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形成和发展

合集下载

傣族课程文化课程设计

傣族课程文化课程设计

傣族课程文化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傣族文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傣族的基本文化特点、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以及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在知识目标方面,期望学生能够了解傣族的文化遗产、传统习俗和现代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在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使学生尊重和欣赏傣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傣族的历史、文化、民俗、语言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傣族的历史:介绍傣族的发展历程、历史变迁以及与中国的关系等。

2.傣族文化:讲解傣族的文化特点、文化遗产、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3.傣族民俗:阐述傣族的节日习俗、生活习惯、社会、民间故事等。

4.傣族语言:教授傣族的语言基础知识,让学生能够简单交流。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傣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进行倾听和笔记。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傣族文化中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傣族民俗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实验法:学生参观傣族村落、博物馆等,亲身感受傣族的文化和民俗。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傣族文化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学术著作、民间故事等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联系博物馆、村落等,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的实验设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主要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成绩的20%。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

浅探傣族的土司制度[整理文档]

浅探傣族的土司制度[整理文档]

浅探傣族的土司制度摘要: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统治制度,傣族的土司制度形成于元代,只是初具规模,明朝时得到完善,对土司的控制大大加强了,清代时衰微,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但很多土司保留到了建国时期。

探讨傣族土司制度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研究整个土司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透视当时傣族的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傣族土司xx傣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各个时期的称谓有所不同,汉晋时期称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唐宋时期称为“金齿”、“黑齿”、“茫齿”、“白衣”等,元明时,“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后称为“摆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把民族名称正式定名为傣族。

在历史上也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在傣族历史上没有经历过典型的奴隶占有制形态,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封建领主制度,尤以西双版纳的封建领主制度最为完善。

明清时期,西双版纳地区的最高封建领主是中央王朝加封的宣慰使,傣语将其称为“召片领”,意思为“广大土地之主”。

在西双版纳存在着比较典型的农村公社形态,构成了这种封建领主统治的经济基础。

尽管存在着家奴,但其身份是地位低下的农奴,而不是生产奴隶。

农村公社形态非常牢固,抑制了家长奴隶制的发展,这也是傣族地区没有奴隶社会形态的原因所在。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南、西北的一些少数民族实行的特殊的统治制度。

主要是通过任命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官职,充当地方政权机构的长官,并规定他们应该承担的义务及所享有的职权,让他们来管理当地的民族,借此来实现这些民族地区的间接统治。

土司制度所实行的地区多为与内地相比经济文化很落后的边远地区,其社会形态各异,有处于奴隶制社会发展阶段的,如凉山的彝族地区;也有封建领主制的,如西双版纳的傣族;甚至在原始公社制浓厚残余的少数民族中也曾设过土司。

