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伪压痕与电蚀的区分及对策

合集下载

【专业积累】最全面的总结轴承损伤的种类、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专业积累】最全面的总结轴承损伤的种类、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轴承的损伤与对策汇总滚动轴承,如果没有选择错误,能够正确使用的话,到轴承寿命之前,可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损伤状态为剥离。

另一方面,还有意外的提早损伤,而经不住使用的早期损伤,作为该早期损伤的原因,有使用时润滑上考虑的不够,进而还有异物侵入,轴承组装的误差和轴的挠度大、对轴和轴承箱的研究不够等。

可以说,这些原因互相重合的情况比较多。

所以,要在充分了解轴承使用的机器,使用条件,轴承外围得结构得基础上,如果能弄清事故发生前后的状况,再结合轴承的损伤情况和多种原因进行考察,就可以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本文表示出了轴承损伤的例子及其原因和对策,请作为推断轴承损伤原因的资料加以使用。

另外,当分析损伤情况时,请考察附表“损伤原因一览表”。

剥离损伤状态:轴承再承受载荷旋转时,内圈、外圈的滚道面或滚动体面由于滚动疲劳而呈现鱼鳞状的剥离现象。

原因:载荷过大。

安装不良(非直线性)力矩载荷异物侵入、进水。

润滑不良、润滑剂不合适轴承游隙不适当。

轴承箱精度不好,轴承箱的刚性不均轴的挠度大生锈、侵蚀点、擦伤和压痕(表面变形现象)引起的发展。

措施:检查载荷的大小及再次研究所使用的轴承改善安装方法改善密封装置、停机时防锈。

使用适当粘度的润滑剂、改善润滑方法。

检查轴和轴承箱的精度。

检查游隙。

剥皮损伤状态:呈现出带有轻微磨损的暗面,暗面上由表面往里有多条深至5-10m的微小裂缝,并在大范围内发生微小脱落(微小剥离)原因:润滑剂不合适。

异物进入了润滑剂内。

润滑剂不良造成表面粗糙。

配对滚动零件的表面光洁度不好。

措施:选择润滑剂改善密封装置改善配对滚动零件的表面光洁度。

卡伤损伤状态:所谓卡伤是由于在滑动面伤产生的部分的微小烧伤汇总而产生的表面损伤。

滑道面、滚动面圆周方向的线状伤痕。

滚子端面的摆线状伤痕靠近滚子端面的轴环面的卡伤。

原因:过大载荷、过大预压。

润滑不良。

异物咬入。

内圈外圈的倾斜、轴的挠度。

轴、轴承箱的精度不良。

措施:检查载荷的大小。

电厂发电机轴承电腐蚀分析和改进

电厂发电机轴承电腐蚀分析和改进

电厂发电机轴承电腐蚀分析和改进发布时间:2021-12-24T13:05:42.969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王渊东焦桂才张天暖[导读] 正常情况下,发电机的轴电压较低,轴承内的润滑油膜能起到绝缘作用,不会产生轴电流。

但当轴承室绝缘失效或电机起动瞬间油膜未稳定形成时,轴电压将使润滑油膜放电击穿形成回路产生轴电流。

轴电流局部放电能量产生的高温,可以使轴承内圈、外圈或滚珠形成凹槽。

若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将导致轴承失效,对设备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影响。

王渊东焦桂才张天暖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机械部福建省宁德市摘要:正常情况下,发电机的轴电压较低,轴承内的润滑油膜能起到绝缘作用,不会产生轴电流。

但当轴承室绝缘失效或电机起动瞬间油膜未稳定形成时,轴电压将使润滑油膜放电击穿形成回路产生轴电流。

轴电流局部放电能量产生的高温,可以使轴承内圈、外圈或滚珠形成凹槽。

若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将导致轴承失效,对设备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影响。

关键字:发电机;轴承;电腐蚀1、引言轴承电腐蚀问题在电厂设备中经常可见,那么轴承产生电腐蚀的原因是什么呢?电机运行时转轴两端之间或轴与轴承之间产生的电位差叫做轴电压,若轴两端通过电机机座等构成回路,则轴电压形成了电流。

轴电流是轴承电压通过电机轴、轴承、定子机座或辅助装置构成闭合回路产生的,只要没有闭合回路的产生就不会产生轴电流,本文从发电机的轴承室绝缘结构来分析轴承电腐蚀的发生过程。

2、发电机知识介绍发电机是给控制棒驱动机构供电,维持其正常的运作。

控制棒驱动机构电源系统的工作稳定性、长期运行的可靠性、动态响应性对控制棒驱动机构乃至对反应堆一回路的正常运作起到决定性作用。

每个机组有两台电动机-发电机组,控制棒的提升、插入及控制仅靠发电机机组提供电源。

发电机组由交流驱动电机,飞轮联轴器组件,发电机和励磁机组成,发电机和励磁机为一个整体。

为了防止电动机侧输入电源短时中断或故障的情况,每台发电机组设计有故障发生时防止输出电压和频率过分下降的飞轮。

风电齿轮箱轴承产生伪布氏压痕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风电齿轮箱轴承产生伪布氏压痕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风电齿轮箱轴承产生伪布氏压痕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作者:杨扩岭赵爱龙来源:《机电信息》2020年第21期摘要: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部件之一,而轴承是齿轮箱中的关键部件。

风电齿轮箱的长期放置和运输振动过程,容易使轴承产生伪布氏压痕,严重的伪布氏压痕将引起轴承滚动体和套圈应力集中,降低滚动体和轴承套圈的断裂强度,导致轴承损伤,损伤会进一步导致齿轮箱产生噪声,甚至引起齿轮箱剧烈振动,存在使机组产生共振的风险。

现通过对风电齿轮箱轴承产生伪布氏压痕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了伪布氏压痕的产生原因,并提供了检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风电齿轮箱;轴承;伪布氏压痕0 引言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关键部件,常受到变载荷和强阵风的冲击,轴承是齿轮箱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1]。

