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同步练习1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同步练习1

伤仲永练习【课文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4、理解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5、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6、了解本文的作者王安石。

【课文学习指导】一、自主学习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今夫.不受之天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父异.焉即书.诗四句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卒.之为众人固.众人4、初步阅读课文;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1、这篇课文一共三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请根据下面的划分;归纳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事:第二部分( 3 自然段)议论:2、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到“”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到“”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到“”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天资聪慧B、平庸无奇C、日益衰退D、与日俱增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4、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5《伤仲永》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5 伤仲永名校讲坛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一。

2.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2)古今异义①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语句方面的条理)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③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④泯然众人..矣(古义: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3)一词多义【自】①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①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②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然】①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②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于】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②于.舅家见之(介词,在);③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4)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父异.焉(对……感到诧异)父利.其然(以……为利)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②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4.重点突破(1)方仲永的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提示: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直接原因是“不使学”。

根本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难点攻克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提示: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

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2018001 精品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2018001 精品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10三、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吕蒙:鲁肃: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写作经验谈:四、阅读《伤仲永》,回答1~6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世隶耕②指物作诗立就③稍稍宾客其父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我能判断出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余闻之/也久。

D.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最新-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语文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从先人还家()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参考答案
1.①曾经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③文采和道理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①pān yè②chèn ③mǐn
3.①自己的②他的③他的④他的⑤这种
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及答案《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阅读《伤仲永》回答下列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长生五年,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亲母亲,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可以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大家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这样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大家;今夫不受之天,固大家,又不受之人,得为大家而已耶?1、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穿而有条有理,详略有致而构造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亮。

请仔细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 " ”到" ”详写仲永才华极盛。

⑵从 " ”到" ”略写仲永才华枯竭。

⑶从 " ”到" ”略写仲永才华衰败的原由。

第1页/共4页2、先按要求摘句填空,而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并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 ”。

⑴ 从上边能够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A 、天资聪颖B、平凡无奇C、日趋衰败 D 、日新月异⑵ 产生这类结果的原由是:()A 、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 D 、不使学3、文章的谈论部分,就事说理,表示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以为作者的才能观是如何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 、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天生就有的。

()B、一个人即便有很高的天分,假如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获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天生就有的,没有天分,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例题细读下面言段,回答后的问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1.解释加点的字。

(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 B.邑人奇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于舅家见之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3)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解析这是个言选段是第五的重点。

5个题目基本上涵盖了言阅读的主要知识点。

第1、2题考查学生积累掌握言实词虚词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以上3题是言学习的基本功,第4题的翻译题既考到句意理解能力,又考到词性活用、通假字的知识,属言知识的小综合,如“奇之”的“奇”(以……为奇),“宾客其父”的“宾客” (把……当作宾客)和“日扳仲永”的“扳”,(同“攀”拉着),第5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言语句的理解和整体感知的能力,题目涉及句意的理解和思路的把握,详略的处理等,答题时同学们要反复地将原再诵读一两遍,有了语感,对言语句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一步了,解题时便能得心应手,对答自如。

[参考答案] 1.( l)曾经(2)完成( 3)相当( 4)渐渐 2. c 3.B 4.(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5、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注释
伤仲永伤_____。

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

书具_____
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

之_____
父异焉异_____。

焉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旁近,_____。

与_____。

之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

收族_____
收_____意_____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

就_____。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九、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答案:D解析:分析:D项应为“余闻之也/久”。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2.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

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答案:B解析:分析:该文主要讲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3.朗读下面的文言短句,选出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

传一乡秀才观之答:()A.传/一乡秀才/观之B.传一/乡秀才/观之C.传一/乡秀/才观之D.传/一乡秀/才观之答案:A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传/一乡秀才/观之”。

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4.划分节奏:余闻之也久()A.余/闻之/也久B.余闻/之也久C.余闻/之也/久D.余闻之也/久答案:D解析:分析:正确的断句为“余闻之也/久”。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5.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并自.为其名贤.于材人远矣还自.扬州如此其贤.也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答案:B解析:分析:A.“自”指“自己”;“贤”指“超过”;B“自”指“从”;“贤”指“贤能”。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理解。

6.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同步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同步练习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邑人奇之
(2)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
(4)不能称前时之闻
(5)伤仲永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意为()。

4、解释下列多义词。

(1)自:并自为其名
还自扬州
(2)然:父利其然也
泯然众人矣
(3)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4)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余闻之也久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答案
1、略
2、(1)以……为奇(2)把……当作宾客(3)以……为有利可图(4)相当(5)哀伤,叹惜
3、扳通攀,意为牵,引。

