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的“软肋”和“硬伤”

合集下载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外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地位的提升,外交作为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首先,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各种利益冲突和安全挑战层出不穷,中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战略机智和应对能力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其次,中国与许多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与邻国的关系,这也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三,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关系也在不断的挑战,在部分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如贸易战等问题,因此,如何维护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成为了外交的一项挑战。

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外交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第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和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参与者。

这也使得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

第二,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外交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新型国际关系等,这些倡议引领着国际关系的变革,使得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三,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大国外交中的中流砥柱,通过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面对这些挑战和机遇,中国外交需要做出一系列的应对。

首先,中国必须坚持以和平发展为基本方针,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冲突问题上,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采取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协商。

其次,中国需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减少产生误解和不信任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建立健全的多边贸易体系,通过贸易和技术的合作,加快实现创新、协作和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外交需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总之,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和广阔的机遇。

通过积极开展各种外交合作和倡议,中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世界舞台上不断提高,塑造了积极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为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与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外交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外交政策正在经历着转变,并且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将分析全球化时代下中国外交的挑战和机遇,并探讨中国外交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挑战1.地区冲突与安全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地区冲突与安全问题成为了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着众多的潜在冲突和安全威胁,例如南海、台湾、朝鲜半岛等地区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安全和稳定,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严峻考验。

2.贸易战与经济挑战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然而,近年来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升级,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中国需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保护自身利益,并寻求更广泛的经济合作。

3.国际舆论与声誉挑战中国在国际舆论上面临着一些挑战,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和民主制度提出批评。

这对中国的国际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中国外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机遇1.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加强与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2.多边合作的机遇随着国际关系的多极化和全球治理结构的变革,多边合作成为全球治理的主流趋势。

中国作为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并推动多边合作的进程。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合作机制,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创造了机遇。

3.软实力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中国的软实力不断增强。

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方面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影响力。

中国利用自身的软实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为中国外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未来发展方向1.积极应对地区安全挑战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周边地区的安全挑战,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妥善处理领土争端和海洋争端。

浅谈新中国外交谈判的艰难历程

浅谈新中国外交谈判的艰难历程

浅谈新中国外交谈判的艰难历程新中国诞生后面临着得到世界的承认与建交的难题,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历尽艰辛,克服重重苦难,巧妙地处理外国旧使领馆的问题,灵活地解决建交活动中的意见分歧,经过不懈的努力、鞠躬精粹的奉献,为新中国的外交谈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新中国外交谈判困境与机遇一个中国谈判艺术奉献精神1949年10月1日,一个全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

这个历经了无数苦难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但它在得到世界认可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艰辛呢。

近日阅读了《新中国外交谈判》一书,感受颇深,尽书如下,略表吾意。

一、外交困境与机遇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方面可算是山穷水尽,困难重重。

在国际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可谓困难重重。

在外交活动中,一些国家还是无法放下与蒋介石集团的旧交,左顾右盼,墙头草风吹两边倒,亦或鱼与熊掌都想兼得,面对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想放弃建交的机会,而在蒋介石集团那里的既得利益也不愿放下,还有一些国家持观望的态度,如英、法等国。

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不甘心在蒋介石那里的巨大“投资”,试图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麻烦,以此减少他们曾经的“投入”,从而达到干涉中国内政,控制东亚的目的。

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尤其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独立;在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一切的工作都迫在眉睫,而且困难重重,充满变数,但这一切也为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对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仔细研究了新的外交政策,以强硬的态度,巧妙的外交谈判艺术,为新中国外交活动打开了全新的局面,奠定了新中国外交谈判的基本方向。

九一八中国政府的外交失策与被动局面

九一八中国政府的外交失策与被动局面

九一八中国政府的外交失策与被动局面近年来,九一八事件在中国以及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沉重的心理和物质负担。

然而,在面对这一事件时,中国政府的外交策略和处理方式却存在着失误,致使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陷入被动局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政府在九一八事件后的外交较劲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被动局面。

当时,日本侵略者以各种手段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这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产生了严重威胁。

然而,中国政府在采取行动时显得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立场,导致无力回击日本的侵略行为。

这种被动地位不仅让中国政府在九一八事件中失去了主动权,更为日本侵略者的后续行动埋下了伏笔。

其次,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失策加剧了被动局面的形成。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包括美英等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中国政府却未能充分利用国际社会的关注度来争取支持和援助,使得中国面临着外部力量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冷漠态度和不作为。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外交层面上的诉求和行动也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使得外交手段的运用存在明显的失误和不足,造成中国外交政策的失败。