轴承损坏的原因有很多,如伪布氏压痕、润滑不良、装配不对中、冲击过载及自然磨损等。

其中,伪布氏压痕是一种常见的导致轴承损伤的因素,伪布氏压痕的产生将导致轴承在压痕处产生应力集中,遇冲击载荷,轴承会产生点蚀、磨损,严重影响了轴承使用寿命[2]。

本文基于齿轮箱产生伪布氏压痕的案例,对伪布氏压痕的产生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供了检测方法和预防措施。

1 轴承布式压痕案例1.1 齿轮箱结构形式及轴承介绍目前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多是采用行星-平行轴混合传动的紧凑结构形式[3],随着机组功率等级升高,齿轮箱所受载荷不断增大,目前功率等级较小的齿轮箱结构一般为一级行星加两级平行轴,功率等级高的一般为两级行星加一级平行轴。

齿轮箱输入端为低速重载工况,一般采用带挡边的满装圆柱滚子轴承。

轴承主要承受径向载荷和部分轴向载荷,输入端轴承需要承受主轴传递的扭矩和行星架组件自身的重力,承受的载荷高于中间级和高速级轴承。

中间级和高速级一般采用圆柱滚子加两个配对圆锥轴承,圆柱滚子轴承承受径向载荷,配对圆锥滚子轴承承受轴向载荷和径向载荷[4]。

1.2 布式压痕案例介绍有一批库存5年以上的某型号风力发电机组齿轮箱,结构为两级行星加一级平行轴。

滚动轴承常见失效形式及原因分析

滚动轴承常见失效形式及原因分析

滚动轴承常见失效形式及原因分析滚动轴承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很多原因造成其性能指标达不到使用要求时就产生了失效或损坏.常见的失效形式有疲劳剥落、磨损、塑性变形、腐蚀、烧伤、电腐蚀、保持架损坏等。

一,疲劳剥落疲劳有许多类型,对于滚动轴承来说主要是指接触疲劳。

滚动轴承套圈各滚动体表面在接触应力的反复作用下,其滚动表面金属从金属基体呈点状或片状剥落下来的现象称为疲劳剥落。

点蚀也是由于材料疲劳引起一种疲劳现象,但形状尺寸很小,点蚀扩展后将形成疲劳剥落。

疲劳剥落的形态特征一般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面积,使滚动表面呈凹凸不平的鳞状,有尖锐的沟角.通常呈显疲劳扩展特征的海滩装纹路.产生部位主要出现在套圈和滚动体的滚动表面。

轴承疲劳失效的机理很复杂,也出现了多种分析理论,如最大静态剪应力理论、最大动态剪应力理论、切向力理论、表面微小裂纹理论、油膜剥落理论、沟道表面弯曲理论、热应力理论等。

这些理论中没有一个理论能够全面解释疲劳的各种现象,只能对其中的部分现象作出解释。

目前对疲劳失效机理比较统一的观点有:>>>>1、次表面起源型次表面起源型认为轴承在滚动接触部位形成油膜的条件下运转时,滚动表面是以内部(次表面)为起源产生的疲劳剥落。

>>>>2、表面起源型表面起源型认为轴承在滚动接触部位未形成油膜或在边界润滑状态下运转时,滚动表面是以表面为起源产生的疲劳剥落。

>>>>3、工程模型工程模型认为在一般工作条件下,轴承的疲劳是次表面起源型和表面起源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疲劳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有与轴承制造有关的因素,如产品设计、材料选用、制造工艺和制造质量等;也有与轴承使用有关的因素,如轴承选型、安装、配合、润滑、密封、维护等。

具体因素如下:(1)制造因素a.产品结构设计的影响产品的结构设计是根据使用性能目标值来确定的,这些目标值如载荷容量、寿命、精度、可靠性、振动、磨损、摩擦力矩等。

11种轴承损伤的典型案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11种轴承损伤的典型案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11种轴承损伤的典型案例,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轴承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应用都非常广泛,今天为大家带来轴承损伤的经典案例,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高质量的轴承在正确的使用下,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过早的出现损伤,很可能是因为选型错误,使用不当或润滑不良造成的。

因此,在安装轴承时,我们需要记录机器种类,安装部位,使用条件及周围配合。

通过研究总结轴承损伤的类型,发生问题时的使用环境,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轴承损伤方式按下述图片分类,我们可以图片中显示的主要特征来判断轴承损伤形式。

裂纹缺陷,部分缺口有裂纹。

原因:主机的冲击负荷过大,主轴与轴承配合过盈量大;也有较大的剥离摩擦引起裂纹;安装时精度不良;使用不当(用铜锤、卡入大异物)和摩擦裂纹。

解决措施:应检查使用条件,同时设定适当过盈及检查材质,改善安装及使用方法,检查润滑剂以防止摩擦裂纹。

滚道表面金属剥离运转面剥离。

剥离后呈明显凹凸状。

原因:轴承滚动体和内、外圈滚道面上均承受周期性脉动载荷作用,产生周期变化的接触应力。

当应力循环次数达到一定数值后,在滚动体或内、外圈滚道工作面上就产生疲劳剥离。

如果轴承的负荷过大,会使这种疲劳加剧。

另外,轴承安装不正、轴弯曲也会产生滚道剥离现象。

解决措施:应重新研究使用条件和选择轴承及游隙,并检查轴和轴承箱的加工精度、安装方法、润滑剂及润滑方法。

烧伤轴承发热变色,进而烧伤不能旋转。

原因:一般是润滑不足,润滑油质量不符合要求或变质,以及轴承装配过紧等。

另外游隙过小和负荷过大(预压大),滚子偏斜。

解决措施:选择适当的游隙(或增大游隙),要检查润滑剂的种类,确保注入量,检查使用条件,以防定位误差,改善轴承组装方法。

保持架碎裂铆钉松动或断裂,滚动体破碎。

原因:力矩负荷过大,润滑不足,转速变动频繁、振动大,轴承在倾斜状态下安装,卡入异物。

解决措施:要查找使用条件和润滑状态是否适宜,注意轴承的使用,研究保持架的选择是否合适和轴承箱的刚性是否负荷要求。

轴承损伤的16种基本原因

轴承损伤的16种基本原因

轴承损伤的16种基本原因轴承的润滑剂不合适、过大载荷、过大预压、过大过盈量、金属粉末等的异物咬入等等情况都会造成轴承的损坏,在轴承损坏之后要充分了解轴承的使用情况,弄清楚事故发生的状况,在结合轴承损伤情况和多种原因进行考察,就可以防止再次发生。

