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文化认同的焦虑与精神归乡——论电视剧《春天里》的叙事模式与现实意义

文化认同的焦虑与精神归乡——论电视剧《春天里》的叙事模式与现实意义

文化认同的焦虑与精神归乡——论电视剧《春天里》的叙事模式与现实意义郝崇【摘要】[摘要] 电视剧《春天里》关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

在“讨薪”主线事件背后,主人公经历了一次寻找自我和精神归乡的寻找之旅。

他们在经历了生存的艰辛与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之后,开始寻找自我存在的价值,寻找社会对自我的认同。

农民工叙事是一种底层生活经验的展览,它和都市消费文化一起构成了演进中的中国当代文化主潮。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4)005【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 叙事模式;文化认同;精神归乡;文化内涵;农民工电视剧《春天里》是一部描写农民工生活的电视剧。

全剧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方法,叙述了一群农民工讨要工薪的艰辛历程。

农民工先是经历了一段信任危机,在获得了彼此的信任之后又经历了维权与失败的恶性循环。

由于工头张彪携款潜逃,农民工在报社记者李海平和律师的帮助下走上了法律诉讼、维权的道路。

在漫长的维权过程中,他们讨要的并不仅仅是一年的血汗钱,而是生存的尊严。

该剧导演管虎以近乎纯客观的叙事视角记录着农民工群体的形象嬗变,也记录着最底层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寻找自我与精神归乡法国文论家皮埃尔·让认为:“剧本的核心基础由命题和主题构成,但是,叙事又不可避免地按照三个顺序去写:铺垫、中心环节和解决。

”[1]《春天里》似乎违反了这一剧本创作定律,一开始就让主人公陷入了生存的窘境。

上百名辛劳一年的农民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酬劳,在迫在眉睫的麦收和无望的等待之间,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留下了谢老大和几个民工继续讨要工钱。

剩下的情节,都围绕着“讨薪”这一主题展开。

管虎采用了预叙的手法,直接告诉观众将要发生的事件的可能性结局。

这就意味着《春天里》并不以悬念取胜,而是在叙事中展开人性深度的挖掘。

他甚至有意省略了平稳的铺垫过程,让群体在特定的危机背景下显现出不同的个性。

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看来,产生愿望、得到帮助、实现目标和获得奖赏是叙事情节发展的四种结构模式。

论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论影视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许多经典的语言学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到语言有的还会把这些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的把这些语言运用到作文中比如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l作 用
仲 冬梅
( 兴 化 市 董 北 实 验小 学 , 江苏 兴化 在 当今 时 代 的 教 育 环 境 和 社 会 环 境 中 . 影 视 文 化 对 人 们 全 面发展的影 响 , 已经 是 学 校 无 法 回避 的 教 育 问 题 。 它 集 自 然 与社会 、 文化 与历史 、 科 学 与艺术 、 宗 教与道 德 、 理 想 与 现 实 于一 身 , 融语 言 、 音乐 、 美 术等 艺术表 现形式 为一 体 : 加 之 题材 的多样性 . 表现形 式的丰富性 。 可 以说 是 生 活 的 浓 缩 . 人 生 的艺 术再 现 。伟 大 的科 学 家 爱 因 斯 坦 说 : “ 电影 作 为 一 种 对 人 类 精 神幼 年 时 期 的 教 育 方 法 , 是 无 与 伦 比 的 。” 让 学 生 在 娱 乐 中接 受 教 育 , 比教 师 的 空 洞 说 教 , 效 果 要 好 。把 影视 教 育 与 学科 教学 结合起 来 , 尤 其是在 语文 教学 中 , 如 果 配 合 影 视 片 的放 映 , 对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 开 阔学生 的视野 , 接 受 思 想 教育, 学 习课 外 知 识 , 提 高语言 能力 , 塑 造 完 美 的人 格 , 都 能 起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我 认 为 好 的 影 视 作 品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有 以下 作 用 。 激 发 学 习 兴趣
如 《 开国大典》 、 《 任长霞 》 、 《 亮剑》 、 《 英雄》 、 《 十八岁的天空》 、 《 三 国演 义》 、 《 西游记》 等, 都 是 深 受 青 少 年 喜 爱 的 优 秀 影 视 作 品。 引 导 中学 生 观 看 、 欣赏 、 读解影视作品 , 可 以使 学 生 受 到 潜 移 默 化 的 熏 陶 感染 。 好 的 影 视 作 品 是 一 座 充 满 魔 力 的桥 梁 , 把 学 生 引 向 文学 的殿 堂 . 引 向无 限 广 阔 的 审 美 鉴 赏 天 地 。 五、 提 高 写 作 能 力 写作 能力 的形 成 , 有很多途径 , 利 用 影 视 资 源是 提 高 学 生 写作 能力 的有 效 途 径 之 一 。 首先 , 观看影视作品能培养学生 良

浅析时下热剧《欢乐颂》

浅析时下热剧《欢乐颂》

浅析时下热剧《欢乐颂》张旭光【摘要】最近热播的《欢乐颂》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剧中塑造了五个出身不同、性格各异的"美丽"女性,剧情围绕"五美"展开,跌宕起伏而真实可感.任何一部剧作广受欢迎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不仅仅靠着偶像的力量和成本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剧本核心精神和社会现实的完美契合以及对大众心理的把握水平.【期刊名称】《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3页(P39-40,43)【关键词】欢乐颂;五美;现实【作者】张旭光【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四川重庆 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一部优秀的剧作肯定是具有丰富内涵的,从不同角度解读都可以得到有价值的东西。

《欢乐颂》着实是一部掺杂着欢乐和苦痛的现代都市的一首“颂歌”。

一、《欢乐颂》“五美”形象的解读故事发生在国际大都市上海,霓虹闪烁,人头攒动,在一个名叫“欢乐颂”的中档小区里聚集了五个年龄相仿却特点各异的女孩子,有供职外企的“胡同公主”樊胜美,家境良好的乖乖女关雎尔,来自小城市的普通上班族邱莹莹,集美貌、智商、事业于一身的海归女安迪,以及古灵精怪的富二代曲筱绡。

