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形式美原则)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 重点

《美学原理》重点难点解析一、美学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二、美的本质美是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

美的本质是人在社会实践中的自由创造。

没有自由创造也就没有美。

三、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从事生产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这些目的、意识通过劳动在劳动对象上体现出来,成为对人的创造力量、智慧和才能的肯定,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也就产生了美。

如果人不进行劳动实践,也就无所谓自由创造,更没有美了,所以说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实践是产生美的基础。

四、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1、自由创造是指人类在对事物必然性认识的基础上和对能动地去改造世界,以实现人类的目的和要求的活动。

2、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原因有三点:(1)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2)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在自由创造过程中发展了人本身。

五、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1、自由创造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规律性是真,即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合目的性是善,即合乎功利性。

2、(1)美的产生的在人的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要符合其发展规律和必然性,否则,自由创造就无法进行,美也就无从产生。

美与真的区别在于:首先,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课后题答案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课后题答案

导论Aesthetica: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感兴趣”“感性的”。

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即感性学。

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这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科,也是理论学科。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学习的方法特性: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

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

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美本身”: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

对“美本身”的提问和寻找,是对审美本质的形而上的哲学探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回答,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

因此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美的规律”一词,是马克思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

“美的规律”与“自由劳动”和“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审美的本质: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美学原理》名词解释1.美学:从根本上讲,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赖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

美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组成。

我是一名自然科学家。

他们相信所有事物中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字。

理解世界就是理解支配世界的数字。

美体现在数量与比例的对称与和谐中。

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

人体之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平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和黄金分割,对后世影响深远。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

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快乐中的美理论:这是一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西方理论,认为美的真正本质是由事物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

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命理论:对美的本质的陈述,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是美的本质。

它是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党人切尔尼切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

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形式法则

服装设计的美学原理-形式法则
服装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核心是规范化和程式化,规范化是理性的秩序创造,程式化是自然形态进行理性处理的艺术格式。要设计出新颖的服装款式及明快和谐的色彩,就要遵循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并掌握其形式构成规律。
比例与分割
成功的服装设计作品,是利用各种比例分割关系使服装达到和谐的整体美感,使得服装形态优美,穿着舒适合体大方。服装的比例要吻合穿衣人的体型,但穿衣人不一定都具有标准的体型,为了弥补这些不理想的体型,采用服装来调整人体上的缺陷。为此,就必须考虑到服装与各部位的比例关系,使比例分割合理。比例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连接对角线cB,以c为圆心,CB为半径画弧,在CD的延长线上得一点E,做AC的平行线EF,得到了一个新的矩形,这就是1:√2矩形的量比关系。类似可椎出1:√3、1:√4、1:√5的量比关系。不同的比例量比关系,会给人们不同的比例美感。
1:√2给人以严谨、温和、庄重之感,见图3—1—3(a)。1:√3给人以均衡、优美的流动曲线美感,见图3—1—3(b)。1:√4给人以机械、单调、一分为二的感觉,见图3—l-3(c)。1:√5给人以现代、时尚、具有很强动态美感,见图3-l—3(d)。其中以1:√2和l:√5的比例关系是最为重要、为最美的比例关系。
(一)非对称平衡的概念
非对称平衡是指在造型布局中,不受局限而任意构思或故意造成左右上下等布局的不同,就是把相对立的因素稳定下来,把诸多因素相同的效果连续形成平衡的对称形式。它给人以富有活力,风格多变的效果,给人以独特的个性及时尚的现代美感。
因它与人体的对称构造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正好与人体形成互补的视觉效果。但应追求视觉上的平衡,以免在视觉上造成重量偏差太悬殊之感,形成不安定的、不平衡的布局与效果。现代时装设计追求个性化与时装化及趣味性,因此常采用非对称式的设计方法,使款式新颖饶有情趣。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一、概述
评定工业产品艺术造型的美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形象是
否好看,还应该认识其造型的形、色、质以及修饰手段、布
局方法、表面工艺等是否充分和完美地体现产品功能特点。
只有内在质量和外表形象完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符合功 能要求、技术要求、艺术原则时,这样的产品造型才是能给 人以真正美感的艺术造型,才是真正的造型。
均方根比例(平方根矩形法)
1
1 1 1 5 4 1 3 2
1
1 2 3 4
中间值比例
d c a b b
c
d
二、美学原理——对比与协调
1、对比与协调的关系
对比是强调两者之间的差异、突出各自的特点。 协调是缩小这种差异,强调相互的内在联系,借助相互之间
的共性以求得和协。
对比与协调是造型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强调各种因素
呆扳、单调的感觉,缺乏趣味。因此,设计者应遵循统一与
变化的法则,创造出更具有特性的平衡状态产品。
对称的形式是一种很普遍的形式美
对称实际上是属于统一的一种形式,在工业产品的造型
中也多采用对称的手法,一般用在那些在动态中需要保
持平衡的产品,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的正面造型、给 人动中求静的感觉,又使人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
4、色的对比
局部点缀: 通常起点缀作用的是标志、商标、产品名称等,这样产 生的对比效果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商标、品名上,达到
设计师预想的效果。
“材质”的对比: 天然与人造、规则与不规则、纹理与没纹理、光泽与没 光泽、软与硬、细腻与粗矿等。
5、协调
协调也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因素之间,把同性质或相似 的东西并列在一起,给人以柔和、协调的感觉。它与对比相
3、统一与变化的关系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仅供参考)美学原理考点

