的丢包问题,可以通过拥塞控制来避免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

发送端可以根据网络的拥塞程度,动态调整数据的发送速度,以避免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问题。

拥塞控制可以通过一些算法来实现,如TCP的拥塞控制算法。

5. 使用数据包重排列数据包重排列是指在接收端对收到的数据包进行重新排序的一种技术。

lwip超时重传算法 -回复

lwip超时重传算法 -回复

lwip超时重传算法-回复LWIP超时重传算法LWIP(轻型网络通信协议)是一个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开源的TCP/IP 协议栈。

在嵌入式系统中,网络通信往往会面临许多挑战,比如网络不稳定、带宽限制等。

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LWIP实现了一系列的算法和机制,其中就包括超时重传算法。

本文将详细讨论LWIP超时重传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超时重传算法的基本原理超时重传算法是一种保证TCP协议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重要机制。

它的基本原理是,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会设置一个定时器,当定时器超时时,会对未被确认的数据包进行重传。

通过超时重传,可以避免数据在网络中丢失而导致的数据传输不完整或延迟。

LWIP超时重传算法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要素:1. 往返时间估计(RTT):RTT是指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到接收方接收到确认消息的时间。

发送方需要根据RTT来设置超时时间,通常使用平均RTT和其偏差的估计值。

2. 超时时间的选择:超时时间的选择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超时时间过短会导致频繁的不必要的重传,降低网络吞吐量;超时时间过长会延迟数据的传输,增加响应时间。

LWIP使用了一种自适应的方法来调整超时时间,称为加权移动平均超时时间(SRTT)。

3. 重传策略:LWIP中采用了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的策略。

当发送方连续接收到3个重复的确认时,它会立即重传丢失的数据。

同时,为了降低网络拥堵,LWIP采用了拥塞控制算法,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防止网络拥塞的发生。

二、LWIP超时重传算法的应用LWIP超时重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之间的通信往往受限于有限的带宽和不稳定的信号传输。

通过使用LWIP超时重传算法,可以有效地处理数据包丢失和延迟的问题,确保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可靠通信。

2. 工业自动化: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各个设备之间需要进行实时的数据传输。

udp通信原理

udp通信原理

udp通信原理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网络协议,属于传输层。

相对于TCP(传输控制协议),UDP具有传输速度快、不可靠、无拥塞控制等特点。

UDP主要用于不需要可靠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如视频直播、VoIP等。

UDP通信原理:UDP通信过程分为两个部分: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

1.发送数据发送数据时,需要指定目标主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

UDP没有连接的概念,所以只能通过此方式进行标识。

数据包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源端口号:发送方发送数据的端口号。

目标端口号:接收方接收数据的端口号。

长度:UDP数据包的长度。

检验和:用于校验数据包是否有误。

数据:实际要传输的数据。

发送数据的过程如下:1.创建UDP套接字在发送数据前需要创建一个UDP套接字,通过socket()函数创建。

套接字可以理解为通信的端点,发送方和接收方都需要创建套接字。

2.设置目标IP地址和端口号发送方需要知道目标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

可以通过通过gethostbyname()函数获取主机IP地址,通过inet_addr()函数将主机IP地址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3.封装数据包将要发送的数据加上源端口号和目标端口号、长度和检验和,封装成数据包。

4.发送数据包通过sendto()函数将数据包发送给目标主机。

2.接收数据接收数据时,需要指定本机的IP地址和端口号。

数据包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源端口号:发送方发送数据的端口号。

目标端口号:接收方接收数据的端口号。

长度:UDP数据包的长度。

检验和:用于校验数据包是否有误。

数据:实际要传输的数据。

接收数据的过程如下:1.创建UDP套接字在接收数据前需要创建一个UDP套接字,通过socket()函数创建。

套接字可以理解为通信的端点,发送方和接收方都需要创建套接字。

2.绑定本地IP地址和端口号接收方需要知道本地IP地址和端口号,可以通过bind()函数绑定。

如果没有指定本地端口号,则系统会随机分配一个未使用的端口号。

UDP主要丢包原因及具体问题分析

UDP主要丢包原因及具体问题分析

UDP主要丢包原因及具体问题分析⼀、主要丢包原因1、接收端处理时间过长导致丢包:调⽤recv⽅法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处理数据花了⼀些时间,处理完后再次调⽤recv⽅法,在这⼆次调⽤间隔⾥,发过来的包可能丢失。

