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高职专业评估佐证材料五:专业负责人汇报提纲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职专业评估佐证材料五:专业负责⼈汇报提纲c
附件6:机电⼀体化技术专业负责⼈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领导⼤家好:
我代表机电⼀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对各位专家、领导表⽰最热烈的欢迎!并衷⼼地感谢各位专家、领导对我系专业建设⼯作的指导。

下⾯,我就机电⼀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向各位专家、领导作个汇报。

⼀、本专业给专家组提供的评估材料如下表所⽰
对于信息表和佐证材料的内容,已仔细阅读和认真审核,完全明⽩信息和数据不实将会给学校带来不良后果,现郑重确认:专业信息表和佐证材料所填内容真实⽆误。

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06级机电⼀体化技术专业是按⼆年制招⽣,09年毕业⽣出现空缺,所以所填报的学⽣数据是2010年、2011年和2012年。

⼆、本专业现状
机电⼀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始于1999年,专业⼝径宽窄适当,职业定位准确,主动服务于⾏业发展对⼈才的需求。

由于机电⼀体化技术专业具有较⾼的市场⼈才需求度,专业⼝径宽度适当,我们的培养⽬标准确、质量⾼,受到社会的⼴泛欢迎和较⾼评价,近三年的毕业⽣初次就业率平均为98.16%,新⽣平均报到率100%。

学院确定本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同煤集团对本院的扶持以及⼭西省2009年启动的煤炭专业⼈才培养计划,给本专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资⾦⽀持。

13年来,通过认真制定和落实机电⼀体化技术专业发展规划,对外加强校企联合、实施订单培养、保障学⽣就业,对内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专业⼈才、学
院⼀⽅⾯多渠道筹集资⾦加⼤设备投⼊,购置⼀流的教学、培训设备,加⼤硬件建设⼒度,另⼀⽅⾯多途径进⾏师资建设,提⾼师资队伍质量。

⽬前⾼职在校学⽣15个班共995⼈,其中2010级3个班共237⼈,2011级4个班共312⼈,2011级5个班共446⼈。

教学运⾏情况
作为依托特⼤型企业(同煤集团)的⾼职院校,在多年的专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坚持⽴⾜⼤同,辐射周边,适度延伸,紧密配合地⽅经济以⾄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发挥⾃⾝优势,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

被授予“同煤集团安全培训基地”、“同煤集团安全技术实训基地”、特种设备操作⼈员考核机构,申报了煤炭⼀级和⾮煤⼆级培训资质。

依据省政府“变招⼯为招⽣”的政策,分析⼭西煤炭⾏业情况,本专业对接的煤炭⾏业(企业)发展对⼈才的需求很⼤,近五年需求煤矿机电⼀体化技术专业⼈才不低于3000⼈。

三、专业建设主要成果与经验体会
1、规范教学管理,成果显著
在机电⼀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法,先后进⾏分层次、模块化、⼀体化教学改⾰,实施了教考分离,建⽴了机电⼀体化技术专业试卷库和试题库,近⼏年先后开展⼏市场调研,根据企业需要更新教学内容,补充与⽣产⼀线同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艺等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该专业成功申报以下三个项⽬:
2011年中央财政⽀持⾼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项⽬;
2012年⼭西省⾼等学校特⾊专业建设项⽬;
2012年⼭西省⾼等职业教育⽰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扎实有效
近年来,我校对机电⼀体化技术专业的投资近2000多万元,增添了⼤量的机电设备,设备品种齐全、⼯艺先进且向⽣产实际靠近,为实习教学和学⽣的就业提供了有⼒的保障。

相继增设了矿⽤电⽓开关、电机维修、矿⽤设备认识和装拆实习场所;实验中⼼新拓展延伸了电⼦⾃动化、钳⼯和焊⼯等实训内容,先进充⾜的实训设备,满⾜了教学的硬件要求。

⼭西省煤炭教育基⾦会资助项⽬两项:
2009年《⼯学结合模式下的采掘机械⼀体化教学》;
2010年《矿⼭机电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西省⾼等学校教学改⾰项⽬:
2012年《基于⼯作过程的煤炭专业新⽣专业认知教育研究》在研。

3、近两年重视技能训练,成绩有所突破
在不断探索教学育⼈模式、教学⽅法和⼿段等⽅⾯的改⾰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教社杯”全国⼤学⽣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两个国家⼆等奖、⼀个⼭西省⼀等奖、⼀个⼭西省三等奖。

