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资料大全

合集下载

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春节的知识有很多,包括以下内容:
1. 节日起源: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明,因为农耕文明中农历的变化与春节有关。

2. 春节的日期: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属于中国农历的最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和文化的象征。

3. 春联与对联: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楣上贴春联,春联是由对联组成的,对联是以四个字为一组,意义吉祥。

4. 年夜饭: 春节除夕晚上,家人会一同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家庭团聚的象征,也是对一年丰收的庆祝。

5.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里装着吉利的钱,象征着祝福与财富。

6. 舞龙舞狮: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龙和舞狮的节目,舞龙舞狮能驱邪祈福,带去好运。

7. 烟花爆竹: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庆祝的一种方式,也有驱邪的作用。

8.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拜年是祝福和问候,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方式。

9. 春晚:春节期间,有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全国人民通过电视观看晚会,欢度除夕夜。

10. 清扫和祭祖: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目的是迎接新年的到来,同时也会祭祖,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文化传统资料春节的文化传统资料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由来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称变革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

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节日名称,古代是没有的(古时一般称为过年、年节),是民国政府创造的。

传统节日的资料

传统节日的资料

传统节日的资料【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据说,五月初五日是纪念春秋时吴国无辜被杀的功臣伍子胥的日子。

传说伍子胥死后变成涛神,民间就有迎涛神的风俗。

后来,这些风俗又和纪念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愤而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糥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各样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年糕的来源。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吃月饼的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动暴的日子写在纸条上,放进月饼馅子里,以便相互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起义。

春节的详细资料

春节的详细资料

春节的详细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家庭团聚、传统文化庆祝和民俗活动最为浓厚的时刻。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历时十五天,以庆祝农历年的到来。

春节在中国的民间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被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一、起源与传说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商代,当时人们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丰收和祖先的保佑。

据传说,夜晚会有怪兽“年兽”来袭,而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响声,于是开始举行庆祝活动,如放鞭炮、挂红灯笼,打扮房屋,以期驱除“年兽”,迎来吉祥、平安的新年。

二、习俗与庆祝活动1. 除夕夜:除夕夜是春节最重要的时刻。

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这顿饭被称为“团年饭”,象征着全家团圆和欢聚一堂。

晚餐后,人们通常看春节联欢晚会,通过电视节目迎接新年的到来。

子女也会给父母上坟祭拜祖先。

2.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小辈压岁钱,即红包。

红包被装在红纸袋里,象征着幸运和繁荣,也是一种祝福和爱的表达方式。

收到红包的孩子们会感到欢喜不已,而给红包的长辈则体现了对家庭成员的照顾和关爱。

3. 贴春联和挂灯笼:春联和灯笼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

春联一般写有四个字的对联,精选吉祥话语,如“福禄寿喜”,并贴在大门两侧,寓意迎接新年的祝福和好运。

而灯笼则用红纸或透明纸制作,悬挂于窗户、门前和街道上,为节日增添热闹喜庆的氛围。

4. 舞狮和舞龙: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活动。

舞狮者身着五彩斑斓的狮子装,扭动身躯,摇头晃尾,模仿狮子的动作表演,寓意招财进宝和驱邪辟邪。

舞龙则以长龙舞动为特点,由一条长龙的头和数百个身段组成,龙头上有舞者操纵,龙身由舞者手持完成,展示出华丽灵动、神韵动人的形象。

三、食物与美食文化春节期间,各地有着不同的传统美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饺子和年糕。

饺子象征着新年的财富和希望,它的形状像中国古代的金元宝,寓意着富贵和好运。

制作年糕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代表着家人的团聚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春节由来和简介

春节由来和简介

春节由来和简介春节由来和简介(附征文30篇)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由来和简介,欢迎大家分享。

一、春节由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节简介:(一)历史简介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2024年春节介绍(多场景)

2024年春节介绍(多场景)

春节介绍(多场景)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正月初一,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和繁荣。

本文将详细介绍春节的起源、传统习俗、美食和现代庆祝方式。

一、春节的起源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岁星纪年法”。

古人观察到,木星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2年,因此将木星称为“岁星”,并根据其运行周期来纪年。

每年岁星运行到一定的位置,就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后来,人们将这一观测与农历相结合,形成了春节这个节日。

二、春节的传统习俗1.扫尘:在春节来临之前,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象征着扫除旧年的霉运和不幸,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吉祥。