下面就来介绍轴承损伤原因以及补救措施。

轴承损伤的16种基本原因是有:1.轴承剥离轴承再承受载荷旋转时,内圈、外圈的滚道面或滚动体面由于滚动疲劳而呈现鱼鳞状的剥离现象。

2.轴承卡伤所谓卡伤是由于在滑动面伤产生的部分的微小烧伤汇总而产生的表面损伤。

滑道面、滚动面圆周方向的线状伤痕。

滚子端面的摆线状伤痕靠近滚子端面的轴环面的卡伤。

3.轴承裂纹、裂缝所谓裂纹是指滚道轮或滚动体产生裂纹损伤。

如果继续使用的话,也将包括裂纹发展的裂缝。

4.轴承梨皮状点蚀在滚道面上产生的弱光泽的暗色梨皮状点蚀。

5.轴承微振磨损由于两个接触面间相对反复微小滑动而产生的磨损在滚道面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上产生。

由于发生红褐色和黑色磨损粉末,因而也称微振磨损腐蚀。

6.轴承蠕变所谓蠕变是指在轴承的配合面上产生间隙时,在配合面之间相对发生滑动而言,发生蠕变的配合面呈现出镜面光亮或暗面,有时页带有卡伤磨损产生。

7.轴承电蚀所谓电蚀是指电流在循环转重的轴承滚道轮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流动时、通过薄薄的润滑油膜发出火花、其表面出现局部的地熔融和凹凸现象。

8.轴承安装伤痕在安装和拆卸时等使用时给滚道面及滚动面上造成的轴向线状伤痕.9.轴承剥皮呈现出带有轻微磨损的暗面,暗面上由表面往里有多条深至5-10m的微小裂缝,并在大范围内发生微小脱落(微小剥离)10.轴承断裂所谓断裂是指由于对滚道轮的挡边或滚子角的局部部分施加乐冲击或过大载荷而一小部分断裂。

11.轴承压痕咬入了金属小粉末,异物等的时候,在滚道面或转动面上产生的凹痕。

由于安装等时受到冲击,在滚动体的间距间隔上形成了凹面(布氏硬度压痕)。

12.轴承磨损所谓磨损是由于摩擦而造成滚道面或滚动面,滚子端面,轴环面及保持架的凹面等磨损。

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刨析

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刨析

电机轴承电腐蚀问题刨析近年来,电动车的销量节节高,伴随而来的是电动车的质量问题,为了减少客户抱怨,很多问题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进行规避。

电机的轴承电腐蚀问题是最近各家主机厂重点关注的问题。

电动车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使用寿命长,因为与内燃机相比,电动驱动装置中的活动部件数量较少。

由于轴承电流和相关的电腐蚀会导致部件磨损并损坏电机轴承,电动车辆的使用寿命可能将受到严重限制。

因此,为了有效防止轴承破坏,这些破坏性的电流必须被引流接地。

本文主要讲述轴电流/轴电压的相关问题,重点在于与各位探讨在设计前期如何规避轴电流带来的电腐蚀问题。

图1 电动汽车2、概念——什么是轴电流?在了解轴电流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轴电压,正是因为在轴承内外圈之间有了轴电压,形成电势差才产生了轴电流。

轴电压——轴电压是指电机运行时,电机两轴承端或电机转轴与轴承间所产生的电压。

其本质由于定子磁场的不平衡或转轴本身带磁,当出现交变磁通时,在轴上感应出的电压。

轴电流——指由转轴、轴承内圈、油膜、轴承外圈、壳体构成回路,如下图2所示,当油膜绝缘被破坏时,就在回路内产生电流。

图2 轴电压示意图轴电压/轴电流事件可以简单理解为电火花加工,轴承内外滚道由于较大的放电电流,瞬间短路。

3、轴电流的产生机理轴电流的产生机理主要是在轴承内外圈之间由于不同情况产生的轴电压,形成电势差,最终形成了轴电流,本文主要介绍应对轴电流的解决方案。

4、轴电流的危害轴电压不高,通常乘用车用电机为30V左右,有些会高些,但回路电阻很小,因此,产生的轴电流可能很大,有时达数百安培。

当轴承因安装、油污、损坏或老化等原因失去绝缘性能时,电机轴电压足以击穿轴承油膜而产生放电。

放电会使润滑的油质逐渐劣化,轴承滚珠两端出现电腐蚀现象,严重者会使轴承烧坏,被迫停机造成事故。

图4 轴承滚珠滚道出现电腐蚀的过程滚动轴承内外圈滚道上类似搓板一样的纹路,见下图5所示。

这是由于轴电流流经滚道与滚动体的接触面时产生放电火花使局部金属材料熔化,熔化物被高速旋转的内圈和滚动体碾压形成搓板纹;对滑动轴承,会在轴瓦合金表面形成放电火花烧灼的痕迹。

轴承的损伤模式和对应措施

轴承的损伤模式和对应措施

轴承的损伤模式和对应措施
一般,轴承在正常正确的使用条件下滚转的寿命是较长的,如果发生了超预期的损伤时,应该从轴承的选定、使用方法、润滑这几方面来找出问题起因。

这里,在把握了轴承所使用的机械、使用位置、使用条件及所使用轴承周围的结构等,综合观察了轴承发生损伤时的状态和现象,经过深入研究推定出了几种常见的故障模式,以防止同类问题再发生。