此外,中国政府对内对外的信息传播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也为外交失策和被动局面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在九一八事件中,中国政府未能做到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向国内外传递相关信息和对事件的处理措施,导致舆论的混乱和世界舆论对中国的误解。

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严重削弱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声誉,使中国更加陷入了外交的被动和困境。

最后,九一八事件对中国政府的外交机构的考验也显而易见。

在面对这一严重的国际安全事件时,中国政府的外交部门在应对措施和战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在九一八事件后的外交斗争中,中国政府外交战线的弱点和不足进一步暴露出来,从而削弱了中国政府的外交谈判力和协商效果。

综上所述,九一八中国政府的外交失策与被动局面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近代史 浅谈屈辱外交

中国近代史 浅谈屈辱外交

中国近代屈辱外交—从闭关锁国和当权者的软弱看其必然性近代中国外交总的来说是一段屈辱的外交,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到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不能收回山东的主权,甚至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国在压力下失去外蒙古。

几十年来外加对于中国来说几乎就是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用大量的白银土地满足侵略者的贪婪,用屈辱的妥协证明当权者的胆小怕事。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封建时代世界绝对的霸主,到十九世纪的巨大肥肉,资本主义赶超中国只用了不到100年,从工业革命后,闭关锁国的中国开始慢慢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距离。

弱国无外交,十八世纪前接受各国进贡的大国,在各种事务上有绝对霸主地位的中国,开始失去了她的地位,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瓜分的肥肉,甚至弹丸之地的日本,也开始侵略它从前的主子。

这一切的原因要从闭关锁国开始说起。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作为一个封建主义国家,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达到了高峰,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满足了整个国家的需要,同时作为世界第一大封建主义国家,中国的地位达到是巅峰。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的当权者,从康熙开始就产生了一种思想,中国不需要和世界交流,即使交流对方也应该是附属国的身份,这种思想延续到了顺治时期。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大国几乎断绝了和世界的联系,就这样,在西方国家进行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然安于现状,自己自足,很少和别的国家联系,即使少数的西方国家尝试和中国进行贸易,也都没有成功。

于是清朝当权者的这种自大的行为,注定了近代中国外交的失败。

由于闭关锁国,中国失去了和资本主义世界抗争的能力,在他们尝试和中国进行外交的时候,中国的自大使得中国失去了迅速发展的机会,当列强对贸易不满,开始侵占中国的时候,中国没有能力进行反侵略,造成了近代中国很耻辱的外交。

自大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代中国屈辱历史的必须条件之一。

除了自大,另一种性格也注定了中国近代必然是一段屈辱的历史,那便是胆小怕事,当权者软弱无能。

新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新形势下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世界经济温和复苏,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根本解决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

如今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势头进一步明显,主要工业国家均出现了正增长。

但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走上正轨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很不均衡。

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增长强劲;主要发达国家中总体保持了复苏势头,但是面临后危机时期的结构调整,很难快速实现稳定的增长。

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份量,其经济恢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经济的恢复。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

其一,发达国家普遍面临高财政赤字风险,这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因素。

其二,主要发达国家的失业率高。

其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三)是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兴未艾,但引发危机的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乃大势所趋,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

但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远未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质性进展。

由于其涉及到改革成本的分担和传统主导大国的既得利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分歧。

(四)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外交十大难题读书笔记

中国外交十大难题读书笔记

中国外交十大难题读书笔记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中国外交十大难题读书笔记的背景和目的
2.概述十大难题的具体内容
3.分析十大难题的影响和挑战
4.总结中国外交在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向
正文
中国外交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和难题。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其中的十大难题,并尝试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十大难题的具体内容。

它们包括:中美贸易摩擦、南海争端、朝鲜半岛局势、中印边界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新冠疫情下的外交困境以及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和外交战略。

这些难题的存在,无疑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不仅阻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也对中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例如,中美贸易摩擦和南海争端使得中国在与美国的关系中处于被动,需要不断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和挑战;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印边界问题则直接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安全稳定;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则涉及到中国如何平衡自身利益和国际责任,如何处理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

然而,挑战也意味着机遇。

面对这些难题,中国外交需要找到新的解决方向。

一方面,我们需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深化改革,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