五个人汇聚一起存在偶然因素,但恰恰油盐酱醋茶掺到一起才会发生神奇反应,为观者奉献上一部都市“盛宴”!五个人性格张度有高有低,一开始人们可能误把曲筱绡当成主角,其实不然。

五人皆主角,戏份差异纯属编剧安排,但其地位和表现程度确实相当,人设可谓面面俱到,让我们在看剧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对号入座,这使得本剧的社会浓缩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大众心理认同感也居高不下。

下面依次分析五个女孩的人物形象。

首先樊胜美,她在剧中作为一个老大姐的形象,深谙世事,内心善良,乐于助人,起了枢纽和桥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樊胜美,《欢乐颂》将少一大半的味道,这个形象撑起了剧作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樊胜美可以说是当今都市大龄女性白领的典型,本身存在着多重矛盾:出身背景和欲望追求的矛盾,爱情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矛盾,都市生存和奋斗未来的矛盾。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考博参考书-考博分数线-专业课真题一、专业的设置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有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广播电视艺术美学、电视剧历史与理论、广播电视文艺理论、文艺美学。

二、考试的科目学科代码指导教师考试科目同等学力加试科目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1303L2广播电视艺术学01广播电视艺术美学仲呈祥①英日俄选一①政治理论高峰②广播电视艺术史论②影视艺术理论张子扬③文艺美学③中外影视精品分析张德祥02电视剧历史与理论李胜利秦俊香03广播电视文艺理论张育华04文艺美学倪学礼三、导师介绍仲呈祥,1946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964年参加工作,历任成都市西城区中学教师,文教局干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四川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客座教授。

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高峰,中共党员,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

对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及CCTV-10科教频道的创立具有突出的贡献,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儒勒·凡尔纳”奖。

张子扬,现任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早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后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攻读并取得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电影电视工作,是中国著名电影电视工作者,执导了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代表作有《雍正王朝》、《牵手》等。

张德祥,1958年生于山西省临猗县,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硕士学位。

文化的传播 叙事的艺术——评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

文化的传播 叙事的艺术——评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

种宏观 的视 角指 出 , 电视 剧 的 创 作 一定 要 保 持 主
流文化 、 大众 文化 与精英 文 化之 间的平 衡 , 要 合 理吸
收 中国传 统 文化 与 外 国文化 的精 华 。对 此 , 作 者 从
纵 向的对 传统 文化 的传 承发 展和 横 向与 国际文 化 的 交流融 合两 方面 进 行 了分 析 。从纵 向来 看 , 中 国传 统美学 与文 化一 直 重视 情 与 理 的 统 一 , 有 时甚 至 侧
深刻 的启示 。如 果 我们用 一句 话来 概括本 书 的宗 旨
与灵魂 的话 , 那便 是 : “ 文 化 的传 播 , 叙 事 的艺术 ” 。

种文 化载 体 , 背 负 着 深厚 的 民族 和 时代 烙 印 。面对
裹挟 着商 业化 、 全球 化 等 多 方 面 动态 变 化 的 文 化 环
与之 相互 促进 。诸 多 专 家 学 者从 叙 事 学 理 论 、 剧 本
境, 如何 使 中国 的电视 剧 艺 术 在 获得 较 好 传 播 效 果
和 市场 收益 的 同时 , 完成 对 社 会 文化 的正 面 促 进 和 补充 , 就 成为 一个 非常重 要 的课题 。在 这里 , 作 者 以
文化 发展 的浪潮 之 中 , 并 与 整 个 中 国文 化 生 态 系统 的运 动不 断进行 着平 衡 的博弈 。电视剧 艺术 作为 一
含学术 思辨 的著 作 中 , 对 电视剧 的叙 事 艺 术 进 行 了
科学 、 严谨 、 深入 的论 述 , 从 学 理和实 例 两个层 面 , 系 统地剖 析 了 电视 剧 叙 事 艺术 的 内涵 和外 延 , 给人 以

电视剧 创作 与 中国文 化生态

探究电视剧《青衣》的艺术之美

探究电视剧《青衣》的艺术之美

探究电视剧《青衣》的艺术之美作者:孟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4期摘要:当下电视荧屏上的剧作大多标榜关注现实,但是其深度却更多地停留在社会生活的表层,真正反映现实生活核心,关注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电视剧却很少。

本世纪之初的电视剧《青衣》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突破显示表层,抵达人性深处的力作。

时至今日,对该剧的人物塑造、场景设计、镜语运用、音乐音响、叙事手法、主题关照进行分析,仍可以为我们当下的电视剧创作和欣赏提供很多可资借鉴之处。

本文拟就上述方面,对电视剧《青衣》做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人物塑造;场景设计;叙事话语;主题关照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119-01电视剧《青衣》讲述了京剧旦角演员筱艳秋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始终不悔地追逐自己内心的青衣梦,在生活现实与灵魂追求之间探索游走的人生际遇。

借《奔月》这一传统剧目讲述的嫦娥奔月主题与筱艳秋欲挣脱现实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投身戏剧艺术舞台的人生追求相应和,是一部少见的探讨理想与现实,充满对人类心灵深层追求的关照的电视剧。

《青衣》在家庭伦理剧和都市情感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以对人物心灵追求的展示与探讨,在主题上与众剧区分开来,电视剧《青衣》在作家毕飞宇的同名中篇小说基础上改编,总体上说,电视剧《青衣》对原著的改编是成功的——判断依据在于,它保持了原著的精神,还原了文学作品想要传达的对人类共同面对的肉身之生存与理想之超越,现实之逼仄与灵魂之腾挪之间横亘千古的矛盾的思考,对理想主义者心灵困境的关怀,强烈的现实感丝毫不亚于展示市井生活的家庭伦理剧。

