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说课稿(优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说课稿第1篇】
一、学习目标
会认4个生字。
会写3个字。
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5、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四为技能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识字、写字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自学、小组合作学法:自主、小组合作讨论
四、教学时间
2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
),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日标
三、“扶放”结合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挂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漫游法”。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夫读。
(确定基调)(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六、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说课稿第2篇】
《山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xxx,我今天要说的课是《山行》,《山行》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首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秋色图,通过教授这一首诗,我欲达到以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杜牧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3. 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在教学中,我觉得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理解“晚”、“红于”等重点词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我具体的教学过程是: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山行》这首诗,同学们,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深入分析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
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
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
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探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试分析它蕴含的深意。
明确:A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B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红霞和枫林互相辉映,才格外美丽。
C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离去,足见喜爱之情。
D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名句。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流传很广,比起其它三句,为什么人们偏爱这一句?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5)“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你觉得“深处”和“生处”有何不同?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完成课后练习三。
六、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我的说课完了,不成熟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指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山行说课稿第3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山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六个方面说明对本课教学的理解与设计。
【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是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
一首,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
同时这也是学生在本册书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
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后两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该不断加强。
因此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特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并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难点)
【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句子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这样教学,符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应用“读—悟—说—读”的学习方法。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第一步:导课解题,介绍作者
介绍岳麓山引入课程。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
此环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
)
第二步:初读指导,读准,读通,读出节奏
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第三步:再读指导,读出画面,读出想象,读出情感
1.品读古诗,读出画面
意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2.启发想象,感受意境
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意境。
提示: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
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说作业设计】
意图:(作业的设置建立在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之上。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加强了对本课知识的强化巩固。
达到了读写统一。
一堂课的结尾不止是画上了一个句号,而是寻求一种延伸和开放。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
【板书设计】
(本板书设计遵循板书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理念,概括了古诗的主要内容,简洁的文字,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对古诗思想内容的把握,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