谈当前中国外交难题与出路

谈当前中国外交难题与出路

谈当前中国外交难题与出路姓名:孙博班级:10211930学号:自动化2010211408班摘要:中国的崛起让各个大国心存疑虑,随之而来的便是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对中国实施的制约,中国在面临多少来自周边的威胁,对待这些问题又将采取怎样的态度,又将采取怎样的外交策略,中国能否在大国博弈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关键字:周边安全周边形势美国亚太政策中国发展正文: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上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所以总的来说,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中国也在国际事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

中国在积极发展国内经济的同时,也要展望未来几十年的国际形势,以及与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关系,做到以不变应万变,始终在国际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

说到中国的外交,中国周边的安全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总体来讲目前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前一段时间在我国周边出现了一系列军事演习,我国和周边一些国家发生了争端、冲突,甚至出了战略僵持局面,我国周边安全遇到的挑战也是近年来前所未有的。

简单来讲,由于美国挑唆周边国家与我国的矛盾,使我国周边安全压力增大,面临双重压力。

一是崛起的压力,我国快速发展必然受到霸权国家的压制。

二是战略两难选择,面对周边一些国家跟我国的领土冲突、海洋权益冲突,我们该怎么办?不能破坏有好外交关系的同时,又能很好的确保自己不受侵犯,这是中国近几年乃至未来几十年都将面临的重要难题。

下面从以下几个变化研究中国目前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外交关系:变化一:巨大的雁型阴影出现在亚洲美国借道双边同盟重返亚洲,在地区安全秩序上试图构造“雁型安全模式”。

美国重返亚洲加大了周边国家对我国的离心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有所减弱,使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了复杂的不利因素。

目前在亚洲正形成一个新的“雁型模式”1,即以美国为领头雁的“雁型安全模式”。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与教训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与教训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与教训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人民的痛楚。

这次事变发生在1931年的九月十八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失误。

本文将从外交角度分析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并探讨其中的教训。

首先,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之一是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失误。

在事变之前,中国政府过于依赖外交手段来解决与日本的矛盾,而忽视了军事准备。

中国政府在处理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时,过于妥协,没有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种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还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

中国政府没有正确预测到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意识到日本的侵略行为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中国政府过于依赖国际社会的支持,忽视了自身的力量和实力。

这种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下降,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和援助。

此外,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还表现在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手段上。

中国政府在与日本的外交谈判中过于妥协,没有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

中国政府在与日本的谈判中没有明确的底线,导致日本得以继续侵略中国领土。

中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中的软弱态度让日本看到了中国的软肋,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教训。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外交政策,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不轻易妥协。

中国政府应该意识到外交手段的局限性,充分重视军事准备,保证国家的安全。

其次,中国政府应该正确判断国际形势,不依赖国际社会的支持,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实力。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国际形势的研究和分析,及时调整外交策略。

最后,中国政府应该在外交谈判中保持坚定的立场,明确底线,不轻易妥协。

中国政府应该学会利用外交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国的压力和要求。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沉重的教训,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

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主要挑战当前国际局势众所周知,在当今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似乎也变得甚为微妙,有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但总体看来,仍是以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洲诸国为主轴,在历史和国际竞争的舞台上,任何两国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角逐与对垒。

而在如今以经济金融市场为核心利益的主流经济时代,只有在发展了强大的经济实体与商业网络之后,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使自己立于强国之林!就意识形态、社会体制而言,中国目前仍处于转型期,相当于落后世界先进主流50年。

但是这种逐渐形成的并且正在完善的社会体制一旦崩溃,势必将动乱频仍,民不聊生。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为韬晦策略,而在目前形势之下,已转为主动突围。

对当前的中国而言,最大的国际问题莫过于台湾和朝鲜问题。

台海局势,关乎世界格局,牵涉中、美、日、俄世界各极,这也是中国和平统一的关键关口。

而对中国台湾的回归有极大异议和阻力的无疑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与台湾“渊源”颇深,单在目前的局势下,大家都在观察对方的举动,以伺机获得主动。

恰恰中国与日本在东海问题上也是纠葛不休,另外,日本首脑“拜鬼”也时常引发中国民众被屠杀时留下的伤痛。

那么,现任日本信任首相安倍是否将依照自己的承诺不再参拜“神社”,是否有与中国修好之意,中日真能合作开发东海能源吗?台湾问题在好的发展趋势之下日本还会如此干涉吗?我们均不得而知,更有待观察。

在美国与欧洲诸国看似亲密的关系渐行渐远时,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向中国靠近,欧洲援华政策便是最好的例证。