《青衣》将电视剧展示的世间故事伸向人生在世命运的不可自控与主体试图冲破阻碍、实现自身价值这一深层次的悖论,使“审美观照中对立的痛感及主体初始的压抑感转化为对主体的本质力量及使命的自豪感,”展示了对理想主义者内心的关怀,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屏前絮语——观看一九八二年电视剧笔记

屏前絮语——观看一九八二年电视剧笔记
;
趣 长 期保 存 一 般 观众 是 为 看戏 而买 的
因 此 说明
,
限性等 副 作 用 的
,
则 要 作适 当 中 肯 的 说 明 提 醒 观
,

,
书 制 作 不 必 过 于 精致
,

成 本 费省 了
,
,
销 售 定 价也 不

众 正 确鉴赏

在 这方 面 电影 发 行 公 司 的
、 、
,

少林寺》

,
前二年 几 部外 国 连 续剧
,
的 巨 大反 响 引起 了 我 国 电 视 文 艺 工 作 者 的 注 意 于
是各 电 视 台竞 向努力

》 《

连 续 剧 接踵而 至


今 年 录制

的 《 武松 减 鲁 迅》 《 赤 橙 黄 绿 青 蓝紫》
磋跄岁月》
》 《

秦王 李 世 民
等连 续 剧
,



,
小 说 改 编 录制 的 五 十 集连 续剧 上 海 台的 《 家 》 《 春 》
秋 》 以 及 越 剧 电视连 续剧
, 。

红楼 梦 》
,
山东 台 的 《 水

电视剧 崛 起 的 时 间不长

,
一 直保 持着 健旺 发 展
, ,
浒 》 电 视剧 艺 术 委 员会 的 《 末代 皇 帝 》 北京 台 以《 青 春 之 歌 》 为 题 的 系列 剧 等
虾球传


飘然 太 白
上海 屋 檐
,

这 些 只 是 宏 篇 巨 制大型连 续 剧 登 场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表达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表达

|RADIO &TV JOURNAL 2019.07新的修改。

这一举动也被网友称为:良心剧组。

同时播出平台优酷也专门针对《东宫》这一项目设置了弹幕小组,多名数据分析师实时监控弹幕,对于网友们所提的意见———字幕大小、灯光调试等进行反馈,保证作品精品化传播。

由于网剧需要以较快的节奏对剧情进行完整的开展,就不得不删减掉一些剧情。

相比较传统电视的一轮集中播出形式,网剧则具有更多的空间来进行其余剧情的开展。

网剧《东宫》就选择创设以番外剧情的形式将剪辑掉的剧情播出,包括太子篇、明远娘娘篇、顾剑篇、阿渡篇、裴照篇等,以配角人物的视角展现更丰富的剧情。

而剧集按照原著悲剧的结尾也使得许多网友表示悲痛难以接受,就此问题,剧方马上拍摄了现代版后续番外,开设《三世圆梦彩蛋专区》,这一举动也让不少网友称之为良心售后剧组。

(三)成为pro-sumer 的东宫女孩在文化产品日益发达的今天,作为消费者的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由纯消费者转向生产型消费者,即pro-sumer 。

而以女性用户为核心的网剧《东宫》的观影群体也自称为“东宫女孩”。

这一群体不仅仅是过去只通过播出渠道来观看作品,他们更多地会在文本IP 将被改编之初就参与到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从选角到剧组配置,到主题曲推荐,再到播放档期的选定,这一群体会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平台向制片方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而在剧集播出时,他们又会在各种社交媒体随着剧情进展进行衍生创作,包括创词:女鹅、白眼狼中狼、李老头、鄞为爱情、沉鄞至今等;制作人物表情包;在剧情播放过程中,选择自剪辑精彩片段发布到社交媒体。

丰富多彩的再创造东宫文化,也使一部虐剧在追剧群体身上开展出喜剧感色彩,轻松愉快的氛围也进一步使剧集热度上升。

三、结语作为精品化IP 网剧代表的《东宫》也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目前我国的影视拍摄不采用欧美日韩式的边播边拍方式,这就使得在制作过程中对于整个团队的要求更高,无法做到一边听从观众的意见,一边不断地改进。

