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d1d937179563c1ec4da7124.png)
十八春读后感翻阅完张爱玲小说《十八春》后突然有一种感觉,这跟电视剧《半生缘》太像了。
小说《十八春》的开头是以男主世钧为视角展开的,说他和她认识十八年了。
他说他跟曼桢是在一个厂里上班认识的。
世钧最好的朋友叔惠的工作台跟曼桢的工作台就在隔壁。
有那么一段时间,世钧总是往曼桢那里跑,去她的办公桌,去她家。
世钧和曼桢两个人那么要好,大家都以为他们会在一起,结果因为曼桢姐姐曼璐的干预什么都改变了。
曼璐是一个舞女。
后来她嫁给了祝鸿才。
他们家是一个独立的大别墅。
跟上海的弄堂不是一回事。
我看小说也不知道祝鸿才是做什么营生的,应该是做生意的吧,有一点本钱,但也不是很有钱。
貌似男人有钱就变坏,随着曼璐年老色衰,祝鸿才看上了曼璐的妹妹曼桢的清纯。
曼璐不知道怎么鬼迷心窍,想把祝鸿才拴在身边,就把自己的妹妹折进去了。
一天,曼璐说身体不舒服,让妹妹过别墅来帮忙照顾。
曼桢想着姐妹之情就过来了。
晚上睡觉的时候在一个房间里发现不对,姐夫居然上床把她强奸了。
第二天,姐姐来看妹妹,说让她好好吃饭。
妹妹说,姐姐不是人,你害了我一辈子。
姐姐害怕报警,就把妹妹囚禁在别墅里。
一般孩子最少也要十月怀胎。
妹妹曼桢被姐姐囚禁了十一月,后来生产的时候在病房跟临床的大姐求救才得以摆托姐姐的控制。
亲人的囚禁好可怕。
最可怕的是曼桢的妈妈居然也沉默不语。
两女嫁一夫,也就这么默认了。
这个当口,曼桢写信给自己的男朋友求助,结果却石沉大海。
原来信被世钧的妈妈截留了。
他妈妈认为世钧马上要结婚了,不需要看这封信了。
那个时候的曼桢很难很难,可以说用孤苦无依来形容。
男朋友联系不上,自己还被姐姐这样的坑害。
曼桢刚被囚禁不久的时候,男友世钧来找过她,被姐姐说已经嫁人打发走了。
若干年后,姐姐曼璐找到了妹妹曼桢,说为了孩子,还是要她回来。
她还说她以为能有一个孩子就能留住祝鸿才的心,结果还是错了。
姐姐那个样子看着很可怜。
在妹妹心里是更可恨。
不久后,姐姐曼璐死了。
后来世钧也结婚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十八春惘然记—《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惘然记—《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af53c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a8.png)
十八春惘然记——《十八春》读后感如同在其他作品中的绝情冷静,张爱玲在《十八春》里平静地讲述了一个个爱情悲剧。
整部小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怅然之感,但却没有太多悲伤,有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奈,清浅,不会欢喜地笑出声来,也不会有激烈的争执与一下子爆发出来的哭声。
一切都是淡漠的安然。
他与她,他们与她们,不过是生命棋盘里的两颗棋子,在相遇之前,相安无事,然而一旦棋局开始,便不能回头。
开篇就跑出一句:“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世钧和曼桢,叔惠和翠芝,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光阴,这几年里却经历着许多事,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了。
弹指的光阴而已,却使人轰然老去。
世钧和曼桢明明是相爱的。
在太多的时间里,他们在彼此不知地为对方设身处地的深思熟虑,然而总会有疑惑,总会有误会。
爱情之花似乎只为了枯萎而盛开,他们心心念念地期盼着往后的幸福生活,但却永远只活在了期待里。
他们期待中的明天永远没有到来。
曼桢的姐姐曼璐,也曾和曼桢一样年轻美好,有纯洁美丽的爱情,为了家庭,她做了舞女,嫁给祝鸿才之后,花心的丈夫和艰难的生活更是将她活生生变成了一个世俗瘦削的中年妇人。
为了挽回花心的丈夫,她竟然任由丈夫强暴了曼桢。
而懦弱无能的顾母,也只是选择了闭口不言。
可怜的曼桢,懦弱的世钧,他们的爱情从此再也无关对方,无关未来。
爱情后来的面目总是令人肝胆寸裂。
曼璐病逝,曼桢为了孩子被迫嫁给祝鸿才,世钧终于是与翠芝走在一起了,在那个时候,他或许是与任何女孩子都有可能结婚的,没有曼桢,任何人之于他,都是一样的。
就好比翠芝,由于家庭悬殊的缘故,不可能与叔惠在一起,所以与任何人在一起,也都是一样的。
他们看起来,再无牵连。
只是,为什么,在翠芝翻出旧时曼桢写给世钧的情书,戏谑地取笑时,世钧仍会暴怒又悲伤?为什么曼桢在接到世钧的电话时“心仍不住地狂跳”?旧时的爱或许还在,但缘分已尽。
最新精选《十八春》读后感
![最新精选《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186eb13b8f67c1cfbd6b86c.png)
《十八春》读后感时隔多年之后重看《十八春》,心中的感慨与着当年截然不同,再结合张爱玲创作此书的背景,不禁是有些唏嘘感叹,爱情纵然是让人牵肠挂肚般的存在,亦是让人百转千回的惆怅。
大学时期当时的我是十分可惜顾曼桢与沈世钧错过彼此的遗憾,想着爱情究竟是无法企及的虚幻梦境,会让很多人迷失在其中,或许年轻的我不能明白。
这次的重新阅读,依然还是十八春,不是特别想看半生缘,单纯觉得张爱玲在美国为了迎合海外读者,重新修订的版本,改变了很多,心境也已不是当初和胡兰成决裂时期的那般无助。
所以初版十八春仍是首选。
顾曼璐,不想去多评价这个角色的好与坏,只是在那样的环境下,牺牲自我成全家人的做法,是无奈,也是最终;许叔惠这个配角,确实不能少,他和翠芝就是彼此有好感,只是出身差距、确实是没法在一起的无奈,或许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其实我确实不太喜欢沈世钧,向来就不待见优柔寡断的男子。
倘若当时能够仔细查看曼桢姐姐丢给他的戒指,发现上面的血迹,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呢?估计也是一样的'结局吧,只能说是造化弄人,抑或还是爱得不够深沉?想来最后和翠芝结婚生子,倒也未尝不是太坏的结局。
所以说人到底还是只能向现实妥协的命,无力去挣扎,也只能慢慢去让自己麻木,变得不堪一击的柔弱。
结局也是有点带有半开放式的,可以想象在之后,曼桢大概会和慕瑾在一起,或许没有爱情也能相伴一生。
不过根据曼桢的性格,是否一定在一起,也很难说。
所以结局这样写道,也是相当的妙笔生辉。
是啊,十八春,十八年,人的一生又有几个十八年呢?无论世钧和曼桢他们是否真的放下了彼此,至少那曾经的过去记忆会一直存在,这样就足够了。
逝去的东西不再回来,就让它慢慢离开吧。
《草船借箭》写了诸葛亮知天时懂地识人心,顺利的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
诸葛亮先看天象,知道三天后有大雾,察看水流知道船回来是顺风顺水,还了解鲁肃是个老实人,曹操生性又多疑,不会出兵追赶,所以能借箭成功,因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d05c88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a.png)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个寒冷的冬夜。
围被高坐,翻书的手被冻僵。
静谧里有无限的哀怨丝丝缕缕渗进心里来,淤住了,浓浓一团心酸,化不开。
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
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青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帮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例如叔惠在解放区的生活书中完全没有提及,他离开上海又回来,只像上台下台,舞台被固定在打磨掉一半时代气的南京上海。