他们希望中国变,但是不宜过激,以免引起社会动荡。

社会稳定了,也就稳住了欧洲人对中国大片市场的幻想。

因此,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稳定。

如果中国的改革不稳定,引起了社会动荡,它所有的投资可能全都泡汤。

而保持社会稳定,也正是中国目前正在努力的方向,中欧在将来的合作中一定会走向好的趋势!虽说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离最强还有一定的差距。

论中国外交的失败

论中国外交的失败

论中国外交的失败张应帅 312101010342(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文津校区芜湖 24100)摘要: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们为了进一步地取得战后利益,在1919年于巴黎举行了巴黎和会。

表面上这是一场为了解决一战后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为了战争后国际和平发展的会议,实则这是一场一战后战胜国的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却被列强们一再欺压,最终爆发了五四运动,国人又一次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们。

关键词:弱国;利益链;爱国主义;反抗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没有得到战胜国所享有的权利,不仅如此,还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压迫欺凌。

这是中国国人所不能忍受的,面对西方列强的咄咄逼人,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抗的道路,开始了为保护国土主权的抗争。

一,弱国无外交,在这场分赃会议中中国注定是鱼肉自从清末列强们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就开始了一场瓜分中国的行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从封建主义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后清王朝灭亡,由孙中山领导的一场革命,使的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纪元。

然而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中国依然处于一种国弱民贫的状态,整个国家依然处于一种旧伤未愈的状态。

伴随着一战的爆发,在这场全球的战争中,中国也参与了战斗,最终中国胜利了,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与了1919年的巴黎和会,然而原本给中国代表团的五个席位到最后却减少到了两个。

最终由顾维钧为代表参与了这场会议,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

“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1],在这场分赃会议中,列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牺牲中国,把原本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竟然无耻的交给日本。

日本居然也拿出所谓的“协议”,来证实自己在山东的权益。

虽然这些无理的的协议根本不可能成立,然而中国在当时的国际地位,注定成为牺牲品。

“落后就要挨打”[2],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列强的剥削,和本国的不安定因素的困扰,使得中国一再落后于其他国家。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状况下,中国作为弱国,只能备受欺凌。

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一)跨界民族矛盾升温,外部因素凸显,中国国内外交困难重重。

从08年西藏拉萨3.14烧伤打砸事件,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烧伤打砸事件开始,中国国内民族矛盾、民族骚乱频频上演。

再到近期13年3.15“疆独分子”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13年5.6“疆独分子”广州火车站砍人事件,中国国内民族分裂主义越发厉害,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民众恐慌。

为此,习总书记明确指示,处理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刻不容缓。

烧伤打砸事件、砍人事件表明,一方面与中国国内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内部矛盾有关。

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当前的民族分裂主义和以往的民族分裂主义不同,这些恐怖事件与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甚嚣尘上的全球背景有关。

因而这是摆在中国对内外交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中美关系持续周旋,主权纠纷“引爆点”多,中国国际外交困难重重。

1、中美战略互疑,中美关系最具挑战,中美外交困难重重。

当前中美关系仍旧处于争吵——缓和——再争吵——再缓和的周期性波动状态,但不是死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并处于一个新的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

中美之间的问题是在于两个方面引发的美国战略重点东移的调整,一是因2008年金融风暴引发的经济危机冲击下,美国的发展受到重挫,相对优势进一步缩小,其领导世界的信心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而中国与新兴发展中大国全体崛起,中国崛起的速度不断加快,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二是国际制度出现新变化,并伴随国际体系结构性权利变化的出现,这些新变化对美国这个传统大国现有权势产生冲击,担心既有地位的丧失,进而想方设法延缓或阻止新型大国的崛起。

2、中国与周边国家主权纠纷“引爆点”多,安全形势复杂多样,外交困难重重。

近年来,中国周边的陆上主权安全形势并非完全平静。

中印两国边境局势一度紧张,以海洋为新的争夺重点的主权纠纷日益涌现。

这是中国外交永远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与挑战。

弱国有外交

弱国有外交

弱国有外交“弱国无外交”是1945年民国时期第一任外交总长陆徽祥总结一生外交经历的感慨,后来为许多人所用,致使一谈到中国近代史的外交就是“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其实提起陆徽祥,不能不想起一个人——顾维钧。

在巴黎和会上,大国暗中操纵,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反而欲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交给日本。