第四章 叙事话语(三) 叙事作为行动与母题分析

第四章 叙事话语(三) 叙事作为行动与母题分析

参证文本 普希金《驿站长》
• 一。驿站长有个漂亮女儿都妮娅;二、骠 骑兵来到驿站装病;三、骠骑兵劫走都妮 娅;四、驿站长寻找都妮娅失败;五、驿 站长在孤独中酗酒死去。
• 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套自己的动作谓语及其序列, 但是在不同故事的行动中又有共同的、规律性的 东西。任何故事都要设定一个作为行动起点的初 始平衡状态或常态,如果不发生故事中的行动, 这个常态尌应该是稳定的。故事行动的冲突性质 尌表现为打破初始平衡状态,带来人物境遇的变 化。从行动对人物的命运而言,无非两种后果: 改善和恶化。任何行动不是改善尌是恶化,在具 体故事中这两种情况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复合起来。
1。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分析
故事是按照时间顺序与因果顺序排列的一系 列行动或事件。但在时间顺序背后,还有 更稳定的关系在起作用。这两类关系便形 成了故事行动的两层结构:表层结构与深 层结构。由时间关系组织起来的事件是虚 构的偶然的事件,而在这种关系背后是在 不同故事中反复发生的心理事件。心理事 件是认识故事的内在意义的关键。
2、精神化的“寻宝”
(1)启蒙主义的乐观亯念
• 到了近代随着文艺的雅俗分化,寻宝母题 的原始形态在严肃文学中罕见了,但却出 现了许多变体,从但丁的《神曲》开始, 寻宝母题以象征化的形态出现在许多经典 作品中。在这里,“宝”的意义被淡化, “寻宝”的行动具有了超越性的价值。在 这里生命的意义被归定为追求、无限的追 求。
• 故事也许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个故事的行动尌是一次性 出现的偶然事件,这里的“一次性”尌表现为确定的时间 关系。然而故事从整体来说虽然可能是偶然事件,但为组 成要素的个别行动不必是一次性的偶然事件,毋宁说是心 理事件,是在组合入故事之前尌已经存在的经验。无论人 们编造多么离奇的故事,都不能不用现实的行为经验,否 则故事中的行动尌无法被人理解。这样一来故事行动尌变 成可游离于故事中时间关系之外的心理事件。事件的可理 解性沟通了讲述者与读者,也隐藏着讲述者与读者共有的 心灵秘密。当这些事件被从虚构的时间关系中抽取出来时, 它尌不再是虚构的偶然事件,而成为人的心灵秘密的呈现。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论电视纪录片的“观点纪录”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论电视纪录片的“观点纪录”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论电视纪录片的“观点纪录”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论电视纪录片的"观点纪录"口李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几十年代初时纪录片的叫法儿是"电视专题片".我们所接触到的作品已经形成基本的创作模式.用简单的公式可以表述为:画面+解说+音乐.当时的纪录片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一直是电视]二作者创作的主要表现形式.《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神鹿》等节目播出后.纪实风格浓郁的纪录片给电视编导和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和心理震撼.随后我围的电视纪录片创作经历了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人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与理念,发现了电视本身巨大的创作空间.这种来自生活本身的声音,身临其境的动感画面,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调深深吸引着中国的电视创作者和观众.东方时空《百姓故事》一系列短纪录片的播出,让电视镜头从原来的"高高在上","俯瞰众生"走向了平平凡凡的,柴米油盐的百姓生活,创作手法也由原来的抽象概括,转向了对普通冗长的日常生活精细全景展示.许多生活场景被逼真地拍摄.如同镜子般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惊奇地在电视中看到了A己平凡的生活.尽管这种平凡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以至于人们南于司空见惯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此时此刻此地的纪录,当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永远地凝同在了电视画面上的时候,人们却感受到生活的新鲜与灵动.生活本身的隽永,韵味十足.在经历了长期以来镜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大段大段的灌输说教式的表达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电视专题片时代,人们吃惊地发现生活还是那个生活,为什么变换了一种创作方式,变换了一种拍摄的视觉角度,变换了一种思维理念,电视就变得和以前大不一样了?生活本身是那样的丰富多彩.展现生活是否还有更多的方式?也就是从这一时刻起.中国的电视工作者们开始把目光投入到以视觉形象为基础.以听觉为辅助的电视本体文化本身.努力探寻电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形式技巧,寻求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寻找电视纪录片的本体特征,开始讨论电视纪录片真实的魅力.以及如何来表达真实?有一段时间,电视纪实风格风行一时,编导对纪实的要求几近崇拜.有时为了能做到全程跟踪,记录下真实的生活影像,摄影师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摄影机要做到像屋内盯在墙上的苍蝇,要不动生色地记录下屋里发生的一切.摄影师要做到24小时不停机拍摄.真实记录下现实生活现在时正在发生的人和事.并且对记录下的生活中的人和事绝对不加干涉.创作者不在片中表露自己的观点,追求纪录片的模糊性,多义性,主题的不确定性.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这样的一个争论就是:纪录片作者是否要在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那么,纪录片真的可以离开作者的观点?是否隐藏自己的观点.让观众自己对生活做出评判的片子就是好纪录片呢?在思想,思维方式更加开放的今天,人们会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接近纪录片.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感受纪录片.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纪录片:回顾世界电视纪录片发展历史,从早期卢米埃乐兄弟拍摄的纯粹记录影像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到把自己置于旁观者地位的《北方的纳努克》,到把摄像机主观介入到生活之中的韦尔托夫,再到直言"我视电影为讲坛"的约翰?格里尔逊,再到后来的"直接电影"."真实电影".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始终把镜头对准他们所处的时代,无论是纪录天涯海角还是公民自己门前,台阶发生的故事,无论是战争还是今天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状况.电视纪录片一步一步从纯粹的生活场影纪录转向个性鲜明的时代纪录.有的时候他们把摄像机主观介入到生活中.明确表述观点反映社会."用电影来认识世界":有的时候.他们又淡化主观色彩.深入到为社会所摒弃或隐藏起来的角落,去观看,去倾听=尽管在题材选择,拍摄方式,镜头语言,剪辑手法,主题表现各有倾重.无论怎样把参与程度降低至最低限度,纪录片创作者同任何使用其他创作手段的传达者一样,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者的烙印.因为无论如何.纪录片是经过了电视编导"选择"了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经过编导精心筛选过滤的一系列"特殊的"生活片断.埃里克?巴尔诺说纪录片T作者是"通过对自己所发现的东西进行选择和并列而表现自己.这种选择实际上是一种意念表示作为观察者,年代史编者,或采取其他某种立场.他都不能避免自己的主观.他要对世界提出自己的解释"纪录片大师伊文斯强调:"电视人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他认为电视的独创性体现为编导独特的视觉,独特的心理体验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不同的编导会从中选择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不同观点的编导会从不同的视点来观察.我想正因为是"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才保证了纪录片独特的审美价值.(作者单位为抚顺电视台)。

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

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第一篇: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岳谱:电视媒体逐渐扩大的话语权——《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读书笔记岳谱最先看到《透视山西运城渗灌工程》这期新闻调查的节目,是在一节有关电视新闻的课上。

片子中,记者一步一步逼问渗灌工程建设时的情况时,不禁让我们为王利芬捏了一把汗,感慨这记者,太犀利了。

这期节目原本已经被运城方面的相关人员“公关”成功,主管部门连看都不看片子就要毙掉不播。

制作人员拿着带子去找主管领导,“逼着”领导看了一遍之后,用“真实”打动了领导,才最终获得了播出的权利。

中国电视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所获得的话语权的扩大的一个过程,而舆论监督是媒体获得话语权的一种很重要的体现。

很难想象,类似的片子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舆论监督类的节目在中央媒体上出现,不能不说是中国政府越来越成熟与自信的一种体现。