让读者荡气回肠为之嗟的,只是乱世里这几个男女的故事,一点点的痴,一缕缕的怨,脆弱的爱,捂住面孔的无奈。
张爱玲前期的小说里,少有正常的感情,有的只是曹七巧压抑下的疯狂和白流苏细算分两婚姻当职业的漠然,《小艾》和《十八春》里算是有了,可是淡而稀薄:两人之间互相的猜疑,家庭的阻拦,机缘的擦肩而过,随便什么都可以毁掉这叫“爱”的软弱的东西。
而实际上它也的确被毁掉了。
与《沉香屑》式的洋场传奇与簪缨世家不同,张爱玲在《十八春》里描绘的是都市街巷间那些最普通的人生。
许家在南京的房子:那种底下开铺面楼上住人的老式两层木楼,我们今天在南京三山街七条巷一带还能经常看到。
读者也不会觉得曼桢是绝世佳人,她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旧象牙色的肌肤,鹅蛋脸,永远沉住一洼微笑的黑的眼。
将来嫁了人也许会发胖,渐渐变得开了后门与弄堂菜贩扯着喉咙争青菜茭白价钱。
这样的两个人,他们再爱都是平平淡淡的家常琐事,温和如一锅煤炉上炖着的细白小米粥,好莱坞的浓情电影模式不属于他们。
让人感动叹息的地方是他们爱情的悲剧性,得不到的才珍贵!那样平凡的感情,只有化为悲剧才会有赏鉴的价值。
试想世钧与曼桢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结了婚,反而无趣。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f6a42df8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97.png)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是作者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一章,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四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
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象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彷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曼桢曾经问过他,他是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她的。
他当然回答说"第一次看见你的时候。
"说那个话的时候是在那样的一种心醉的情形下,简直什么都可以相信,自己当然绝对相信那不是谎话。
其实他到底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她的,根本就记不清楚了。
是叔惠先认识她的。
叔惠是他最要好的同学,他们俩同是学工程的,叔惠先毕了业出来就事,等他毕了业,叔惠又把他介绍到同一个厂里来实习。
曼桢也在这丬厂里做事,她的写字台就在叔惠隔壁,世钧好两次跑去找叔惠,总该看见她的,可是并没有印象。
大概也是因为他那时候刚离开学校不久,见到女人总有点拘束,觉得不便多看。
他在厂里做实习工程师,整天在机器间里跟工人一同工作,才做熟了,就又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去了。
那生活是很苦,但是那经验却是花钱买不到的。
薪水是少到极点,好在他家里也不靠他养家。
他的家不在上海,他就住在叔惠家里。
他这还是第一次在外面过阴历年。
过去他对于过年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好感,因为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里例必有一些不痛快的事情。
家里等着父亲回来祭祖宗吃团圆饭,小公馆里偏偏故意地扣留不放。
母亲平常对于这些本来不大计较的,大除夕这一天却是例外。
她说"一家人总得像个人家",做主人的看在祖宗份上,也应当准时回家,主持一切。
事实上是那边也照样有祭祖这一个节目,因为父亲这一个姨太太跟了他年份也不少了,生男育女,人丁比这边还要兴旺些。
2019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_其他范文
![2019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_其他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729a7fb307e87101f69688.png)
2019张爱玲读书笔记4篇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她写尽了大上海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她书写的每个故事都令我感慨万千。
而最爱的便是那读了千百遍的《金锁记》。
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
主人公的名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
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
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
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
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
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洪荒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1 / 14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她是一个被罪恶欺骗的少女,被一个封建的旧家庭和一个残废的男人无辜的夺去了一个女人最宝贵的的青春,可她仍得不到甚至是一个丫鬟的正视。
于是,活泼动人的天性在绝望中窒息成一种乖戾,演变成一种粗鲁与泼辣。
她在一个纸醉金迷奢靡华丽的旧家庭,亦是一个旧社会中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愤怒到无力。
分家是她最后的一点点希望,可命运仍不罢手。
走出大家庭,她终于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对于她早已动了情弦的季泽,她仍惴惴不安的担心着他的意图。
人心的恶在她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自已亦是被命运的黄金网丝缠的无从挣脱。
《十八春》读书笔记
![《十八春》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0b151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9.png)
《十八春》读书笔记《十八春》所着力表现的还是张爱玲最为得心应手的都市男女情感纠葛。
小说从男主角沈世钧的立场回忆往事,以沈世钧与顾曼桢的悲欢离合为轴心,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在乱世睽隔中阴差阳错。
世钧的良善和软弱,曼桢的痴情和不幸,还有曼璐的自私,祝鸿才的无耻,在小说中无不栩栩如生。
书中的主要角色,体验了乱世的甜酸苦辣,最后为拥护新政权、贡献新国家在东北大团圆。
虽然有情人都未成眷属,令人惋惜,却各有所配,从此走向新生。
全书共十八章,男女主角和相关人物也离离合合了十八个春天。
《十八春》表现的固然是儿女私情,却也明显纠缠着政权更替国家重建的大历史叙述。
因此,或可说《十八春》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时代灵感照耀的作品,是宗法“苍凉”、主张“参差的对照”、一直致力于杂陈“破烂”历史的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处理虚构叙述与历史进代关系的一种新尝试。