当时陆徽祥称病没有出席,其他三名外交成员对此措不及防,而只有顾维钧早有准备,据理力争,配合国内爱国人士游行对政府的压力,最终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一个非常混乱与羸弱的阶段,然而却在与强国的外交上取得了胜利,这不禁让我们思考陆徽祥所说的“弱国无外交”的正确性。

事实上,在国际外交史上,小国、弱国乃至战败国的外交,搞的非常好的也并非罕见。

1813年10月,莱比锡战役,拿破仑战败。

1814年3月31日,盟军攻占巴黎。

4月11日,拿破仑宣布头像。

欧洲列强为确立拿破仑战败后欧洲的新秩序,在1814年9月18日至1815年6月9日期间召开了维也纳会议。

战败国法国的代表是外交大臣塔列朗。

一开始英国、奥地利、俄国、普鲁士四大列强想联合起来严惩法国,但塔列朗巧妙地利用了四大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分歧,不仅避免了列强的严惩,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法国的利益。

1974年,在纽约召开了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主题的第六届特别联大。

此会议震动了世界,对于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二战结束之后,发展中国家第一次提出要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

这个主张不是大国提出来的,而是由阿尔及利亚提出来的。

阿尔及利亚巧妙地利用了自己当时是不结盟运动主席国的地位,提出了这个倡议,不仅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而且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出席会议。

阿尔及利亚在外交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些都是近现代史发生的国内外的实例,弱国并非没有外交,相反有些弱国的外交还搞的有声有色。

这些外交上特别的探索,为今天弱国、小国在外交上的策略提供了宝贵经验。

弱国无外交论文

弱国无外交论文

弱国无外交引言外交是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不对等现象。

强国通常拥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拥有更多的外交资源和较强的谈判地位。

而弱国则面临诸多挑战,如经济发展滞后、军事实力薄弱、政治稳定性不足等。

本文将探讨弱国在外交领域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些挑战。

弱国外交的困境1.缺乏资源:弱国在外交方面的资源远远不及强国。

他们通常面临贫困、技术落后、人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在外交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2.缺乏谈判力:由于弱国实力不足,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容易被强国压制和操控,难以保护本国的利益和主权。

3.难以获得支持:弱国往往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他们面临着强国的孤立和压力,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4.缺乏实效性:由于实力不足和资源匮乏,弱国外交往往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导致外交行动的效果不佳。

如何应对弱国外交困境为了应对弱国在外交方面的困境,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内外合作弱国可以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来增强自己的外交实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转让和经济互利。

同时,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弱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2. 多边主义的倡导弱国可以积极倡导多边主义,提倡国际社会以平等和合作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

通过参与多边机制和国际组织,弱国可以发挥自己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3. 战略联盟的建立弱国可以寻求与其他国家的战略合作,建立起战略联盟关系。

通过与他国的战略联盟,弱国可以增强自己在外交方面的谈判力和实力,形成合力应对国际挑战。

4. 提升软实力在外交斗争中,软实力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弱国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软实力来增加外交的成功率。

软实力包括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实力,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科技创新等方式来提升。

5. 国内发展优先弱国应当将国内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经济发展和国内稳定来增强自己的外交实力。

中国外交软与硬

中国外交软与硬

中国外交软与硬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2期为什么会给人“太软”与“太硬”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软与硬的边界在哪?如何拿捏?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各国交往频繁,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谈判,妥善解决矛盾分歧,维护相互关系发展大局。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我国外交软与硬的问题,国内外热议不断,众说纷坛。

一方面,国内公众认为中国外交太“软弱”、“不解气”。

另一方面,国外尤其是西方舆论批评中国外交太“强硬”,“抛弃”了韬光养晦的政策,愈加“强硬”的中国令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担忧。

外交的软与硬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

什么是软?什么是硬?软和硬的标准是什么?同样的标准是否适用于所有不同的国家?外交软与硬的判断与拿捏不仅是一道艰巨的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艺术。

本期人民论坛杂志邀请五位权威专家深入探讨“中国外交软与硬”难题。

综合专家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将外交简化为“软”与“硬”的判断,并不合理。

处在大转折时期的中国,有更为宏大的外交目标,而软和硬只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手段。

认清了这一点,破解“软”与“硬”的难题,就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道论述题了。

特邀专家:中国社科院国际学部主任、学部委员张蕴岭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周方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德斌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王红续课题组成员:贾立政陈阳波魏爱云刘建袁静边文锋。