对于这种情况可以修改接收端,将包接收后存⼊⼀个缓冲区,然后迅速返回继续recv。

2、发送的包巨⼤丢包:虽然send⽅法会帮你做⼤包切割成⼩包发送的事情,但包太⼤也不⾏。

例如超过50K的⼀个udp包,不切割直接通过send⽅法发送也会导致这个包丢失。

这种情况需要切割成⼩包再逐个send。

3、发送的包较⼤,超过接受者缓存导致丢包:包超过mtu size数倍,⼏个⼤的udp包可能会超过接收者的缓冲,导致丢包。

这种情况可以设置socket接收缓冲。

以前遇到过这种问题,我把接收缓冲设置成64K就解决了。

int nRecvBuf=32*1024;//设置为32Ksetsockopt(s,SOL_SOCKET,SO_RCVBUF,(const char*)&nRecvBuf,sizeof(int));4、发送的包频率太快:虽然每个包的⼤⼩都⼩于mtu size 但是频率太快,例如40多个mut size的包连续发送中间不sleep,也有可能导致丢包。

这种情况也有时可以通过设置socket接收缓冲解决,但有时解决不了。

所以在发送频率过快的时候还是考虑sleep⼀下吧。

5、局域⽹内不丢包,公⽹上丢包。

这个问题我也是通过切割⼩包并sleep发送解决的。

如果流量太⼤,这个办法也不灵了。

总之udp丢包总是会有的,如果出现了⽤我的⽅法解决不了,还有这个⼏个⽅法:要么减⼩流量,要么换tcp协议传输,要么做丢包重传的⼯作。

⼆、具体问题分析1.发送频率过⾼导致丢包很多⼈会不理解发送速度过快为什么会产⽣丢包,原因就是UDP的SendTo不会造成线程阻塞,也就是说,UDP的SentTo不会像TCP中的SendTo那样,直到数据完全发送才会return回调⽤函数,它不保证当执⾏下⼀条语句时数据是否被发送。

如何实现UDP的可靠传输

如何实现UDP的可靠传输

如何实现UDP的可靠传输实现UDP的可靠传输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UDP本身是一个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不提供数据包的确认、重传、数据包排序等功能。

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需要实现UDP的可靠传输,以满足应用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几种实现UDP可靠传输的方法。

1.基于ACK和重传的机制:应用层可以通过引入ACK机制和数据包的重传来实现UDP的可靠传输。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后,等待接收方返回ACK确认包,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ACK确认包,就认为数据包丢失,需要进行重传。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发送ACK确认包给发送方,表示已经成功接收。

这样可以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输,但是会增加传输延迟和网络流量。

2.序号和滑动窗口:发送方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唯一的序号,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包后,根据序号进行排序。

为了支持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可以引入滑动窗口机制。

发送方维护一个发送窗口,接收方维护一个接收窗口。

发送方只能发送窗口内的数据包,接收方只能接收窗口内的数据包。

发送方通过接收到的ACK确认包来更新发送窗口的大小,同时根据窗口的大小来控制发送速率。

接收方可以通过发送窗口的大小来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率。

这样可以实现数据包的有序传输和流量控制。

3. FEC(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是一种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实现可靠传输的机制。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前,使用一些编码算法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生成冗余信息,并和原始数据包一起发送。

接收方在接收数据包时,解码并恢复原始数据包,如果发现丢失一些数据包时,可以通过冗余信息来恢复丢失的数据包。

这样可以提高数据包的可靠性,但是会增加传输的带宽和延迟。

4. ARQ(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RQ是一种自动重传请求的机制,可以通过设置超时时间来实现可靠传输。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后,等待一段时间,如果在超时时间内没有收到ACK确认包,则认为数据包丢失,需要进行重传。

udp 丢包解决方案

udp 丢包解决方案

udp 丢包解决方案
《UDP丢包解决方案》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虽然它比TCP更快,但是由于其无确认机制,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在使用UDP协议传输数据时,丢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环境复杂、拥堵或者不稳定的情况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UDP丢包的问题呢?
1. 使用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技术:FEC 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传输数据的同时增加一些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能够校正或者修复丢失的数据包。

通过在发送端增加冗余信息,接收端可以更好地恢复丢失的数据包,从而减少丢包的影响。

2. 重传机制:在UDP协议中,并没有自带的确认机制,因此我们可以在应用层实现一个简单的重传机制。

当发送端发送数据包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等待接收端的确认信息,如果没有收到确认,则认为数据包丢失,再次发送数据包。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不稳定或者拥堵的情况下,重传机制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如增加网络负担和延迟。

3. 网络优化:优化网络环境可以减少UDP丢包的可能性。

通过增加带宽、减少网络拥堵、使用QoS(Quality of Service)等方法,可以改善网络稳定性,减少丢包现象。

4. 使用可靠的协议:在一些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可以
考虑使用TCP等可靠的协议,虽然TCP协议相对UDP更慢,但它可以保证数据不会丢失。