具体请见以下几种主要的轴承损伤的故障原因分析及对应措施。

问题起因。

研究推定出了几种常导致的部分内
的锤子敲击、
震动面上涂润滑剂
片状物。

轴承的损伤及其原因和对策

轴承的损伤及其原因和对策

P service is near.Pitting is a phenomena in which small holes 0.1mm in depth are generated on the raceway surface by rolling fatigue.C a u s e s ●轴承内部游隙过小During operation,bearing internal clearance becomes narrower than specified.●轴承安装不良Bearing is mounted at an inclination by mistake .●Flaw is created during mounting,brinelling ,nicks,rust etc.●轴或外壳的精度差Inaccurate shape of shaft or housing.m e a s u r e s ◆选择合适的轴承内部游隙◆正确定心◆修正轴或外壳挡肩端面的垂直度◆改进安装作业方法Fretting is a phenomena which occurs when slight sliding is repeatedly caused on the contact surface.C a u s e s ●润滑不良或润滑剂不合适●有异物侵入●轴承静止时有振动或摆动Improper lubricant or shortage of lubriant.Contamination by foreign matter(s).Slight vibration on fitting surface caused by loa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重新选择润滑方式和润滑剂◆改进密封装置◆清洗轴承周边◆改进轴及外壳的固定方法◆对轴承施加预紧Review an improvement lubriant and lubrication method.Improvement of sealing.Investigation and increase of interference.C a u s e s●断裂Cracks 1>冲击负荷过大2>过盈过大3>剥离或烧伤的发展Heavy load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t fitting ,or shaft or housing improper shape.●缺陷Chips 1>冲击负荷过大2>安装或拆卸时的野蛮敲击Abnromally heavy axial load or impact load.Partial impact of hammer or other tool used when bearing is mounting or dismounting.e r m e a s u r e s ◆重新设定负荷条件◆选择合适的配合◆改进安装作业方法和使用方法Investigation followed by countermeasures for excessively heavy load or impact.Improvement of interfence.Improvement of mounting and dismounting procedures.P h Brinelling is also small depressions on the rolling surface caused by contamination by solid foreign mathers.Nicks are a flaw caused by the direct impact received when bearing are hit by a hammer or other solid tool.C a u s e s ●有异物侵入●安装时有冲击●静止时负荷过大Extremely heavy load applied to bearing.Solid foreign matter caught in bearing parts.Mis-handling of bearing.n t e r m e a s u r e s ◆清洗周边环境◆改进密封装置◆改进安装作业方法◆改进机械的使用方法Careful washing of shaft an housing to remove foreign matter.Enhancemetn of sealing capability.Improvement of bearing mounting and dismounting.⑤划伤和卡伤Scratches and Scuffing on the rolling surface.C a u s e s●初期润滑不足●安装不良●负荷过大Careless handling in mounting and dismounting.Improper lubrication at contact face.Abnormal loa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重新选择润滑方式和润滑剂◆改进安装作业方法Improvement in operations involved in mounting and dismounting.Review and improvement of lubricant and lubrication method.。

电动机轴承的电蚀破坏

电动机轴承的电蚀破坏

电动机轴承的电蚀破坏摘要:在电机轴承的电腐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共性问题。

本文从轴承腐蚀的破坏机制出发,对其破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破坏的原因是由于常规三相电力系统中的电流不对称、不均衡所致。

对轴向电流进行控制,并对轴向电流进行方向导向,从而减少或消除轴向电流对轴承的影响。

关键字:传动装置;轴承;电腐蚀;对策0绪论轴承的破坏方式包括: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腐蚀,电蚀,塑性变形,开裂和断裂。

电腐蚀是指在摩擦副中,由于破坏电流的作用,导致摩擦副与摩擦副接触面的微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摩擦副产生摩擦副的现象。

这类物质的流失以坑洞或沟壑的形式出现。

电蚀会损伤轴承的局部结构及油膜,在宏观上会出现噪音增加、温升等现象,严重时会造成电机的失效,对电机的可靠性、耐久性及安全性提出了严峻的要求,亟待解决。

1破坏机理从破坏机制上把轴承的腐蚀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高电压腐蚀和漏电流腐蚀。

1.1 电压过高电蚀轴承的内环,外环,滚动体均为钢质轴承,具有优良的导电性。

填充的润滑剂一般是一种绝缘材料。

这样,在轴承的内圈与滚动体之间,在轴承的外圈与滚动体之间,在轴承的外圈与滚动体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叫做“接触点”的电容。

当内环与外环与滚动体间的电压达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击穿电容器而引起的瞬间大电流,在滚动体与滚动体间的接触区内,由于摩擦副与滚动体间的接触而产生了极高的高温,从而导致接触区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熔融与焊接。

这些破坏呈现出一系列直径数百微米的环状小洞,在滚动物体经过时,这些小洞的边缘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

在局部温度升高、应力集中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油层碳化、表面剥离等现象,进而导致轴承二次破坏。

1.2电流泄漏电蚀在一个持续产生的损伤电流(电容或感应)下,在初始的初始损伤处会出现一个圆形的浅浅的凹坑,而且每个凹坑之间的距离都非常近,甚至在极低的电流强度下都有可能出现。

在此基础上,电流在接触椭圆形(珠粒)与接触面(滚珠)之间贯穿,并伴随着轴承的转动,逐渐形成波浪形的沟槽。

滚动轴承磨损问题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滚动轴承磨损问题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滚动轴承磨损问题的原因及修复方法如何提高材料和能源的利用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变得更加迫切、重要,减少滚动轴承在工作中的磨损并延长使用寿命,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磨损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微观动态流程,影响条件甚多。

通过磨损机理来分类,有微动磨损、黏着磨损、磨料磨损、冲蚀磨损等。

此外,还有热磨损和侵蚀磨损等次要的类型。

由于磨损表面受到产生的磨料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又可根据磨损表面的破坏形式把磨损分为:剥落、划伤、胶合、点蚀、腐蚀。

1、滚动轴承磨损机理对于人类研究磨损的规律及其机理以便控制或利用磨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可以追溯到15世纪达·芬奇关于材料磨损的实验研究。

据他的手稿记载,轴承磨损随载荷增加而加剧,为此他研制了一种含30%铜和70%锡新型轴承材料以达到减少磨损的效果,这便是最早的轴承合金材料设计。

1724年,Desagulier首次提出了粘着现象存在于摩擦磨损过程中的观点,这也是人类对粘着现象的首次认识。

经过对摩擦磨损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积累,人们对磨损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并提出了大量关于磨损描述的物理模型和对磨损量化公式进行预测。

例如,赫洛绍夫和巴比契夫的磨粒磨损理论,它是指硬质颗粒或硬质凸出物(包括硬金属)与物体表面相互摩擦引起表面材料损失的现象。

通过研究得出影响磨粒磨损主要有磨粒的几何形状、磨粒的硬度、物理性能和压力等因素。

Bowdon 和Tabor的粘着磨损理论指出,摩擦副在进行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局部发生金属粘着,随着继续运动粘着处被破坏造成接触面金属损耗。

