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 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 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 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 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 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 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 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 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 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 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 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 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作者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
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
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
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
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 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 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白色丁香代表着纯洁,紫色丁香代 表着高贵,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的象征,这正与有 追求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相一致的,他们彷徨、急忙、 凄清、惆怅、哀怨,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造就了他们美 丽高洁的品质,但同时也有无路可走的忧愁。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朗读作品,使学生了解《雨巷》这首
诗的格调; 2、联系当时社会背景,通过讲解,使学
生明白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画面,营造丁香氛围,让学生体
会丁香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课文分析
意象理解: 《雨巷》是首现当代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带有朦
胧色彩,《雨巷》中有一个执着的追求者“我”,这是 以作者为代表的有追求的知识青年的形象。他们在时代 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 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 《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地址的追 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但作者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 可以把《雨巷》理解为一曲理想的哀歌。
讨论交流: 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
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
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 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 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 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 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 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 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
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 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 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 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 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卞之琳(1910—2000),江 苏海门人。近代诗人、学者。 著有诗集《三秋集 》《鱼目 集》《十年诗草》和何其芳、 李广田并称“汉园三诗人”。
戴Hale Waihona Puke 舒故居戴望舒与夫人杨静 及子女合影
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 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的血腥屠杀,使 得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 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 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 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 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 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 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 文艺活动,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时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二、 分析意象特点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 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 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 戴望舒
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 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 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
(1905—— 1950)
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归纳小结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在断句中将 纷繁的思绪连在一起,形成渴望、孤独、惆怅 的诗境,同时象征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最大 的拓展空间。
《雨巷》还通过精心推敲的修辞,首尾重 叠和大量运用一个主题的各种变调等手段来表 现,打破了新格律的种种限制,为新诗的音节 开了新的道路。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 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三、分析意境特点
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 表还不曾休止”?
“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 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 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 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 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 的控诉。
一、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诗歌细节。
1、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他的家里都有哪些人?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试描绘小孩子的一个生活片段。
2、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可以描绘一下主人公一天的生活。 (2)他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3)人们是如何对待他的?
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 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 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 是景物)?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 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 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 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 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雨巷》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 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 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 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 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 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
第5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
作者简介
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
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
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
派诗歌。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
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 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 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白色丁香代表着纯洁,紫色丁香代 表着高贵,丁香是美丽、高洁、忧愁的象征,这正与有 追求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相一致的,他们彷徨、急忙、 凄清、惆怅、哀怨,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造就了他们美 丽高洁的品质,但同时也有无路可走的忧愁。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朗读作品,使学生了解《雨巷》这首
诗的格调; 2、联系当时社会背景,通过讲解,使学
生明白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运用画面,营造丁香氛围,让学生体
会丁香意象,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课文分析
意象理解: 《雨巷》是首现当代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带有朦
胧色彩,《雨巷》中有一个执着的追求者“我”,这是 以作者为代表的有追求的知识青年的形象。他们在时代 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 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 《雨巷》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地址的追 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 娘”。但作者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 可以把《雨巷》理解为一曲理想的哀歌。
讨论交流: 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
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
一首八行的诗歌,以瞬息的速度描绘了一个小 人物从童年到死亡的静态而缓慢的一生,充满 了感情。诗歌从孩童写起,似乎暗示着“寂寞” 与生俱来。长大后,日夜操劳,夜间也不得停 歇,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最后是 孤零零地去了,连生时的这份慰藉也不能带走。 诗歌把寂寞挖掘得如此之深。
本诗选取了“蝈蝈”“墓草”“夜明 表”这样几个意象,作为主人公活着 和死亡的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诉 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 突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卞之琳(1910—2000),江 苏海门人。近代诗人、学者。 著有诗集《三秋集 》《鱼目 集》《十年诗草》和何其芳、 李广田并称“汉园三诗人”。
戴Hale Waihona Puke 舒故居戴望舒与夫人杨静 及子女合影
创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 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的血腥屠杀,使 得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 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 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 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 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 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 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的 文艺活动,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3、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 (1)主人公是何原因导致死亡? (2)死亡时动作、眼神、心理是怎样的? (3)死亡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
二、 分析意象特点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 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 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 戴望舒
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 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 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
(1905—— 1950)
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归纳小结
《雨巷》共七节,每节六行,在断句中将 纷繁的思绪连在一起,形成渴望、孤独、惆怅 的诗境,同时象征的不确定性,给了读者最大 的拓展空间。
《雨巷》还通过精心推敲的修辞,首尾重 叠和大量运用一个主题的各种变调等手段来表 现,打破了新格律的种种限制,为新诗的音节 开了新的道路。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 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三、分析意境特点
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 表还不曾休止”?
“如今他死了三个小时,/夜明表还 不曾休止。”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 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 答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 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 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