总之,UDP丢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来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C语言实现UDP网络传输

C语言实现UDP网络传输

C语言实现UDP网络传输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在网络编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C语言如何实现UDP网络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一、UDP网络传输简介UDP是一种简单的传输层协议,相对于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来说,UDP更加轻量级。

它不提供可靠性和流量控制,但是具有实时性较高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快速传输数据的场景,如音频、视频等实时应用。

UDP协议的数据包格式主要包括源端口号、目标端口号、长度、校验和以及数据。

由于UDP是无连接的,所以每个数据包都是独立发送的,不需要建立和维护连接,这使得UDP的实现相对简单。

二、C语言实现UDP网络传输步骤要使用C语言实现UDP网络传输,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创建套接字(Socket)在C语言中,使用socket()函数创建一个套接字,该套接字用于后续的数据传输。

在创建套接字时,需要指定协议簇(AF_INET代表IPv4)和套接字类型(SOCK_DGRAM代表使用UDP协议)。

2. 绑定本地地址和端口号使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与本地地址和端口号绑定,以便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

通常将本地地址设置为INADDR_ANY,端口号可以自定义。

3. 接收数据使用recvfrom()函数接收远程主机发送的数据,该函数会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指定的缓冲区中,并返回接收到的字节数。

可以通过指定发送方的地址和端口号来实现数据的精确接收。

4. 发送数据使用sendto()函数将数据发送给目标主机,该函数需要指定目标主机的地址和端口号,并将待发送的数据和数据长度作为参数传入。

5. 关闭套接字使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释放资源。

三、C语言实现UDP网络传输示例代码```c#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string.h>#include <arpa/inet.h>#define MAX_BUFFER_SIZE 1024#define SERVER_PORT 8888#define SERVER_IP "127.0.0.1"int main() {int sockfd;char buffer[MAX_BUFFER_SIZE];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client_addr;socklen_t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创建套接字sock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if (sockfd < 0) {perror("Error in creating socket");exit(1);}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memset(&client_addr, 0, sizeof(client_addr));// 设置服务器地址和端口号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SERVER_PORT);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inet_addr(SERVER_IP);// 绑定本地地址和端口号if (bind(sockfd, (struct sockaddr*)&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0) {perror("Error in binding");exit(1);}printf("Server is listening for incoming connections...\n");while (1) {// 接收数据memset(buffer, 0, sizeof(buffer));ssize_t recv_len = recvfrom(sockfd, buffer, sizeof(buffer), 0,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client_len);if (recv_len < 0) {perror("Error in receiving data");exit(1);}printf("Received data from client: %s\n", buffer);// 发送数据const char* msg = "Hello, client!";ssize_t send_len = sendto(sockfd, msg, strlen(msg), 0, (struct sockaddr*)&client_addr, client_len);if (send_len != strlen(msg)) {perror("Error in sending data");exit(1);}printf("Sent response to client: %s\n", msg);}// 关闭套接字close(sockfd);return 0;}```以上是一个简单的UDP服务器示例代码,它通过创建套接字、绑定地址和端口、接收数据并发送响应的方式来实现UDP网络传输。

udp重传机制

udp重传机制

udp重传机制
UDP重传机制是指在传输过程中,当UDP协议中的数据包丢失或出错时,发送端可以通过重传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UDP是一种无连接、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因此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可能会因为网络拥塞、丢失等原因导致丢失或出错。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UDP协议引入了重传机制。

UDP的重传机制主要分为两种: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

超时重传是指当发送端发送了一个数据包后,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接收端的确认信息,就会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超时时间一般是根据网络状况和数据包大小来确定的。

快速重传是指在接收端收到一个带有重复序号的数据包时,会发送一个重复确认信息给发送端,告诉发送端该数据包已经接收到了。

在接收到一定数量的重复确认信息后,发送端会立即重传该数据包,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UDP重传机制虽然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但由于UDP 协议的无连接、不可靠特性,重传机制也会增加网络传输的延迟和带宽消耗。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使用UDP重传机制,以保证网络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

- 1 -。

udp重传机制

udp重传机制

udp重传机制
UDP是一种面向无连接的传输协议,这意味着它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在UDP传输数据时,如果数据包丢失或损坏,接收方将无法得知并请求重传,这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延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UDP可以通过一些重传机制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其中一个常用的UDP重传机制是使用超时重传。

在超时重传机制中,发送方在发送数据包后会设置一个定时器,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没有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消息,发送方会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另一个UDP重传机制是使用冗余数据。