经过研究得出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有:摩擦副的材料特性、表面载荷、摩擦过程中的表面温度。

克拉盖尔斯基的疲劳磨损理论,它是一种累积理论,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在压应力的作用下,因疲劳而使材料表面的物质损失,该理论适合于疲劳磨损、磨料磨损和粘着磨损。

通过研究得出影响疲劳磨损的因素有:载荷性质、材料性能、表面粗糙度、润滑剂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和工作环境。

轴承的锈蚀分析及防范

轴承的锈蚀分析及防范

轴承的锈蚀分析及防范1前言轴承的开发和生产工作至关重要,但轴承生产、装配及保管过程的防锈工作也不容忽视。

轴承企业必须把轴承防锈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2锈蚀原理所谓的轴承腐蚀,即轴承内、外套圈由于和外界介质发生化学作用或电化学作用而引起的破坏。

化学腐蚀是金属和介质发生化学作用而引起的腐蚀,是没有电流产生的腐蚀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铁直接和氧发生化合,生成铁的氧化膜覆盖于铁的表面。

而电化学腐蚀则不同,是金属和介质发生电化学反应而发生的腐蚀,是有电流产生的腐蚀。

它是阳极区的铁离子发生离子化而转入介质中,并且和水分子发生水合作用而形成水合离子,铁在离子化的同时把电子留在金属中。

这时在阴极溶解在水中的氧获得电子而和水分子形成氢氧根离子。

12O2+H2O+2e→2OH-,其结果:Fe2+2OH-→Fe(OH)2。

因Fe(OH)2不安定,进一步与溶于水中的氧和水作用,而生成不溶于水、红褐色的Fe(OH)3;又因为电化学腐蚀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阳极和阴极过程在不同位置局部发生,而不能生成氧化膜。

故电化学腐蚀要比化学腐蚀危险得多,所以轴承套圈腐蚀多属于电化学腐蚀。

3轴承产品锈蚀的原因应该说,对轴承部件的清洗非常重要。

锈蚀的主要原因是大气腐蚀,一般在相对湿度小于100%的大气中,金属表面上吸附水份称作湿气吸附膜。

当湿度加大或温度降低就会以“露珠”形式凝在金属表面上。

由于钢铁本身含有夹杂物,表面也有灰尘、杂物,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使金属表面遭到侵蚀,被破坏和腐蚀。

另外,酸如果吸附在金属表面,也使产品表面产生化学反应,而被腐蚀。

所以轴承产品的清洗是非常重要的。

腐蚀性盐类、尘埃、杂质及防锈材料的成份使用不正确或不及时化验甚至用错防锈材料亦造成腐蚀;另外不遵守合理的防锈制度和规程、防锈油脂质量差、包装材料质量差、库存自然环境差也是造成轴承产生锈蚀的原因。

4轴承锈蚀的预防措施4.1在生产过程中防止轴承锈蚀的方法4.1.1保持轴承清洁应使轴承保持清洁并与空气隔离(涂防锈油脂或其他保护层),要避免大气中的湿气凝结在轴承表面上。

滚动轴承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滚动轴承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

滚动轴承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及原因分析1、滚动轴承的主要失效形式(1)疲劳点蚀:滚动轴承在载荷作用下,滚动体与内、外滚道之间将产生接触应力。

轴承转动时,接触应力是循环变化的,当工作若干时间以后,滚动体或滚道的局部表层金属脱落,使轴承产生振动和噪声而失效。

(2)塑性变形:当轴承的转速很低或间歇摆动时,轴承不会发生疲劳点蚀,此时轴承失效是因受过大的载荷(称为静载荷)或冲击载荷,使滚动体或内、外圈滚道上出现大的塑性变形,形成不均匀的凹坑,从而加大轴承的摩擦力矩,振动和噪声增加,运动精度降低。

(3)磨料磨损、粘着磨损:在轴承组合设计时,轴承处均设有密封装置。

但在多尘条件下的轴承,外界的尘土、杂质仍会侵入到轴承内,使滚动体与滚道表面产生磨粒磨损。

如果润滑不良,滚动轴承内有滑动的摩擦表面,还会产生粘着磨损,轴承转速越高,粘着磨损越严重。

经磨损后,轴承游隙加大,轴承游隙加大,运动精度降低,振动和噪声增加。

2、影响轴承使用寿命的因素1)温度:滚动轴承工作温度和轴承使用寿命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轴承额定动负荷的降低。

轴承动负荷是在工作温度低于120℃的情况下确定的轴承负荷能力,工作温度是指轴承外圈测量处的温度。

因此如果工作温度超过120℃,则滚动体与滚道接触处温度将超过轴承元件的回火温度,使轴承元件丧失原有的尺寸稳定性和工作表面硬度。

(2)游隙:滚动轴承的游隙是重要的使用特性,游隙的大小,对轴承的疲劳寿命、振动、噪声、温升和机械运转精度等影响很大,选择轴承,即要决定轴承的结构尺寸,又要选择轴承的游隙。

(3)硬度:滚动轴承元件(内、外套圈及滚动体)的材料硬度一般为HRC58~64,额定动负荷和额定静负荷是在此硬度范围内确定的。

如果轴承元件的实际硬度低于上述范围,则额定动负荷和额定静负荷应降低。

3、轴承的损坏主要有五个原因:①材料疲劳;②润滑不良;③污染;④安装问题;⑤处理不当。

大体上讲,有三分之一的轴承损坏原因是材料疲劳;有三分之一是润滑不良;另外三分之一是污染物进入轴承或安装处理不当。

变频电机轴承电蚀现象分析与处理方法

变频电机轴承电蚀现象分析与处理方法

变频电机轴承电蚀现象分析与处理方法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公司供水泵站是钢铁厂水源的供水设施,采用恒压变频供水。