以至有论者认为《十八春》联结着两个时代,联结着两个张爱玲;一个以往的张爱玲和一个可能有的新有张爱玲。
到最后才明白十八春是什么意思。
十八年意味着什么?曾经的风华都己淡去,残留下的是淡淡带着伤痕的优雅。
十八年, 蔓桢,世均,叔惠…转了一个好大好大的圈终于圆了一个带着血带着泪带着微弱希望的梦。
理论上多么无稽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有可能实现,这就是生活!就算没有爱情甚至是不合适的两个人居然也可以生活一辈子;就算真的爱一个人到骨子里,说好永不分离也一样可以散落天涯;就算曾经有梦十八年的沧桑也足以把它腐蚀的连渣都不剩一点点。
这是不是就是中国式的爱情和婚姻,凑合着茫茫然一辈子就过去了?这是不是中国式的苍凉?到底是生活改变了人,还是自己丢了勇气改变生活?虽然结局不是我想要的完美,但是却比想像的还要美。
或许这就是爱玲十八年来梦醒后的希冀。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分十八年不变的感情,就算变换了乾坤依然有梦可以想像。
有的时候真的要留一个梦给自己想像,不是吗?张爱玲,作为一名传奇的女子,其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敏感的的情感,使她不断探索大千社会中的情感变化。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共5篇)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a9fdc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45.png)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们在沉默中听着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
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
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
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走出这家店铺,在马路上茫然地走着,淡淡的斜阳照在地上,他觉得世界之大,他竟没有一个地方可去似的。
曼桢看着她那孩子的傻相,不由得要笑,但是一面笑着,眼眶里的泪水已经滴下来了。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
隔着那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
他想着:"她难道还在那里等着我吗?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
这许多年来使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
--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十八春》by 张爱玲张爱玲是我接触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女作家,非常奇妙也是我唯一完全没有感情色彩的作家。
不偏不倚,无喜无恶,平静至极,连半分微微的感情倾向都没有。
《十八春》读后感
![《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861401d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04.png)
《十八春》读后感《十八春》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张爱玲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林妹妹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女性在爱情、家庭和社会中的挣扎与成长。
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深深地触动了我心灵的柔软处。
林妹妹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女性形象,她在小说中的种种遭遇和抉择,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坚韧和脆弱。
她在爱情中的无奈和迷茫,家庭中的矛盾和挣扎,以及社会中的束缚和压力,都让我深深地为她感到心疼。
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面对着各种挑战和磨难,但她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林妹妹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和无奈,家庭中的被动和牺牲,以及社会中的被动和束缚,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但是,林妹妹并没有被这些困境和挣扎所击倒,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尊严。
通过阅读《十八春》,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在这种困境和挣扎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张爱玲通过对林妹妹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女性在爱情、家庭和社会中的无奈和痛苦,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女性在这种无奈和痛苦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
在我看来,《十八春》不仅是一部描写女性成长经历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林妹妹的描写,张爱玲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吸引和震撼。
总的来说,《十八春》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小说,通过对女性成长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爱情、家庭和社会中的挣扎与成长。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其情感所打动,也深深地被其内涵所震撼。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小说,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探讨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共同探寻生命的真谛。
《十八春》里的欢喜悲愁
![《十八春》里的欢喜悲愁](https://img.taocdn.com/s3/m/d2b568d36f1aff00bed51eaa.png)
张爱玲——《十八春》不曾了解张爱玲,只知道无数读者痴狂于她的作品。
第一次读她的作品,便是她为数不多的长篇之一《十八春》又名《半生缘》。
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了它,读过之后,感受颇多。
也渐渐明白为何张爱玲的作品能在读者群中引起如此之大的反响了。
