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土司衙门概况

合集下载

永登

永登

“最了不起的是永登,最有希望的也是永登。

”———————著名学者罗家伦永登地处甘肃中部,兰州市西北部郊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门户,亚欧大陆之要冲。

永登位于东经102°36’至103°45’,北纬36°12’至37°07’。

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人,隶属兰州市管辖。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2000米,地貌呈“三川两河”:即秦王川、永登川、八宝川、大通河、庄浪河。

南北长107公里,东西宽101公里。

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9℃,年均降温水量为290毫米,年日照时数为2659小时,平均无霜期121天。

四季分明,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景色宜人,是避暑旅游胜地行政区划截至2005年11月28日,永登县辖13个镇、5个乡(因天祝县的东坪、赛拉龙乡尚未正式移交永登县,故未包括在内),11个社区居委会、239个村委会,1523个村民小组。

城关镇辖东街、西街、南街、北街4个社区居委会,北街、南街、北灵观、高家湾、五渠、满城6个村委会。

武胜驿镇辖屯沟湾1个社区居委会,武胜驿、富强堡、新民、霍家湾、道顺、黑林、石门岘、聂家湾、火家台、金咀、烧炭沟、向阳、兑角、奖俊埠、三庄、缸子沟、兰草、马荒、石家滩、五段、长丰、大利、旅顺23个村委会。

中堡镇辖金城、北坪台2个社区居委会,五里墩、塘土湾、中堡、汪家湾、清水河、罗城滩、大营湾、何家营、鲁家庄、邢家湾10个村委会。

中川镇辖中川1个社区居委会,西槽、何家梁、下华家井、廖家槽、陈家井、赖家坡、兔墩、宗家梁、芦井水、平岘、方家坡、倒水塘、元山、北坪、红玉、周家梁、尖山庙、史喇口、陈家梁19个村委会。

连城镇辖铁家台1个社区居委会,浪排、连城、东河沿、淌沟、丰乐、永和、牛站、明家庄8个村委会。

河桥镇辖南关、蒋家坪2个社区居委会,河桥、南关、马莲滩、团结、马军、乐山、七里、蒋家坪、四渠、螯塔、主卜11个村委会。

描写西部风土人情的词语

描写西部风土人情的词语

描写西部风土人情的词语只介绍重点哈~西部蒙古族那达慕盛会: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

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

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

这里既是牧民物资交流场所,又是牧民夏季文化娱乐中心。

许多牧民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为盛会增添欢乐气氛。

赛里木湖畔是我国著名的高原草场,海拔2100多米,这里依山临水,森林茂密,风景如画。

西部新疆塔吉克婚礼: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

婚礼要举行3天。

第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里打扮和准备,男女两家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第二天娶亲,新郎骑上高头大马,由亲朋好友的护驾,弹起民族乐器,浩浩荡荡来女方家迎亲,并送一只大肥羊,女主要让新郎喝下两碗放奶油的牛奶,表示女方的盛情。

新郎下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新郎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

进屋后,新郎要向新娘赠送礼品,并交换戒指。

尔后,女方要丰盛食品招待来宾,并举行赛马、刁羊等娱乐活动。

第三天早晨,新郎新娘同骑一匹马回婆家。

到门前时,婆婆要给儿媳两碗酥油牛奶,儿媳喝完才能下马。

这天,男女引吭欢歌,婆娑起舞,心情欢乐,直到太阳落山。

只介绍重点哈~西部蒙古族那达慕盛会:那达慕是蒙古族的传统盛会。

每年7月中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赛里木湖畔,都要举行3天到一周的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起源于祭敖包。

盛会期间,草原上要举行赛马、摔跤、射箭、马术等体育表演和竞赛,文艺团体表演精彩节目。

这里既是牧民物资交流场所,又是牧民夏季文化娱乐中心。

许多牧民选择这个吉日举行婚礼,为盛会增添欢乐气氛。

赛里木湖畔是我国著名的高原草场,海拔2100多米,这里依山临水,森林茂密,风景如画。

西部新疆塔吉克婚礼:塔吉克族婚礼被称为高原上的婚礼。

婚礼要举行3天。

第一天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里打扮和准备,男女两家忙忙碌碌,喜气洋洋。

鲁土司

鲁土司
衙门旧址由衙门、妙因寺、官园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755平方米。整个衙门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一进数院,利用地理地基,使建筑依次抬高,造成数门直线贯通,院落相连,越进越高,烘托出衙门的高大雄伟和威严之势。颇有王候气魄,有“小故宫”之称。有明代万历年间所植三棵巨大的核桃树,更有奇花异木,有从鲁土司上享堂墓地移来的明代石像生八尊,造型生动,甚为珍贵。这里环境幽雅,佳木葱茏,好鸟啁啾,是历代土司休闲娱乐的地方。
鲁土司历经明、清、民国,自1370年一世土司到1932年改土归流,世袭十九世共二十一位土司,历代土司地位显赫,品级很高,多位土司因战功而升任驻守西北的重要将领,官至一品。
鲁土司系蒙古族,信奉喇嘛教,是西北地区权势较大的一个集军事、司法、宗教于一体的地方特殊政权,有生杀大权,拥有土军千余人。连城鲁土司统治永登及周边地区长大560多年,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衙门西面是妙因寺,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建筑上不仅有精妙的斗拱、雕刻、彩绘,更有明代前期的佛教壁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土司是元、明、清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世袭官职。鲁土司是明清时甘肃青海边界颇有势力的土司之一。
连城鲁土司的始祖脱欢,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代,为元始祖忽必烈的侄重孙,是元朝宗室,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正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军队攻打大都(北京)时,元顺帝出逃,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脱欢降明,被安置在连城,为一世土司,因其夫人马氏捕捉达官戳只有功,治地连城,建楼七楹。永乐二十一年因脱欢之孙三世土司失伽屡有战功,升指挥同知,永乐帝给失伽赐姓为鲁,名鲁贤。
位于兰州市永登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连城鲁土司衙门,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是由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土司花园三部分组成。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吉林具有丰富、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人文景观独具特色。