原水供水泵电机功率220kW,电压等级690V,启动方式为变频启动。

根据供水管网压力实现恒压供水。

供水泵电机采用变频电机YPT355M1-4,转速1489r/min。

投产后电机前后轴承频繁发生过热现象,通过测温,电机机身温度在53℃,轴承温度在75℃。

电流给定正常,没有波动现象,发现问题后,由于生产需要,只能添加轴流风机对其进行散热后,利用检修期间,通过解体检查,油脂正常,并未出现添加过量、缺失、融化或变质现象,通过清洗轴承,发现前后轴承滚道内有不同程度的鱼鳞纹损伤,滚珠表面也有点蚀现象,此类故障频发,对供水系统的正常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针对此类故障,组织技术人员对电机及轴承进行解体、研究、分析、总结,以便分析故障。

并针对其故障现象研究处理方法,避免此类频发故障,减少备件及维护成本,以便做到预判及提前处理,增加设备运行可靠性。

标签:变频电机;轴承电蚀现象分析;处理方法1 轴承故障现象分析通过解体检查,发现应用的普通的6224滚珠轴承外滑道上有明显的鱼鳞纹损伤,并且转动轴承,滚珠与滚道摩擦力变大,检查发现滚珠体表面也有点蚀的现象。

通过拆解2台电机4套轴承,都有同样的现象,并且对油脂及加油量进行考量,未出现油脂添加过量、缺失、融化或变质现象。

通过现象分析,怀疑是有轴电流的产生,轴电流对轴承作用产生电蚀现象。

2 原理分析由于变频电机的设计与普通电机设计是有区别的,对普通异步电动机来说,电磁设计,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电机的过载及过负荷能力、启动效率和功率因数。

而变频电动机,由于临界转差率与电源频率有关,反比于电源频率,可以在临界转差率接近1时直接启动,因此,过载能力和启动效率不需要过多考虑,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改善电动机对非正弦波电源的适应能力,也就是说要对磁路不平衡有解决措施。

轴承损伤十宗罪 条条都是罪魁祸首!

轴承损伤十宗罪 条条都是罪魁祸首!

轴承损伤十宗罪条条都是罪魁祸首!一、剥离现象:运转面剥离剥离后呈明显凸凹状原因:负荷过大使用不当安装不良轴或轴承箱精度不良游隙过小异物侵入发生生锈异常高温造成的硬度下降措施:重新研究使用条件重新选择轴承重新考虑游隙检查轴和轴承箱加工精度研究轴承周围设计检查安装时的方法检查润滑剂及润滑方法二、烧伤现象:轴承发热变色,进而烧伤不能旋转原因:游隙过小(包括变形部分游隙过小)润滑不足或润滑剂不当负荷过大(预压过大)滚子偏斜措施:设定适当游隙(增大游隙)检查润滑剂种类确保注入量检查使用条件防止定位误差检查轴承周围设计(包括轴承受热)改善轴承组装方法三、裂纹缺陷现象:部分缺口且有裂纹原因:冲击负荷过大过盈过大有较大剥离摩擦裂纹安装侧精度不良(拐角圆过大)使用不良(用铜锤,卡入大异物)措施:检查使用条件设定适当过盈及检查材质改善安装及使用方法防止摩擦裂纹(检查润滑剂)检查轴承周围设计四、保持架破损现象:铆钉松动或断裂保持架破裂原因:力矩负荷过大高速旋转或转速变动频繁润滑不良卡入异物振动大安装不良(倾斜状态下安装)异常温升(树脂保持架)措施:检查使用条件检查润滑条件重新研究保持架的选择注意轴承使用研究轴和轴承箱刚性五、擦伤卡伤现象:表面粗糙,伴有微小溶敷套圈档边与滚子端面的擦伤称作卡伤原因:润滑不良异物侵入轴承倾斜造成的滚子偏斜轴向负荷大造成的挡边面断油表面粗糙大滚动体滑动大措施:再研究润滑剂、润滑方法检查使用条件设定适宜的预压强化密封性能正常使用轴承六、生锈腐蚀现象:表面局部或全部生锈。

轴承伪压痕与电蚀的区分方法及故障解决对策

轴承伪压痕与电蚀的区分方法及故障解决对策

轴承伪压痕与电蚀的区分方法及故障解决对策一、轴承伪压痕与电视的区分及对策随着主机用户对轴承质量的重视,近年来针对轴承失效分析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年轴承质检中心进行的失效分析和废品分析案例都在100例左右。

在进行的失效分析案例中,较为典型的轴承分析案例包括军工、铁路、风电、变速箱、电机等等。

而在这两年进行的分析案例中,电机轴承占据了较大比重。

1、伪压痕与电视的现象在ISO15243标准中,对于伪压痕(也称“伪布氏压痕”)和电蚀是做如下定义的:1.1、伪压痕零部件周期性振动时,由于弹性接触面的微小运动和(或)回弹,滚动体和滚道接触区将出现伪压痕。

根据震动强度、润滑条件或载荷的不同,腐蚀和磨损会同时产生,在滚道上形成浅的凹陷。

对于静止轴承,凹陷出现在滚动体节距处,并常变成淡红色或发亮。

1.2、电蚀电视是由于电流的通过造成接触表面材料的遗失。

电压过大时,当电流通过滚动体和润滑油膜从轴承的一个套圈传递到另一套圈时,由于绝缘不适当或绝缘不良,在接触区内会发生击穿放电。

在套圈和滚动体之间的接触区,电流强度增大,造成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局部受热,使接触区发生熔化并焊合在一起。

当电流泄漏(电蚀波纹状凹槽)时,表面损伤最初呈现浅环形坑状,一环形坑与另一环形坑位置接近并且尺寸很小。

即使电流强度相对较弱也会发生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形坑将发展为波纹状凹槽。

只能在滚子和套圈滚道接触表面发现这些波纹状凹槽,钢球上则没有,只是颜色变暗。

这些波纹状凹槽是等距的,滚道上的凹槽底部颜色发暗。

2 、伪压痕与电视伪压痕与电蚀表面形貌比较类似,均为波纹状凹槽,通常俗称“搓衣板表面形貌”按照ISO15243标准中说明,伪压痕与电蚀形貌的主要区别是:振动造成的波纹状凹槽底部发亮或被腐蚀,而电流通过造成的凹槽底部则颜色发暗。

