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普高联谊校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普高联谊校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活动中,“美”位于价值功能的核心地位,具体是指文学在真与善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给予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从审美角度而言,以语言美、形式美等表现
方式具体呈现,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与情感相融,赋予读者美感与理解力。
第一,语言的图画美。
即为读者提供意趣无穷而又真切如画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如《山居秋暝》,王维以朴素平直的笔尖勾勒诗意,通过
捕捉事物的光、影、声、色,使其充分自然地表现于诗作中。
袁行需曾这样评析:“自然的
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合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诗句中“空
山”“新雨”“明月”等意象的运用,使雨后山间的清新景象跃然纸上,正如苏轼所称道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而这种语言的图画美引人遐想,营造身入其境之感,是艺术美
的重要构成因素。
第二,技巧的创造美。
宗白华曾言:“艺术家往往倾向以形式为艺术的基本,因为他们
的使命是将生命表现于形式之中。
”由此可见,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关键意义。
而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创作者以翻新出奇的精神与精炼巧妙的艺
术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可生成更深厚的审美体验。
试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其中跳、乱二字,以珠拟雨,灵动而传神地将骤雨
的杂乱无序描绘出来,不得不叹服其技巧之精妙。
同时,此诗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杜甫的“俄
顷风定云墨色”以及白居易《悟真寺》中“赤日间白雨”等诗句。
苏轼将化用的艺术手法运
用得稳妥精当、浑然天成,赋予了作品新的内涵与审美价值,体现了意蕴新生的美学特征。
但技巧亦是需要把握尺度,力撰硬语易露出斧凿之痕而失天籁之自然。
正如王国维先生
所提出的“隔”与“不隔”之论,形象不清晰以及过于强调技巧如“雾里看花”,会增加读
者理解时的隔阂,易造成意蕴的流失。
将技巧与文本的意蕴相结合,纵意所如,不落俗套,
可以达到水中着盐的妙境。
这种看似“隔”实为“不隔”的高超技巧,使得作品的韵味渐显,以恬然回甘,予以读者更自然的审美感受以及回味的空间。
又如修辞、炼字等手法的使用亦
使语言表达更为适切,读者于反复的字句推敲中可以感受到意蕴的变化,文学奇巧尖新的魅
力也由此体现。
(摘编自李苏宁、武岳《“审美化真实”视野下试析文学价值中美与真的关系》)
材料二:
文学艺术不只是一般地反映生活,而是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
点构成文艺的特殊品质。
它决定我们评价文艺作品,不只是要考察这种反映是否真,是否体
现了善,还要考察它的形象是否美。
美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形象的图画性和典型性。
我们所说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提
供读者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苏轼曾经称赞王
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说明了诗与画有着共同的特点。
鲜明的图画性是不可缺少的。
我们所说的图画性,不只是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的图画,还
包括通过文字、音响而在我们头脑中间接唤起的画面,它几乎是一切文艺必备的特征。
但是,应该看到的是,我们所要求于文学艺术的,不只某一具体生活场景的图画,而是足以引起人
们联想的典型画面。
第二,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文学艺术作品需要把各种分散的生活现象,加以剪裁取舍,集中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这种的组织和安排,我们习惯称之为艺术结构。
它的
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好的结构总有一个共同点:前后连贯,互相呼应,浑然一体。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通过闻、见、想,分别描写了春雨的形态、特质和环境,层次分明,
中心突出。
这种情景交融、结构紧密的特点,历来为文学艺术家所称道。
可以看出,在美的
艺术作品里,没有偶然的、游离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各个部分都是紧密衔接,不可缺少的。
第三,手段的精炼性和准确性。
以形象来反映生活是各类文学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然而,它们用以反映生活的手段又是各不相同的。
如绘画的表现手段是色彩、线条,音乐的表
现手段是声音,文学的表现手段则是语言。
创作者在运用这些手段时各具匠心,但仍然有共
同的规律可寻,那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精炼性和准确性。
文学艺术,由于不可能纤芥无遗地
再现生活而必须对生活做出概括的反映,它总是要用简练的手段来体现丰富的内容。
因此,
文学艺术家们总把“惜墨如金”“缀字属篇,必须练择”当作自己努力的方向。
然而,艺术
上的精炼并不是艺术家主观静思默想的结果,而是凝练感情和掌握生活要点的产物。