2.贴春联: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

人们将春联贴在门上,寓意着新年的祝福和家庭幸福。

3.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具特色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鞭炮的爆炸声可以驱赶邪恶和不幸,带来平安和吉祥。

4.守岁:守岁是指在除夕夜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人们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聊天,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夜晚。

5.拜年:拜年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

人们穿上新衣服,向长辈、亲友和邻居拜年,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

6.发红包:红包是一种装有压岁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以表达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三、春节的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丰富多样的美食,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包括:1.饺子:饺子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人们会在饺子中放入各种馅料,如猪肉、韭菜、虾仁等,寓意着新年的丰收和吉祥。

2.年糕:年糕是一种由糯米制成的食品,象征着年年高升和进步。

人们会将其切成片状,煮、炸、蒸等多种方式食用。

3.汤圆: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人们会在汤圆中放入各种馅料,如芝麻、红豆等,寓意着新年的甜蜜和幸福。

关于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关于春节的知识有哪些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

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对辞旧岁、迎接新年的期盼与祝福,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春节的知识。

一、春节的起源与传说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岁首祭祀活动。

传说,在古代的一个除夕之夜,村庄中出现了一只凶猛的怪兽,吃掉了几个村民。

从此,村民们每年除夕夜堆积柴火、燃放鞭炮,以求消除怪兽的威胁。

慢慢地,这一活动形成了现在的春节。

二、农历与公历春节是根据农历来确定具体日期的,通常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期间。

农历是一种以阴历为基础的历法,它主要根据月亮的运动确定时间。

而公历则是以太阳为基础的历法,我们通常使用的日历就是公历。

因此,春节的日期每年都会有所不同。

三、年夜饭的意义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顿饭,也是家人团聚共享美食的时刻。

它不仅象征着团圆,更寓意着希望来年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年夜饭通常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菜肴,其中有些具有特殊的寓意,比如鱼代表着年年有余,年糕代表着岁岁平安等。

四、红包与拜年在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小辈发红包。

这个习俗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有一只凶猛的怪兽每年都会在除夕时出现,村民们通过给小辈们发红包,希望他们可以躲过怪兽的袭击。

而在拜年时,人们会互相道贺、热闹地交流问候,并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五、舞龙舞狮与烟花爆竹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表演,它象征着吉祥与祝福。

人们认为舞龙能带来好运,驱逐邪气。

烟花爆竹则是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通过燃放烟花和鞭炮来驱赶邪灵和厄运,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六、除夕与元宵节除夕是指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进年夜饭,并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则是春节之后的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正月十五,也就是泼水节之后的一天。

人们会赏月、吃元宵以庆祝新春佳节的结束。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节相关资料

春节相关资料

春节相关资料
春节,又称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下是一些与春节相关的资料:
1. 起源与传统: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在
农历年末庆祝丰收,祈求来年的好运。

春节传统包括贴春联、贴对联、祭祖、赏花灯等,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家庭团聚和共进晚餐。

2. 传统食物:春节期间,有许多特殊的传统食物与俗。

比如,
春卷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象征着希望来年能有好运。

年糕是另一个重要的春节食品,被认为象征着团圆和连续的生活。

3. 花灯和烟花:春节期间,许多地方会有盛大的花灯和烟花表演。

人们设计各种各样的花灯,以各种形状和颜色照亮城市。

此外,烟花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点燃烟花以庆祝新年。

4. 春节联欢晚会:除了家庭团聚,春节期间还有一项非常重要
的活动,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

这个晚会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
目之一,各种节目形式包括歌舞、相声、杂技等。

晚会通常在除夕夜播出,吸引数亿观众收看。

5. 传统俗:在春节期间,人们还有许多传统俗。

比如,给长辈拜年,小孩子们收到红包是春节最令人期待的事情之一。

此外,舞龙舞狮、放鞭炮、元宵节等也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活动和俗。

希望以上资料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春节,祝您春节快乐!。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

春节的传统文化资料(精选20篇)1. 春节的由来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年终祭祀活动。

根据史书记载,春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人们在腊月举行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形式,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 春节的时间春节是根据农历计算的,通常在公历的1月或2月份之间举行。

农历新年的日期不固定,但一般在公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春节期间,人们会放假多天,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3. 春节的庆祝活动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喜庆的心情。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赏灯笼、舞狮子、放鞭炮等。

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代代相传,成为了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4. 春节的装饰物品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用各种装饰物品来增添节日的气氛。