电流引起的损伤还可通过滚动体上也有波纹状凹槽这一现象予以识别。

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ISO15243标准来区别伪压痕与电蚀形貌是比较难的。

假性布氏压痕和电蚀

假性布氏压痕和电蚀

假性布氏压痕和电蚀假性布氏压痕:损伤状态 原 因 措 施在微振期间,在滚动体和滚道轮的接触部分由于振动和摇动造成磨损有所发展,产生累似布氏压痕的印痕。

在运输过程中等轴承在停转时的振动和摆动。

振幅小的摆动运动。

润滑不良。

运输过程中咬对轴和轴承箱加以固定。

运输时对内圈和外圈要分开包装。

加上预压减轻振动。

使用适当的润滑剂。

1.深沟球轴承的内圈。

2.滚道面上产生的假性布氏压痕。

3.停转时由外部振动造成的损伤。

1.推力球轴承的外圈。

2.滚道面上产生的球间距假性布氏压痕。

3.在小摆动角度下反复摆动造成的损伤。

1.照片12-1的外圈。

2.滚道面上产生的假性布氏压痕。

3.停转时由外部的振动造成的损伤。

1.圆柱滚子轴承的滚子。

2.转动面上产生的假性布氏压痕。

3.停转时由外部振动造成的损伤。

电蚀:损伤状态原 因措 施所谓电蚀是指电流在循环转重的轴承滚道轮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流动时、通过薄薄的润滑油膜发出火花、其表面出现局部的地熔融和凹凸现象。

外圈与内圈间地电位差。

在设定电路时、电流要不流过轴承部分。

对轴承进行绝缘。

圆锥滚子轴承地内圈。

滚道面上产生地条状电蚀。

圆柱滚子轴承地内圈。

滚道面上产生地带坑地带状电蚀。

照片15-1地圆锥滚子。

深沟球轴承地球。

滚道面上产生地条状电蚀。

滚动面上产生的浓着色(全面)时电蚀。

轴承打痕问题点

轴承打痕问题点
1、工件X面朝向工作台面,工作 台上的铁粉异物易造成压痕 2、量具合金面上铁锈或粘附铁粉异物 凸起,测量接触时造成X面压痕
3、研磨机及最终检查测量台上工件X面相向 叠放,X面上易因粘附的铁粉产生压痕
2、压痕发生点(二)
4、中间工序拣料,工件X面残留铁粉,防 锈纸易粘附变脏,多层叠放X面产生压痕
5、铰珩压紧钉表面粘附铁粉异物等, 或磨损翻边,压紧工件时X面产生压痕
3、刮痕发生点
1、需要转动方向测量工件时,工件仍与量具合金面接触摩擦, 产生刮痕(直线度测量时最明显,下图才是正确姿势)
2、量具中心柱生锈或有异物凸起时,测量时易造成刮痕
轴承打痕/压痕/刮痕 现场发生点梳理
作者:何俭镔 时间:2017-05-2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打痕发生点(一)
1、端面磨——铰珩连线过渡位,铰珩连线堆料时过渡位工件继续推出,导致工件堆叠易产生打 痕(左图);或推出工件动作猛烈、且链条间距偏小,工件易偏位掉落链条之间(右图)
2、铰珩轴与工件对中异常、或浮动盘浮动幅度过大, 进给时铰珩轴前端与工件内径倒角碰撞,产生打痕
1、打痕发生点(三)
7、测量时工件倾斜放入量具中心柱,中心柱金属部与工 件内径倒角碰撞产生打痕(尤其是防碰胶已磨损的情况) 8、测量时工件放入量具时动作猛烈,工件 X面与量具合金面碰撞产生打痕
9、千分尺置于输送链上,工件X面与千分尺距离近,易因 链条蹿动造成工件弹起,X面碰撞千分尺产生打痕刮痕
2、压痕发生点(一)
3、铰珩入料涨簧与工件对中异常,涨簧与 工件内径倒角碰撞,产生打痕
1、打痕发生点(二)
4、清洗工序,同一框上工件叠放(左图) 下方工件受压倾斜,X面与清洗框支条接触碰撞易产生打痕(右图)

轴承鉴别的常用方法

轴承鉴别的常用方法

轴承鉴别的常用方法鉴别轴承从轴承外观及型号字体,包装多方面入手结合积累的一些经验为大家做个介绍轴承鉴别的常用方法现在翻新和伪劣轴承较多充斥市场,这些轴承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一:对于翻新的轴承由于翻新设备及技术简陋翻新后的轴承与好的轴承有着明显差异。

1:翻新后的轴承尺寸有变化,外径小﹑内径大可以用尺测出来。

2:观看轴承表面精度,是否光滑。

翻新轴承粗糙。

3:用手转动轴承翻新轴承转动不均匀,4:观看保持架与滚动体间隙翻新轴承间隙大于正常间隙。

5:看珠粒翻新轴承珠粒大小不一还会有磨损和变形。

6:看滑道,翻新轴承滑道有不规则磨损和变形。

二:劣质轴承辨别1:由于一些小轴承厂家技术和设备受限制所以轴承精度低轴承表面粗糙倒角大小不均匀,有些还存在黑皮和麻点。

2:有些劣质轴承用的材料为普通钢材,碳钢﹑玛钢还有铁管等,而这些材质外观颜色大多发白,专用轴承钢颜色偏绿。

但光看颜色还不能就完全断定还要做硬度。

普通钢材硬度低。

3:有些小的厂家蘸火技术简单轴承受热不均匀,会有轻微变形情况。

4:转动轴承看轴承转动是否均匀,声音是否连续无杂音。

5:看保持架正规厂家轴承保持架规整无毛刺,铆接的轴承保持架铆钉墩头大小一致,而不正规厂家加工技术及设备简单所以保持架粗糙有些铆接结构保持架等分不均与或对偏,铆钉墩头大小不一或铆偏。

6:看包装正规厂家包装一致,包装上字体清晰,有些仿冒轴承包装不一致,或简陋不正规。

7:轴承端面字体原厂轴承无论钢字还是激光字体都非常清晰均匀,激光字体有一定的深度,仿冒轴承字体有断痕,激光字体用纱布轻轻一擦就没有了,而正规激光字体用纱布一擦后会留下模糊的字体痕迹。