在这种机制中,发送方会发送多个数据包,接收方只需要接收其中的一部分数据包即可完成传输,当某些数据包丢失时,接收方可以利用冗余数据包来重新构建丢失的数据包,从而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除了超时重传和冗余数据外,还有其他一些UDP重传机制,如快速重传和选择性重传等。

快速重传是指发送方在接收到连续的3个重复确认消息时即可进行重传,而选择性重传则是指发送方只重传丢失的数据包而不是整个数据流。

总的来说,UDP重传机制可以提高UDP传输数据的可靠性,但也会增加数据传输的延迟和资源开销。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重传机制来平衡可靠性和性能。

- 1 -。

udp丢包解决方案

udp丢包解决方案

udp丢包解决方案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它在网络通信中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UDP协议的特性,即不保证可靠性和顺序性,导致了一些数据包的丢失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解决UDP丢包问题的方案。

了解UDP丢包的原因对于解决问题非常重要。

UDP丢包通常是由网络拥塞、网络延迟或网络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引起的。

因为UDP协议不提供重发机制,所以当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接收端将无法获得这些丢失的数据包。

为了解决UDP丢包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1. 增加冗余数据:通过在数据包中增加冗余数据,可以提高数据包的可靠性。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技术,即在发送端对数据进行编码,接收端通过解码来恢复原始数据。

这样即使部分数据包丢失,接收端仍然可以恢复原始数据。

2. 使用确认机制:在UDP协议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个确认机制来提高可靠性。

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后,等待接收端发送确认消息。

如果发送端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确认消息,则重新发送数据包。

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数据包的可靠传输,但会增加网络延迟。

3. 设置超时重传:在UDP协议的基础上,可以设置超时重传机制。

发送端在发送数据包后,设置一个超时时间,如果在超时时间内未收到确认消息,则重新发送数据包。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丢包的可能性,但会增加网络负载。

4. 使用流量控制:通过限制发送端的发送速率,可以减少网络拥塞导致的丢包问题。

一种常见的流量控制方法是使用滑动窗口协议,即发送端和接收端约定一个窗口大小,发送端只能发送窗口内的数据包。

接收端收到数据包后发送确认消息,发送端根据接收到的确认消息来调整发送速率。

5. 优化网络环境:丢包问题往往与网络环境不稳定有关,因此优化网络环境可以减少丢包问题的发生。

例如,可以增加网络带宽、优化网络拓扑、减少网络延迟等。

UDP丢包是一个常见的网络问题,但可以通过增加冗余数据、使用确认机制、设置超时重传、使用流量控制和优化网络环境等方案来解决。

UDP简单超时重传

UDP简单超时重传

最近的项目开发中,网络部分的实现采用自定义的通讯协议,为了保证服务器安全稳定运行,保证数据发送速度(相对于TCP来说),采用UDP协议。

UDP 和TCP的优劣在此不再重复。

在采用UDP协议时候, 问题也就跟着来了。

UDP协议的本质决定了数据包的不可靠传输,我们无法知道数据包何时会被遗失,所以采用UDP传输信息,就必须自己控制和解决丢包、超时、重传问题。

这是一个很久以来一直都在讨论的且未得到完美解决的问题。

不多说了,下面看一段程序吧。

这是我在一个线程中实现的代码。

// 转载出处,做人要厚道!DWORD CALLBACK UDPLogin(void *p){fd_set readfds;struct timeval authtime;int retries=0,retry_max=10; //重试10次char SendBuffer[MAXBUFLEN]; //发送区char RecvBuffer[MAXBUFLEN]; //接收区int size=sizeof(struct sockaddr);// 示例发送内容strcpy(SendBuffer,username); //用户名strcpy(SendBuffer+strlen(username),password); //密码// 设置超时时间_usec = 0L;_sec = (long)1; // 1秒后重发while(1){//发送数据sendto(m_Socket,SendBuffer,MAXBUFLEN,0, (struct sockaddr *)&remote_addr,sizeof(remote_add r));memset(RecvBuffer,0,sizeof(RecvBuffer));//下面2 句非常重要,为select 函数做准备FD_ZERO (&readfds);//FD_SET (m_Socket, &readfds);//if(select(m_Socket,&readfds,NULL,NULL,&authtime) < 0){return -1;}if (FD_ISSET(m_Socket, &readfds)) // 有东西读,就读{recvfrom(m_Socket,RecvBuffer,MAXBUFLEN,0,(struct sockaddr *)&remote_addr,&size);// 读完就可以自己处理一下收到的数据了,省略。

udp确认机制

udp确认机制

udp确认机制UDP确认机制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它不提供可靠性、流控制和错误恢复等功能。

