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材资源创设课堂有效教学情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教材资源创设课堂有效教学情境
——清徐县徐沟中学:陈二虎摘要:近来在高一历史课堂听课时,发现一个问题:课堂学生活动积极,师生、生生互动民主、气氛融洽,但感觉缺了点什么——学生好像很少翻课本,笔记做了不少,课本却“干干净净”。

回想这几年,据我和本校、外校的一些学生交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课本不熟悉,本来考查的是课本的原话,但学生没有感觉。

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历史学习应有的对课本的阅读训练——读进去,应有的思维训练——读出来。

导致对知识内在逻辑应有的分析,或浮于“水面”或沉于“水底”,使课本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被架空了。

本文笔者主要谈谈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的教材观;挖掘新教材资源。

这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我的个人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我一直坚持听高一同行们的课,目的主要是研究、反思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问题。

我发现同行们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有的老师为一堂课精心准备了精致的课件,包含许多材料、视频,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发言时个个情绪激昂,看起来是比较成功的。

但仔细想来,感觉缺了点什么——学生好像很少翻课本,笔记做了不少,课本却“干干净净”。

二、一些老师学科教学基本功肤浅,没有足够的学科知识底蕴,对新教材所包含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基本理念把握不透,驾驭能力不不足,创设教学情境陷入为情境而情境,迷失了方向,难以使课程“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三、创设教学情境使用的材料存在以偏概全甚至不符合史实的现象。

我觉得这三个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脱离课本,或者说对课本的使用在当今在蓬勃发展的课改背景下出现了误区。

回想这几年,据我和本校、外校的一些学生交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课本不熟悉,本来考查的是课本的原话,但学生没有感觉。

由此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历史学习应有的对课本的阅读训练——读进去,应有的思维训练——读出来。

导致对知识内在逻辑应有的分析,或浮于“水面”或沉于“水底”,使课本所承载的教学目标被架空了。

其实,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都不能置课本于不顾。

那么,新课标的教材观是什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呢?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
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在新的教材观下,教科书不再是具有绝对权威意义的“圣经”,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但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

首先,它是编写者在认真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代替教师和学生对极为广泛的历史学习资源进行初步筛选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为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提供了基本的资源。

其次,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表述,更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和理解接受能力。

其突出特点是注重史实的陈述,淡化结论性的表述,改变了过去历史教科书把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和结论唯一的弊端。

新教材有利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探究问题,学会学习和发展个性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平台,突出了教材“学本”的功能。

我一直坚信有效的课堂教学历史情境应具备以下特征:目的性。

创设任何历史情境,都是为教学主题服务的,不能为情境而情境;真实性。

历史是一门关于求真的学问,允许有合理的推理和想象,但不允许虚构;思维性。

创设历史情境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服务,富含思维含量,才能服务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趣味性。

历史情境的创设最好有一定的趣味性,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眼前一亮,乐于置身其中,接受挑战,开展探究;开放性。

教师设计问题应给学生留有深层次探究的余地、能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问题的选择也应具有多维内涵,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的来说,新教材作为学习、教学资源完全具备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的特点。

教育名师钱梦龙曾说过,“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是无法。

”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资源,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历史教师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以下结合必修(Ⅱ)《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为例来说明我是怎样做的。

一、明确课程目标,确定教学思路。

首先我认真研究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据此解读课标:本课需要重点把握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制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第二,研究近五年高考对本课考查情况,可知高考主要考查“海禁”与闭关锁国实施的原因、表现和历史影响;主要考查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的条件、标志、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影响。

(为什么要研究考纲?因为现在的调研、期中考试试题均是依据近几年的高考考试大纲编制,在现有考试评价体制下,学生学习的考核主要依据成绩评
定。

)经过这些准备,我们基本明确了本课的教学、学习目标。

第三,研究课文,本课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前夜的危机。

依据本课标题《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我将本课重组为两个板块:近代前夜的发展,包括两个问题: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并将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作为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有利条件来讲述。

近代前夜的迟滞板块,包括两个问题: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近代前夜的危机;并将海禁政策作为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原因之一。

在明确了使用教材的构想后,进入整合课本资源、创设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设计阶段。

二、整合课本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第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这一问题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综合国力四个方面的表现,由于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前面第四、五课有详细讲述,故我重点处理农业、综合国力两个方面的表现。

对这两个问题,我采用学生阅读,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来处理,目的是培养学生们阅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我设置两个问题,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有何表现?明清时期综合国力的增长有何表现?并要求他们进行分层解读、综合归纳构建知识结构,如将农业发展的表现归纳为生产技术、农作物品种、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种植四个方面;将综合国力发展的表现归纳为耕地面积、人口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外贸五个方面。

最后,我整合课本两段小字,并补充一段材料,创设材料情境如下:
材料一: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糊口之需,而且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

材料二: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变化还通过赋役制度的变革表现出来。

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田赋与各种杂税合二为一,计亩征银,起到刺激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清前期推行“摊丁入亩”,即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放松了官府对农民、手工工匠、商人的人身控制。

这是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体现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

材料三:马克思认为,只有当生产工具和物质资料的拥有者在市场上与出卖他的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相遇时资本主义才兴起了。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农业的发展有何影响?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赋役制度的变革有何影响?3、思考材料一、二与材料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间的关系?试着表述出来。

学生基本能想到这样的逻辑顺序: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
—共同推动商业繁荣—商业资本活跃,赋役改革出现自由劳动者。

这个问题的处理也为引出下一个问题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在处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这个问题时,首先,我利用课本P27小字第二段创设材料情境,设置问题:据材料思考:雇佣关系有何特点?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与财富拥有者之间的劳动力买卖的货币关系。

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深刻认识,同时也牢固掌握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时间。

然后,在此基础上,我又利用课本P27最后两段设问: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区别是什么?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也更加明白了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第三,在分析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时,课本这一大部分文字表述学术性太强,学生不易理解。

大部分老师,包括我自己原来在处理时基本采用另外创设材料情境的办法,这造成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陌生和理解的断层。

对此,我改用就这一段课本内容创设材料问题情境来解决,我设置问题如下,请思考: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②、据课本内容可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然后一起和学生解读、分析材料,抓关键词,概况归纳材料意思。

③、结合所学知识,还有那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最后学生基本上能从市场(国内、国际)、劳动力、根本原因、资本四个方面理解掌握;结合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弊端从技术方面找到了不利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又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知识,这个时候的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思想解放,束缚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又从思想上找到了原因。

这样在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了阅读、理解、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第四、在处理海禁锁国政策这一问题时,我首先讲了这一政策的含义,然后同样采用学生阅读,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来处理,设置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本并结合所学知识,
请分析:明清政府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影响有哪些?学生们最后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较好解决了问题。

如他们答出原因有:1、对付沿海抗清斗争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直接原因。

2、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是客观原因。

3、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根本原因。

4、思想:统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落实教材知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第五、在最后处理近代前夜的危机这一问题时,以课本最后一段、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三部分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思考危机产生的内外因,最后较好解决了问题。

以上是我探索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次尝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符合徐沟中学这样的农村高一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的。

在在蓬勃发展的课改背景下,我们应树立起牢固的课程观,以课程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去,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他们代表着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正确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