(仅供参考)美学原理考点

美学原理知识梳理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作品《美学》标志美学学科形成思想:人的心理情况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中西方审美体验理论概观:直觉——克罗齐,柏格森,马利坦想象或灵感——柏拉图移情(情感或感受从自我向对象投射)——朱光潜,胡赛尔,巴赫金,立普斯,由菲舍尔明确提出移情类型——对象的形式被赋予生命,向自然界移情,氛围移情,生物感性表现的移情内模仿——谷鲁斯高峰体验——马斯洛心理距离(审美主体必须与使用功利拉开距离)——英国布洛完形心理(完整的知觉优先于个别的感觉,外在事物与心理之间存在相仿结构)孔子——中国第一个提倡美育叶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取代了“自上而下”的美学形而上学思维。

集体无意识说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是康德1746年巴图提出美的艺术概念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黑格尔把绝对理念看做是精神性的本体,向绝对理念实体表示敬意,就是崇高。

古罗马的朗基努斯是西方第一个讨论崇高的人,在《论崇高》一书中明确提出并论证了崇高这一范畴。

博克讲的美指:优美尼采——尼采的第一部作品《悲剧的诞生》柏格森用“生命的机械化”来解释喜剧及笑产生的原因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作为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著,标志丑从此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和审美范畴。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研究讨论美的专著——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席勒写成了《美育书简》(冲动——感性冲动,理性冲动,游戏冲动,美育是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主张人性革命)被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传书”,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并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概念,王国维对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作了阐述第一个提出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蔡元培主张以纯粹的美育代替宗教,赞成和提倡美育的还有鲁迅。

美学研究方法:区别于实证经验的哲学思维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美学研究的特征:研究方法多元性哲学思维是核心方法——观察了解分析体验追问感悟构建审美意识:对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认识还没上升到理论阶段美学思想:审美意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观念范畴审美活动: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美学学科性质: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的学科对象:鲍姆嘉通认为美是美学的学科对象,强调感性认知的完善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美学的学科对象美学是关于艺术的哲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强调美是现实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的关系德国立普斯:美是研究审美心理的如何理解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这一命题?@1人类懂得按照某种尺度进行生产,并懂得把内在固有尺度运用于自由生产实践,@2人类将劳动定向于超越动物性活动的自由方向中@3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而美的规律,体现在自由劳动方向之中@4审美在人类全部行为结构中有原初位置所以,人也是按照……如何理解人的劳动才是人的劳动?@1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人的自由劳动具有无限性,从未停滞于某一特定的实体劳动形态,面向未来无限自我超越@2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是与动物式劳动的区别,是对动物式谋生活动的超越。

美学原理(4)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

(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

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

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

“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

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美学原理(4)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

(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采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照想象。

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经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惨剧通常是——命运惨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

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

“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份: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

人格相当于理性或者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者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整理人:刘博1.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问题,审美经验、审美意识问题,艺术问题2.美学学科的确立:1735年鲍姆嘉通发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50年他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3.古代美学思想的出现与文艺关系密切。

中国:《乐记》:和而不同顾恺之:绘画以形写神西方:最初的美学思想散见于《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诗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4.美是一种感受性很强的体验,离开人的感性体验,它就不存在了。

如:动物不能感受到美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对美的感受截然不同。

5.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年轻化: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

(作为独立的学科在近代才正式确立)多元化:流派纷呈,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体系6.自然美(1)自然美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2)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

【1】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前,自然对人类“为我所用”的关系并不存在。

【2】人类诞生之初,“为我所用”的关系也并为形成,那时候,人是自然界的奴隶。

【3】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逐渐产生了日益密切、广泛的关系。

原来与人类无关或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与人类有关或对人类有益的了。

自然变成了“为我所用”的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能使人从中观照自我力量的审美特点。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上的社会实践,是构成自然美的决定因素,而自然物自身的某些属性,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结构形式的属性等,构成自然事物美的物质条件。