今天店铺在这里为大家介绍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欢迎大家阅读!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青云寺青云寺原名“清云寺”,始建于清朝末年,原址建于九台市西营城子乡董家村,1966年“文革”期间被毁,寺院殿堂、佛像茫然元存,尼众被遣散。

1987年8月由尹淑琴资助重建庙宇于现址,取名“双龙寺”。

1997年6月13日被省政府宗教事务局批准,更名“青云寺”。

青云寺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其两侧建有东西配殿、钟鼓楼、高16。

9米的露天观音塑像,形成完事的庙宇建筑群。

大雄宝殿为二层歇山式古典建筑,大殿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

属二级寺院,妮姑26人,每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辽黄龙府遗址黄龙古城历经蛮荒到文明,从狩猎到农耕的沧桑岁月,如今,农安县启动了“弘扬黄龙文化,打造东北历史文化名城”工程,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黄龙府文化遗存的保护以及进行文化项目开发等系列工作。

首先将黄龙府古城区遗址内,择地规划兴建黄龙府文化园。

包括复原重建辽太祖行宫、徽钦二帝关押处,以及元代驿站,借此形成一组辽金风格建筑群;二是以辽塔为中心,规划复建千年古寺黄龙寺,并兴建黄龙府历史博物馆,全面收集、保存和展示黄龙府各层面的历史文化遗存。

吉林的十大名胜古迹:妙因寺妙因寺亦称“大通寺”,藏语称“大通多吉强”,清光绪年间改称今名。

始建于一七四一年(清乾隆六年),是吉林省著名藏传佛教古刹之一。

一九五四年和一九六六年先后两次遭破坏。

二OOO年,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重建,于二OO二年七月竣工。

妙因,绝妙之行因,菩萨三大行也,即大慈、大悲、菩提心。

位于今天祝县城西50公里的大通河东岸连城鲁土司衙门附近,背靠石屏山,右临大通河,山水相映,环境幽雅,是甘肃著名的风景游览区。

山水之城——兰州

山水之城——兰州

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
位于永登连 城的鲁土司衙门 是西北保留最完 整的地方土司政 权建筑群,体现 了兰州多民族文 化交融的建筑风 格。
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内景局部
兰州九州台文溯阁——中国历史上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禹王碑》 白塔山西面金山寺 附近禹王庙中的《禹王 碑》,碑文用古奥典雅 的语言,记述了大禹治 水的经过,书法古朴厚 茂,是罕见的碑刻珍品。 《禹王碑》传说为大 禹所书,原碑立于湖南 衡山岣嵝峰上,字体怪 异。1861年,有一位甘 肃酒泉人临摹刻写,竖 碑立于禹王庙前。
山、水、城交融一体的城市— Nhomakorabea兰州一、河山秀丽,物产丰饶
兰州是甘肃的省会,地处东经102°30′-104°30′、 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
城市依山傍水 而建,市区南北 群山对峙,层峦 叠嶂,黄河东西 穿城而过,蜿蜒 百余里。既体现 了大西北的雄浑 壮阔,又展现了 江南的清奇秀丽。

据《兰州市志· 文物志》记载:兰州市 境内史前文化遗址165处,长城烽燧[suì ]遗 址16处,古代旧城址、城堡109处,古墓葬 116处,石窟寺、摩崖石刻、古建筑329处, 金石碑刻200多处,兰州市、县(区)两级 博物馆收藏文物18000多件。在这些丰富的 文化遗存中,距今5300多年的马家窑文化 类型,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向我们展现了兰 州地区璀璨的原始文化,成为仰韶文化向 西延伸高潮期的典型代表。
兰州百合
永登苦水玫瑰
“兰州大片”——黑瓜子
一千多年来,兰州城随着黄河的穿越 和历史的延续,为我们蓄积和沉淀了丰 富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和多民族文化, 为今后打造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体的区 域中心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故乡—永登

故乡—永登

永登概况—昔日平蕃今永登一、永登的变迁永登是历史悠久的古老县份,朝代的交替,时代的变迁,县名也不断更换—庄浪、枝阳、平蕃、永登。

原地理幅员辽阔,至今逐步缩小。

有旧中国的五镇四乡到解放初的十二个区—红古区、窑街区、连城区、牌楼区、诸岔区、岔开驿区、东山区、古山区、红城区、镇关区、直阳区。

解放前隶属武威地区,解放后几近变革由武威地区到定西地区到兰州市又到武威地区又到兰州市。

1958年成立天祝藏族自治县把诸岔区全部、古城区大部、岔口驿区大部划给了天祝县,把东山区全部划给了古浪县。

1962年成立了红古区,把原红古区全部、窑街区一部分划给了红古区,并把河口达川划给了西固区。

2010年兰州新区成立,把秦川镇、中川镇划给了新区。

建国60多年来永登的一半划到了外县区。

二、永登的地理自然状况永登县的地理位置—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处。

以永登川为界西北为青藏高原,东南为黄土高原。

西北部为森林草原植被区,气候为温湿;东南为内陆草原沙漠植被区,气候为干燥。

东和景泰皋兰相邻,南和红古区、西固区相邻,西和青海民和、乐都、天祝相邻、北和天祝相邻。

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三川两山。

三川—西部八宝川、中部永登川、东部秦王川。

两山—西山、东山。

境内有两条河流—西部的大通河,中部的庄浪河。

森林—面积大的连城林场,面积小的奖军阜林场。

境内山脉群峰是祁连山山脉的延续支脉。

永登是河西走廊的门户,是兰州的屏障和西大门,是历代军事战略要地,每个朝代在永登都有驻军。

三、经济与交通的发展永登县是农业大县,历来财政以农业收入为主,永登是甘肃中部十八个干旱县之一,基本以靠天吃饭,老天爷风调雨顺还能勉强度日,如果遇到自然灾害人们吃饭穿衣就成问题。

