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学习指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学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生态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重点)
(二)农业生态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次重点)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农业生态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重点)
1、农业生态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

从全球范围看:
(1)污染严重(2)臭氧耗竭(3)气候变化(4)水污染加剧(5)土地退化和沙漠化(6)森林面积大幅减少(7)物种逐渐消失(8)海洋环境恶(9)有毒化学品、危险废物和人为灾害猛增。

就我国情况看:
(1)水土流失面积大于治理面积(2)北方、南方沙漠化严重(3)草原退化、碱化、沙化(4)工业三废污染恶化(5)水资源浪费严重(6)耕地大量流失
(二)农业生态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次重点)
1、农业生态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1)边缘学科的性质(2)农业生态经济学属经济学范畴(3)农业生态经济学属广义经济学(4)农业生态经济学属于综观经济学
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地域性和实用性(4)战略性(5)普遍性
2、农业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生态现象;经济对象;生态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经济如何作用于生态。

任务:
(1)根据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起不同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2)在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生态经济评价,提示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经济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提供依据,使人类能获得最佳的持续效益。

(3)分析和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农业生产系统的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4)研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

(5)对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6)与其学科配合,分析研究改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化技术体系。

(7)搞好农业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第二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一般)
(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特点(重点)
(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一般理论(一般)
(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点)
(五)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次重点)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一般)
l、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它在一定区域内,利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人类需求建立合理的结构,通过一定输入输出关系与能量转化物质循环,进行农业生产的综合体系。

2、农业经济系统的概念。

指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持和保证系统,是对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经济因素的系统总括,也是对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增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经济手段、经济措施、经济行为的系统总括。

3、农业生态系统基本特征。

(1)整体性:①结构有序②反应连锁③反馈调节
(2)差异性
(3)阶段性
4、农业经济系统的功能。

(1)经济功能(2)技术功能(3)资源、环境和生态功能
(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特点(重点)
1、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概念。

就是在人类作用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生态、经济、技术融和为一体的,具有特定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的复合系统。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济因素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运动的影响。

(1)经济政策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干预。

(2)经济决策特别是宏观的战略决策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3)经济手段,包括作为调节手段的经济杠杆和各种直接的经济措施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4)经济管理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3、技术因素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总体运动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作用。

(2)农业技术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作用。

(3)农业布局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4)乡镇企业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

4、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点。

(1)生态与经济的统一性
(2)系统的开放性
(3)系统的复杂性
(4)系统的多目标性
(5)系统的可控性
(6)系统时空维上的差异性
(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一般理论(一般)
1、农业生态绎济系统内在规律。

(1)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规律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4)非平衡定向演替规律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作用机制。

(1)互为反馈的作用机制
(2)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机制
(3)延缓反馈和速变反馈机制
(4)相关机制
(四)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成分包括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技术系统三部分,其构成关系及结合方式便成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结构。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1)有序特征(2)立体特征(3)整体性特征(4)层次特征(5)稳定性和变动性
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形式。

(1)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总体结构:①生态结构②经济结构③技术结构(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主体结构与基础结构:①农、林、牧、渔相结合的结构是整个总体结构的主体②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基础
(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三种形态:①形态结构②数量关系结构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与结构
4、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1)物质循环(2)能量流动(3)价值流动(4)信息传递
(五)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次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设计的特点、原则。

(1)特点:它涉及农村经济、生态、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的全方位的优化问题,并以生态、技术和经济系统的综合优化为重点。

同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替进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因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则具有动态性。

另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不是实现单一目标的优化,而是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多目标同时优化和协调。

因而,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的协调与配合。

(2)原则:①系统整体性原则②综合性原则③循环性原则④递进性原则⑤因地制宜原则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⑦资源开发与保护同步的原则
第三章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概述(重点)
(二)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次重点)
(三)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重点)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概述(重点)
1、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

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同时产生的农业生态效益和农业
经济效益的综合和统一。

2、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组成。

(1)生态效益:①环境效益②资源效益③内部生态效益
(2)技术效益
(3)经济效益:①经营效益②结构效益③规模效益④配置效益
(二)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次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1)生态效益指标:①光能利用率②森林覆盖率③水土流失量变化率④系统抗灾能力⑤土壤有机质上升率⑥全员发病率
(2)经济效益指标:①成本利用率②系统年人均总产值与净收及其增长率③经济效率④投资总收益率⑤系统人均主要农产品占有量
(3)社会效益指标:①农产品商品率②系统商品化程度③平均每个力供养人口数④人体热能满足程度⑤人均绿地(娱乐区)面积⑥自然保护区占土地总面积之比率⑦景观或旅游资源的保护程度
(4)农、世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指标:①光能利用率增长率②能量投入产出比③可再生资源的资源再生系数④吨粮水土流失量⑤有机物质资源有效利用率⑥单位投资增加森林覆盖率数量
2、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原则。