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的下降

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的下降

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的下降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的下降在国际社会中,外交战略和外交信誉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国家会因为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外交战略的失误,从而导致外交信誉的下降,这对国家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几种外交战略的失误以及其导致的外交信誉的下降。

一、缺乏主动性一个国家如果缺乏主动性,那么就容易被其他国家牵着鼻子走。

这样会导致外交战略的失误,而外交信誉也会随之下降。

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小国家,他们缺乏足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影响国际局势,因此只能被动地接受其他国家的决策。

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其他国家对这些国家的看法发生负面改变,外交信誉会随之下降。

二、过于依赖单一国家如果一个国家在其外交战略中过于依赖某一单一国家,那么一旦这个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政治变革、经济危机等,那么这个国家的外交战略和外交信誉也会受到影响。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一些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他们因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缺乏,只能选择依赖某个大国。

然而,这种依赖关系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维护,一旦大国发生变化,就会对小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信誉造成损害。

三、采取过度激进的外交手段外交手段是一个国家实现其外交目的的重要手段。

当一个国家采取过度激进的外交手段时,就会导致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的下降。

例如,一些国家可能会采取经济制裁、军事威胁等手段来达到其外交目的,这样做容易导致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一个国家经常采取这样的手段来处理国际关系,那么它的外交信誉就会大大降低。

四、频繁改变外交立场频繁改变外交立场也是导致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下降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个国家频繁地改变其对外政策和外交立场,那么就会对国际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

这是因为其他国家无法确定该国家的真实意图,这样做容易让其他国家对该国家的战略目的和外交信仰产生怀疑,在国际上丧失声誉。

结论外交战略的失误和外交信誉的下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中国外交困境

中国外交困境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领导人的外事活动频繁。

如果在各大机场统计一下搭载了中国政府代表团的客机与专机,估计平均不到十分钟就有一架腾空而起。

表面上看,这无疑是中国外交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而已。

我感觉到,在热闹的表面之下,中国的外交一直没有摆脱困境,而这种困境,迟早会演变成危机。

我就从中国领导人出访中观察到的三个现象说起。

第一个现象我想大家也都留意到了:中国领导人出访时飞机里都装满了工商界人士。

每一次大的出访,最重要的活动一定是签署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贸易合同,一位西方政界人士告诉我,出访的中国领导人给他的印象是一位商业代表团的领队。

当然,西方领导人来访中国的时候,也会入乡随俗,带来许多资本家。

可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西方领导人之间互访,就很少带那么多商人随行了。

做生意是生意人的事,没必要都由国家领导人来主持,西方领导人跑到一起去的时候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在政治、军事与人文方面交换意见,或者共同探讨国际上的某个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

第二个现象也很明显。

中国领导人虽然带了那么多生意人同行,但他们并不“在商言商”。

他们每次出访,都伸出了扩大交流与合作的橄榄枝——强调的不是工商业领域,而是政治、文化、人文甚至军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这说明中国的领导人很清醒,他们看到了中国外交的困境:贪婪的西方人是不会拒绝口袋满满的商人的,更不会拒绝乘坐专机过来的官员与商人(或者“官商”),同中国做生意,何乐而不为?可大家想一下,这些年来,中国同世界,尤其是与西方大国之间,在政治、军事、人文这些层面的关系又如何?恕我直言:进步不但不大,有些方面甚至退步了。

西方国家之间不是没有贸易摩擦,但领导人到一起后很少谈贸易,更多的是谈“政治”,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最牢靠的不是“生意关系”,而是“政治关系”。

中国目前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几乎都是维系在庞大的贸易之上。

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做生意是双赢的,但如果没有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关系作为坚实的基础,这种靠商业维系的外交关系就会经常陷入困境,最终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危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困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困境判断一个国家的外交形势好坏,首先要看这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度;其次要看这个国家的外交获益度;再次则要看其国际环境的和谐度。

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则可说这三个"度"都很少令人称心和安心过。

就国家战略安全度而言,我国先后受到以前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众多战略对手的挟制、窥伺和联合围堵,可谓四面受敌,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由于人口数量超过国土的承载能力,我国先后发生过多次严重的粮食危机,现在石油、金属矿和水资源的危机也已经显露无遗,生态危机更是直逼临界;资源和生态的危机,必然对国家的战略安全构成威胁。

由于缺乏科技原创功力,我们的高科技工业和军事装备一直依赖进口和仿制,因而一直与最强大的战略对手保持着一两代甚至三代以上的差距;尖端战略武器方面,还没有达到确保全面和彻底摧毁最强大战略对手的能力。