解放前永登没有一家工业,只有几个手工作坊,国家税收、家庭收入百分之百靠农业。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好毛泽东主席正确领导下工业大发展,农业也大发展,经济也繁荣了。

农业方面在山区修梯田,在川区甜河滩,在干旱的通远、清水等地压沙造沙地保墒。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

走进连城鲁土司衙门作者:尹成轩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7期从兰州驱车进入永登,再从永登向西,一路上多是一些荒山沟壑和坐落在山坡下的村庄。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追寻这群山之中的一座古老的建筑,去感悟一段悠久厚重的土司历史。

发源于青海沙杲林那穆吉木岭的大通河已经流淌了几千年,河水弯弯曲曲,在不远处汇入黄河。

在蜿蜒流淌的大通河边有一座古老的小镇——连城。

这里有一座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群——鲁土司衙门。

它的主人正是在西北地区众多土司中赫赫有名的鲁土司家族。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统治制度,通过分封当地部族首领为土司并准其世袭而统治当地人民的方式,旨在维护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年(1931)才被彻底废除,但作为秦汉以来长期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的“羁縻”政策的重要表现方式,土司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0月的连城,已有一丝凉意,车子穿过一段小巷,鲁土司衙门高大的木制牌坊出现在了眼前,牌坊上,“世笃忠诚”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牌坊后的广场上,一群人在玩纸牌游戏。

不知是何人在门前挂起的彩带随风飘扬,似乎在诉说着鲁土司的历史。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也就在这年7月,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夜半逊国逃往蒙古,蒙古人退出中原,他们建立的元朝也土崩瓦解。

史料记载,元宗室、中书省平章政事脱欢,跟随不及,流落河西。

洪武三年(1370),脱欢率部归降明朝,被朱元璋安置在庄浪西山的连城,便是今天所见的这个小镇了。

永乐二十一年(1423),三世土司失伽因为战功卓著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鲁,后世遂称“鲁土司”,失伽则改名鲁贤。

鲁氏土司治第连城以后,享有朝廷赐封的大片自治区域,总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包括今兰州市的永登县、西固区、红古区的大部和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及临夏州的永靖县,青海省的民和、乐都等县区的部分地区。

至1931年正式废除土司制度,鲁土司一共延续了19世,统治时间长达到561年。

逝去的土司衙门

逝去的土司衙门

逝去的土司衙门作者:石宝琇来源:《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07期在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为了籠络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施行了“封土司民”政策。

由各族首领任土司官,世袭,各统其部众,分封土地范围。

土司军队服从中央的征调,或守边或保城。

土司有朝贡义务;对土军、土民及辖区的山林、土地、物产有自治权。

连城鲁土司是西北众多土司中影响最大的土司,从始祖脱欢在明洪武二年投明起,到民国21年因“改土归流”被废除,共传十九代,经历560多年。

深山里的“孔府”过了查家庄,又走了3公里,连城驿到了。

如今它已是连城镇,我们探访的鲁土司衙门就在其中。

鲁土司衙门所在的那条街,是镇上最宽阔的,从公路发端,一直通向大通河岸。

头重脚轻的大牌楼下,几乎会聚了镇上所有70岁上下的老者。

拐杖交错,白胡须随风飘拂。

有躬身下棋的,有打扑克的,还有三五人凑一排坐在光溜溜的青石条上,面朝一方,互不对视,又各自喃喃自语着什么。

走近了才听出争论颇激烈,好像在讨论比较昔日土司与今天乡镇官员的政绩和操守。

当我蹲下来想细听时,他们便住了口,一个个朝我只是笑。

我也赔笑着,说想知道这土司和衙门的故事。

老人们听了,互相望了一阵,其中一位站起来,颤颤地指着衙门里,说:“我们知道的都是些零碎,你不如端直去寻老赵,他当过文管所的所长,现在退休在家哩!”老赵的家,就在衙门内的一个小偏院里。

我看已近午饭时间,不便打扰,就索性进府内先周游一番。

先进仪门。

六扇门上描画着6位盔甲披身的将军,各持兵器,很威武。

若在土司执政时,人乍到门前,一定会被这情景给震住!然后进入一套大院。

方砖铺地,正面又是一道门,横匾上写着“提督军门”;两侧各有一“生门”和“死门”。

原来,土司掌握着地方的执法、刑法大权,案件审判之后,死囚和徒刑犯便分别由这两门押出。

接下来是大堂。

这是土司迎诏接圣旨、举办隆重庆典和坐堂审案的重地。

过大堂之后,是如意门、燕喜堂、朝阳门,最后是供奉历代土司牌位的祖先堂。

鲁土司衙门

鲁土司衙门

连城地形图
六扇门

六扇门是鲁土司衙门 建筑内最大的门,其 建筑整体形式是“八 字开”,门前有一对 石狮,两边突出的护 墙施有精美的浮雕, 所有的木头上装饰有 彩绘,总共有三个小 门,每一对门板上画 有中国最古老的门神 “神茶、郁垒”。
仪门
仪门是土司彰显自己 功勋的门,鲁土司的 仪门顶部饰有苏式彩 绘,上悬一匾,用鎏 金大字书写“提督军 门”四字,仪门两旁 各有一扇小门,右边 门上写有“绝门”, 左边门上写有“生门” 字样,是供囚犯或是 参与断案的人员出入。