十八年的物是人非,恩恩怨怨,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为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感到惋惜,十八年后的相遇并不意味着他们能重拾爱情。
世钧有了妻子孩子,曼桢带着孩子一个人过得倒也好。
故事没有结局,并不团圆,也许这就是张爱玲为我们展示的真实的爱情。
她要告诉我们,这就是现实。
造成曼桢不幸命运的有四个人。
排在第一的当属沈世钧,曼桢这一生爱过的男人。
他不够勇敢,对爱情不够执着。
毋庸置疑,曼桢是他这一生中唯一爱的女人,可在爱情面前,他显然,他爱的很保留。
如果他像曼桢一样爱的强烈,他就不应该轻信曼璐的话。
曼桢如此的爱他,怎么会连见他一面都不见,让自己的姐姐把戒指还给他呢?他找不到曼桢时,种种可疑的迹象应该促使他继续找下去,可是他没有,以为曼桢真的不爱他了。
就回到南京的家,最后和一个自己也许根本就不爱的人结婚。
如果世钧毫无保留的爱着曼桢,他就会继续找下去,并且一定会找到,可是他没有。
世钧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曼桢是多么希望世钧能够找到他,她好把她不幸的遭遇讲给世钧听。
曼桢好傻,一直期待着世钧的出现,却不知道世钧早已结婚,怀里抱着的是另外的一个女人。
世钧不明白曼桢,以曼桢的个性,就算是要终结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要当面谈清楚才对,怎么会靠曼璐来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画上终止符呢?可惜世钧放弃了,放弃了曼桢,放弃了他们的爱情。
抛开沈世钧与曼桢的爱情而谈,沈世钧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本应该可以成大事,曼桢一直鼓励他,不要让他毁在世钧那个破碎的家庭里。
可深世钧最终还是陷在了这个轮回的圈子里。
娶了个老婆,过着平淡的生活。
断送了曼桢一生幸福的罪魁祸首却是曼桢的亲生姐姐——曼璐。
曼璐是一个性格经过转变的人。
因为家境不好,她做了舞女。
评点张爱玲《十八春》人物
![评点张爱玲《十八春》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2ae88b2bd0d233d4b04e691a.png)
评点张爱玲《十八春》人物
评点《十八春》人物张丽霞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又名《半生缘》)让我百读不厌,为什么呢?思来想去,是里面的人物打动了我。
最喜欢世钧和曼桢这一对,因为他们最接近普通中国人:不是特别聪明,不是特别漂亮,但他们含蓄、真诚、善良、不轻狂,甚至还有些拘紧,这些不就是我们自己吗?这么平常,这么亲切!曾经看过林心如版曼桢,第一个感觉就是不像,曼桢哪有如此出众的相貌?单就这一点就没有亲和力,何况还胡乱添加了些离奇情节。
在我心里,曼桢应该不惊艳但很耐看,应该眉清目秀,朴实无华,应该是一个温婉、有思想、有主见,但决不轻浮的女子。
世钧也很中国,他善良孝顺甚至有点懦弱,但他和曼桢的爱却让他阳光起来。
曼桢和世钧两人都很随和,不虚伪,不做作。
他们的爱情淡中有味:有思念也有牵绊,有温情也有克制,让人觉得很真。
叔惠在小说中的形象相当中立。
按说以他的经历应该是小说主角之一,可是张爱玲却偏偏没有选他。
翠芝,小气、虚荣、自私,但比袁太太之流好些。
她的闪光点好像是在对叔惠的“爱”上,但她终究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少奶奶形象。
慕瑾呢?因来自乡村,过于迂腐和古板了些,好在他身上的正义感让他不惹人讨厌。
仗义的金芳夫妇是淳朴的穷苦人。
张爱玲用一句就写实了这对夫妇“在等待营救曼桢的时机里,他夫妇二人只好闲聊”,大概他们夫妇从来没有这样长谈过。
(作者单位:四川都江堰市胥家学校)。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章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7e462d6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63.png)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章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十章引导语: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讲述了几个平凡的众生男女,世钧曼桢叔惠翠芝,一群随处可见的都市年青人,把那一点点并不离奇的痴爱怨情,缠来绞去地在一张翻不出去的网里演了那么多年,也就不年轻了。
而同时翻天覆地的中国近代社会种种变事:九·一九、一二·八、抗战胜利、接管、上海解放、支持东北,只是作了他们的背景,隐隐约约给他们的故事刷上一笔动乱的底色。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其中的第十章,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世钧跟家里说,上海那个事情,他决定辞职了,另外也还有些未了的事情,需要去一趟。
他回到上海来,在叔惠家里住了一宿,第二天上午就到厂里去见厂长,把一封正式辞职信交递进去,又到他服务的地方去把事情交代清楚了,正是中午下班的时候,他上楼去找曼桢。
他这次辞职,事前一点也没有跟她商量过,因为告诉了她,她一定是要反对的,所以他想来想去,还是先斩后奏吧。
一走进那间办公室,就看见曼桢那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披在椅背上。
她伏在桌上不知在那里抄写什么文件。
叔惠从前那只写字台,现在是另一个办事员坐在那里,这人也仿效着他们经理先生的美国式作风,把一双脚高高搁在写字台上,悠然地展览着他的花条纹袜子与皮鞋,鞋底绝对没有打过掌子。
他和世钧招呼了一声,依旧跷着脚看他的报。
曼桢回过头来笑道:"咦,你几时回来的?"世钧走到她写字台前面,搭讪着就一弯腰,看看她在那里写什么东西。
她彷佛很秘密似的,两边都用别的纸张盖上了,只留下中间两行。
他这一注意,她索性完全盖没了,但是他已经看出来这是写给他的一封信。
他笑了一笑,当着人,也不便怎样一定要看。
他扶着桌子站着,说:"一块儿出去吃饭去。
"曼桢看着钟,说:"好,走吧。
"她站起来穿大衣,临走,世钧又说:"你那封信呢,带出去寄了吧?"他径自把那张信纸拿起来叠了叠,放到自己的大衣袋里。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57e17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9.png)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苏小妹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爱情故事。
小说以苏小妹的视角展现了她在青春期所面临的挑战和迷茫,以及她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情感丰富,令人感慨万千。
苏小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女孩,她对爱情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在小说中,她经历了与不同男性的爱情纠葛,包括与青梅竹马的男友小陈、与富家子弟张先生的婚姻等。
这些爱情经历让她苦尽甘来,也让她在成长的道路上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小说中,苏小妹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令人感动。
她在与小陈的感情中,展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坚韧,她在与张先生的婚姻中,又表现出了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这些情感的碰撞和交织,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复杂和多样的一面,也让人深思。
