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从水仙到芙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水仙到芙蓉:媒介进化与大众偶像
作者:刘海龙
说“芙蓉姐姐”自恋,并不含负面的感情色彩。

人多少有些自恋,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如何有自尊?爱他人更是奢谈。

据说,自出生始,人的欲望便使得他以自我为中心,后来因为与他人关系密切起来,开始借着其他的方式转移了这种自恋。

比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就是人们虽然恋他,其实还是恋己,这是转向他恋;还有的转向让他人也恋己,这是成名的基本动力之一。

不用说,这是自恋最很积极地转移方式。

类似的转移不一而足。

因为通过社会承认的方式转移,这些自恋被正当化,以其他面目出现。

但是,前网联网时代的那些无法通过社会承认的手段宣泄这种欲望的自恋者,往往被定义为异类,排除出大众视野之外,除了极少数幸运者。

幸运的是,互联网时代到来了,芙蓉开放了。

“芙蓉姐姐”的成名,引发了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话题:为什么她能成为这个幸运者?
对比容易说明问题,来看看前互联网时代稀罕的幸运者。

第一个幸运者是希腊神话中的纳西色斯(Narcissus)。

传说中的英俊男子,引来无数女神的追求,尤以埃科(Echo)女神为最。

但是纳西色斯不为女色所动,埃科女神憔悴而死,最后只留下她的回声(echo)经久不绝。

复仇女神为了惩罚纳西色斯,使他只爱自己的影子,于是他终日独坐于池塘边,深情注视自己的影子。

终有一天,情不自禁,投向自己的倒影,溺水而毙。

死后化为亭亭水仙。

水仙花的名称narcissus即由此而来。

他的事迹成为口语时代的神话,代代相传。

此为古往今来自恋之第一人,弗洛伊德的自恋情结,也以他命名。

纳西色斯的成名原因是他的身份特殊--神仙。

第二个幸运者是中国明代的冯小青。

据记载,小青为万历时期扬州人,嫁于武林冯氏为妾,被原配所妒,徙于孤山别室,幽禁起来。

终日孤独,喜与影语,斜阳花际,烟空水清,辄临池自照,与水中倒影絮絮如问答。

女奴窥之即止,眉痕惨然。

曾经请人为自己画肖像,认为不具其神,三次方才成功。

画毕,临画哀叹:“小青,小青,画中人岂有汝缘份耶?!”抚几而泣,泪与血俱,一恸而绝。

死时十八岁。

死后有诗文传世,名《焚余》。

冯小青是文字印刷时代的幸运儿,他的事迹刻印在发黄的故纸堆里。

若非潘光旦先生从故纸堆里将她复活,恐怕吾等孤陋寡闻之辈至今不得闻其名。

冯小青成名原因比较复杂,要不是当年的“海归”为了将欧美性心理学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搞本土化研究,可能也不会有人如此认真考证她的身世与症状。

冯小青凄美的故事,成为印刷时代的传奇,藏诸名山,等待有缘人。

对比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芙蓉,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三个人都迷恋着自己的影子。

潘光旦先生给纳西色斯情结一个非常有意境的中文翻译--影恋,不同的是前两者倒映在水中,后者通过数码相机CCD上的倒影,闪烁在电脑屏幕上;前两者独享影恋的快乐,后者通过将隐私公开化获得满足。

媒介研究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专门分析过纳西色斯的神话。

他提出,一切媒介皆是人体的延伸,如书是眼的延伸,电话是耳的延伸,起重机是手臂的延伸,轮子是腿的延伸……同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延伸,也意味着替代和截除。