8:看合格证,正规厂家轴承都有合格证而且合格证大小一致,多数合格证纸张为防油纸。

字体清晰,有的厂家合格证上有查询信息,仿冒合格证,字体有的模糊,纸张为普通纸张,合格证大小不一。

建议留有正规厂家合格证进行对比参考。

9:有些进口轴承在防锈油方面与国内有区别,进口轴承不是没防锈剂而是看不到痕迹轴承表面清澈,而有些仿冒的进口轴承涂的国产防锈剂拿在手里感觉黏糊糊的,会味道一股防锈油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轴承伪压痕与电蚀的区分及对策
国家轴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随着主机用户对轴承质量的重视,近年来针对轴承失效分析也越来越多,平均每年轴承质检中心进行的失效分析和废品分析案例都在100例左右。

在进行的失效分析案例中,较为典型的轴承分析案例包括军工、铁路、风电、变速箱、电机等等。

而在这两年进行的分析案例中,电机轴承占据了较大比重。

电机轴承失效模式多数与其他轴承类似,基本集中在:滚动表面的剥落、套圈的断裂、磨损、润滑失效、烧伤等方面。

但是,电机轴承由于其使用工况的特殊性(例如转动不平衡,存在电流等情况),在失效形式上也存在特殊的案例。

比如滚道表面波纹状凹槽导致的轴承失效就是电机轴承较为典型的失效形式。

在近两年进行的失效分析案例中,滚道表面出现波纹状凹槽造成的电机轴承失效共计7例,其中地铁、机车电机轴承就有6例。

这样的波纹状凹槽通常是电蚀或伪压痕造成的,由于这两者的形貌类似,有时很难区分,必须通过必要的检测手段加以辨识,以找出其失效的真正原因。

一、伪压痕与电蚀的现象
在ISO15243标准中,对于伪压痕(也称“伪布氏压痕”)和电蚀是做如下定义的:
1.1 伪压痕:零部件周期性振动时,由于弹性接触面的微小运动和(或)回弹,滚动体和滚道接触区将出现伪压痕。

根据振动强度、润滑条件或载荷的不同,腐蚀和磨损会同时产生,在滚道上形成浅的凹陷。

对于静止轴承,凹陷出现在滚动体节距处,并常变成淡红色或发亮。

(形貌见图1)
图1 轴承外圈滚道表面伪压痕
1.2 电蚀:电蚀是由于电流的通过造成接触表面材料的移失。

电压过大时,当电流通过滚动体和润滑油膜从轴承的一个套圈传递到另一套圈时,由于绝缘不适当或绝缘不良,在接触区内会发生击穿放电。

在套圈和滚动体之间的接触区,电流强度增大,造成在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局部受热,使接触区发生熔化并焊合在一起。

当电流泄漏(电蚀波纹状凹槽)时,表面损伤最初呈现浅环形坑状,一环形坑与另一环形坑位置接近并且尺寸很小。

即使电流强度相对较弱也会发生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形坑将发展为波纹状凹槽。

只能在滚子和套圈滚道接触表面发现这些波纹状凹槽,钢球上则没有,只是颜色变暗。

这些波纹状凹槽是等距的,滚道上的凹槽底部颜色发暗。

(形貌见图2)
图2 轴承内圈滚道表面电蚀痕迹
1.3 伪压痕与电蚀表面形貌比较类似,均为波纹状凹槽,通常俗称“搓衣板表面形貌”。

按照ISO15243标准中说明,伪压痕与电蚀形貌的主要区别是:振动造成的波纹状凹槽底部发亮或被腐蚀,而电流通过造成的凹槽底部则颜色发暗。

电流引起的损伤还可通过滚动体上也有波纹状凹槽这一现象予以识别。

但在实际工作中,按照ISO15243标准来区别伪压痕与电蚀形貌是比较难的。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通过下述方法来予以区别。

二、伪压痕与电蚀的区分
伪压痕主要是由振动造成的材料腐蚀或磨损,而电蚀是由电流通过时局部受
热造成的材料熔融。

通过这一区别可用两种方法对其进行区分:
2.1 扫描电镜
利用扫描电镜,可以将波纹状凹槽进行放大,当表面形貌放大至1000倍以
上时,可以清楚的看到凹槽表面的晶粒、晶界状况,通过对晶粒的观察,即可区分伪压痕与电蚀。

伪压痕形成的凹槽表面晶粒没有熔融形貌,只存在表面磨损痕迹(见图3);而电蚀形成的凹槽表面晶粒存在明显的熔融状态(见图4)。

通过这一特征可对二者进行区分。

图3 伪压痕表面 图4 电蚀表面
2.2 金相法
也可以通过金相法对二者进行区分,将有凹槽的部分切开,经过金相制样、腐蚀,
可以看到:伪压痕形成的凹槽表面只是存在磨损,金相组织通常和内部组织相同,没有异常(见图5);而电蚀形成的凹槽表面曾被高温烧融过,所以会在凹槽表面产生高温变质层,但是由于电蚀是在短时间内的金属熔融,高温变质层会很薄,所以在制作金相试样时应当保证边缘处的平直(见图6)。

此外,发生电蚀的轴承,在滚动体表面、滚道表面的金相样品中,均会发现高温变质层的存在。

图5 伪压痕处金相试样图6 电蚀处金相试样
2.3 当轴承是外圈固定、内圈旋转状态时,外圈表面的伪压痕凹槽通常只在承载区内存在,而电蚀凹槽通常会在整个外圈滚道面内存在。

此外,电蚀后的滚动体表面颜色通常较暗。

这也是通过外观予以初步区分的方法,但是准确的区分还是以扫描电镜和金相法为准。

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对电机轴承表面波纹状凹槽的形成原因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对策
由于伪压痕和电蚀都是电机轴承比较常见故障原因,而消除此类故障,可采取以下措施
3.1 伪压痕故障主要是由于机器振动所造成的,所以只要消除或减小整机的振动(在结构中增加减震设计)、施加一定的预紧力减轻振动或者选用合适的润滑剂等措施即可消除、减轻伪压痕的故障。

3.2 电蚀故障主要是由于轴承中电流通过,所以消除电蚀故障的方法是在电机结构上加装接地设施或采用绝缘性能更好的轴承来通过杜绝电流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