⼭西省⾼职院校电⼯电⼦职业技能⼤赛中获三等奖和优秀奖。

4、注重师资建设,结构优化
⽬前,本专业师⽣⽐1:18.4,专业教师能充分满⾜专业教学需要。

机电⼀体化技术专业带头⼈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的教学⽔平,通过制订激励教师⼯作的政策与措施,形成了教学和科研⾻⼲队伍及中青年教师梯队结构,同时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来,⾛出去”等⽅式,聘请企业⼀线的⾻⼲⼒量充实到专业队伍,同时增⼤了“双师型”教师的⽐例,增强了教师队伍的实⼒。

本专任现有专业教师38名,其中⾼级职称15⼈,占40%;中级职称15⼈。

具有研究⽣以上学历17⼈。

青年教师18⼈,其中研究⽣是12⼈,青年教师中研究⽣占的⽐例为66%。

专任专职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

外聘专业教师16名,专兼职教师合计54⼈,“双师型”教师24⼈,占专业教师的⽐例为44.4%。

机电⼀体化技术专业负责⼈李翠梅同志,1962年12⽉出⽣,⼭西矿业学院机制系机械制造与维修专业毕业,副教授。

2009年就被学校选派到浙江机电技
术学院参加⾼等学校⾻⼲教师《数控铣床基本操作》⾼级研修班培训学,取到⾼级⼯证书,编写教材《⼯程⼒学与机械设计基础》、《Auto CAD 2004/2005应⽤基础教程》等,发表国家级专业论⽂⼀篇、省部级专业论⽂多篇,参与两项省级科研课题研究,能胜任《⼯程⼒学与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与CAD》、《数控编程与加⼯技术》及实训等多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

5、探索课程改⾰,成效显著
结合专业特点,对操作性强的《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机械图样绘制技术》等职业核⼼课程推⾏了“⼀体化”教学,《⼯程⼒学与机械设计基础》、《采掘机械》等课程进⾏了“项⽬课程”改⾰探索,增强了学⽣的学习兴趣,提⾼了学习效果。

2012年《⼯程⼒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评为煤炭⾏业优秀教材。

6、实⾏多证融通制度
学⽣在校学习期间,可取CAD证书、维修电⼯⾼级证书、维修钳⼯⾼级证书中的⾄少⼀种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7、努⼒培育专业特⾊
本专业是我校的特⾊专业和⼭西省特⾊专业,开办之初就明确了办学宗旨:所以定位⼗分准确,已形成特⾊如下:
(1)形成“141岗位主导式”⼈才培养模式和“半⼯半读”的教学模式特⾊。

(2)经过⼏轮改⾰已形成“企业专家和能⼯巧匠到校认教,专业教师下⼚矿提升”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突显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特⾊。

(3)形成“校内建⽣产型实习⼯⼚,校外建教学型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

(4)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充分体现与⾏业企业的对接、课程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群与岗位群对接;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与新⼯艺新技术对接、与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对接、核⼼能⼒的课程基本上实现⼀体化教学。

(5)形成以“煤矿机电技术应⽤”岗位群为主,“机械加⼯”岗位群为辅的宽泛的就业岗位群特⾊。

(6)建成“⼯艺齐全、系统完整、教学⽅便、全煤⼀流”井下采煤⼯作⾯实景巷道综合性校内实训基地。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双师型教师只占专业教师⼈数的44.4%,需进⼀步合理;
2、专业教学团队科研成果数量不⾜,有待进⼀步提⾼;
3、专职教师职称⽐例结构需进⼀步合理;
4、学⽣综合能⼒素质有待进⼀步提⾼。

五、整改⼯作思路
1、引进企业⼀线⼈才和产学研项⽬,让更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从⽽更好地进⾏专业改⾰和师资培训;
2、注重企业的⽂化和⼯作过程,推⼴企业认证制度,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素质员⼯,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作的⽆缝接轨。

3、以职业道德的养成为核⼼,构建“爱岗敬业、诚信严谨”的职业训导氛围。

4、加⼤吸引和培养⼈才的⼒度。

学校⼀⽅⾯制定了吸引⼈才的优惠政策。

另⼀⽅⾯为⾼层次专业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学习环境。

5、加⼤教师技能培训的⼒度。

学校每年利⽤国培、省培和校培计划,组织教师进⾏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专业教师的技能⽔平。

6、强化教师的⽣产实践能⼒。

学校每年要求所有专、兼任教师进⾏挂职锻炼。

六、整改措施
1、进⼀步提⾼教师科研⽔平,加强精品课程、实训课程教材的建设。

2、进⼀步提⾼聘请能⼯巧匠从事实践教学的⽐例,提⾼双师教师的⽐例,以达到评估要求指标。

3、进⼀步加⼤实践教学模式改⾰研究的⼒度。

4、加强校企双⽅在⾏业学会(协会)参与、就业资格准⼊制度的确⽴、校企产学研项⽬和技术开发等⽅⾯进⾏深度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