大堂外面与仪门相连 的青砖路两旁的松柏, 现为市级重点保护古 树。

这样的小四合院是鲁 土司府内地位较低下 的仆人所居住的地方, 主要在土司衙门的两 侧,其原本的房屋大 多坍塌,现在的样子 是复原后的。
燕喜堂
祖先堂
护国英风
土司夫人的蟒袍
《黄石的孩子》拍摄
《射天狼》
妙因寺

鲁土司简介

鲁土司衙门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完整、 官府庙宇私宅合璧的古建筑群,分衙门、 妙因寺、土司花苑三部分,占地3.1万平方 米,至今保存基本完整。主体建筑有祖先 堂、燕喜堂、大堂、二堂、牌楼、寝宫等, 布局严谨、殿堂宏伟、画栋雕梁,气派不 凡。这种集官府、庙宇和私宅为一体的建 筑群落,为国内所不多见,也是目前我国 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土司衙门 ,有“小故 宫”之称。
妙因寺是鲁土司的家庙,历代土司至少都 有两个儿子,分别继承土司爵位和妙因寺 以及东大寺的活佛尊号,妙因寺原名“西 大通寺”,以其坐落于大通河西岸而得名, 是由乾隆皇帝御赐寺名并赐匾额,可惜于 文革期间毁坏。妙因寺是一座藏传佛教寺 庙,其建筑宏伟,揉合了汉地建筑和藏族 建筑的精华,有雕刻精美的砖雕、飞檐巍 峨的斗拱、精美绝伦的壁画、意义非凡的 文物,是西北地区较为重要的寺庙。

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彝族土司衙门

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彝族土司衙门
于 15 年 1 90 月病 逝在 那里 , 下 了现 在这 座伫 立在 红河 大 留
安 .普 少 赍
印 归 附 … …
授 纳 楼 茶 甸 副 长 官
司 … …也 就
现在 的专 家 、学者 们称 赞为 全 国保 存得 最完 整 的彝族 土 亏 研 究 中国土 司制度 的活 见证 ” 的回新 纳楼 土司 衙署 。 1 9 年 6 2日 ,国家文物 研究 所所 长 罗哲文 到 土司佰 91 月 给 予很高 的评 价 , 其 ” 赞 反映 土 司制度 . 留 完整 “ 并赋诗 保 ,
年 )被 钦 赐 诰封 到至今 , 已有 6 0多 0 年 的历 史 了。
结束语
走 出土 司府 衙 .来到 附近 一个 名 叫山家 的彝 族村 子 ,适
6 O多户 人家 的小 山村 。
而 纳楼茶 甸副 长官 司的府衙 开始 时设 在官厅 , 领地 也只
限于红 河北 岸 。 而到 了明 末清初 , 力渐渐 扩 大 , 力 势 实 也 不断 增强 , 辖的 范围 已扩 大到 了红河 南岸 , 的管 管 他 辖 地号 称 ” 江八 里又三 猛 ” 三江是 元江 、 三 。 李仙 江 藤 条江 ;八 里是 复盛 里 ( 水县 官厅镇 ) 建 、崇道 里 ( 建水
南 。 纳楼 千户 本
所. 洪武 十五 年
置 。属 和 泥 府 ,
枪 剑 戟和 肃 静 ” “ 回避 ”等仪 仗 .这是 过去 土 司审理 事务 举
行 重大 礼仪 的地 方 。眼前这 威风 的 场景 ,不禁 使人 感受 到 当年 彝族 土 司 的庄严气 势 。
十 七 年 四 月 改 置 。 < 安府 志. ”临 土司志 > 明洪 :。
TUI 8AR0 ORM5 O S P26

鲁土司衙门:明代汉藏佛教文化大发现

鲁土司衙门:明代汉藏佛教文化大发现

鲁土司衙门:明代汉藏佛教文化大发现作者:王文元来源:《西部论丛》2009年第04期从2007年开始,位于甘肃省永登连城的鲁土司衙门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入公众的视野: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拍摄《黄石的孩子》,汉藏佛教文化的最新发现……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显示出这块地方的不同寻常。

鲁土司是何许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鲁土司衙门为何有众多的惊世发现呢?走进永登连城,才能解开隐藏在一座明代建筑群落背后的如烟往事。

意外的惊喜“这是一次没有预料到的发现。

”“近千个各不相同的坛城!多数是明代的,非常罕见!”“明代的一套完整的汉藏合璧佛传图!补充了中国美术史的缺环!”“新发现五世土司鲁麟画像是惟一能看到的明代鲁土司画像!”“大智法王所传画稿画的《六道轮回图》是极其罕见的明代轮回图!”从2008年8月开始,隐藏在永登境内的汉藏佛教文化就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将会有更多的发现!“本来这是一次平常的佛教美术史考察,没有想到竟然成了重大发现之旅!”说起这次在永登藏传佛教文化的考察发现,首都师范大学谢继胜博士有些意外。

谢继胜的意外发现是从四年前就开始的。

2004年,谢继胜孤身一人背着大包出现在永登连城鲁土司衙门时,似乎就注定了今天的发现。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来得这么猛烈。

鲁土司衙门是西北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土司衙门,占地13500平方米,也是558年间鲁土司的兴衰败亡见证。

在一个春日,我们走进了鲁土司衙门,领略这块地方一脉相传的土司文化,感受汉藏蒙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在数百年间的风吹雨淋下,虽然有些苍老,但仍然巍峨庄严,透着威震四方的气象。