小说中,张爱玲对爱情的描写细腻而真挚,她通过苏小妹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爱情对女性的影响和塑造。
在小说中,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成长和启迪。
苏小妹在爱情中不断成长,她在爱情中收获了成熟和坚强,也让她在爱情中变得更加完整和美好。
通过阅读《十八春》,我深切感受到了张爱玲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揭示。
小说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塑造,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爱情是复杂而真实的,它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成长和启迪。
在爱情中,我们不断成长和追求,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和美好。
这是我从《十八春》中得到的启示和感悟。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部充满情感和魅力的小说,它通过苏小妹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爱情对女性的影响和塑造。
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细腻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揭示。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小说,它让我体会到了爱情的复杂和多样的一面,也让我对自己的成长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08d06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a.png)
张爱玲十八春读后感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部以青春为主题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芳芳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变化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孩从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路历程。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语言优美细腻,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青春、爱情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芳芳的成长为主线,讲述了她从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路历程。
一开始,芳芳是一个单纯、天真的少女,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幻想和向往。
她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希望找到一个真正懂得珍惜她的男人。
然而,在与吴世昌的婚姻中,她却发现了爱情的无奈和残酷。
吴世昌对她并不是真心相爱,而是出于家族和社会的压力而与她结合。
在这段婚姻中,芳芳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和折磨,最终明白了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她开始学会独立和坚强,最终选择了离婚,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小说通过芳芳的成长经历,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在这个物质欲望横流的社会中,爱情往往被利益和权力所扭曲,人们往往为了名利和地位而放弃了真正的感情。
芳芳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她经历了爱情的背叛和婚姻的破裂,最终明白了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她学会了独立和坚强,选择了离婚,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对现实的深刻剖析,让我深受触动,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人性和社会的剖析,小说还对青春、爱情和成长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芳芳是一个充满梦想和幻想的少女,她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然而,在现实的打击和挫折中,她逐渐明白了爱情的无奈和残酷,开始学会独立和坚强,最终选择了离婚,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种从少女到成熟女性的心路历程,让我深受感动,对青春、爱情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十八春》是一部优秀的小说,通过对芳芳的成长经历和情感变化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对青春、爱情和成长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青春、爱情和成长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小说十八春的读后感
![关于小说十八春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6feab6f01dc281e43af09b.png)
Fear of the unknown is a common feature of human beings.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
关于小说十八春的读后感
同事们看到我看这小说的名字,都开玩笑说是有色的,其实不是。
如果说有色那就是黑白颜色。
十八春即十八个春天,延伸一下也就是十八年。
小说以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为时代背景,作者张爱玲。
小说的大致内容是男女主角因为阴差阳错而错过十八年,当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乱世,日本人入侵,中国又分两派:共产党和__党。
小说中女主人公嫚桢很痴情执着而命运坎坷,男主人公世均善良懦弱。
结尾他们终究是没在一起。
从前很少看小说,硬是逼着自己把《简爱》看完。
但是当时是没啥感想。
后来又问cc 有什么好看的书,她给我推荐了《追风筝的人》,我也看完了。
那时候也还是没什么感想的,。
后来陆续找了几本书都只是看了几章,现在打算把它们看完。
《十八春》我很喜欢,因此我越是觉得张爱玲真的是才女。
我看了她的照片她很好看。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曾幻想如果我是小说中的谁谁谁,我当时又会是怎样? 嫚桢很执着。
还好的是小说中的人物们都还算单纯没有尔虞我诈,除了嫚桢的姐姐嫚璐,她又何尝不是情非得已。
许多时候人不都是自欺的自私的。
?