(4)“自然的人化”的形式与自然美的形态1、“自然的人化”,指经过人类实践,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整体性的根本变化:它对人有害的内容已消失,以其感性形式吸引人。

2、“自然的人化”存在三种基本形式:A 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B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美学原理-形式美原则

美学原理-形式美原则

(5)比例与尺度 比例与尺度
任何一个完美的图形都必须具备协调的比例尺度。 任何一个完美的图形都必须具备协调的比例尺度。在 标志图形中常用的比率有整数比、相加级数比、相差级数比、等比级数比、 标志图形中常用的比率有整数比、相加级数比、相差级数比、等比级数比、黄 金比等。 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不能孤立和片面地理解, 金比等。 标志设计的形式美法则,不能孤立和片面地理解,因为一个美图形 的设计,往往要综合利用多种法则来表现。这些法则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的设计,往往要综合利用多种法则来表现。这些法则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相互穿插、互相重叠、相互促进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标准、 相互穿插、互相重叠、相互促进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标准、设计手法也 在不断发展。 在不断发展。
万里长城那种依山傍 逶迤蜿蜒的律动, 水、逶迤蜿蜒的律动,雄浑、 表现出矫健雄浑、宏 伟壮阔的飞腾之势, 伟壮阔的飞腾之势, 富有虎踞龙盘、 富有虎踞龙盘、豪放 刚毅的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 刚毅的韵律之美。
(4)调和与对比 调和与对比
均衡是在不对称中求平稳。 均衡可分为调和均衡和对 比均衡两大类,调和均衡 是指同形等量,即在中轴 线两面所配列的图形的形 状、大小、分量相等或相 同。除图案造型的均衡外, 还有量的均衡、色的均衡, 在标志图形设计时必须相 应考虑,以追求标志视觉 张力。
(3)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韵律的条件,韵律是节奏的深化, 节奏是韵律的条件,韵律是节奏的深化,节奏也就是 这种律不仅表现在音乐上,而且反映在其他方面, “律”,这种律不仅表现在音乐上,而且反映在其他方面,当物体失去均衡则会 引起运动。此种运动如有规律,则称之为“ 在标志图形设计中, 引起运动。此种运动如有规律,则称之为“律”。在标志图形设计中,如果将线 的长短、粗细、曲直、方位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巧妙组合, 的长短、粗细、曲直、方位等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巧妙组合,便会创造出不同 感的“ 的形式,归纳起来分为:循环体、反复体及连续体。 感的“律”的形式,归纳起来分为:循环体、反复体及连续体。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一、选择题(A)卷1、鲍姆嘉通被称作美学之父,1735年第一次在《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诗的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称诗的哲学为感性学,标志着学科美学思想的成立。

2、以下不属于美学的是美学是一门心理学学科3、最早的史前壁画拉斯科岩洞壁画4、谎诞5、我国第一个正式将美育定为教育内容的提倡者蔡元培6、美感心理形式中地位最突出的一种是情感7、崇高8、漫画、相声……………………喜剧的艺术表现形式9、不属于自然美代表模式的是天然模式10、提出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是儒家的孔子二、填空1、社会美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2、审美经验模式有审美体验、审美注意、审美心理距离、审美移情、完形心理3、德国美学家本泽通过三种特性将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做了区分,这三种特性是固有性、预期性和确定性一、选择题B卷1、19世纪末页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取代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形而上学思辨。

2、在论述人格美时孟子提出了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句话中的美指崇高优美3、人的本质力量化又指……………………马克思4、酷5、第一个提出寓教于乐的是贺拉斯6、春风又绿江南岸感觉7、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接触桥梁是艺术品8、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是对称与均衡9、古希腊悲剧…………命运悲剧10、梁启超认为美育是趣味教育二、填空题1、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2、审美领域的基本特点情感性、非概念化与感知性、趋向无限性、直觉性3、18世纪后期出现了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美的艺术专指音乐、诗歌、绘画和舞蹈以引起心灵快感为目的,实用技术是指农业和纺织,以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

二、名称解释1、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在审美经验中占有基础地位和奠基性作用,它是指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因素,结合创作主体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与理解,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

产品设计形式美法则

产品设计形式美法则

造型的要素:形态结构材料工艺色彩肌理(1)设计本质设计本质是创造人人都具有创造力(设计潜力)(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

发散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所得到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散发出各种各样的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案。

——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特点:a)思维模式——树形空间模型b) 设计过程中的形象思维——感性思维聚合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中,通过对所得到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使之指向于唯一正确的答案、结论或最好的解决方案。