我们最先看见的是照壁和牌楼。

照壁高耸,牌楼突兀,一股气势逼人而来。

作为明、清、民国三朝管理甘青交界处之地的最高首府,鲁土司衙门在许多人眼中自然有着其独特的威严。

这是一种近600年间、持续不断累积下的威严,也是汉藏蒙三种文化熏陶下产生的敬畏。

鲁土司衙门是世代鲁土司办公居住的地方,也是西北地区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土司衙门。

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の研究

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の研究

摘要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自明朝初期归附,世居连城,历明清二代,到民国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止,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历史,对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本文是从少数民族家族史的角度入手,对鲁氏家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全文共分五章。

第~章,叙述了鲁氏世居地永登连城的地理位置、民族分布及明清时期的军事地位,阐明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在明清二代其军事地位极为重要,为“极冲”之地;第二章,叙述了鲁氏在明朝初期兴起的过程,讨论其始祖、族属,论述了家族世业的确立及兴起的原因;第三章,叙述了鲁氏历代土司在明清两朝经营西北过程中,谨守疆土,听从征调,参加了重大的军事征讨,为西北边疆的稳定作出了贡献;第四章阐述了鲁氏这个大家族在清中期后的衰落及其原因;第五章,论述了鲁氏家族的宗教信仰、联姻、汉化等问题,阐明这些社会行为对其家族的兴盛和维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影响是深远的。

总之,通过对鲁氏家族发展史的深入剖析,从进一步认识明清两朝在经营和开发西北过程中所推行的民族政策经及这些民族政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AbstractTheMongolianLufamilyliveinLianchengtownshipofYongdengcounty,GansuprovinceisoneofthefamouseTuSifamilyinnorthwesternChina.Thisfamilywithahistory勰longas561yearsfromearlyMingDynastyviatheMingandQingDynastiesuntilMingguoPeriodwhentheTusisystemWasabolished,asertedimportantinfluenceuponpolitics、economyandcultureofthenorthwesternregion.ThisaticlemakeananalysisandstudyonLufamilyincaseofitshistoryasminoritynationality.Itconsistsiffivechaptersofwhichthefirstonenaratesthegeographicallocation、distributionofnationalities、militarystatuesduringtheMing&QingDynastiesofLianchengtownshipinYongdengcountywheremembersofLufamilylivedformanygenerations,thendrawstheconclusionthatLianchengtownshipwimmanyminoritynationalitiesfromveryearlydaysoncewasofgreatimportanceintenllsofmilitarystatueduringtheMing&QingDynasties.ThesecondchaptertellsreasonandprocedureofLufamilyinearlyMingDynastyandtheirancester、nationality、establishmentoftheirfamilycareer.ThethirdchapterfocusonthemanagementeffortsdonebyTuSiofLufamilyduringtheMing&QingDynastiesinthenorthwestemregionandtheirparticipationinsomeimportantmilitaryactivitiesthroughwhichcontributionWasforthestabilityintheborderarea.TheforthchaptergivesthereasonanddecliningprocedureofLufamilyinthemiddleandlaterQingDynasty.Thefifthchapterdiscussestheirreligiousbelief、marriagewitllHanpeople、acceplmceof如m∞cefloraH肌people’Scoktreandthel:rffoundrde茌thesesocialbehaviorsespeciallyreligiousbeliefhadupontherisingandpmsperyofthisfamily.Aboveall,thisarticleprovideUSaclearclueofnationalpolicymadebygovernmentoftheMing&QingDynastiesinmanagingandexploitingthenorthwestemregionandthefunction&influenceofmeabove.mentionednationalpolicy.绪论甘肃永登连城蒙古族土司鲁氏家族是西北地区著名的土司家族之一,在明代初期归附朝廷,受封连城后,从一个小的家族逐步发展成为雄踞于西北具有军事力量的地方势力。

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

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

2021年2月总第36卷第1期Feb,2021VOL.36NO.1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考辩陶鸿宇1贺卫光2(1.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2.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内容摘要】:鲁土司家族是明清两代治第连城,雄踞河西的一股重要军事力量,为维系中国西北地区稳定做出了重要贡,所遗留下来的《鲁家谱》更是作研究西北历、、民族等多域、多的资料加以。

然,据弓”编的《鲁家谱》,不存在附,间意分歧不断,是鲁氏族属、的然究竟。

,一所的和施甘的人》中的有,鲁土司家族的研究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线索。

【关键词】鲁土司家族鲁家谱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21)01-0147-07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代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集中区域设立的地方性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央王朝与地方各民族武装相互斗争、妥协的结果。

“以土治土”,土司制度的施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但封爵、土地和人民由历代土司世袭所有,高度的自治权力催生了一个个声名显赫的土司家族,甘肃永登鲁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支。

20世,鲁土司史料及其家谱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就已经开始,也取了的成果,但由鲁氏家谱与元明清以,各,鲁家族的以一,以鲁家谱中,以和施①《甘的人》一料,与史书、方志、家谱的对照印证,得岀:连鲁为把只罕,而非阿失都。

以求方家指正,并力图为连城鲁土司家族渊源的研究提供新的有价值的线索。

一、鲁氏家族渊源研究诸见鲁家族是元明鼎革之际,归附明廷,世居庄浪卫,雄踞河淳大部地区的一股重要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波及今甘肃永登、天祝,青海乐都、互助一带,明清两朝以至民国,共历19世,经略河西长达561年。

然而,数百年的家族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字忆并不多,仅散明明实录》《清史稿》等正、地方和历世编谱牒中。

20世纪初迄今,西北地方学者陆续以现存《鲁氏家谱中,与、方、等资料的相互引,展开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很多观点富有创造性,但由家谱》与史料互异之处颇多,间意见分歧不断,相一,弓I了鲁家族渊源的“考据热”。