因而国防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基本要求。

而更为严重的是,自从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似乎根本就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不知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潜在的盟友,谁是潜在的对手;以及什么是近患,什么是远忧;办起外交来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毫无章法。

例如,我们明知道无力与美国对抗,可是却又处处表现出一副要把美国作为战略对手的态势,与美国争斗不断;明知道北极熊贪婪狡诈极无信义,却又时不时拉着那只熊掌套几回近乎。

结果是中国在世界上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可以信任的战略盟友,几乎完全处于孤立无援而且茫然无措的状态。

这种状态无疑更加深了中国的战略危机。

就外交获益度而言,则我国总是打肿脸来充胖子,结果往往得少失多。

曾几何时,我们首先是把大量的国土拱手献给凶残狡诈的斯大林帝国,并付出36万人员伤亡(其中牺牲18万)的惨重代价去替斯大林帝国和金日成王朝抵了炮火,而自身不仅一无所得,反而背上一身沉重的外债,最后被苏联逼得"吐血",全国人民节衣缩食,忍饥挨饿才把那场战争的债务还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的“软肋”和“硬伤”
联合国安理会日前作出史上最严厉的制裁朝鲜决议后,朝鲜也立即进行了火药味浓厚的猛烈回应。

随着3月11日朝鲜宣布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日子的到来,估计平壤还会有更为激烈的回应出台。

朝鲜半岛局势不但充满火药味,而且各种程度的军事冲突一触即发。

安理会的这份制裁决议得到中美两国的支持。

这与其说是中国对朝战略的改变,还不如说这是中国在朝鲜的逼迫之下的无奈之举。

实际上,朝鲜在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全面执掌国家大权之前进行第三次核试验,尤其是公开宣布自3月11日起不承认中国参与签署的《朝鲜停战协定》,已经将中朝不和全面公开化,由此也迫使中国直接面对其对朝战略的尴尬。

笔者之前在评论中国对朝战略的尴尬时写道:“如果中国在拥有一个广泛而完善的全球伙伴联盟,届时朝鲜在中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就将大大下降。

”虽然这一论断并不能断尽中国对朝战略的全部问题,因为中国对朝战略的尴尬背后,有更多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对中国战略利益的误判和误读,但在全球范围内缺少具有共同价值观和战略利益的可靠伙伴甚至盟友,则是今天中国对外战略上的一个“软肋”和“硬伤”。

因此,朝鲜宣布不承认《朝鲜停战协定》,对中国而言,实际上是全面反思对朝战略和对外战略的一个重要契机。

须正视朋友减少的问题
崛起期的中国,其朋友正在日益减少,这个问题一段时间来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

打开世界地图,到底谁是中国真正的朋友,这个问题实在很困扰着看地图的人。

今天的中国,似乎知道谁是中国的敌人或潜在的敌人,但对于谁是中国的朋友,尤其是中国真正的朋友,亦即能为中国两肋插刀的朋友,却好像真的不知道。

数来数去,即便俄罗斯、巴基斯坦和朝鲜这三个国家,能否真正够得上上面的标准,人们还是不知道。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虽然积弱贫穷,但却朋友遍天下,1971年一批第三世界的穷朋友,敲着抬着将中国送进了联合国。

这就所谓能为中国两肋插刀的朋友。

今天的世界舞台上,究竟谁还愿意为中国这样做?
当然,这个命题本身并非没有问题,因为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争霸,中国作为第三世界的领袖,在两大超级大国之间很容易找到自己的战略定位。

中国当时的这一定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印度。

因此,在伙伴战略问题上,用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来与今天的中国进行比较,本身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

但透过这一问题的表层,我们却可以看到问题的深层,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与第三世界的朋友不但有着相似的战略利益,而且还找到了某种共同的价值诉求,那就是反帝、反殖民。

当时的中国,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又一面旗帜,虽然贫穷,但某种程度却能让人心悦诚服,近悦远来。

反观今天的中国,其富裕程度与当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却似乎缺少了那份感召
力,更缺乏号召力。

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之外,国际社会的绝大多数成员国,虽然与中国维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和其他合作,但却基本上对中国若即若离,甚至在关键时刻还与中国渐行渐远。

