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县龙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文科综合地理---精校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乡县龙泉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首月考文综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 ( )
A. 是按照综合指标划分的
B. 边界有实有虚
C. 属不同层次的区域
D. 相互间的区域特征差异较大
2. 下列有关四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区域光照充足而热量不足
B. 乙区域降水少但季节变化大
C. 丙区域河流长而流量变化小
D. 丁区域土层厚但土壤肥力低
3. 实时获取丙区域植被生长状况的信息,所应用的现代技术主要是()
A. GIS技术
B. RS技术
C. GPS技术
D. 数字地球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特征及地理信息技术。
【1题详解】
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的植被分布图。
图中四区域是以单一要素植被来划分的,属于均质区。
四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过渡区,没有明确的边界。
四区域内部特征具有相对一致性,而区域间差异较大。
【2题详解】
甲区域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光照和热量条件都非常充足。
乙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且季节变化不大;丙区域有著名的尼日尔河,因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故河流的流量变化明显。
丁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土层发育深厚,但因流水的冲刷和淋失以及植物的吸收,土壤中养分含量较少肥力较低。
【3题详解】
利用RS技术可迅速有效地获取地表植被信息。
沼泽是在多水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有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曾有“北大荒”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荒”由湿地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
A. 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
B. 主要粮食作物为冬小麦
C. 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一年两熟
D. 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5. 沼泽遭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有( )
A. 沼泽化、盐碱化面积扩大
B. 酸雨加重,土地荒漠化加剧
C. 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上升
D. 气候恶化,生态环境破坏
【答案】4. D 5. D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详解】
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粮食作物主要为春小麦,一年一熟,单产较低,但是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现在沼泽地破坏严重,我们要对沼泽地进行保护,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5题详解】
沼泽有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一旦破坏,生态环境就有可能恶化,生态环境破坏。
D正确。
【考点定位】沼泽地的开发与保护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下面小题。
6. 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7. 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
④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6. B 7. B
【解析】
试题分析:
【6题详解】
我国荒漠化面积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主要的外力成因是风蚀,我国的黄土高原,南方的低山丘陵地区,降水较多,主要的外力成因是水蚀;A对,B错;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图的荒漠化与人为工矿建设和交通建设相关,C对;松嫩平原的西部为内蒙古高原,气候干旱,主要为风蚀作用,D对;故答案选B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降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植被破坏。
云贵高原水土严重的原因是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植被破坏。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荒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名师点睛】我国黄米花的主要类型:
一、风蚀荒漠化
风蚀荒漠化是指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部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原非沙漠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及土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的环境退化过程。
风蚀荒漠化也称沙质荒漠化(沙漠化),是在所有荒漠化类型中占据土地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沙尘暴是一种在风蚀荒漠化分布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是衡量一个地区荒漠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形成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
沙尘暴在我国境内的源地主要位于西北地区及内蒙古的西部、中东部,与我国风蚀荒漠化的分布地区基本一致。
二、水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是指在地貌、植物、水文、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影响下主要由水蚀作用造成的荒漠化,其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一些河流的中、上游及一些山脉的山麓。
依地质背景之不同,水蚀荒漠化可分为土漠化和岩漠化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北方中部黄土高原地区、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南侧的黄土分布区等,后者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北部、辽宁西北部的基岩山区。
属于土质荒漠化的红色荒漠化(红漠化)是指我国南方的红壤丘陵区在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被流水侵蚀而形成的以地表出现劣地为标志的严重土地退化。
由于地表的红壤已被暴雨重刷殆尽,地面的红色母岩已完全裸露,红漠化严重的地区寸草不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丘陵”。
三、盐渍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高温干燥、蒸发强烈,土壤中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作用微弱,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土地的过程。
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地连片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壤惟有依靠地表水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而如果人类采取的灌溉措施不合理,再加上蒸发强烈,这些地区就极易出现地表盐分的积累。
四、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指在昼夜或季节温差较大的地区,在气候变异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出现结构被破坏或质量下降,造成植被减少,土壤退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冻融荒漠化是我国温度较低的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类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独特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青藏高原具备了冻融荒漠化形成、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条件,而较大面积的冻融荒漠化土地又给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五、喀斯特荒漠化
驾齐驱的三大生态灾害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其中贵州省的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