鲁土司旅行记

鲁土司旅行记

鲁土司衙门游行记甘肃蓝星清洗科技事业部刘忠平从兰州向西行约200公里,就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连城镇。

这里因驰名中外的鲁土司衙门而闻名于世。

初到连城快到午时,这里是一片繁华的景象:临街商铺种类繁多,门庭若市,好不热闹。

不亚于大都市的商业步行街。

街市上瓜果飘香。

呈现出一种丰收的景象。

水果摊上红彤彤的萍果、黄澄澄的梨、又圆又大的籽瓜、黑紫色的葡萄、颗粒饱满的瓜子;看着好诱人的各种式各样的水果,如果不是出外旅行不方便的话,我一定要多买几斤好好吃吃。

一边欣赏着这琳琅满目的商品,一路向西前行。

穿过这人声鼎沸的闹市,就到了连城鲁土司衙门。

这里的静与街市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

鲁土司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占地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

现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千余平方米。

由衙门、寝院、花园、妙因寺、显教寺、雷坛等六部分组成。

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弟,按工部程法式建筑,规模庞大。

气势宏伟,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

它们所有者连城鲁土司是历史上全国范围内世袭品职最高的土司之一。

连城土鲁司衙门为世龙正三品官,全称为管束庄浪土官土军土民世袭指挥使,据之史及土司家谱记载,其始祖脱欢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玄孙之未被封为安定兼平章政事(正二品)。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之大都(今北京)脱欢兵败流落河西(黄河以西)公元1370年,脱欢率部降明,朝廷封其为土司,开始世袭;明永乐年,三世土司失伽因随驾征战有功,明成祖赐姓为鲁,从此称为鲁土司,鲁土司共传十九世,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土归流后被废除,历时562年。

其辖地面积达九千余平方公里。

跟随着导游的脚步和目光,进入鲁土司大院。

首先映入眼脸的是高大雄伟的鲁土司衙门牌坊,而牌坊背面刚颈项有力的“世笃忠诚“”的四个大字为大门平添几分神韵。

世代相传,照耀千古。

朴素淡雅的色调是鲁土司衙门的一大特点。

青砖的墙壁、石板、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

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

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

连城古镇——鲁土司衙门鲁土司门楼仪门(古时,此们平常不走,只在大型礼仪活动或接皇帝诏书才可开用此门)平时,此们是通行处仪门左边,古时是死刑犯通道大堂土司大堂门上彩绘:吉庆有余元代建筑,为避免“元”字,柱子为八角形核桃古树后花园绿照亭后花园中的奇石(陨石)石马翁仲鲁土司衙门鲁土司衙门坐落在永登县境内大通河上游河畔—连城镇。

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布局严谨,一进数院,气势威严,雄伟壮观,雕梁画栋,绚丽多彩,俗称“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颇具王侯气魄,有“小故宫”之称,是甘青边界众多土司衙门中最具宫殿风格的古建筑群。

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它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莫土司衙门、四川省马尔康县卓克基土司官寨、贵州省毕节县大屯土司庄园、云南省孟连自治县刀土司衙门和宁蒗自治县阿土司衙署,都是全国现保存完整的土司建筑,其中尤以鲁土司衙门保存最为完整。

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主要是元、明、清时期在祖国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多用羁糜、笼络政策,分设由各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分土司民”之官,此官职称为“土司”。

我国的土司制度,分为土官和土司两种,土官为文职,归吏部管领,土司是武职,归兵部统辖。

土司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把部落酋长制与封建官僚制紧紧结合在一起。

土司为了巩固其统治,经朝廷认可,建立土司衙门,负责当地兵、刑、民、财等事宜,并设有监狱、刑具。

除执行朝廷统一法规外,还可根据当地习俗订立“土规”、“土律”,对领地内务类案件有审理权,土司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其职责是“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和保塞之令“。

土司就是领地内的最高统治者,清朝经过“三藩之乱”后,特别在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进行“改土归流“,全国大部分土司被废除世袭。

改任流官。

明清至民国的历城县署衙门

明清至民国的历城县署衙门

明清至民国的历城县署衙门历城位于历山之下,春秋称“泺邑”,战国称“历下城”,自西汉景帝四年(前153)建历城县起,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山远眺历城县署不知建于何时,明崇祯巳卯年间,由于清兵攻陷济南城,历城县衙被大火所烧,官兵枕籍风露,只能席地办公。

当时的知县宋祖法对历城县衙进行重修,“作吏舍数十楹如昔制”,试图恢复原来的样貌。

清代康熙年间及以后,历城县衙又经多次修建,比从前宽敞了许多。

道光年间,由于厨师不慎,引发火灾,县衙几乎再次被烧毁,只得重建。

至清代末年,历城县衙的东西南北,分别形成了县东巷、县西巷、县署前、县后街,民国时期县署的南面改成了县前街。

这四条街的名字就是因历城县衙而命名的。

1937年4月,历城县署迁往东郊王舍人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民主义青年团山东支团部曾驻此,县衙门前的街巷也更名为青年路。