朱镕基总理亲自给《焦点访谈》题的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似乎意味着媒体从党的“喉舌”到群众的“喉舌”的一种转变。

朱总理甚至表示,自己也是《焦点访谈》要监督的对象。

“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意味着大众媒介从传播者本位到受众者本位的转变,也同时意味着大众媒介从单纯的“对上负责”到逐渐的“对下负责”的一种转变。

舆论监督类型节目的产生和发展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媒体自身有义务报道一定的负面社会状况,以使得媒体所报道的情况更加接近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在竞争逐渐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舆论监督来保障社会各个机构在脱离政府完全的支配之后能够顺利的运行。

而因为舆论监督是一种对由权力大小和财富多少所决定的监督权的一种否定,所以舆论监督在实行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这两方面的阻力。

这就使得一方面舆论监督节目的出现需要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反过来舆论监督节目也能促进外部环境的更加宽松。

电视剧叙事话语读后感

电视剧叙事话语读后感

电视剧叙事话语读后感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电视剧叙事话语的分析,那感觉就像是突然拿到了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电视剧背后那扇神秘的创作大门。

以前看电视剧就是单纯地看个热闹,跟着剧情哭哭笑笑。

但了解了叙事话语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太多了。

就像是看魔术表演,之前只惊叹于那些神奇的效果,现在却开始好奇魔术师是怎么把这些效果变出来的。

现在有些电视剧的叙事话语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像有些编剧为了制造悬念,拼命地往剧情里塞各种莫名其妙的元素,结果到最后也解释不清楚,就像是盖了一座烂尾楼,地基都没打好就往上乱搭。

还有些电视剧为了赶潮流,盲目地模仿一些成功的叙事模式,但是却没有掌握精髓,就像是东施效颦一样,看起来特别别扭。

总的来说,了解电视剧叙事话语之后,再看电视剧就像是戴着一副新的眼镜,能看到更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这不仅让我对电视剧的欣赏水平提高了,有时候还会忍不住想象自己要是编剧的话,会怎么去安排这些叙事元素呢。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了创意和可能性,让我对电视剧这个艺术形式有了更深的喜爱和敬意。

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读书笔记.

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读书笔记.

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读书笔记.讲评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SX1511006 戴雨悠《电视剧叙事话语》是《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中的一本。

《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这套丛书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主持编写的,主要涉及的是三方面:影视剧创作、理论和欣赏三个方面。

本书主要倾向于从电视剧文本出发,从形式美学方面去考察电视剧的叙事话语形态。

电视剧的叙事研究可以从两大层面展开:一是对叙事结构的研究,即关注故事情节、行动元等方面的问题,侧重抽象理论模式的建构;其二就是对叙事话语的研究,即倾向于叙述行为,探求传达好故事的话语方式和话语技巧。

本书主要有五章构成,我和刘星位的分工是我讲前面三章,刘星位讲后面两章。

各自评论的时候用具体的电视剧文本来例证,研究理论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导实践,无论是在编写剧本还是在分析电视剧本体时都可以有理论支撑。

第一章是对叙事方位的研究。

关于叙事方位问题,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多采用“叙述视角”这一术语,广为流行的有托多罗夫的“三分法”——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当电视剧编导享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时,对他镜头下的各种人物,各种事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地加以表现时,称作全知视角。

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相当多的电视剧都是建立在这种全知视角上的,这也是长篇电视剧最常用的叙述视角。

内视角,剧编导等同于电视剧中的人物,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均附着于电视剧中人物身上。

比如琼瑶阿姨的很多电视连续中有很多是表现对小三上位的同情或是认可,其中多多少少有她个人的写照在里面。

外视角意味着剧编导仅限于局外旁观,无论镜头话语还是人物话语,只有环境、外贸、行为、音响和人声等可视可听的行为,很少有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但是电视剧的文体特点以及大众传媒平台对他的制约,外视角的采用无疑是不恰当的行为,有丢失观众的风险。

因此外视角的叙事角度在电影里面比较多见。

在本书中,作者更倾向于采用热奈特在《虚构与行文》中的术语界定:以第三人称方式、间接地进行的故事叙述,为“异源故事叙述”,另一种是以个人化面貌,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叙述的,称之为“同源故事叙述”。

电视剧叙述时况的常态处置与修辞调度

电视剧叙述时况的常态处置与修辞调度

作者: 张育华
作者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出版物刊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页码: 69-73页
主题词: 叙述时况;异文重复;类文重复;电视剧;常态处置;修辞调度
摘要:对电视剧叙述时况的探究沿递进思路从两个级次展开:首先梳理叙述时序、时长的常态处置;然后转向本文重心,对省略、重复、悬置、逆转四个典型修辞维度逐一考察,分析了省略行动如何截断绵延的叙述之流,使其呈现出跳跃感、空隙化甚至空白化,由此加强意义的纵深感;针对剧情连续性、动作渐进化而设的重复策略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运用,造就了叙述流程的静止或倒退状态,将观众接受从一味的故事欣赏引向对文本意义的关注;悬置通过有意延长情绪时间、重新整合叙事进程强化了观剧期待;逆转则对常规叙述线路加以干预,有意修改、颠覆叙事的逻辑进程。

达成出奇不意的审美效力。

电影意象叙事研究

电影意象叙事研究

电影意象叙事研究刘伟生;金晨晨【摘要】电影以声画影像为媒介,以蒙太奇为手法,电影意象具有直观性、流动性、综合性.从画格空间到镜头空间,再到蒙太奇组合镜头,乃至片头片尾或整部电影,电影影像的组构单位有大小之分,电影意象的构造与分析也可以分成若干层级.电影的典型意象常以人们习见的事物为载体,既寄寓有导演个人独特的情怀,也承载着着时代、民族的集体意绪.电影多构与多变的意象本身暗含叙事.电影是流动的画面,意象的组接与安排也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手段.电影意象往往和人物、情节、环境相结合,一起参与叙事进程,表现创作意图,营造整体氛围.电影意象叙事具体表现在制约叙事倾向、参与情节建构、辅助人物塑造、影响影片风格等方面.意象叙事命题合中西之长,在艺术与市场互益的电影理想里也必然成为核心因素.【期刊名称】《艺术探索》【年(卷),期】2017(031)006【总页数】10页(P113-122)【关键词】意象;电影意象;叙事【作者】刘伟生;金晨晨【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叙事”讲时间,是偏西方的理论,“意象”重空间,更具中国特色。