只有十
分准确地把握生活里富有本质特点的现象才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他们又提出“立
片言以居要”“万取一收”“锤字艰而难移”作为达到艺术精炼的必由之路。
精炼与准确是
相互联系互为表里的,它们也是各类优秀的文艺作品共有的标志。
(摘编自范欣欣、石宏伟《真、善、美——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把文学作品的“美”视为与“真”“善”无关的概念,来论述其相关特点的。
B.材料一指出,文学的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而文学作品必须是美的,这种美主要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
C.材料一从苏轼对雨的描绘,联系到杜甫和白居易的相关诗句,说明苏轼在艺术技巧上巧妙地继承了前人。
D.材料二认为,不同的文艺门类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创作者可以利用这些手段,纤芥无遗地再现生活的方方面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论述,说明文学作品的技巧应为文本的意蕴服务,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相得益彰。
B.文学作品不是直接呈现画面,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绘,触发读者的相关联想,在其脑中形成画面。
C.文学美不是生活中的自然美,需要作者通过对生活的“闻”“见”“想”等主观体验,对其
加以筛选,用语言将其熔炼为一体。
D.在语言风格上追求简洁凝练,在形象塑造上追求具体生动,在艺术技巧上追求适度自然,这是文学家的共性特点。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体部分采用了并列式结构,其中“第一”“第二”等序数词的使用,使文章条理清晰。
B.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每个分论点在理论分析之后都结合了具体的文学作品加以分析,理据结合,论证充分。
C.材料一赞同宗白华关于艺术形式的论断,并以此为依据,指出艺术技巧是艺术形式创造的重要表现方式。
D.材料二末段使用“不可能""必须”"总"等表意绝对的词语或短语,语气坚定,表明了作者明确的态度。
4.两则材料的第二段论述的内容,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体现出的艺术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
河中部最多最好。
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
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
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溯,一定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
出那篇《橘颂》。
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在日光雨雪
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自土中苗起。
辰河是沅水支流,在辰溪县城北岸和沅水汇流。
吕家坪离辰溪县约一百四十里,算得是
辰河中部一个腰站。
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辰河上游两岸出产
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煤油、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
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
既有省里委派来的收税官吏在此落脚,上下行船只停泊多,因此村镇相当大,市面相当繁荣。
吕家坪虽俨然一个小商埠,但隔河临近数里,几个小村落中情形,可就完全不同了。
这
些地方照例把一切乡村景象好好保留下来,吕家坪所有,竟仿佛对之毫无影响。
人情风俗都
简直不相同。
即如橘园中摘橘子时,过路人口渴吃橘子在村子里可不必花钱,一到吕家坪镇上,便是极酸的狗矢柑,虽并不值钱,也有老妇人守在渡口发卖了。
萝卜溪是吕家坪附近一个较富足的村子。
萝卜溪人以种瓜种菜种橘子为业,村中几乎每
户人家都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橘园,就中橘园既广大,家道又殷实,在当地首屈一指的,应分
得数滕长顺。
滕长顺原来同本地许多人一样,年轻时两手空空的,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
因为年纪轻,手脚灵便,对待主顾又诚实可靠,所以三五年后就发了旺,增大了船只,先是
作水手,后来掌舵把子,再后来且作了大船主。
成家讨媳妇,两夫妇强健麻俐的四只手不断
的作,积下的钱便越来越多。
这个人于是记起两句老话:“人要落脚,树要生根。
”两夫妇
商量了一阵,又问卜打卦了几回,才决心在萝卜溪落脚,买了一块橘园,一栋房子。
当家的
依然还在沅水流域弄船,妇人就带孩子留在家里管理田园,养猪养鸡。
自从民国以来,二十年中沅水流域不知经过几十次大小内战,许多人的水上事业,在内
战时被拉船、封船、派捐、捉佚,全毁了。
世界老在变,这个人却一面由于气运,一面由于
才能,在种种变故里,不特发了家,而且发了人。
妇人为他一共养了两个男孩、三个女孩,
到现在,孩子已长大成人。
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仰,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生日,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
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
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会与禁忌,
都遵守奉行,十分虔敬。
正月里出行,必选个良辰吉日。
惊蛰节,必从俗做荞粑吃。
寒食清
明必上坟。