(1)高生产力、低物(能)耗、产品优质原则
(2)自然资源的最优利用原则
(3)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系统风险最少原则
(4)当前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和长远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使当前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服从于长远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3、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法。

这种评价方法根据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而成。

具体计算可分四步进行:(1)某年数值为基数,求出各年的农作物光能利用率、森林覆盖率、草场载畜量、渔场捕捞强度、水土流失率、土壤有机质含量、能量投稿产出比、营养物质(如氮素)平衡等生态平衡指标的指数。

(2)求出这几项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作为生态平衡综合指数。

(3)从投人、产出、人口增长三个方面设置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4)生态平衡综合指数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出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三)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途径(重点)
1、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微观调控与宏观管理。

(1)微观调控:①生态途径②技术途径:物理调控、化学调控、生物调控③经济途径④对各种可再生的生物资源实行增殖资源永续利用⑤对可循环再生(用)的环境资源充分利用
(2)宏观管理:
①要加强整个国民经济和农业部门内部的计划经济、综合平衡和管理工作
②要努力建立起一种合理的生态经济管理体制,使自然资源的使用者在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的同时,又注意保护秘使用的自然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
③要加强各种经济杠杆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配合利用,使局部利益和
整体利益相统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④要加强立法工作,以便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
第四章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重点)
(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次重点)
(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重点)
1、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

(1)高的生产力(2)稳定性(3)连续性(4)剩余性(5)多维性(6)开放有序性(7)自理性(8)动态平衡性(9)地域性(10)目的性(目标性)
2、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立的含义。

初建和重建。

3、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立的内容。

(1)系统的空间配置:①平面配置,主要是在一定生态区域内的土地平面上对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各组分或种群进行合理配置②立体配置,包括生产上立体配置和产业上的立体配置。

(2)系统的时间配置:一是合理配置生产项目(如轮作、套种制度的建立),以延长资源的利用时问;二是通过技术的或工程措施改变某些限制因子,提高单位时间内系统的输出。

(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评价(次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含义与原则。

(1)含义:主要是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进行评定和估价,以便更好地干预、调节、管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以提高系统的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

(2)原则:①全面性与整体性原则②因地制宜原则③动、静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内容。

(1)结构评价:
①生态结构评价:主要考察系统的种群结构、形态结构、食物链结构。

②经济结构评价:主要分析系统内的经济产业结构的比例状况,以反映各行业部门之间是否协调发展。

③技术结构评价:主要分析农业生产中所采用的不同层次不同各类的技术措施及其结合方式,反映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结合状况。

(2)功能评价: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因素之间各种生态和经济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计算和分析。

(3)效益评价:系统功能对外部环境及其系统内子系统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

(三)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一般)
l、设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的原则。

(1)全面性(2)可比性(3)客观性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的组成。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由结构指标体系、功能指标体系及效益指标体系组成。

第五章农业生态经济管理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生态经济管理的现状(一般)
(二)农业生态经济管理的目标原则及内容(重点)
(三)农业生态经济管理对策(重点)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农业生态经济管理的现状(一般)
l、农业生态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①农业人口增长的冲击②庸俗的贪利行为的冲击③短期决策行为④农业决策者、经营者素质滞后的冲击
(2) 农业生态经济管理面临的两难决策:①增长与极限的冲突②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冲突③理想与现实的冲突④平衡与非平衡的冲突⑤生态价值观念与生态价值实现的冲突
(二)农业生态经济管理的目标原则及内容(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管理的目标。

(1)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高效与集约:①高效与集约的生态管理目标②高效与集约的社会管理目标③高效与集约的经济管理目标
(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与和谐:①生态产业、行业结构与非生态产业、行业结构的协调与和谐②农业现代化科技措施与生态效果的协调与和谐③高产与优质目标的协调与和谐④农村非农化进程与土地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⑤乡镇企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与进化
2、农业生态经济管理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要素互补原则
(3)适度原则
(4)效率原则
3、农业生态经济管理内容。

(1) 农业资源与环境的生态经济管理
(2) 农业开发与建设的生态经济管理
(3) 农业经营决策及操作的生态经济管理
(4) 农业产品及其后果的生态经济管理
(三)农业生态经济管理对策(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宏观管理对策。

(1)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行经济补偿制度:①要增加生态资源的建没和保护方面的投资②建立生态资源的评价系统,来反映经济政策对生态资源的影响③通过经济杠杆刺激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和部门的发展
(2)加强法制建设
(3)将生态资源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实行计划管理:①要
进行资源数量的清查②要建立和健全生态经济综合指标体系
(4)改革现行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实行系统归口管理
(5)积极开展生态经济的技术对策的研究、推广运用新技术
第六章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与规划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必要性和原则(重点)
(二)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次重点)
(三)农业生态经济区的划分(重点)
(四)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技术路线(一般)
(五)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次重点)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必要性和原则(重点)
1.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概念。