后来,这个原来的历城县衙拆除建成了省级机关的宿舍楼群。

1980年,县前街得以复名。

县署衙门是一县的中枢,政令均从此而出。

一县的行政长官,宋以前称县令,元称县尹,明清称知县,民初称县知事,1944年1月各县公署改称县政府后,县的长官才改称为县长。

知县官级虽然不大,但权力不小,而且随着政治风云时时在变。

大约自唐代起,县分三等。

一等县,人口多,土地肥沃,旱涝影响不大,交通方便,集市多而大,经济较发达,知县多是官场老手,或有靠山者出任。

三等县,土地瘠薄,人少又穷,交通闭塞,并常被形容为“穷山恶水”“泼妇刁民”之地,一般仕子不愿追求。

因而中间的二等县则常为仕子们猎取的对象。

历城土地广袤肥沃,特产丰富,人杰地灵,历来为一等大县。

明清以来,更有山东首县之誉。

县衙前边不远是府署(今省政协机关驻地),西南近处是抚院(今省人大机关驻地)县、府、抚呈三角形布局,互为犄角,形成三级官衙聚集的独特景观。

历城县衙门坐北朝南,三楹六扇的门楼宽大,门两侧的垣墙突出,所谓“县衙大门八字开”是也。

门前左右有石狮一对,路南有高宽的过街照壁,显得庄重而威严;大门、仪门(二门)、大堂、二堂都在同一中轴线上,两旁多是小院,是内部附设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土司衙门概况鲁土司衙门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甘肃省永登县连城镇,是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土司庄园。

其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原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现占地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9千余平方米,由衙门、寝院、花园、妙因寺、显教寺、雷坛六部分组成。

整个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规模庞大,气势宏伟,有“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门”,俗称“西部小故宫”。

它的所有者连城鲁土司是历史上全国范围内世袭品职最高的土司之一。

连城鲁土司为世袭正三品官,其始祖脱欢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阔烈坚的玄孙,元末被封为安定王兼平章政事(正二品)。

公元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脱欢兵败流落河西(黄河以西);公元1370年,脱欢率部降明,朝廷封其为土司,开始世袭;明永乐年间,三世土司失伽因随驾征战有功,明成祖赐姓为“鲁”,从此开始称为鲁土司。

鲁土司共传十九世,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改土归流”后被废除,历时562年。

鲁土司历史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它先后接受了汉文化、藏文化、道教文化等等,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成为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司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臵,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元朝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

明清两朝沿设土司,明朝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

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税金、劳役,并按照朝廷的敕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据《大清会典》、《大清统一志》、《清史稿》等书的记载:在甘肃有大小土司42个(指挥使7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7个、指挥佥事8个、土千户8个、副土千户2个、土百户9个)。

其中在今永登县境内就有12个(指挥使2个、指挥副使1个、指挥同知2个、指挥佥事2个、土千户2个、副土千户1个、土百户2个),以连城鲁土司最为著名。

永登地区的土司,不仅有连城鲁土司一家,据光绪《新修大清会典》记载,晚清时除连城鲁土司外,还有红山堡土司、古城土司、大营湾土司、大通峡土司、九连土司、马军堡土司、西五渠土司、西六渠土司,共八个。

这些都是连城鲁土司的旁支,是其辖下的一些小土司而已。

二、土司制度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官僚制度和少数民族部落酋长制相结合的民族自治制度。

其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羁,马笼头;縻,牛缰绳”。

在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就对边疆少数民族采用这种政策,授其首领以世职,使之荫袭,对王朝有纳赋、服役的义务,其部族实行自治。

元代入驻中原,开始建立土司制度,对边远地区各少数民族首领“封以官位,授以名号”,通过土官管辖当地各族人民。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正式订立了一套土司制度,对各族的归附者,多以原官授职,给以符印,父子世袭,称为土司,并确定了承袭、等级、贡赋、征发等具体办法。

到了清初,规定“各处土司,原应世守地方,……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清世祖实录》)。

自清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决定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

民国改土归流,彻底废除了土司制度,但少数地区仍存在土司势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前后长达一千多年的土司历史结束。

中国历史上所推行的土司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稳定社会,促进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推动边疆各民族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提升,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对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鲁土司世系表一世二世①脱欢———阿实笃︱三世↓②③—巩卜世杰——什伽(鲁贤)———︱↓————————————————————————∣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④⑤⑥⑦⑧———鲁鉴———鲁麟———鲁经———鲁瞻———鲁振武︱↓⑨—鲁东———鲁光先∣∣∣⑩—鲁光祖——∣∣↓∣—鲁光国∣↓————————————————————————∣∣∣九世十世十一世↓○11○12○13——鲁允昌——鲁宏————鲁帝臣∣∣十二世↓○14○15—鲁帝心———鲁华龄————∣↓————————————————————————∣∣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16○17○18○19○20——鲁凤翥———鲁璠———鲁纪勋——鲁濯—鲁如皋——∣↓————————————————————————∣∣十八世十九世∣○21○22——鲁焘———鲁承基三、鲁土司的统治连城鲁土司经封建王朝认可,在当地建立统治机构,即土司衙门,下设三班六房,负责当地的兵、刑、民、财等事宜,并设有监狱。

另外,土司之下还有中军守备,下设千总2人,把总2人。

(一)三班六房三班六房是鲁土司衙门吏役的总称。

三班指快、民、皂三班,由刑房管理。

快班管办案抓人;民班管传讯站堂;皂班主管内勤,夜间巡逻放哨。

六房是指稿、掌、民、兵、刑、粮六房。

稿房,掌管文案,其头目称为稿爷;掌房,负责印信启用,头目称为掌爷;民房,处理民众事务;兵房,掌管军事事务,头目称为长爷;刑房,掌管三班及各类诉讼事宜;粮房,掌管征税纳粮事务。

各房头目正职称千总,民称“千爷”,副职称把总,民称“把爷”。

民国时期,这些官职改为科长、科员。

(二)鲁土司的职责土司作为封建王朝的命官,拥有大片领地和大量土兵,对其辖区实行政治独裁,高度自治。

其主要职责是“世守地方、保境安民”,“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三)鲁土司的职衔全国各土司有文职、武职之分,按其辖地辖民及其影响力授予大小不等的世袭职衔。