我是在乱七八糟的情形下写了读后感,所以也是写的乱七八糟。
下一本书会是看什么我也还没想好,最后我想说文人好厉害我很崇拜。
2022年十八春读后感范文
![2022年十八春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76683076eeaeaad0f3306b.png)
十八春读后感范文十八春读后感一.关于小说《十八春》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代的。
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家老小七人……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相遇,而物是人非的彼此已是菩提落花,再也不为世间的繁华。
命运给予的眼泪,盈盈了整个半生的片段。
二.关于爱情“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是半生缘中我最感动的一句话,爱情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一直相信,每个人都有命定的恋人,而生命里的爱情总是神奇的像是四月里的阳春盛花, 只在一个回眸,便凝住了流云.苏轼在蝶恋花中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如果命运是一堵墙,我们在墙的这面快乐与悲伤,有人骑着单车穿越阳光从那面经过,然后,在生命的某个拐角就这样相遇了,用等待了千年的声音叫出彼此的名字,温文儒雅干干净净.管他商时风唐时雨,爱情就像是手心里的命运,绽放了就是指间的花,不管是落寞还是繁华,那只是爱情的结局而已.就像世钧在给曼桢拾起那只手套的冬天,他可能为曾想过事后相爱的两个人在生活里辗转而在后感叹的事.这是张爱玲的安排,或者说,是冥冥之中的注定.每朵花里都有一座堂,爱情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正如世钧与曼桢相爱的时候,“他相信他和曼桢的事情跟别人的都不一样。
跟他自己一生中发生过的一切事情也都不一样。
”每次他走到曼桢家的那条拥挤颓废的街道,他的心情是不同的吧。
第一次的不自然,在等曼桢教书的那个夜晚,豫谨逗留的那些日子,他又是怀着怎么样忐忑的心情,一步一步的登阶,在寻找曼桢的那个夜晚,他又是怎样的无助与绝望。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总是这样生活却又有超越生活的精致与流离。
她不像琼瑶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超越轰轰烈烈之上的心里的感触。
我在想,世钧与曼桢的相遇是如此的平凡,相爱亦是如此的顺其自然,如果,张爱玲换一种方式,比如,生死相遇,或是两人同有着不凡的显赫地位或者各自怀抱着深仇血恨,那么,这段感情带给读者的感觉或许就不会这样感叹,她的安排,使这段故事与代的是如此的谐和与唯美。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三章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58fc04e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98.png)
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三章(2)张爱玲长篇小说《十八春》第三章曼桢本来跟世钧说要给他打件背心,但是她这种地方向来是非常周到的,她替叔惠也织了一件。
她的绒线衫口袋里老是揣着一团绒线,到小饭馆子里吃饭的时候也手不停挥地打着。
是叔惠的一件先打好,他先穿出来了。
被他母亲看在眼里,他母亲对于儿子的事情也许因为过分关心的缘故,稍微有点神经过敏,从此倒添了一桩心事。
当时她先搁在心里没说什么。
叔惠是行踪无定的,做母亲的要想钉住他跟他说两句心腹话,简直不可能。
倒是世钧,许太太和他很说得来。
她存心要找个机会和他谈谈,从他那里打听打听叔惠的近况,因为儿女到了一个年龄,做父母的跟他们简直隔阂得厉害,反而是朋友接近得多。
第二天是一个星期日,叔惠出去了,他父亲也去看朋友去了。
邮差送了封信来,许太太一看,是世钧家里寄来的,便送到他房间里来。
世钧当着她就把信拆开来看,她便倚在门框上,看着他看信,问道:"是南京来的吧?你们老太太好呀?"世钧点点头,道:"她说要到上海来玩一趟。
"许太太笑道:"你们老太太兴致这样好!"世钧皱着眉笑道:"我想她还是因为我一直没回去过,所以不放心,想到上海来看看。
其实我是要回去一趟的。
我想写信去告诉她,她也可以不必来了──她出一趟门,是费了大事的,而且住旅馆也住不惯。
"许太太叹道:"也难怪她惦记着,她现在就你这么一个孩子嘛!你一个人在上海,也不怪她不放心──她倒没催你早一点结婚么?"世钧顿了一顿,微笑道:"我母亲这一点倒很开通。
也是因为自己吃了旧式婚姻的苦,所以对于我她并不干涉。
"许太太点头道:"这是对的。
现在这世界,做父母的要干涉也不行呀!别说像你们老太太跟你,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上海,就像我跟叔惠这样住在一幢房子里,又有什么用?他外边有女朋友,他哪儿肯对我们说?"世钧笑道:"那他要是真的有了结婚的对象,他决不会不说的。
张爱玲《半生缘》的读后感
![张爱玲《半生缘》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5c5f2419b6648d7c1c7463e.png)
张爱玲《半生缘》的读后感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张爱玲《半生缘》又名《十八春》读后感。
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这话未免有点无奈的味道,但问世上有多少男女结了婚,却过着没有激情、没有热情的生活,只是久而久之把对方当做了生活的一部分,就这样死寂般的生活着,索然无味,但也就这样凑合着度过了一生。
当沈世均向他的家人屈从,辞掉了上海的工程师工作,其实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就已经注定了,就算顾曼桢没被姐姐无耻的出卖,没被祝鸿才,沈世均和顾曼桢也不可能走在一起。