然而,在某些场景下,我们仍然需要一种简单的确认机制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本文将讨论UDP确认机制的原理和应用。

UDP确认机制的原理是基于超时重传。

当发送方通过UDP协议发送数据包时,接收方不会给出任何确认信息。

发送方会在发送数据包后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一段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未收到接收方的确认信息,发送方会假设数据包丢失,并重新发送该数据包。

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信息。

在UDP确认机制中,为了避免发送方无限期地等待确认信息,通常会设置一个超时时间。

如果在超时时间内未收到确认信息,发送方会进行重传。

超时时间通常由网络环境和应用的实时性要求决定,过长的超时时间会增加数据传输的延迟,过短的超时时间可能会导致频繁的重传。

UDP确认机制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实时通信领域,如语音通话和视频会议,UDP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具有低延迟和较少的数据包头开销。

在这些应用中,虽然UDP不提供可靠性保证,但通过确认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另一个常见的应用是在游戏开发中。

游戏对实时性要求较高,因此采用UD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通过UDP确认机制,可以减少数据包丢失的概率,提高游戏的流畅度和响应速度。

当然,在一些对数据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文件传输,通常会选择使用TCP协议,因为TCP提供了可靠性和流控制等功能。

在一些特殊的网络环境中,如高丢包率的无线网络,UDP确认机制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及时的重传,可以尽可能地保证数据的完整传输,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UDP确认机制仅能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输,但不能保证数据包的顺序。

在UDP协议中,数据包是以无序的方式进行传输的,接收方需要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数据包的排序和重组。

UDP确认机制通过超时重传的方式,在无连接的UDP协议中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可靠性保证。

udp用法

udp用法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基于报文的传输层协议。

它主要用于实时通信、数据广播和分布式系统等领域。

以下是UDP 的一些基本用法:1. 建立连接:UDP 协议不需要预先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报即可。

发送方将数据打包成报文,添加目标IP 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发送给接收方。

2. 接收数据:接收方监听指定的端口,等待发送方的数据报。

当收到数据报时,解析报文,提取数据。

3. 数据报结构:UDP 数据报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报头:包括源IP 地址、目标IP 地址、UDP 协议版本号和校验和。

- 数据: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应用程序需要约定数据报的数据格式,例如JSON、XML 等。

- 校验和:用于检测数据报在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报后,计算校验和,与报头中的校验和进行对比,以确保数据报的完整性。

4. 发送和接收数据:使用Python 发送和接收UDP 数据,可以使用`socket` 库。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pythonimport socket# 创建一个UDP 套接字sock = socket.socket(socket.AF_INET, socket.SOCK_DGRAM)# 绑定IP 地址和端口号server_address = ('localhost', 10000)sock.bind(server_address)while True:# 接收数据data, client_address = sock.recvfrom(4096)print("Received message:", data.decode('utf-8'))# 发送数据message = "Hello, UDP!"sock.sendto(message.encode('utf-8'), client_address)```这个示例创建了一个UDP 服务器,监听10000 端口,收到数据后打印出来,然后回复一个"Hello, UDP!" 消息。

UDP协议保障数据正确性措施

UDP协议保障数据正确性措施

UDP协议保障数据正确性措施背景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传输层协议,与TCP不同,UDP不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

UDP协议不具备重传、丢失数据包恢复等功能,无法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正确性,从而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UDP协议存在的问题UDP协议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传输协议,由于没有复杂的控制机制,因此具有很快的响应速度和较低的网络延迟。

但是,由于UDP协议不具备传输控制功能,如错误检测和恢复机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数据包丢失、乱序、重复等问题,导致应用程序接收到错误的数据,进而影响应用程序的正常运行。

UDP协议保障数据正确性措施1. 应用层协议构建检验和机制在UDP协议中,可以通过在应用层协议中构建校验和的方式来检测数据是否被篡改或数据是否传输正确。

在发送方,应用程序在数据包中添加校验和,接收方收到数据包后检查校验和是否正确,以此判断数据是否正确。

2. Sequence Number和Ack机制在UDP协议中可以通过使用Sequence Number和Ack机制来解决数据包乱序的问题。

在发送数据包时,给每个数据包添加一个序列号,接收方会按照序列号顺序将数据包重新组装,以此保证数据包的正确顺序。

同时,在接收到数据包后发送Ack确认消息,通知发送方数据已经成功接收,以此避免发送方重复发送数据。

3. 重传机制与TCP不同,UDP协议本身并没有重传机制。

但是可以在应用层实现重传机制,以此保障数据能够正确传输。

具体实现方式可以通过在发送方维护一个发送队列,把发出去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重试,以此保证数据能够成功到达接收方。