4、(1)自己;从(2)这样;……的样子(3)向;在;比(4)它,指书具;他,仲永;这事;的。

5、(1)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为主要内容,传给一乡的秀才来看。

(2)县里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他作诗。

(3)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课《伤仲永》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 )日扳仲永( ) 不能称前时之闻( )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矣( )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 ③并自为其名( ) ④指物作诗立就( ) ⑤稍稍宾客其父( ) 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受之天也(⑥彼)贤也(⑤如此)受之天也(④)然也(③父利)文理皆有可观者(②)(……诗以养父母①)(其其其其其其⎪⎪⎪⎪⎩⎪⎪⎪⎪⎨⎧ 2)天也(⑥受)闻(⑤不能称前时)也久(④余闻)(③以钱币乞)(②借一乡秀才观)(借旁近与)(①忽啼求)(之之之之之之之⎪⎪⎩⎪⎪⎨⎧ 3)者不至也(④则其受于)材人远矣(③贤)舅家见之(②)邑人(①环谒)(于于于于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父导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3)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B.泯然众人矣()(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自为其名()(3)A.余闻之也久()B.不能称前时之闻()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阅读理解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pān 同“攀”,牵,引。

(2)yè,拜访(3)chèn 相当(4)mǐn 尽,消失3.(1)A.代词,“这样”。

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A.从B.自己(3)A.听说B.传闻4.不仅仅是。

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

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语文 《伤仲永》标准化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语文 《伤仲永》标准化同步练习

《伤仲永》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 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

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还家()..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②不能称.()前时之闻③泯.()然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⑤父利其然也()4.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附:参考答案1.①曾经②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③文采和道理④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2.①pān yè②chèn ③mǐn3.①自己的②他的③他的④他的⑤这种4.①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②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5.C二、类文阅读颜之推教子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鉴赏要点本文与课文中的父亲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对比读之,我们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

问题探究1.“我”与那位士大夫看问题有何不同?2.文中的父亲与仲永的父亲有何相同之处?附:参考答案1.教育观念不同,士大夫以子为奴,反以为乐,“我”致卿相也不愿为。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含解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含解析)新人教版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练基础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稍稍..宾客其父()(4)忽啼求.之()(5)泯然..众人矣()(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7)贤.于材人远矣()(8)彼其..受之天也()答案:(1)属于(2)文采和道理(3)渐渐(4)索要(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6)承受(7)胜过、超过(8)他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解析】选D。

D项“之”是助词,其他三项“之”均是代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王安石北宋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5~9题。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答案:余闻之也/久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3)不能称前时之闻 ( )_______ (4)泯然众人矣 ( )______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 ) B(泯然众人矣( )(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B(自为其名( )(3)A(余闻之也久( ) B(不能称前时之闻( )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阅读理解2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三、提高训练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

”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

3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doc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doc

《伤仲永》同步练习【感知·领悟】细读《伤仲永》,然后回答问题。

一、试按下列提示在“__”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伤仲永》这篇课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部分包括两段,第一段写______。

第一段又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开头至__句)写_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

第二段写___________。

第二段也分为两层,第一层(首句至__)写_______;第二层(__句至__句)写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议论__________________。

议论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王子曰”至“__”)写__________;第二层(“__”至文末)写_____。

二、本文就事说理,通过___的故事,说明了____和_____的关系,强调了______________。

【质疑·探究】一、细读《伤仲永》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读《伤仲永》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3、少年时期的方仲永发生了哪些变化?成年以后又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细读《伤仲永》第三自然段,然后回答总题。

5、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_____,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______。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
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填空题(共4题)
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
【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
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
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
【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
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三、选择题(共1题)
1.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余闻之也/久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父利其然/也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朗读、节奏四、文言文阅读(共1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父导焉________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
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④令作诗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翻译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5.“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

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7.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8.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对……感到诧异②内容③把……当作宾客④让
2.“扳”通“攀”牵,引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①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其父“不使学”,方仲永“受之人者不至”
8.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难度:偏难知识点:人物传记类五、作文(共1题)
1.方仲永由聪慧过人到泯然众人,这个悲剧主要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贪利造成的。

假如方仲永生活在当今时代,其父是一名教师,其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而仲永自己又表现出了主动学习的愿望,那么他的结局又将会怎样?请展开想象,以“新时代的方仲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明确。

【答案】略
难度:偏难知识点:命题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