端午必包裹粽子,门户上悬一束蒲艾,于五月五日午时造五毒八宝膏药,配六一散、痧药。
全家喝过雄黄酒后,便换好了新衣服,上吕家坪去看赛船。
七月中元节,作佛事
有盂兰盆会,必为亡人祖宗远亲近戚焚烧纸钱,用锡箔折金银镍子,且作荷花灯放到河中漂去。
八月敬月亮,一家人团聚赏月。
九月重阳登高,必用紫芽姜焖鸭子野餐。
冬天冬蛰,在
门限边用石灰撒成弓形,射杀百虫。
……总之,凡事从俗,并遵照书上所有办理,毫不苟且,从应有情景中,一家人得到节日的解放欢乐和忌日的严肃心境。
然而这小地方正如别的世界一样,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不定期而
照例无可避免的如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总而言之,世界既然老在变,变来变去,轮到乡下人还只是出钱。
明白世界在变,且用气运来解释这在变动中临到本人必然的忧患,另外还有一个人。
这
个人就是在枫木坳上坐坳守祠堂的老水手。
这个人的身世如一个故事,命运恰与陆地生根的
滕长顺两相对照。
对于这个人,老同乡一望而知这十余年来在外面生活是不甚得意的。
头发
业已花白,一只手似乎扭坏了,面貌萎悴,背上的包袱小小的。
滕长顺原来和他同样驾船吃
水上饭,现在看看这个远房老宗兄铩羽回来,像是已经倦于风浪,人既无儿无女,无可依靠,年纪又将近六十,因此向他提议:“老大爷,我看你做水鸭子也实在够累了,年纪不少了,
倒不如歇下来,爽性到我家里去住,粗茶淡饭总有一口。
”
老水手眯着小眼睛看定了长顺,摇摇那只扭坏了的臂膊,叹一口气,笑将起来。
当天就
背了那个小小包袱,和长顺回到萝卜溪的橘子园。
当地姓滕宗族多,一起了家,总得把一部
分花在祠堂庙宇方面去,为祖宗增光,儿孙积福,并表扬个人手足勤俭的榜样。
其时有个开
油坊起家的滕姓寡妇,出了一笔钱,把整个枫树坳山头空地买来,在坳上造了座祠堂。
祠堂
造好后要个年纪大的看守,长顺为老水手说了句好话,因此这老水手就成了枫树坳上坐坳守
祠堂人。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捕捉颜色、气味来描写自然景观。
写橘子“丹朱明黄”,橘花“香馥醉人”,寥寥几笔绘出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
B.小说提到两千年前被逐而经过此地的屈原,既是在强调此地悠久的历史,又是在借屈原的不幸命运,暗示小说的悲剧结局。
C.小说中覆查税、粮赋、派捐、派夫役等赋税征役名目众多,反映了特定时代湘西地区的反动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D.作者歌颂传统湘西社会朴实、勤劳、和平的人情美,却又担忧这美好的一切终将在时代巨变的冲击下消失无踪。
7.根据《乡土中国》的相关理论,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差序格局社会中,人们对待熟人和陌生人有差别。
过路人在村里摘橘子吃不必花钱,但到镇上要吃橘子只能买卖。
B.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附土地为生,与土地密不可分。
所以长顺做水上生意攒下家财后,必要买田地落脚,安家立业。
C.乡土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循传统,因而长顺一家虽无宗教信仰,却虔敬谨严地奉行一年中所有时令节日的习俗规定。
D.人情网络中的熟人之间讲交情,互帮助。
老水手飘零半生回乡,长顺不仅请他住进自己家,后又推荐他做守祠人。
8.本文节选自《长河》,作者曾自述《长河》是“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的‘常'与‘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沈从文的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点,本文就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及,字幼几,郑州人也。
举进士,寇准荐其才,擢知兴化军。
迁枢密直学士,出知杭州。
于时内侍江德元居中用事
..,其弟德明奉使过杭,及待之薄。
僚佐惊曰:“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及曰:“待之如是足矣。
”既而德明谓僚位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闲郡以自处,而居杭繁剧之地邪?”僚佐走语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惧也。
”及笑曰:“及老矣,诚得闲郡以自逸,庸.何伤?”既而德明亦不能伤也,时人重其操守。
及资性清介,治尚简严,喜慰荐下吏,而乐道人之善。
忌杭风俗轻靡,未尝事宴游。
在杭未尝市物,惟置白乐天一集而已,
(节选自《东都事略·李及传》)
材料二:
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
上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
..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
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非守边之臣,不足以继玮。
杨亿以众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
会有屯驻禁军白昼夺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
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
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将吏皆惊。
不日,声誉达于京师。
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谓旦曰:“向者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议谓及不胜其任,及今材
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议,何其易得也。
夫以禁军戍边白昼
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
夫以曹玮知秦