从重视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发展至愈来愈重视从整体上对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研究;它是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诸要素的总体角度,分析农业区域分异规律,按区内相似性和区间相异性来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

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各个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电、潜力、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充分利用各区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挥优势,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市场优势,提出农业和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为区域穿凿发展,因地制宜规划和科学管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提供依据。

2、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必要性。

(1) 发挥区域生态经济优势需要
(2 )区域调整生态经济结构的需要
(3) 实施区域农业与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措施的需要
(4) 补充和完善区域生态经济规划理论的需要
(5) 制定农业生产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的需要
3、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原则。

(1) 生态经济特征区域内的相似性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原则
(2) 区域内农业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及战略决策的相似性原则
(3) 生态经济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原则
(4) 行政区划适当完整性原则
(二)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次重点)
l、农业资源经济理论
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不仅要对各地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的实际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评价其优势和潜力以及劣势,而且要从区域资源挤入与产出关系研究资源的增殖效应,这就必须以农业资源经济理论为指导。

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业资源经济的核心,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点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时,必须重视各项资源之间的合理配合,以便发挥资源整体的最大功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增殖。

从农业生产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讲,农业资源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时空分布都存在不平衡性。

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必须贯彻因地制宜、永续利用、高效利用和节约利用与整治、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因此应加强资源管理,采用集约化的技术来替代资源的投人,开拓资源利用的新途径,对
其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2、农业资源配置理沦。

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广义上讲,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依据市场的价格规律,供求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有限的资源在地域空间上和时间上合理布局,实现农业资源投人产出效益的最大化;从狭义上讲,农业资源配置是指各产业部门之间与产品之间合理组织、分配所拥有的各项农业资源,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

两种意义上的农业资源配置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

3、农业生态经济理论。

农业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统一体。

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来看,农业生产配置的主要使命,是在一定的经济目标下,研究物质和能龟在农业产业各部门之间和区域环境之间的有效转化和循环过程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投放。

(三)农业生态经济区的划分(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区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是指农业生产特征类似且空间联系密切的地区,即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类似的条件、特征和发展方面的一定区域。

(2)特征:①生产空间的地域性②产业布局的复杂性③生产结构的多样性
2、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体系。

农业生态经济区划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1)农业单一生态或经济要素区划(2)农业生态、经济、社会单相区划(3)农业生态经济综合区划
3、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指标体系。

(1)重在选择主指标(2)探索生态经济的综合指标
4、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主要内容。

(1)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历史沿革
(2) 区域内农业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3) 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综合评价
(4)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建设发展方向、途径和主要措施
(5) 分析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农业生态经济区的划分
(四)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技术路线(一般)
l、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技术路线。

农业生态经济区划在程序上可分为调查、分析、预测、综合分区四个阶段。

采用的主要手段有:深入调查研究,提交调查报告;编制生态资源目录,绘制生态图,作为区划的依据;对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在综合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区划。

(五)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次重点)
1、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含义。

生态经济规划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农业生态经济说是生态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实践形式,是生态经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出发点。

2、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原则。

(1) 系统各部门相互协调与补充的整体原则,既要求整体功能最大,又要求
兼顾部门功能的发挥。

(2) 生态经济结构与功能完整性原则,亦即区域产业结构与资源状况相互协调,产业结构分层次优化原则。

(3) 保持区域生命力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4) 确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亦即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性和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原则。

(5) 树立市场导向观念,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原则。

(6) 坚持生态经济位空间最大化原则,避免生态经济位的重叠。

(7) 坚持技术进步的原则,通过技术和生产要素的创新,保证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8)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景观效益、环境效益并重和队调统一的原则。

3、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技术路线。

规划所采取的技术路线,是在生态经济理沦指导下,从最低层次的规划人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依据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原理,协调各层次的关系,使其处于较优状态,编制子系统规划,进而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协调,编制总体规划。

第七章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概述(次重点)
(二)可持续农业与中国的生态农业(次重点)
(三)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及对策(重点)
二、本章学习提要
(一)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概述(次重点)
l、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确保食物安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维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协调平衡的农业经济、技术、生态系统和健全繁荣的社会系统,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标志。

(1) 农业资源环境合理、有效和持续利用。

(2) 农业生产结构的协调发展,农业基础作用充分发挥。

(3) 农业生产地区布局的合理化,农业区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4) 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高效、有序循环和协调发展。

(5)取得最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并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结构功能最大。

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持续性分析。

(1) 经济持续性。

(2) 生态持续性。

(3) 社会持续性。

(二)可持续农业与中国的生态农业(次重点)
l、可持续农业涵义。

可持续农业是指这样一种农业:“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当今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

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