常见的装饰物品包括红色灯笼、福字、剪纸、年画等。

这些装饰物品都寓意着吉祥和幸福,被视为带来好运的象征。

5. 春节的风俗习惯春节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年糕等象征团圆和幸福的食物;南方人则偏爱年糕煮汤圆,寓意团圆和团结。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拜年、交换红包,并进行祭祖等仪式。

6. 春节的传统美食春节期间,人们会烹饪一些传统的美食来招待亲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美食是饺子,由面粉皮包裹各种馅料而成,象征着团圆和满足。

此外,糖果、糕点、年糕等也是春节期间常见的食品。

7. 春节的民俗活动除了庆祝活动和风俗习惯外,春节还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人们穿着龙或狮子的服装,在街上表演舞蹈,以辟邪驱疫,祈求平安和好运。

8. 春联和窗花春联和窗花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品,它们以红色为主色调,寓意着喜庆和吉祥。

春联是一种由对联组成的横幅,通常贴在门口或墙壁上,用于迎接新年;而窗花则是一种用剪纸制作的窗户装饰,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

春节 知识

春节 知识

春节知识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团圆时刻。

以下是有关春节的知识:
1. 时间: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阳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1月中下旬到2月中旬之间。

2. 起源: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的年节庆祝活动,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好运。

3. 习俗:春节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包括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走亲访友、给红包、放鞭炮等。

4. 年夜饭:春节的重要传统是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代表着团圆和吉祥。

5. 红包:长辈向晚辈赠送的红包是春节的传统,象征着给予祝福和好运。

6. 动物代表:每年春节都有一个生肖动物代表,按照12生肖轮换,如鼠年、牛年、虎年等。

7. 舞龙舞狮:春节期间会有舞龙舞狮的表演,寓意着驱邪和祈求好运。

8. 祭祖:春节前后,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祭拜和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

9. 春晚: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春节期间都会举办盛大的春节晚会,汇聚各类文艺节目和明星表演。

10. 跨年:春节的最后一天是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会迎来除夕,也就是跨年夜。

人们会守岁,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这些是春节的一些基本知识,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愉快地庆祝团聚,祈求来年的幸福与繁荣。

春节的其他知识

春节的其他知识

春节的其他知识
1.春联:春节时要贴的对联,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寓意吉祥如意。

2. 年夜饭:春节除夕晚上的晚餐,一般是一家人团聚共进。

3. 红包:春节期间长辈给晚辈的红色信封,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寓意祝福和好运。

4. 鞭炮:春节期间常见的爆竹,据说能赶走邪恶的鬼神,也寓意着新年来临,喜庆热闹。

5. 禁忌:春节期间有一些忌讳,比如不要剪头发、不要洗头、不要扫地等等,因为这些动作会破坏新年的好运气。

6. 贴春联:贴春联的顺序有讲究,一般是先上联后下联,先右边后左边,寓意从右向左阅读,表示顺利如意。

7. 守岁:除夕晚上要熬夜守岁,寓意着迎接新年的到来和消除厄运。

8. 元宵节:春节期间的第15天,也是汉族传统节日,吃汤圆、赏花灯、猜谜语等活动。

9. 拜年:春节期间互相拜访,向对方道祝福,传递新年的喜悦和祝福。

10. 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期间的重头戏,是一年一度的大型晚会,展示各个地方的文化和艺术表演。

- 1 -。

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春节的知识有哪些

春节的知识有哪些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和热爱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春节的知识,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和意义春节,又称为农历新年或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开端,一个全新的年度开始。

春节起源于封建社会农耕文化中的岁首祭祀活动,旨在祈求丰收和祈福安康。

如今,春节已经演变为一个欢庆新年的节日,寓意着新的一年将带来好运、好事和新希望。

二、春节的习俗和活动1.贴春联和春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装饰品,一般由一对福字和吉祥寓意组成。

人们会将春联贴在门上或墙壁上,以祈福和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贴则是指各种吉祥的图案、对联等,用以增添节日气氛。

2.食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最丰盛的一餐,是家人团聚共度一年之始的时刻。

人们会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代表着团圆和吉祥,如鱼(年年有余)、饺子(团圆)、年糕(步步高升)等。

3.放鞭炮和观赏烟花放鞭炮是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旨在驱邪辟邪和庆贺新年。

而观赏烟花则是春节期间的一大盛景,色彩缤纷的烟花绽放在夜空中,象征着喜庆和繁荣。

4.拜年和压岁钱春节期间,人们会去拜访亲朋好友,互相道喜并致以新年祝福。

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意味着辞旧迎新、祝福幸福,也是对晚辈的一种关怀和呵护。

5.舞狮、舞龙和京剧表演舞狮和舞龙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节目,舞者身着彩色的狮子或龙的服装,在鼓乐声中表演动作,寄托对新年的祝福和祈愿。