4. TimeOut机制在UDP协议中不存在类似TCP中的Retransmission Timeout机制,因此在应用层需要自己实现超时检测,之后触发重传机制,以此保障数据的正确传输。

具体实现可以通过在发送方设置一个定时器,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接收不到Ack确认消息,则认为数据包丢失,触发重传机制。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是指路由器将收到的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包转发到目标地址。

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协议,主要用于在网络上以尽可能快的方式发送数据。

下面将详细介绍如何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1.设置路由器的端口转发规则:首先,您需要登录到路由器的管理界面,并找到“端口转发”或类似的选项。

在这个选项中,您可以设置UDP包的转发规则。

通常,您需要为每个要转发的UDP端口指定一个目标IP地址和端口号。

这样,当路由器接收到UDP包时,它将按照规则将UDP包转发到相应的目标地址。

2.配置防火墙规则:在路由器上配置防火墙规则,以允许UDP包通过。

防火墙是用于保护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限制网络流量并过滤潜在的威胁。

要实现UDP包转发,您需要在防火墙规则中添加适当的规则,以确保UDP包不会被阻止。

3.检查网络设备的连接状态:在设置UDP包转发之前,您需要确保网络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或其他设备)已正确连接到路由器。

查看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设置是否正确。

如果网络设备无法与路由器通信,UDP包转发将无法正常工作。

4.确保目标设备的相应端口已打开:如果您希望将UDP包转发到特定设备上的特定端口,您需要确保该设备上的相应端口已打开。

如果目标设备上的端口关闭或被防火墙阻止,路由器将无法正常将UDP包转发到目标设备。

5.调试和监控:一旦完成上述配置,您可以通过发送UDP包来测试配置的转发规则。

使用一个支持UDP包发送的工具,向路由器发送UDP包,并检查是否能够成功将UDP包转发到目标设备。

同时,您可以在路由器上启用日志记录功能,以监控UDP包转发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要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您需要设置端口转发规则、配置防火墙、检查网络设备连接状态、确保目标设备的端口已打开,并进行必要的调试和监控。

通过这些步骤,您可以实现在路由器上的UDP包转发,从而实现网络上的数据传输。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1.静态转发表:静态转发表是一种手动配置的方式,在路由器上事先配置好目标IP地址和端口的映射关系。

当路由器接收到UDP数据包时,会根据转发表中的配置信息将数据包转发到对应的目标IP地址和端口。

以下是配置静态转发表的步骤:-登录路由器配置界面(通常通过浏览器输入路由器的默认IP地址进行访问)。

-找到路由器的转发设置(不同品牌和型号的路由器设置位置可能不同)。

-添加转发规则,包括源IP地址、源端口、目标IP地址和目标端口。

-保存配置并重启路由器,使配置生效。

通过静态转发表配置,路由器可以根据转发规则将接收到的UDP数据包转发到指定的目标IP地址和端口。

这种方法的优势是配置简单,但不适用于大规模转发的场景。

2.动态转发表:动态转发表是一种自动学习和更新的方式,在路由器上根据IP地址和端口的映射关系自动添加和删除转发规则。

以下是实现动态转发表的步骤:- 启用UPnP(Universal Plug and Play)功能:UPnP是一种网络协议,可以自动在路由器上进行端口映射。

通过启用UPnP功能,路由器可以自动学习UDP包的源IP地址和端口,并将其添加到转发表中。

-接收和处理UPnP通知:当路由器接收到UDP通知时,会处理并将其转发到对应的目标IP地址和端口。

-更新和删除转发规则:当UDP通信结束时,路由器会自动从转发表中删除相应的转发规则。

动态转发表的优势是可以自动学习和更新转发规则,适用于大规模和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启用UPnP功能可能会导致安全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安全配置和防范措施。

除了上述的方法,还可以使用一些专业的路由器操作系统,如OpenWrt、Tomato等,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定义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更高级的配置和转发策略。