在石漠化分布区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较低,人、畜饮水困难,泥石流、滑坡等地址灾害常发生,生活和条件十分恶劣。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8.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9.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附近的交错带不会出现的现象是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D对。
可能会出现自然植被退化、风力侵蚀加强、地下水流向绿洲区等现象,A、B、C错。
【9题详解】
“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会影响绿洲发展,A错。
区域水资源缺乏,不适宜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
业,B错。
森林耗水量大,不能在荒漠区植树造林,C错。
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山西省“六五”期间围绕能源开采,构成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电─钢④煤─铁─钢⑤煤─气─液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⑤
11. 山西省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 煤炭的露天开采
B. 矿区道路的铺设排弃大量土石
C. 井矿巷道的建设
D. 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答案】10. C 11.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仔细解读图表内容即可。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山西省从“六五”期间围绕能源开采,构造的产业链是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
故C正确。
【11题详解】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近年来,山西省不断转变产业结构模式,由原来的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等重工业为主的结构,因此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了山西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故D正确。
【点睛】第二小题注意题干要求“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议,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1)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M处附近的河流从
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冬春季节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加之风力强劲,风把河床中的沙吹向岸边并在岸边堆积下在形成沙丘。
(2)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与其所处位置、盛行风向、地形特征有关;图示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H县所在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明显,加剧的风势。
(3)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不论赞同哪个观点,只要理由充分都可。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要强调风强、沙尘多、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有丰富的沙源;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山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促进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要从风季短、水土流失治理好转、地形等影响方面分析: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减少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成因及对区域环境影响。
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冬春季节枯水季节河床裸露,加之风力强劲,风把河床中的沙吹向岸边并在岸边堆积下在形成沙丘。
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与其所处位置、盛行风向、地形特征有关。
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的讨论是开放性的题目,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赞同的理由要强调风强、沙尘多、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不赞同的理由要从风季短、水土流失治理好转、地形等影响方面分析。
13.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小兴安岭经过60多年高强度开发,可采成熟林资源接近枯竭,林区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材料二经过10小时的奋力扑救,截至2016年5月18日23时50分,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林林场森林大火外围明火全部扑灭,火场转入看守清理阶段。
(1)森林火灾是导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之一,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多发生于(季节),原因;监测森林火灾的技术手段为。
(2)除森林火灾外,导致东北地区森林资源破坏的原因还可能包括哪些方面?
(3)大面积天然森林破坏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大兴安岭地区要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春季春季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遥感技术
(2)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等。
(答出三点即可)
(3)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等;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物种减少。
(答出三点即可)
(4)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对木材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发展绿色食品、医药和特色养殖业;培育和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地的压力;加强林区建设与管理。
(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1)干旱少雨和大风天气有利于火灾的形成和发展;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少,且多大风天气,易发生火灾。
对灾害的监测主要利用遥感技术。
(2)森林资源的破坏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致。
包括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居民烧柴;不合理的采伐方式等。
(3)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等作用;森林被砍伐会使它所具有的各种生态功能丧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4)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障林业资源的不断更新,又要想方设法提高林区人们的经济收入,以便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
因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应从合理采伐、采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对林产品进行深加工、发展旅游业以及加强森林管理等方面思考。
14.读图,回答有关该地区问题
(1)简析该地发展农业优越的气候条件。
(2)简述该地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
【答案】(1)地处暖温带,夏季热量充足,晴天多,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
日温差大,利于农作物有机质积累。
(2)人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地表积累。
自然:地处干旱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解析】
【详解】(1)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
图中地区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因此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地处暖温带,夏季炎热,热量充足。
(2)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因素;人为原因表现为不合理的灌溉、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浸等。
图示地区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干旱,夏季气温高,冬春季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农业生产过程中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地表积累。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