京剧表演也是春节期间的一大特色,各地会邀请京剧团来表演经典剧目,为观众献上精彩绝伦的演艺。

三、春节的文化意义春节不仅是中国人民欢庆新年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从各种习俗和活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传统的家庭关系和人情味道在春节中得以弘扬并传承给后代。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凝聚了全体华人的心血和希望,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与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春节的氛围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深厚和民族文化的底蕴,也祝愿大家新年快乐,福气满满!。

春节的介绍

春节的介绍

春节的介绍关于春节的介绍(通用6篇)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春节的介绍(通用6篇),一起来了解一下春节吧!春节的介绍篇11、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

但这种野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它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颜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称谓“桃符”。

还有的燃烧砍来的青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只有远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2、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精选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精选五篇)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1新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节日了。

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当过年的时候“年”就会出来吃人,害命。

所以,每当半夜的时候,人们就逃到山上,防着被“年”吃了。

有一年,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爬到山上,可是来了以为老头儿,显得一点儿也不害怕“年”会吃他。

可是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对他说:“快跑吧!‘年’快要来啦!”那个老头儿还在笑。

他说“你给我一晚上的时间,我一定会把‘年’赶走的”。

于是老太太之间他把红纸贴在门窗上,把灯来开,等着“年”。

一看,今年怎么和往年不一样呀,又听到了一阵大响。

“年”怪物叫一声,跑了。

大年初一,人们从山上下来,发现村里平安无事,老头把他做的一切全都告诉了村里人。

从此,人猛每家过年时都放炮,使灯不灭,吃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资料2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尽管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但在农村,这几千年延续的文化仍显示着它的生命力。

那里有小山村的静谧,有黄土地的厚重,有春节神秘温馨的气氛,有严肃庄重的礼仪和浓烈淳厚的人情味。

而生活在城市的人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中国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

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

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传统节日介绍

春节传统节日介绍

春节传统节日介绍关键信息:1、春节的时间2、春节的由来3、春节的传统习俗4、春节的特色美食5、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6、春节的文化意义11 春节的时间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时间通常在公历 1 月下旬至 2 月中旬之间,具体日期会根据农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111 春节的开始和结束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这段时间里,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12 春节的由来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被广泛接受的是与年兽的传说有关。

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于是,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21 春节与历法的关系春节的日期是根据农历来确定的。

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既考虑了月亮的运行周期,又考虑了太阳的运行周期。

春节的时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是农历新年的开始,标志着新的一个轮回的开始。

13 春节的传统习俗131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132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关于春节的信息

关于春节的信息

关于春节的信息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庆祝。

它不仅是一个新年的开始,也是一个合家团圆、祭祖、拜访亲友的时间。

以下是关于春节的一些信息:
1. 节日起源: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神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庆祝新年和告别寒冬的盛大庆典。

2. 历史传统:春节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追溯到商朝时期。

3. 民俗习俗: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如贴春联、打扫房子、团圆饭、放鞭炮、舞龙舞狮、观灯笼和猜灯谜等。

4. 饮食文化:春节期间,人们喜欢准备各种传统美食,如饺子、年糕、元宵等,这些食物有着吉祥之意。

5.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和未婚青年发放红包,红包内装有一定数额的钱,象征着祝福和好运。

6. 春晚:每年春节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春节晚会,各种文艺表演和节目将全国各地的人们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

7. 春节联欢晚会: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晚会是中国电视荧屏上的一张“年度名片”,每年都会邀请众多知名艺术家和嘉宾参加。

8.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来年幸福、健康、如意。

9. 春运:春节前后是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们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给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10. 法定假期:根据中国法律规定,春节期间是全国性的法定假期,通常持续7天左右。

这段时间,人们放假、休息、享受家庭团聚的时光。

尽管春节庆祝方式因地域和个人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它在整个中国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们以欢乐、热闹的气氛欢度新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来好运和吉祥。

春节的资料大全

春节的资料大全

春节的资料大全春节的资料大全第一篇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盼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后来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日,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喧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如今,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有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春节的资料大全第二篇百联同歌盛世九州共祝民康百族家家乐业九州户户安居爆竹声声除旧桃符代代更新爆竹声声祝愿灯花闪闪迎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爆竹一声除旧春联万户更新爆竹一声辞旧桃符万户更新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王安石《元日》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王安石《元日》4、家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有关春节的资料