总的来说,通过配置静态转发表或启用动态转发表的方式,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是一种常见和实用的网络技术。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方法,并在配置时注意安全性和性能优化。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在路由器上实现UDP包转发
enable password cisco
!
ip subnet-zero
no ip finger
!
cns event-service server
!
!
interface Ethernet0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
interface Ethernet1
!
logging rate-limit console 10 except errors
!
ip subnet-zero
no ip finger
!
cns event-service server!
!
interface Ethernet0
ip address 192.168.3.1 255.255.255.0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2
no ip address
!
interface Vlan1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Vlan2
ip address 192.168.1.1 255.255.255.0
!
interface Vlan3
ip address 192.168.2.1 255.255.255.0
正常情况下,在路由器上转发Server上的UDP 6001
现象:在客户端上运行expedition客户端,启动速度较慢。
原因:在广播找加密狗,广播信息通过路由器,到达加密狗服务器上。
结论:UDP信息通过Csico路由器的Forward之后,还是UDP信息,不是TCP。
现象:Expedition客户端能正常启动运行。在服务器端上启动的Snifferpro上能发

quic 重传机制

quic 重传机制

quic 重传机制QUIC(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s)是一种基于UDP协议的传输层协议,旨在提供更快的互联网连接速度和更可靠的数据传输。

在传统的TCP协议中,当数据包丢失或延迟时,需要进行繁琐的重传操作,导致传输效率低下。

而QUIC的重传机制通过改进传输层协议,实现了更高效的重传操作,提升了网络连接的质量。

在传统的TCP协议中,数据包的传输需要经过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过程,这些过程导致了较高的延迟。

而QUIC采用了0-RTT(zero round-trip time)模式,可以在建立连接时就开始传输数据,大大减少了连接的延迟时间。

此外,QUIC还采用了更快的加密算法,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丢包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在TCP协议中,当数据包丢失时,需要等待一定时间后才能重传,这样会导致传输速度的下降。

而QUIC的重传机制可以在数据包丢失时立即进行重传,减少了重传的时间延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

QUIC的重传机制是基于ACK(Acknowledgement)机制实现的。

当发送方发送数据包后,接收方会给发送方发送一个ACK确认消息,表示已经成功接收到数据。

如果发送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ACK确认消息,就会认为数据包丢失,触发重传机制。

重传机制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在数据包丢失时及时进行重传,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在QUIC的重传机制中,还可以采用选择性重传(Selective Repeat)的方式。

选择性重传可以根据接收方收到的ACK确认消息,选择性地重传丢失的数据包,而不是重新发送整个数据流。

这样可以减少重传的数据量,提高传输效率。

QUIC还引入了拥塞控制机制,可以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动态地调整传输速率,避免网络拥塞导致的数据丢失。

拥塞控制机制可以根据网络延迟、丢包率等指标,调整数据的发送速率,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总结一下,QUIC的重传机制通过改进传输层协议,实现了更高效的重传操作,提升了网络连接的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DP实现简单的超时重传
众所周知~UDP是一个无连接协议,因此靠它来传输的话是不可靠的,即使是数据包丢失也不会报错。

但是,在编写Linux上的socket程序时,却可以用简单的方法,在应用层实现超时重传,让UDP可靠一些。

(这次说的方法最好用于两个程序间通信——也许只能用于两台机器通信)首先~我介绍一下Linux下,I/O操作的阻塞模式:
在Linux下,I/O操作有四种模式,分别为:阻塞式I/O,非阻塞式I/O,多路复用I/O,一击信号驱动I/O,这次需要用到的是阻塞式I/O。

阻塞式I/O是最简单,最常用但也是效率最低的一个。

在默认模式下,所有的套接字都是阻塞模式,即:当用户调用这些函数时,函数将一直阻塞下去,直至有某个事件发生。

具体事件依函数而定,比如:调用读函数,由于缓存中还没有数据,而使得读函数发生读阻塞;同理,也可能在调用写函数的时候发生写阻塞;除此之外,还有调accept函数的时候,由于没有客户连接服务器,使得其发生阻塞;调用connect函数时,由于三次握手没有结束,使得其发生阻塞等等。

也就是说~在没有特定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函数将什么也不干而等待事件发生,事件发生后则继续执行程序。

而有些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会使得函数永远处于阻塞模式(比如:客户用UDP给服务器传送数据的数据丢失,使得服务器端的recvfrom函数始终处于阻塞模式)这就需要调用某些函数使这些函数不再阻塞,具体方法有:
1、使用信号:比如调用alarm函数
2、在套接字上设置SO_RCVTIMEO和SO_SNDTIMEO选项,使得其阻塞有时间限制
3、时间选择通过select函数来实现
好啦~阻塞式I/O就说到这里,言归正传~继续讨论相对可靠一些的UDP~
前面已经说了,假如使用阻塞模式,那么,当一个数据包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时,那么数据包的目的端程序就会处于阻塞状态,因此不能调用sendto函数给发送端,而发送端此时也在recvfrom下阻塞了,等待对方传来消息。