特点:a)思维模式——线形空间模型b) 设计过程中的抽象思维——理性思维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统一与变化、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过渡与呼应、主从与重点、比拟与联想单纯与和谐1. 形式美定义各种外形形式因素(点、线、体、色彩、音像等)有规律的组合。

2. 形式美特点形式美是许多美的形式的概括反映,是各种美的形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式美是一种规律,研究形式美有利于人们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它是指导人们创造美的形式法则形式美将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研究形式美揭示造型形式美的发展规律,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统一与变化是造型艺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诸多形式美的集中与概括,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2.1.1统一统一:指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呼应、关联、秩序和规律性,形成一种一致的或具有一致趋势的规律。

统一的作用:(1) 增加形体的条理性,体现出秩序、和谐、整体的美感。

(2) 治乱、治杂——有利于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3)过分的统一使造型显得刻板单调,缺乏艺术的视觉张力。

——统一需要有变化统一的依据:造型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变化: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关系。

变化的作用:(1)使事物内部产生一定的差异性,产生活跃、运动、新异的感觉(差异感);(2) 使形体具有动感,克服呆滞、沉闷感,重新唤起新鲜活泼的韵味。

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

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

植物景观设计的美学原理作者:苟欣荣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5期植物是唯一具有生命力特征的景观构成要素,也是景观绿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景观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植物景观设计成为现代景观中最重要的设计内容之一。

本文从植物景观的功能与特性出发,探讨如何利用设计手法和美学原理来营造具有美学欣赏价值的植物景观空间。

1.色彩美原理1.1植物的色彩美景观植物本身的颜色即构成一景,表现出色彩美。

同时植物景观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季节变化,不同植物的各个季相色彩构成了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色相景观,可以引起流动的色彩旋律,表现独特的季相美。

1.2色彩与植物景观设计人们长期在彩色的世界中生活,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外界刺激知觉经验发生一定呼应时,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感受。

丰富的植物和多样的色彩营造不同意境空间组合的景观。

因为不同的色彩搭配与使用的不同和产生的情感不同,能突出或模糊一个空间的气氛,立体感,大小比例等。

例如,色彩植物作主景、色彩植物作为背景、以色块、色带等形式营造图案造型景观、以色彩表达意境等。

1.3植物景观的色彩构成规律统一与变化。

统一的布局将产生整齐和庄重的感觉,但过分的统一又显得太乏味和单调。

因此,应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只有这样,才会使人感到优美而自然。

单色处理最能体现统一的色彩效果。

使用相同的植物大面积种植,增强视觉感染力。

对比与调和。

色彩的对比更具有吸引力的效果,而色彩的调和会使人感到舒适、安静和稳定。

类似色在色相和明度上都比较接近,能取得良好的调和效果,有强化主题的作用。

例如,在公园入口的主干道上,用四季海棠不同的变种,有红色花、紫红色花、粉红色花、浅红色花,设计成波浪形条纹使色彩过渡调和,形成彩带般流动性。

过于强调对比,会显得凌乱;过于调和,会显得沉闷,这就需要设计者来把握好这个“度”。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景物简单地反复出现,通过时间运动而产生美感;韵律则是节奏的深化,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产生富于感情色彩的律动感,使得景物更具有观赏性和抒情意味,秋色叶树种和春色叶的季相非常明显、四季色彩交替变化,体现出时间上的节奏与韵律美。

李子柒生活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李子柒生活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李子柒生活中的美学原理分析摘要:时光荏苒,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几千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艺术作品,例如长城、兵马俑、再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当时人类社会最喜欢的美感形式,每一件都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人类刻在历史上的最有价值的作品。

古往今来,人们的审美一直在进行着变化,人类留下的艺术文物也数不胜数,他们象征着人类的审美,同样也传递着人类的美学精神。

文章将会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分析探讨人类社会至今在美学原理中传递的形式美、技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并探究这些美感带给人类审美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美学原理;价值;探究目录一、美学原理的概述 ...................................................... 2(一)美学原理概述................................................... 2(二)美学与艺术.................................................... 2二、美学原理具体案例分析 ................................................ 2(一)美学原理之技术美............................................... 3(二)美学原理之自然美............................................... 3(三)美学原理之艺术美............................................... 4三、美学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意义 ........................................ 4(一)美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 4(二)美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四、李子柒所反映的生活美学 .............................................. 5(一)李子柒所反映的内容美........................................... 5(二)李子柒所展现的视频风格美....................................... 6(三)李子柒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之美................................... 6五、结束语 .............................................................. 7参考文献: .............................................................. 7引言:自古以来,审美一直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一大标志。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