有关春节的资料

有关春节的资料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长、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乃至全民性的特点。

有关春节的资料范文,欢迎阅读。

有关春节的资料一: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

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纳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

它们历史悠长、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乃至全民性的特点。

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

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非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衡宇、洗头洗澡、预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一起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

前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显现了一年一度的庆贺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要紧内容之一。

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世香火。

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取得更多的福佑。

年节仍是合家团聚、敦亲祀祖的日子。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小孩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

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

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长辈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元往后,开始走亲探友,互送礼物,以庆新年。

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

元日以后,各类丰硕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现在,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各类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春节的所有资料

春节的所有资料

春节的所有资料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人过年最隆重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所有的人们都会积极准备,以欢庆团圆、祈福吉祥。

春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传承的象征。

下面将从春节的由来、传统习俗、家庭聚会、美食、祝福语和红包等方面,为您全面解读春节。

春节的由来:春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至中国古代的夏朝。

据传春节最初是由黄帝的臣子始祖炎帝时期开始的。

他是黄帝时期的首位皇帝,也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春节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密不可分,正是农耕的变化引起人们对于自然变化的重视,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复苏,万物皆新,炎帝便定了正月初一为新的开始,成为抒发人们的希望和祈求。

传统习俗:春节传统习俗众多,其中最为独特而特别的是贴春联、贴对联和贴福字。

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深深的期盼和祝福,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幸福,也代表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放鞭炮、舞龙、舞狮、拜年、封神和开门大吉等也是春节中富有特色的习俗。

每个地区都有其自己的特色,这些习俗既增添了春节的热闹气氛,也凝聚了人们的情感。

家庭聚会:春节是中国人团圆的节日,家庭成员通常会在这一时刻返乡团聚。

长辈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大家会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共度欢乐时光。

在此期间,人们会一起打牌、看电视、唱歌,分享彼此的生活。

这种家庭聚会不仅让亲情得到了强化,也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美食: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因此,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春节都有不同的传统美食。

比如北方人喜欢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财源广进;而南方人则有“年糕”、“元宵”等传统食物,寓意着吉祥如意。

此外,鱼和年糕也是春节餐桌上的必备之物,寓意着年年有余和步步高升。

祝福语:春节祝福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表达心意和祝福的方式之一。

比如,人们常说的“新年快乐”、“万事如意”以及“身体健康”等都是常见的祝福语。

还有一些祝福语则更加寓意深远,比如“岁岁平安”、“财源滚滚”、“大吉大利”等,这些祝福语代表了人们对于幸福和成功的祈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春节的资料大全导语: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

公元前XX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

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即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新春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神、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开始有爆竹(烧竹子);团拜礼仪,官员朝贺天子。

魏晋:开始有鞭炮,有守岁习俗。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

后蜀太子题写的“天地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民国: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又曾试图禁止人民庆祝农历新年。

1.开门炮仗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拜年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3.占岁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4.饮屠苏酒屠苏酒是一种药酒。

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

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

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5.聚财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1.中国北方地区初一:早晨包饺子。

传统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区的传统)老人初一是不出门的,亲友、同事互相拜年。

长江流域一带有年初一早餐吃汤圆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

初二:要祭财神,要喝“元宝汤”(馄饨)。

北方一般习惯是回娘家拜年团聚。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经去世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祭祖,并顺带拜年。

跟清明的“上坟”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但在河北等地的农村,这一天同样是要上坟的。

一般都要带上点心、酒等祭品给已故祖先进行祭祀,并且放鞭炮让祖先“过年”。

一般上坟只允许儿女等进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则不参与祭祖。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会在这一天回娘家拜年。

初五:穷日,在中国北方,这一天一般没有人出门拜年,因为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从春节开始直到这一天才能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然后放鞭炮庆祝,希望迎来下凡的五路财神;有一副对联“一脚踢出穷鬼去,双手迎进财神来”即为对此风俗的描述。

一般只有一些年轻人会在这一天举行朋友或同学聚会。

亦称“破五”,是要在家包饺子吃。

初六:开市。

初七:过人胜节。

初八:祭星。

现在北京的各个庙会活动通常从初一开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结束。

2.云南白族习俗云南白族朋友过年时,要进行“放高升”的庆祝活动,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将整个竹子崩上高空数十丈。

有的地区还进行“抛绣球”的活动。

3.中国东北鄂伦春族习俗中国东北的鄂伦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辈给长辈叩头,平辈互相请安。