学界已有不少同道以“意象”来论说电影。

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知网收录的标题中兼有“电影”与“意象”字样的文章已达320篇,光《电影文学》与《当代电影》两份刊物即分别有59、11篇。

其中多为具体作品意象的分析,如《〈小城之春〉电影意象探析》①黄宝富《〈小城之春〉电影意象探析》,《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1期。

、《论〈阿甘正传〉中的“奔跑”意象》②高洁《论〈阿甘正传〉中的“奔跑”意象》,《电影文学》2010年第4期。

、《解读电影〈艺术家〉中的镜子意象》③向聪颖《解读电影〈艺术家〉中的镜子意象》,《电影文学》2012年第15期。

等,也不乏从美学理论角度对意象所作的探讨,如《对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思考——试论电影意象美学》④姚晓濛《对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思考——试论电影意象美学》,《当代电影》1986年第6期。

纵观30年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流变

纵观30年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流变

纵观30年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流变
张育华;盖琪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8()10
【摘要】中国电视剧真正步入千家万户、逐渐成为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大众艺术过程,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一路相伴。

纵览30年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流变,其一拟敞开视野,审视梳理艺术文本与时代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脉络;其二旨在返回艺术本体,剖析在叙事结构、叙事话语等方面的美学成长历程。

同时本文也将直面电视剧的创作时弊,思考解决路径。

总之,伴随整体审美文化格局的日渐开阔,中国电视剧亦日益呈现出丰富多元、成熟精湛的叙事美学风范,展露出广袤的发展前景。

【总页数】5页(P88-92)
【关键词】电视剧艺术文本;对话关系;电视剧叙事美学
【作者】张育华;盖琪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G220
【相关文献】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流变——一个法经济学的视角 [J], 侯银萍;谢地
2.近30年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研究回顾 [J], 方志红
3.藏族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流变 [J], 脱慧洁
4.一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变迁的生活史诗——《小麦进城》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综述 [J], 李杰
5.新中国70年中国留学生文学叙事的流变 [J], 李诠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视剧叙述方位的常规设置与聚焦谋略

电视剧叙述方位的常规设置与聚焦谋略

电视剧叙述方位的常规设置与聚焦谋略
张育华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6()2
【摘要】本文立足于电视剧的媒介特质,提出了“任意视角”和“特定视角”上的“异源故事叙述”之说,以期弥补叙事学研究中流行甚广的“全知视角”界说在视听文本阐释上的不足。

分析过常规聚焦方式审美功效的短长之后,又提出了有意识打破成规、尝试叙述视角的多重设置和自由切换,甚至走出叙述权力的自限进行越位实验、从而提升电视剧叙述能力的观点。

【总页数】4页(P82-85)
【关键词】叙述方位;同源故事叙述;异源故事叙述;多重视角转换;视角越轨
【作者】张育华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叙述语言、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以电视剧《潜伏》为个案的叙述学分析 [J], 杨萌
2.非常规叙述形式的类别与特征:《非自然的叙述声音:现当代小说的极端化叙述》评介 [J], 尚必武
3.传统叙述与当代阅读--从电视剧《书香门第》的叙述策略谈起 [J], 张德厚
4.中国电视剧叙述人的角色功能探析——以军旅题材电视剧为例 [J], 曹兰琴
5.中国当代电影改编的叙述学观照——以叙述方位为切入角度 [J], 龚金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经典歌剧之电影叙事功能探赜

世界经典歌剧之电影叙事功能探赜

世界经典歌剧之电影叙事功能探赜作者:杨照民来源:《电影评介》2020年第02期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包罗万象,音乐在其中具有宣情与叙事的双重功能。

从时空角度而言,电影与文学、音乐相较,属于空间结构的艺术,通过蒙太奇的空间组接在时间维度获得延展。

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融入电影则弥合了空间组接的间隙,在一种情感时间的延宕中协同电影完成无缝剪辑。

苏联电影理论家列别捷夫于《电影艺术论文集》中指出:“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人们觉得银幕是哑巴的感觉,它以本身形象所具有的较高感染力,使电影场面列入艺术现象之内。

音乐进入电影,促使观众在更大程度上把电影看作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殊程式和自己的艺术感染手段的新的、正在形成中的艺术,而不仅仅看作是生活的毫不出色的摹写。

”[1]电影音乐不仅有助于烘托空间氛围、弥合空间组接,还具有叙事功能,这一点集中于歌剧的银幕叙事。

歌剧与电影的融合不仅在于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兼容性,还在于二者都是具有时空特性的视听叙事艺术。

歌剧作为一种舞台叙事艺术,在曲目演唱中,或是讲述故事、或是人物对白、或是抒发情感,都处于某种规定情境之中。

因此,在电影中植入歌剧选段,既是因为选段的旋律适合影片的情境,也是为了使二者在某一情节点形成互文。

当电影遇上歌剧时,亦或在电影里运用歌剧唱段、亦或用歌剧唱段来作背景音乐,这些都有利于渲染整个电影的环境,烘托故事情节的氛围,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

当歌剧选段所蕴含的题旨符合电影主题或某一段落的思想情感时,这种互文会衍生出叙事的间离效果。

“所谓间离效果,从布莱希特的理论来说,就是阻止观众在观看演出时完全入戏,从而使产生观众与表演之间的距离感的一种手法。

这种距离感有利于观众保持自我的独立情绪和思考,观众也就可以从剧情中脱离,进而思辨生活。

”[2]由于歌剧与电影的故事内容有别,在银幕叙事中插入歌剧选段,必然暂时将沉浸于故事世界的觀众从当前情境中抽离出来,同时又源于歌剧与电影的题旨相近,引发观众的深入思忖,从而由不同故事的“或然律”中体悟出关于人生命运之“必然律”,这正是歌剧作为音乐叙事艺术独特的银幕叙事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评张育华《电视剧叙事话语》SX1511006 戴雨悠《电视剧叙事话语》是《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丛书中的一本。