鲁土司属武职土司,其世袭职衔处于指挥使系列的最高级,称指挥使。

土司征战或御敌有功时,升迁到都指挥使、总兵、提督等高官,并赐封将军衔,死后还追赠光禄大夫、荣禄大夫等爵位,是一品衔,这在甘肃乃至全国来说是相当高的职衔。

(四)鲁土司的辖区鲁土司的辖区,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考证:包括现在兰州市永登县连城、河桥、民乐、大有、七山、通远、红城、中堡(鲁家庄)、龙泉寺、大同等乡镇,红古区窑街、红古、河嘴、平安等乡镇,天祝藏族自治县的赛什斯、东坪等乡镇以及兰州市西固区、甘肃省永靖县、青海省民和县、互助县、乐都县部分地区,面积约9000余平方公里。

(五)鲁土司的辖兵鲁土司的辖兵,称土兵、土军,也称为鲁家兵。

鲁土司在辖区内,实行“上马为军,下马为民”的制度,即成年人全民皆兵。

据清乾隆年间统计,鲁土司的土军有三营,共有土兵一千二百名。

这支军队英勇善战,能攻善守,为封建王朝所倚重,在统治永登地区,安定西北局面,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曾号称“西北劲旅”,是明、清两朝镇守甘肃的一支主力部队。

(六)鲁土司的辖民据《五凉考治六德集〃平番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鲁土司辖民“有土民三千二百四十五户、二万一千六百八十六人”,“番民四百五十三户、二千三百六十五人”,共辖民3698户、24051人,约等于当时平番县人口的26.8%。

据民国时期调查,鲁土司有辖民1300余户。

鲁土司辖民内向性强,内部团结,史称“土民所居,悉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莫敢犯其疆域者”(《秦边纪略》)。

鲁土司辖民包括随鲁土司前来的蒙古族人、当地藏族人、土族人及明清时期迁移而来的汉族人。

(七)鲁土司的俸禄《庄浪汇记》、《土司番族考》等有关材料记载如下:土司俸禄施行“世官世禄”,鲁土司世袭指挥使职衔,根据上表鲁土司在明朝的俸禄是每月折粮七石二斗,在清朝的俸禄是每年折银七十六两六钱。

俸禄按春夏二季发银,秋冬二季发粮,粮是折价发银,每一石粮折银一两,由朝廷司库开支。

从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给予鲁土司的俸禄并不高,只不过表示在政治上承认土司职衔而已。

但鲁土司依靠征收的租税和其他额外收入,以及打官司时的敲诈勒索,收入相当可观。

四、鲁土司墓葬区鲁土司墓葬区,称“享堂”,共有三处,分别是上享堂、下享堂和西享堂。

其中上享堂为主要墓葬区。

上享堂:距衙门北二公里水磨沟口的东山上,葬有一世至十世和十四世、十八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

占地60余亩,坐北面南,立有石牌坊和神道碑,神道两旁分列四对石象生,各墓前臵石供桌。

1975年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坟墓全被破坏,墓葬区已面目全非,曾出土金、银、玉、铜等器物20多种100多件。

石牌坊和大部分石供桌亦被破坏,石象生于1985年移至鲁土司后花园。

198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下享堂:距衙门东南二公里中浪排、民门公路以东,是十五世、十七世鲁土司和夫人以及未承袭世职的嫡系后裔的葬区。

葬区占地30余亩,坐东面西,呈品字形。

墓前列有石望柱以及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

现整个墓葬区已被平为农田,石象生等全部被埋于地下。

西享堂:距衙门五公里的河西笔架山下,葬有十一世至十三世土司及其原配夫人。

葬区占地10多亩,坐西面东,设有石牌坊,地形开阔,草木葱茏。

1975年被破坏殆尽。

五、鲁土司家传文物鲁土司统治连城地区560多年,在这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遗存了数千件历史文物,内涵十分丰富,许多文物非常珍贵,极为罕见。

其墓地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墓志铭、石象生、玉器、铜器、金银器等。

原馆藏和多年来征集到的文物有:花翎顶戴、各色蟒袍、战袍箭衣、盔甲盔帽、凤冠女袍等服饰数十件;漆器、瓷器、铜器、玉器、竹木器等数十件;名贵字画数十件。

上述文物分别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和永登县博物馆。

如省博物馆藏紫檀螺钿山水人物八扇屏、花梨木螺钿床,都雕嵌十分精细。

县博物馆藏凤冠霞帔的翡翠蝴蝶翅膀薄而如纸。

明代赐的红漆盘和清代赐的蟒袍均被定为一级文物藏品。

还有唐寅的山水立轴,虽为赝品,但都是罕见之物。

六、鲁土司家谱鲁土司为了宣扬其历代“功勋”,他们编撰了一套家谱,以流芳百世、荣耀后人。

现存鲁土司家谱,计有四种。

《鲁氏忠贞录》: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六世土司鲁经撰。

书为三卷,首卷玉音(皇帝敕命),次卷族谱(世系),又次卷赠遗(同僚所赠诗词)。

卷首有嘉仪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赵载所作序,卷末有分守西宁道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乔芙所作的后序。

《鲁氏家谱》: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八世土司鲁光祖撰。

此书沿续《鲁氏忠贞录》,亦分为三卷。

第一卷纶音,收皇帝敕文87道,谕祭文11篇;第二卷赠言,收同僚所赠之序、诗、词共128篇(首);第三卷家谱,收鲁土司前八世的世系图、世传及外传。

卷首有陕西按察司副使朱朝聘所作序,卷末有南安郡守张居敬写的跋。

《重续鲁氏家谱》: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十四世土司鲁璠撰。

本书又将《鲁氏家谱》增补,同样为三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