看书,让我们专注重于书本理论而不是自己真实的视觉感受,甚至还会近视;汽车、电梯的使用导致我们四体不勤,体力下降。

人在使用媒介,同时也在被媒介改变。

麦克卢汉认为,倒影也是人体的延伸,而且是整体的延伸。

同时,那也意味着整体的截除,
神经中枢的截除,结果是人体的麻木,纳西色斯narcissus这个词在希腊文的原意是“沉醉麻痹”的意思。

因此,纳西色斯才会心醉迷狂,投水自尽。

麦克卢汉天马行空的信口胡言,居然把这一桩公案解释得头头是道。

水门事件的“深喉”费尔特当年一语点醒伍德沃德:“follow the money”;麦克卢汉也一语中的:“follow the media”。

是的,媒介。

一般人看来,媒介在传递信息。

但是,常常被忽视的是,媒介也在阻碍着信息。

人们通过媒介规定着人们能知道到什么,不能知道到什么。

口语时代流传的是神话,传奇的事迹在口耳相传中增殖、放大。

因为接受者无法亲自求证,于是产生了神和神话。

文字时代,由于普通人无法亲自见到皇帝、文坛名流,于是他们的言行只能在文字中寻找。

大多数时候,名人经过修饰的公共的一面被记载下来。

人们看到的只是舞台上的唱念坐打,后台的吃喝拉撒一般人永远看不到。

儿童只能看洁版的《格林童话》,而最初故事中睡美人被强奸的情节和小红帽中带有性暗示的双关语被书本文字隔离在“儿童”的视野之外。

冯小青的事迹因为文字和一般人隔绝,以致就在当时,除相关者知道外,亦流传不远。

历史尘土越积越厚,最终湮灭不可识。

若不是潘先生打破藩蓠,小青终难进入大众视野。

而电视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文字造成的信息隔离被打破。

印刷时代要为人所知,必须通过记者、编辑、主编的层层把关,影恋者们被这些大门阻挡在外,默默无闻,而互联网让这些厚厚的城墙整体消失,“芙蓉姐姐”可以在BBS上自由地张帖自己摆成S形的照片,引来无数处在青春期学子的好奇的目光。

说到信息隔绝,大学校园的神秘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的教育体制,使得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成为少数幸运儿才得以一亲芳泽的地方。

信息隔绝既能产生权威感(如皇帝)也能产生神秘感。

再加上近日出台校外用户无法访问校园BBS的政策,原本神秘的“北京名牌高校”又新缭绕上几缕烟雾。

校园成为了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和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再加上校园内信息流动迅速,线人众多,新闻生产成本低廉,校园变成一个源源不断制造新闻的生产线,满足着众多新闻发布巨兽们贪婪的胃口。

就连“芙蓉姐姐”,这一校园BBS上小小的涟漪,也能成为关注的焦点,怪不得“芙蓉姐姐”早就算准自己“成名是迟早的事”。

选择适当的媒介,预言就能够如此轻易地自我实现,这里面大有学问。

而相反,其他一些更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被挤出了有限的发布空间和受众注意空间。

这难道不值得媒体反思吗?
前面说过,在人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媒介还在改变着人。

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隐私成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隐私权利,另一方面,人们又越来越愿意有选择地暴露自己的隐私。

当然,如果选择得好,一不小心,就成名了。

这种心理可以称作“墨镜心理”。

每个戴墨镜的人可以直接看到对方,但却把心灵的窗户隐蔽起来,有选择地向对方透露信息。

敌明我暗,才能够掌握最大的主动权。

键盘上的手指小心地与别人交换着自己的隐私,眼睛却躲在电脑显示器后面放肆地偷窥着他人。

但是,如果谁都小心谨慎,大家就成了《骇客帝国》最后大战的那一堆史密斯警探,人人戴着墨镜,千人一面,博弈不就进入僵局了吗?
在这种情况上,如果谁敢大胆摘掉自己的墨镜,走到聚光灯下,就会得到来自周围人的喝彩。

不是吗?精心布下的陷阱终于等来了自投罗网的小动物。

围观者一边交换着诡异的笑容,一边由衷地喝彩。

陈昇在回应导演库布里克的歌曲《漫游2002》里问:“宿舍的电脑里烧录着呻吟的身驱,高贵的大学生如今在哪里?”大学生消费着芙蓉粗糙照片的同时,他们的趣味又被校园外的大小媒体交由更多戴着墨镜的大众消费着。

这一奇怪的食物链,出人意料地造就了一个平民偶像。

这是真正由大众自己制造的偶像,包含着对商业包装的逆反,也包含着猎奇式的新鲜感。


果说这种偶像与商业偶像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的话,他们的原始动机多是追逐着自己的倒影。

这让他们的离经叛道有了一个更朴素的理由。

但是,这毕竟不是口耳相传时代,反复地转述可以让传奇长时间地保持神秘感和新鲜感。

在网络时代,猎物一旦走到聚光灯下,就意味着一次大众围猎的结束。

新的游戏又要开始了。

真快!不知不觉,芙蓉已经是第五位“你必须认识的网络女名人”了。

如果说奥林匹斯山池塘中的水仙能在传说中独自亭亭玉立千年的话,今天的芙蓉能在电脑屏幕上怒放多久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