《影视艺术理论与创作》这套丛书是由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主持编写的,主要涉及的是三方面:影视剧创作、理论和欣赏三个方面。

本书主要倾向于从电视剧文本出发,从形式美学方面去考察电视剧的叙事话语形态。

电视剧的叙事研究可以从两大层面展开:一是对叙事结构的研究,即关注故事情节、行动元等方面的问题,侧重抽象理论模式的建构;其二就是对叙事话语的研究,即倾向于叙述行为,探求传达好故事的话语方式和话语技巧。

本书主要有五章构成,我和刘星位的分工是我讲前面三章,刘星位讲后面两章。

各自评论的时候用具体的电视剧文本来例证,研究理论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导实践,无论是在编写剧本还是在分析电视剧本体时都可以有理论支撑。

第一章是对叙事方位的研究。

关于叙事方位问题,经典的叙事学理论多采用“叙述视角”这一术语,广为流行的有托多罗夫的“三分法”——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当电视剧编导享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时,对他镜头下的各种人物,各种事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地加以表现时,称作全知视角。

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等相当多的电视剧都是建立在这种全知视角上的,这也是长篇电视剧最常用的叙述视角。

内视角,剧编导等同于电视剧中的人物,他的所见所思所感均附着于电视剧中人物身上。

比如琼瑶阿姨的很多电视连续中有很多是表现对小三上位的同情或是认可,其中多多少少有她个人的写照在里面。

外视角意味着剧编导仅限于局外旁观,无论镜头话语还是人物话语,只有环境、外贸、行为、音响和人声等可视可听的行为,很少有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流露。

但是电视剧的文体特点以及大众传媒平台对他的制约,外视角的采用无疑是不恰当的行为,有丢失观众的风险。

因此外视角的叙事角度在电影里面比较多见。

在本书中,作者更倾向于采用热奈特在《虚构与行文》中的术语界定:以第三人称方式、间接地进行的故事叙述,为“异源故事叙述”,另一种是以个人化面貌,第一人称方式进行叙述的,称之为“同源故事叙述”。

如日本的电视连续剧《阿信》,剧中人物漫长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聚散离合,发生了很多沧桑变故,编剧以第三人称旁白的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同源故事叙述的典型案例是《大明宫词》,全局的叙述声音基本上是太平公主第一人称旁白贯穿,以自转的形式和回忆的语调讲述情感与权力纠葛的一生,前面6集全部以太平公主的旁白开场,穿插全剧,直到剧终太平公主逝世前的最后一大段咏叹调:“我的死亡又像我的出生那样,终止了长安城漫天的淫雨,并且有一次为大唐带来了太平……”接下来以一小段概括性解说结束全剧。

除此之外,视角越轨在电视剧的叙事话语中也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了克服既定视角上面的局限性,为了实现意义传达的深度化以及美学传达的高品质,让原本不在场第一人称的我理直气壮地用目击者的身份去展示未目睹的事实,或者说变为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

例如蒋雯丽主演的电视剧《青衣》中,筱燕秋从昏睡中醒来,急急地拔掉手上的输液针,从医院狂奔到剧场,进入化妆间后,看到她的弟子春来光彩照人地站在舞台上,她悲凉的第一人称独白开始响起:真盼望着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给我一粒不死之药,我只要吞下去不用化妆都能成为嫦娥。

”此时此刻,从巡像器理呆呆望着昔日情人春来的刘小能把着机器自说自话:“我觉得春来理我非常远,非常远,远的好像我从来没有认识过她,他对于我来说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陌生人。

”坐在观众席中的幕后操纵者郑安邦感慨万千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个嫦娥怎么也变不成20年前的那个嫦娥了,生活再往前走,丢失的东西怎么都买不回来了。

在四袋青衣的叠化之后,筱燕秋的初恋情人,剧团团长乔炳章的独白出场了:柳如云死了,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也结束了。

今天20岁的春来又登上这个戏台,预示《奔月》的新纪元就要开始了,筱燕秋,筱燕秋,如果你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想?叙事视角上的越轨使得每一段独白的分量更加重起来,不再是淡淡的理解为一句话,而是每个人把自己对于同一件事情的表现展示给观众看,把心里话统统讲给观众听,观众们可以在他们所有论述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对于电视剧内涵的深刻理解,不会是浮于表面的浅薄认知,诱导观众们成为剧编导的同谋,一起在审美界面上留心文本意义内涵,从而实现审美价值的最大化。

电视剧是聚时空于一体,集视听于一身的全能话语体系,第二章中,作者重点分析在时间维度上的一系列问题。

主要从叙述时序的常态安设以及叙述实况的修辞调度这两个方面入手,在修辞调度这个模块着墨更多。

先简单的讲述一下电视剧中时间顺序的安排,第一种是延故事的自然顺序展开这个时序方式,留给观众是比较清晰的脉络,流畅完整的收视体验;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步步为营,可能会变得沉闷以及冗长、乏味。

举个例子,这种叙事时序最经典的案例就是台湾和韩国那种特别长的电视连续剧,我记得之前看的韩国片的《人鱼小姐》,以及台湾的电视剧《世间路》,电视剧篇幅非常长,并且是按照一代一代人的顺序组织电视剧情节,给我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线路非常清晰,但是我没有能力整个追下来,原因是太耗费时间精力,并且对于结局的猜测大部分时间都是准确的,因为从开头的设置,故事的进行等进行了一系列猜测。

除了这最基本的一种之外,还有两种时序重组的形态。

第一是倒叙,常常表现特征为对故事历程的整体回顾,在整个故事发生之后,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或者是第一人称的过来人对整个事件进行评价。