初二、初三举行赛马活动。

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尝美味佳肴。

正月十六的早上,鄂伦春族人会进行互相抹黑脸的活动。

晚辈给长辈抹黑脸之前要先叩头。

4.台湾冬至:台湾汉人旧俗,冬至已开始有年节气氛,当天祭祖,称为祭冬,部分宗亲组织也会于当天集会聚餐。

当天可以打开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许多家族亦借由此日检视神主,抄录资料作为族谱依据。

尾:俗写为“尾牙”,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号则借此聚餐,酬谢员工辛劳。

早期尾牙聚餐有避开鸡头之习俗,避免有开除的暗示。

近年来,台湾大企业尾牙聚餐则聘请影视歌星演出,并有高额奖金、股票摸彩,成为台湾媒体瞩目焦点。

送神: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烧云马纸为神坐骑,返天过年,依例会准备果实甜汤。

送神之后,方能打扫神明厅,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炉、除去旧门神,准备换新。

香炉中的香灰须于当日重新筛滤过,门神画像则随送神焚烧金纸时焚去。

而旧日台湾本地传说,送神之后,廿五日玉帝会遣神下凡,代替已经上天述职的神巡视人间,所以当日不可当天曝晒亵衣、内裤。

除夕:依农历十二月大小月,台湾话称为二九暝或三十暝。

过年前数日,各家便开始蒸年糕,俗谚称“吃甜甜,好过年”;咸则以在来米制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丧事者则不做年糕,由亲友邻朋致赠。

除夕当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称“拜门口”,而后祭祀神明及祭祖。

祭神后,会于神明像上贴上春花;祭祖之后,则会摆上发糕及米饭各一,插上纸作的红花,称为“饭春仔”。

当晚则围炉,并吃长年菜。

所谓长年菜一般是带根的菠菜,也有用芥菜者。

依旧俗,农业社会中一年的欠债,须于除夕前还清。

初一:祭拜天地祖先,称为“贺正”。

出门拜年,称为“行春”,正月初一至初五,称为“新正”或“新正年头”,所以出门拜年也称“贺正”;一般而言都会依农民历决定出行方向及开门、关门的时辰。

当天台湾人通常会前往庙宇、佛寺烧香,祈求新年吉祥。

初二:为回娘家之日,依旧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据称会分掉娘家之福。

然随时代进步,近年来台湾妇女团体努力推展女儿回家过年的新观念。

初三:“初三困饱”,赤狗日,惯例出行不利,须在家孝亲,共度天伦之乐。

无年俗活动。

初四:接神。

接神的祭典,惯例选在近傍晚之时,俗谚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说。

接神之后,当年生肖冲犯太岁星君者,则安上太岁符或神位祭祀。

初五:据说是玄坛真君等五路财神巡游人间之日,故商家此日开市,各行各业开张营业,可扫地、倒垃圾。

初六:挹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厕所,把初一以来的垃圾、秽物清除干净。

初七:七元,人日,准备猪脚面线,据说食用可消除楣运,以保长寿。

初八:完全,新春的玩乐到今天为止,故曰“完全”。

恢复平常的生活,并把过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初九:天公生,传说为道教玉皇大帝圣诞,称为“天公生”,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声连绵不断。

初十:有食食,拜完天公的供品饼果,又有得吃一顿了。

十五:元宵节,台湾元宵举行观光灯会已成风尚,每年依生肖制成巨型主灯,成为焦点。

各地尚有台北县平溪放天灯、野柳王爷洗港祭仪、苗栗市苗栗火旁龙、台东市炸玄坛爷(炸寒单爷)、台南县盐水蜂炮等活动。

5.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加坡华人众多,亦有华人过春节之风俗。

初一前:购买贺年物品,俗称“办年货”。

年三十晚:吃团圆饭。

初一:到庙宇上头香、出门拜年。

初二:出门拜年,回娘家之日。

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若有亲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会在年初四继续。

初七: 人日, 捞鱼生,是新马一带独有的年菜。

把食材准备好后要站起来,用筷子把鱼片和其他配料配料拌匀,边说:“捞起,捞起,捞个风生水起!”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后裔则有天公诞,当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时后,各家便开始祭祀。

十五:元宵节。

新马一带的元宵节和七夕一样被称为“中国情人节”,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会结伴到河边抛柑祈求姻缘,而且普遍上没有提灯笼或赏灯等习俗。

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

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

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

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

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

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