沈世均的家人是瞧不起顾曼桢这种家境的人的,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做着舞女和暗娼的工作,他们这种自视清高的家庭又怎会沾上这种亲戚,因为顾曼璐的工作他们就断定顾曼桢也会像她姐姐一样,她们一家人都是不干净的人,所以顾曼桢和沈世均的婚事就如同镜花水月,看不到一点希望的。
我并不喜欢沈世均这样的人,有点懦弱,有点小气。
如果沈世均可以为顾曼桢不顾一切待在上海,可能她们两个还会有一点在一起生活的希望,但在小说中可以看出沈世均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就算勉强在一起,这么多人的阻挠,也不会生活的幸福,还是会悲剧收场。
顾曼璐是个挺可悲的人,很多人说如果不是她姐姐灭绝人性的出卖,顾曼桢就不会这样不幸了,但我认为事实并不是在这样的,刚才我已经说了沈世均和顾曼桢的爱情悲剧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人生的不幸,实质也是有着必然性的,顾曼桢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没有父亲,如果没有顾曼璐牺牲自己去赚钱,养活这一大家人,顾曼桢可能今后的命运会更加的悲惨,顾曼桢能接受教育,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女性,都是她姐姐卖肉换来的。
顾曼璐曾经也是和顾曼桢一样的人,单纯、善良的女性。
她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张豫谨结婚,但为了弟弟妹妹和母亲,她甘愿放弃这一切,能有这种牺牲精神的人本性又会坏到哪里去呢?顾曼桢是被这个社会,被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扭曲的丧失了人性,顾曼璐的出发点是多么的高尚,但社会上不会有一个人同情她,甚至连自己的家人也有点瞧不起她,只有顾曼桢没有瞧不起自己的姐姐。
泪感《十八春》
![泪感《十八春》](https://img.taocdn.com/s3/m/00ffcc1a76c66137ee061924.png)
“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泪,再次洒落。
十八年后,世钧再次看到这封信一定也是有着一股想哭的冲动吧。
每次看张爱玲的文字,心头总是会涌上心酸,偏偏又无可抗拒她的魅力。
就像这本《十八春》看过不止一遍了,在周末的午后,又拿来看。
《十八春》里头的人物是那样鲜活,在脑中跳跃,他们诸多的无能为力,牵动着我的感情。
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过,如果我是曼桢,我一定一定不顾一切地去找世钧,不管过了多久,即使知道他已经结婚了,我还是要找到他,要跟他在一起,因为我知道我这辈子,只爱他一个人!可惜我不是,我只能为她与世钧的爱情叹息。
“那样的恋爱大概一个人一辈子只能有一回吧,也许一辈子有一回也够了。
”世钧在十八年后悟到的,也只剩下无奈了。
世钧的信以为真以及他的不够坚持,曼桢的无能为力以及她对被迫所生孩子的眷恋造就了他们此生仅有的半生缘。
其实他们也是幸运的,至少他们在那个封建时代曾经深深爱过,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可是他们知道爱的滋味,有这样一份爱,值得记一辈子。
相比之下,翠芝与叔惠就可悲多了,明明是互相吸引,却还要装作不在意,把爱扼杀在幼苗时期,那样一种懦弱的行径真的只有在那个门第之见颇深的时代才有。
造就世钧与翠芝错位的婚姻又何止是因为他们的懦弱呢。
曼璐是个悲剧人物,虽然有一度让人恨她要死,竟然毁了自己的亲妹妹一生的幸福来让她替自己生孩子。
但又不得不让人同情她的遭遇:为了能养活全家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出卖了自己的肉身与尊严,培养自己的弟弟妹妹们。
如果她没有这样牺牲自己,或许和张慕谨是很幸福的。
我是不喜欢张慕谨这个人的,要不是他后来喜欢上了曼桢,曼璐也不见得会真的让祝鸿才得逞。
十八年后,曼桢与世钧的再次相遇,没有想象中那么悲戚,是因为隔了太久了么?曼桢以为自己会哭,也无数次地想过要哭诉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是她没有,或许已经是麻木了吧。
她只恨自己会因为孩子还嫁给祝鸿才,虽然最后离了婚,但是她还是无法原谅自己当时错误的选择。
那些相处的细枝末节——读张爱玲《十八春》
![那些相处的细枝末节——读张爱玲《十八春》](https://img.taocdn.com/s3/m/effd0525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f.png)
那些相处的细枝末节——读张爱玲《十八春》【书籍名片】书名:十八春作者:张爱玲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年10月整整一天,我把张爱玲的《十八春》看完了。
顾曼桢与许世钧,真正相爱,却没能在一起,但他们相处的那些细枝末节,就像灯塔上的光,照亮了我的眼睛。
世钧下午放工时,天色已经昏暗,外面天气寒冷,风雨交加,他却不顾偏僻乡村泥泞田垄的难走,把曼桢丢失的一只心爱的红手套给找了回来。
厂里的叶先生做寿,不喜欢应酬的世钧本不想去,曼桢看到签名簿,以为大家都来,就世钧一个人不来,不大好,就替他签了名。
世钧回南京看母亲,曼桢怕他不肯麻烦人给他做早餐,会饿着肚子去车站,就提前给他带吃的。
一心一意为对方着想、做事,真爱一个人,不就体现在此类细枝末节上吗?这让我想起自己生活中一些细枝末节的故事:我的母亲去世后,父亲的生活就没有了规律。
他一个人在田里干活,午饭时间早过了,他却迟迟不回家吃饭。
回到家,看看锅是冷的,碗是冷的,米在缸里,菜还长在园子里,就格外地想念母亲。
母亲在时,总是按时到田头喊他回家吃饭。
餐桌上,饭是饭,菜是菜,热汤热水,虽不是大鱼大肉,却被母亲操持得有滋有味。
父亲想起和母亲在一起的细枝末节,是沉痛中夹着一点甜蜜的。
父亲有一个深绿色的针织小钱包,线头已经破损了,我要给他换个新的,他不肯,说:“这是你妈织的。
”听起来很深情。