这就对中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警示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到底是由于中国崛起,国际态势尚未确定,因此大多数国家必然靠向美国?还是由于中国在主观的认知和策略上出了某些问题?
如笔者一再提醒的那样,一个崛起的大国有时会面临鹤立鸡群的现象,因此一段时间内朋友的减少是合乎逻辑的,这部分的责任中国不用自己揽上身;但中国需要检讨的,是在主观的认知和策略上是否存在问题?
在这方面,中国外交显然有许多值得检讨的地方。

“经济决定论”为何出问题?
撇开对朝战略的多重尴尬,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另一个致命“软肋”或“硬伤”,是所谓“经济决定论”,即凸显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合作,或以经贸作为“战略之矛”或“战略之盾”。

这一战略有其合理之处,其原理也许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论”。

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对手,也无论是奖赏还是惩罚,只要“经贸牌”一出,局面就会呈现相当程度的改观。

一段时间来,中国外交为此尝到了甜头,但却也尝尽了苦头,其往往表现在,一些相关国家在尝到了中国的经贸甜头后,一回头却仍与美国保持紧密的战略和军事同盟关系。

这一点在去年的南中国海问题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二元战略”,亦即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国,也让中国为之头疼。

北京官方的这一“经济决定论”不但体现在对外战略上,也体现在对台、对港和对藏战略上,其间的甜酸苦辣唯有自知,但其没有完全获得成功却是不争的事实。

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对恋爱中的男女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钱却显然不是万能的;如果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再加上厚实的经济条件,那未来的幸福就有了坚实基础;反之,若只有家产万贯而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作为纽带,而且财产还时时成为男友吸引或惩罚女友的手段,很难想象这对男女会有持续的真正幸福可言。

以战略利益统率经济利益
今天中国外交的问题在于:一、“经济决定论”只凸显经贸作用,在战略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提炼方面缺乏着力;二、最近十几年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的“战略合作或伙伴关系”流于空泛,缺乏实际内容;三、无法提出足以服众或吸引人的价值观,使得国际社会相当部分成员国对中国心悦诚服,近悦远来。

孤立地看,中国强调“经济决定论”没有大错,因为经济毕竟是决定一切的东西。

但问题在于,中国对相关国家的经贸战略,没有与这些国家的战略利益挂钩。

如果中国与相关国家找到了共同的战略利益,亦即组成“命运共同体”,并在这一框架下注入经贸合作的内容,经贸合作就有了坚实的战略内涵。

讲到战略合作关系,人们也许会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与美、俄、英、法、欧盟等国家和组织建立的“面向21世纪战略合作关系”。

当时的主观出发点很好,即:21
世纪将要来了,为避免战略冲突,用战略伙伴关系将中国与一批世界大国锁住。

但这些“战略合作关系”流于空泛,当今天中国与西方世界真正发生战略冲突的时候,这些“战略合作关系”基本上成为一张废纸。

倒是西方大国中唯一未与中国签订“战略合作关系”的德国,今天与中国发展出了最好和最默契的双边关系。

当时西方国家中,只有日本和德国没有与中国签订这一战略关系。

日本没签可以理解,但德国不签则让中国百思不得其解。

记得当时德国主管亚洲政策的官员这样对我说:“我长期与东欧和前苏联打交道,知道共产党国家喜欢搞这一套。

但我们注重双方关系的实质性内涵,不搞那一套花功夫。

”十几年后的事实,验证了这位官员的话。

因此,今天的中国表面上似乎与许多国家都是“战略伙伴”,但一到关键时刻,这些“战略伙伴”却全都不能发挥作用,而且反而还会站到另一条阵线上去;中国表面上在全球没少花钱,但最后却往往成了“冤大头”。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外交没有在绑实与有关国家的共同战略利益方面做足文章,更没有将经贸利益从属于战略利益,而往往将经贸利益和其他相关利益误定义成战略利益。

到底什么是共同战略利益?这里可以分出几个不同的层面:最核心的层面是双方的休戚与共关系,亦即“没有你也就没有我”;其次是双方在全球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默契与合拍。

现阶段中国的朋友中,即便是俄罗斯也只能达到上述第二种境界,第一种境界的朋友依然没有。

至于以价值观和战略利益来共同维系的朋友,则更是在可预期的未来都不见踪影。

中国外交的这些挑战显然不是短期内就能克服的。

但中国的外交当局必须有相关的视野,高屋建瓴地来审视中国对外战略未来十年的挑战。

不然,未来十年依然是艰难的,而且可能还会更艰难。

作者是香港时政评论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