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
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
坏玮之成绩
..。
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矣。
”
(节选自《涑水记闻》卷六)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以B禁军C戍边D白昼E为盗F于市G主将H斩之I事J之常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事,指掌权,其中“用”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庸,表示反问语气,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作用相同。
C.学士,最早指在学校读书的人,后来成为官职名称,现在是一种学位名称。
D.成绩,指成功的业绩,与成语“成绩斐然”中的“成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德明在杭州没有受到李及的厚礼相待,怀恨在心,当面出语威胁李及,李及不为所动,坦然面对。
B.曹玮久在边疆,治理有方,多有建树,后来多次上奏请求派人替代自己,王旦向皇帝推荐了李及。
C.李及在处理禁军白天抢劫的案件上,表现出了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改变了朝廷官员对他的观感。
D.王旦解释了他推荐李及的原因:李及不会自作聪明,改弦更张,而会谨慎地守护曹玮制定的制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江使者兄弟,荣枯大臣如反掌耳。
今公不加礼待之,公虽不求福,独不畏其为祸乎?(2)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
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观书如故。
14.两则材料都记叙了李及的事迹,但写作目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这首词是黄庭坚被贬谪到黔州时期的作品。
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
江苏徐州城南。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
灵运各赋诗一首。
15. 下列关于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秋日淫雨的状况,以及词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B.“重阳”“催醉”等词表明本词可能创作于重阳节宴会场合,“霁”字蕴含着词人欣喜之
情。
C.“鬼门关外蜀江前”与首句“万里黔中”相呼应,更加具体地点出了词人欢度重阳的地
点。
D.本词气韵豪迈,讲究锻字炼句,语言新奇不落俗套,用典自然贴切,在结构上抑扬有致。
16.本词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却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劣以及路途的艰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季的村庄,鸟鸣是主声调。
与音乐相比,它更为① 。
它不仅能顶破地皮、化开坚冰,还能戳穿树干,给万物在这个季节找到一种生机。
没有了鸟鸣的春季村庄,花不知何时开,
草不知何时绿,农民更不知何时春耕备播。
在繁多的鸟儿当中,第一个把大地从冬天叫醒的是“布谷鸟”,它是报春的使者。
“布谷、布谷……”在它的一声声呼唤中,苏中平原苏醒了,大地变绿了,一个② 的世界就跟
着鸟鸣到来了。
百鸟啁啾,终究汇成了一首宏大的春日交响曲。
桃树、杏子树是燕子唱粉的,梨树、苹果树是麻雀吵白的,柳树、葡萄树是黄鹂鸣翠的,芦苇、香蒲草是野鸭叫嫩的……那些田园上的浅绿、沟渠畔的嫩绿、河底下的淡绿是一些无名的鸟叫醒的。
当地上的鸟、草丛的鸟、树上的鸟、屋檐的鸟、河边的鸟,一齐“唱”“吵”“鸣”“叫”把村庄吵翻的时候,所有的草都会破土而出,所有的树都能生出嫩芽,闻一闻满鼻子清香,看一看满眼睛春意。
随着鸟叫声越来越稠密,越来越清脆,春天就美出了一派③ 。
等到大地绿成一片,春天就被一个叫夏天的季节所接管。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线处用“唱”“吵”“鸣”“叫”四个动词来描写鸟叫声,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种种原因,不断地行走、迁徙。
植物则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除非被人为挪动,① 。
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
卷柏被称为遇水而安的迁徙者,这是一种生活在南美洲的奇特的、会走路的植物。
卷柏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的“自救”就开始了,随着风在地面上滚动,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
风带着这个勇敢流浪者四处流散,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② ,它的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
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
几天后,③ ,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
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
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了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青霜残雪思难
任。
C.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