过日子,我总觉得老公不够爱我,想想我们相处的细枝末节也是满满的感动:我和他上街去办事,他突然停下来,让我等他一下,原来他到附近药店给我买创可贴——上午切菜时,我不小心切到了手指,其实血已经止住,没大碍了,可他偏要给我贴上创可贴;我从来不在包里放饼干,可我的包里总有吃不完的饼干,是他不断地给我的包里补充饼干,我饿了就能拿出来吃;我读书或写作的时间长了,他会提醒我休息,并给我泡上一杯养生茶……(已载6月17日《德州晚报》)END■编辑:王晓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张爱玲《十八春》读书笔记
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青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他所爱的人也爱他,想必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但是对于身当其境的人,却好象是千载难逢的巧合。
他们在沉默中听着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
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
他终于微笑着向她微微一点头。
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再也找不出一句话来,脑子里空得像洗过了一样,两人默默相对,只觉得那似水流年在那里滔滔地流着。
中年以后的人常有这种寂寞之感,觉得睁开眼来,全是倚靠他的人,而没有一个人是可以倚靠的,连一个可以商量商量的人都没有。
走出这家店铺,在马路上茫然地走着,淡淡的斜阳照在地上,他觉得世界之大,他竟没有一个地方可去似的。
曼桢看着她那孩子的傻相,不由得要笑,但是一面笑着,眼眶里的泪水已经滴下来了。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世钧看到最后几句,就好像她正对着他说话似的。
隔着那悠悠岁月,还可以听见她的声音。
他想着:"她难道还在那里等着我吗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他们很久很久没有说话。
这许多年来使他们觉得困惑与痛苦的那些事情,现在终于知道了内中的真相,但是到了现在这时候,知道与不知道也没有多大分别了。
--不过--对于他们,还是有很大的分别,至少她现在知道,他那时候是一心一意爱着她的,他也知道她对他是一心一意的,就也感到一种凄凉的满足。
——《十八春》by 张爱玲
张爱玲是我接触较早也较为全面的女作家,非常奇妙也是我唯一完全没有感情色彩的作家。
不偏不倚,无喜无恶,平静至极,连半分微微的感情倾向都没有。
如我这般感觉用事的人,这种情况是少见的。
读书是看缘份的。
同一作家的作品,同一时代读到的作品,却会有天壤之别的感受差异。
张爱玲的四部长篇《十八春》、《怨女》、《连环套》和《小艾》。
有的很喜欢,有的完全没感觉。
最先接触的是《十八春》和《怨女》。
高中时候。
某巨蟹女生借我的合订本。
《十八春》我一见如故。
《怨女》则看了两三遍只记得开头结尾处有人拍门叫大姑娘,中间好像有人在吸鸦片烟。
其余的完全没了印象。
《连环套》也是不错的。
写过读书笔记。
不赘述。
《小艾》则又没多大印象,连好句子都没有记,好像是个可怜生生的女子的故事,后期是解放以后的事,张爱玲努力想写出她解放翻身以后的幸福生活,但是无奈她骨子里对*******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信任,因而显得造作而怀疑,狗尾续貂。
《十八春》,又名《半生缘》,典型的文艺小说。
平淡却惆怅的口吻,像河水一般缓缓流淌。
含蓄的主角,鲜明的人物,悲情的故事,无奈的错过,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
是第一部打开我认识张爱玲世界窗口的书。
也是迄今为止我感情最深的她的作品。
《十八春》有这样一段话:“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
”当年借给我书的女生用笔划出来,旁边做了笔记,大意说很少见很奇怪的思维。
不过我却非常非常认同,从小到大就是这样,不爱我的我不爱,不是我的我不要,只有真正属于我的,我才想去认真。
敝帚自
珍,阿q到家。
所以当时,我对曼桢这个角色就平添了许多许多好感。
97年许鞍华导演携黎明、吴倩莲把这部作品搬上大银幕。
很经典的片子。
黎明的玉面很符合沈世钧斯文儒雅的气质,而吴倩莲也映合了我心中的曼桢——我喜爱的女性形象,虽然朴素不惊艳,但是坚强、温柔、重感情。
葛优扮演的祝鸿才,也真的是“不笑像老鼠,笑起来像猫。
”
电影里多加了一个镜头,我记忆犹新。
曼桢被囚禁在阁楼的时候,握着世钧的手套思念爱人;她背后的窗户里,世均从一层大门走出,遭到曼璐欺骗以为曼桢嫁作他人,寥落孤寂的背影。
就这样错过了。
这一段原着没有。
但真算神来之笔。
也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如此婉转细腻的感觉。
后期《半生缘》的电视剧,林心如扮相的曼桢太漂亮了,缺少了曼桢敦厚粗糙的气质。
蒋勤勤扮演的曼璐倒是很出彩,艳丽又精明;电影中这角色是由梅艳芳扮演,扮相略老,塑造其无奈、艰辛和悲苦的一面,侧重点不同。
不过两个版本的结局我都不喜欢。
就像《神雕侠侣》里,两人十六年后的重逢,没有一个版本让我满意。
这么多年的再见,绝对不该是狂喜或者狂悲的,只是平静,麻木,茫然,一丝丝隐约的伤痛,无际的怅惘。
我更不喜欢《半生缘》中世钧问是否可以重新开始的
情节。
那一定不是世钧。
有些事情过去就是过去了。
“无缘”二字,把什么都解释得很圆满,人类能做到的,只是“认命”。
这是相当惆怅的故事。
张爱玲把她荒凉冷漠的文风发展到极致,以至于出现过温暖,都如此恍惚不真实。
她的惆怅不浓烈,淡淡的,却揉碎在字里行间。
如果说悲虐成性的文是撕心裂肺的痛哭,张爱玲的文就是一声叹息。
空洞。
孤寂。
渺茫。
如此含蓄斯文的爱情固然美丽,但是会无端酿造一生遗恨。
两人最终还是对彼此信任不够坚定。
所以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发誓,以后的每段关系,分分合合都要当面说清楚,千万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思乱想,不要遗留容易造成误会的空间。
人世沧桑。
世事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