在故事进行中,需要在之中潜入一个“过去式”时段、一段从前的插曲,情景再现,这种倒叙在电视剧中非常常见,有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吗?第二种是预叙,杰拉尔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的解释是“实现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叙述活动”。

这又分为“内预叙”“外预叙”。

如果徐贤讲述的内容发生在故事时间段中,成为“内预叙”,反之,预叙之事发生在故事时间之外,旨在预告时间或者人物的未来结局,给观众的延伸想象设立一个目标,这种预叙便可看作“外预叙”。

书上举了西亚马尔克斯的超现实魔幻主义杰作《百年孤独》,一开始通过“外预叙”预告了奥雷梁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最后结局,“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梁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我想到的是电视剧《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太虚幻境中出现了花名册,除了最上面的主册上的金陵十二钗,也有副册上的许多姑娘在册,每个人配一幅图,一首诗,当然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是一首合并诗,“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每句诗,每幅图都是向我们昭示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我认为这虽然不是在电视剧一开始就播放的内容,但是他依托的是贾宝玉的梦境,是脱离现实故事的叙述的。

因此认为是“外预叙”会更加恰当。

通过预叙,编创者可以无所不能地点评自己手下的人物,无所不能地揭开人物内心的隐秘,预告他的命运,勾勒他的未来。

对于观众而言,对于预叙可能之前并不能有太多深刻的理解,但是随着故事发展人物命运慢慢浮现的时候,可能就会对创作者这巧夺天工的预叙赞不绝口,这无疑增强了故事讲述的弹性以及故事观赏的可看性。

针对叙事时况的修辞调度书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省略,重复,悬置,逆转。

修辞调度,及时对传统线性叙事的消解,也是对电视剧叙事话语的新型美学建构。

1.省略相当于中国古达画论和文论中的“留白”,画面中的一片空白,可能是一方水域,一片天空,画家不做点墨,却是苦心经营。

电视剧是洋洋洒洒的叙事文本,即便在口碑还不错的电视剧中,仍然会出现多余的场景,拖沓的剧情,“省略”手法的运用,往往可以戒掉绵延的叙述。

在同一个叙述段落内的省略,如《贫民张大嘴的幸福生活》中有一台词,大民:“滨文出事了……从乌鲁木齐回来,司机可能太累了,车翻了。

滨文的头……”大民哽咽,突然被刺痛的云芳忍不住哭了起来,她喃喃地:“这是怎么搞的啊”大民:“头……”话说半句,及省略了观众显而易见的遭遇交代,又避免了胜利刺激场面的描述,成就了观众的想象,也就是脑补画面,顿时成为观众的心头之痛。

在不同的叙事段落里的省略,有时候借助富于弹性的跳接手法得以实施,如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颇具代表性的省略,童年主人公将书包抛向天空,在接到手中是已然变成了一个少年,一抛一接,完成了两个时代的过渡。

又如电视剧《大唐情史》中,前一镜头里,大唐公主将襁褓中的婴儿抱到竹床边,轻轻安放他在床上,镜头慢慢摇向慈祥的大唐公主,然后慢慢摇回竹床,此时竹床依旧,床上的婴儿长成了幼儿,数年的光阴过渡在短短几秒内完成。

省略还可以通过符号意义的意象来展现,如一川流水是被放大了具有写意性质的时间符号,往往隐喻了时光流逝,人物成长历程的延伸,故事情景的变迁。

这让我联想到《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万般沧桑,世事变迁都仿佛融进在这一流水中,让人感叹。

2.重复电视剧叙事话语具有连贯性和渐进性,为了对这种特性进行消解,策略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可以导致叙事的停滞状态,或者导致叙述流程有意倒退,将观众的审美注意力从故事欣赏引向对文本意义的关注上来。

前后叙事段落的重复,举一个例子,电视剧《青衣》里面,第三代青衣筱燕秋在舞台生涯被断送、爱情破灭的时候,经人介绍和对象“面瓜”约会。

公园的同一场景、同一条弯曲的小径,相同的步态,姿态双双行走的两个人,景相同,人相同,每次的衣着不同,暗示着两个人在一尘不变的交往中时光在流逝。

同时,筱燕秋每次约会都一路无语,而面瓜从一开始的笑逐颜开,到后来的忧心忡忡,再到最后的欣喜忐忑,把两个人交往的琐碎线条化了,而且也暗示了两个人的感情前景不堪乐观。

在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有巧妙的声音重复,一旦遇到亲情、爱情、友情浓烈的时候,就会响起主题曲“啊情深深雨蒙蒙世界只在你眼中,相逢不晚为何匆匆……”很巧妙地强调了该剧的核心情感,不露痕迹地透露出淡淡的怀旧忧伤情绪,带给观众潮汐一般的审美感受,一波又一波。

同样,在《情深深雨蒙蒙》中,当陆振华对依萍挥鞭子的时候,为了表示陆振华的愤怒,以及依萍的痛苦,同样的镜头内容(瞬间的内容),导演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重复了几遍,这几个重复的镜头语言,将陆振华和依萍父女间的矛盾关系渲染的淋漓尽致。

3.悬置先来谈一下“悬念”“悬置”“悬疑”的异同问题在某些叙事学著作中,商数概念都处于混用状态。

张寅德先生在译介罗兰巴特的叙事学著作中沿用了“悬念”一说,赵毅衡先生在其著作《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启用了“悬疑”属于,周静波在研究《电视虚构叙述导论》中采用了“悬置”。

作者认为“悬置”一次更能从文本的制造者,信息的发出者一方面来着眼,不再过分强调观众的审美接受,因此在对电视剧叙事话语分析时,用“悬置”较为恰当。

对于悬置的安设,主要有三种状况,一是设置在开端,用于迅速激起接受者的观剧欲求,引发深入剧情,如很多电视剧中把凶手杀人的疑团抛开最开始,紧抓观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