由于前面已经说了,这是只有两个程序间通信,因此,双方程序的生死之大事、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传输的那个数据包上了,如果那个数据包不争气(没准是路由问题,线路问题等等),中途数据包丢失了,那么,双方都将永远处于阻塞状态:发送端阻塞在recvfrom上,等待接收端回话;接收端也阻塞在recvfrom上,等待发送端传来的消息。

可偏偏那消息不争气,传不过来……难道这俩程序就这么挂了?
如果只有sendto,recvfrom函数而没有超时机制,那……就为这俩程序祈祷吧……大约他们俩就得挂这等关机或者被处以极刑(就是kill啊~)…………不过~听了我下面说的~就可以解决这问题~同时,让UDP层上面的应用层有超时重传的能力~(晕~我这不是作广告啊………………)
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已经多半想到了如何处理这问题:只要有一方退出阻塞模式,发个数据包,那两个程序就都解放了~怎么让一个程序退出阻塞模式呢~其实很简单啦~没错~
可以用alarm函数~一旦到时间~给程序传一个SIGALRM的中断消息就可以啦~让程序先处理这消息,然后拦一下SIGALRM消息,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解决~
/****************函数:alarm函数(知道的可以不用看)****************/
#include <unistd.h>
unsigned int alarm(unsigned int seconds);
功能:从调用该函数算起,seconds秒后返回向调用进程传送一个SIGALRM消息
参数:seconds以秒为单位的整数
/****************************************************************/
看到这里也许你以为一切都解决了,但是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在Linux中,默认处理中断的方式是
当从中断调用返回时,继续执行被中断的系统调用(用在刚才说的例子上就是:继续redvfrom……)这中默认处理方式大多数时候很有用,但是我们这里就不行了,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单纯的用signal函数去设置中断处理程序了,而是要用另一个函数:sigactiong,
sigaction函数如下:
/***********函数:sigaction函数(知道的可以不用看****************/
#include <signal.h>
#include <types.h>
int sigaction(int signum,const struct sigaction *act,struct sigaction *oldact);
功能:拦截下signum消息,用act所给的方式处理,将原来的处理方式存在oldact(一般oldact设为NULL);
参数:signum:需要拦截的消息,这里是SIGALRM;
act:处理中断的方式,是一个结构体,后面会介绍这结构体;
oldact:用来存储原来的处理方式,一般为NULL,表示忽略;
/****************************************************************/
/***********结构体:struct sigaction(知道的可以不用看)*******/
struct sigaction
{
void (*sa_handler)(int);
sigset_t sa_mask;
int sa_flags;
void (*sa_restorer)(void);
}
成员:第一个sa_handler就是中断处理程序的入口,比如:要用alarm程序处理这个中断,就讲此值设为alarm;
sa_mask:表示在中断处理中要屏蔽的中断;
sa_flags:这是很关键的东西~它包含了一些影响中断处理过程方式的标志,具体取值如下:
SA_NOCLDSTOP:这表示如果所处理的中断是SIGCHLD,由于收到其他信号而导致了子进程终止,将不发送SIG_CHLD;
SA_RESTART:让被处理的系统调用在中断返回后重新执行;
SA_NOMASK or SA_NODEFFER(这就是我们要用的):在中断处理程序执行时,不平比自己的中断信号;
要考虑的成员就是上面的两个至于其他两个于要处理的问题关系不大,大家可以查书看看
/***********************************************************/
好啦~到这说的就差不多了~下面举个例子(这不是个完全的程序,只是写了我们所关心的部分)
代码:
/*省略include*/
int main()
{
/*省略部分变量定义*/
struct sigaction alr;
memset(&alr,0,sizeof(struct sigaction));
alr.sa_handler=alarmed;/*用alarmed函数处理*/
alr.sa_flags=SA_NOMASK;/*具体含义见前文*/
alr.sa_restorer-NULL;
sigaction(SIGALRM,&alr,NULL);/*需要捕捉SIGALRM消息,具体处理方式在alr结构体中,不关心原来的处理方式*/
/*假设有一个已经设置好的struct sockaddr_in的结构体,名字是addr,和一个已经用bind 函数处理完的套接字,变量名是:fd*/
for( ; ; )
{
alarm(60);/*60秒后,如果仍处于阻塞状态就重传*/
recvfrom(/*具体参数我就不说了,反正就是调用了一个recvfrom函数);*/
/*以下省略若干*/
}
}
void alarmed(int signo)
{
sendto(/*向发送端传送特殊数据包(自己定义,爱什么样什么样),当发送端收到这数据包后,就重传一遍刚才发送的数据(自然这个功能你得自己写……)*/
return;
}
/*
这个程序……反正大家看懂就好啦~省略了很多检验机制……别跟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