但总的看来,土司制度是与封建领主制的经济结构相适应,那些存在时间久,土司统治比较牢固的地区,其经济基础都是封建领主制。

傣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实践及对策建议——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傣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实践及对策建议——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
摘要 :傣 族 是云 南省 l 5个特 有 民族之 一 ,具有 独特 的 民居 、语 言 、文 字 、服饰 、音乐 、舞蹈 、节庆 、宗教等 民族 文化 , 自2 0 0 9年 以来 ,
云 南省 实施 了一 批傣族 特 色村 寨建设 ,本 文 以云 南省西 双版 纳州 勐腊 县勐腊 镇 曼龙代 傣 族特 色 村寨 建设 为 例 ,对傣 族 文化保 护 与发展 的 政策 实践进 行梳 理 ,并提 出对策 建议 。 关键 词 :傣 族文 化 ;保 护 ;政策 实践 ;对 策建议 中 图分类 号 :K 2 8 文献 标识 码 :A
1 . 1 特 色 民居 。傣 族 传 统 民 居 为 优 美 灵 秀 的 干 栏 式 建 筑 ,
仍保 留祖 先 “ 多起 主 楼 ,傍水 而居 ” 的 习惯 。 以曼 龙 代 村 为 代 表 源 和傣 族文 化资 源 ,大力发 展 以傣 族 传 统 美食 和傣 族 歌 舞 文 化 为 的村 寨都 在 平坝 近水 之 处 ,小 溪 之 畔 ,大 河 两 岸 ,湖 沼 四周 。传 主 的农 家乐 ,每 年接 待 中外游 客 超过 1 2 万 人 次 ,2 0 1 5年群 众 人均 统竹 楼 的平 面呈 方 形 ,底 层 架 空 ,不 用 墙 壁 ,饲 养 牲 畜 或 堆 放 杂 可 支配 收入 达到 9 7 5 0元 。三是 民族 文化 得 到 保护 与 传 承 。在保 护
物 ;楼上 有 堂屋 和 卧 室 ,堂屋 设 火 塘 ,是 烧 茶 做 饭 和 家 人 团 聚 的 与 传 承傣族 文 化 的基 础 上 ,深 挖传 统竹 编 、傣 家 织 锦 、贝 叶 经制
地方 ;外 有前 廊 和 晒 台 ,前 廊 是 主人 工 作 、吃 饭 、休 息 和 接 待 客 作 、铁 器加 工和 傣族 服饰 等 文 化 资 源潜 力 ,着 力 打 造 精 美旅 游 纪 人 的地方 ,既明 亮 又 通风 ;晒 台是 主人 盥 洗 、晒 衣 、晾 晒 农 作 物 念 品 ,让广 大游 客在 享受 美食 的 同时 ,也 能感 受 傣 族 文化 。 同时 , 和存 放水 罐 的地 方 。一 廊一 台是 竹楼 不 可缺少 的部 分 。

浅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浅谈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作者:杨梓涵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2期一、傣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傣族舞蹈的形成与傣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舞蹈也得到发展,并被很多人所熟知,我们大多数人提到孔雀舞就知道是傣族的,提到泼水节就想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舞蹈已经跨越地域的限制得到广泛的传播。

(一)傣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也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傣族的舞蹈历史悠久,同时和其他舞蹈一样,也是生活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优秀艺术。

傣族舞蹈分为娱乐性和祭祀性两大类,所以傣族舞蹈的发展受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多方面因素影响。

(二)傣族舞蹈的发展现状1、傣族舞蹈的种类傣族舞蹈是所有傣族人民创作出来的舞蹈的总称,傣族舞蹈还分为多种种类,各种舞蹈形式也各具特点。

傣族舞蹈按照功能划分分为祭祀性、自娱性和表演性三大类。

(1)祭祀性人类早期社会都经过自然崇拜,祭祀在人类社会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傣族的许多舞蹈形式和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狮子舞就是傣族人民在送葬時的一种仪式性表演,是一种祭祀行为。

傣族还有一种舞蹈叫做“祭祀鼓舞”,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是一种祭祀时用的舞蹈。

祭祀鼓舞的主角是男女舞狮,在舞蹈时男巫手持带环的铁圈,女巫手持着羊皮单面鼓,这是他们的法器,也是舞蹈伴奏的乐器。

(2)自娱性自娱性舞蹈就是傣族居民在生活中经常跳的舞蹈,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特别是傣族这个既热情又优雅的民族,更喜欢舞蹈。

自娱性舞蹈有许多钟,其中代表性的两种当属“象脚鼓舞”和“嘎光”,这是两种古老的傣族舞蹈,也是傣族居民古老的娱乐方式。

(3)表演性表演性的舞蹈是我们最为熟知的舞蹈,比如孔雀舞,大象舞,蝴蝶舞等等。

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是孔雀舞,孔雀舞是典型的表演性舞蹈,孔雀舞被傣族大师改编后逐渐搬上银幕,受到不同民族观众的一致好评。

孔雀舞不是单一的舞蹈形式,每一位舞者对孔雀舞的理解不同,以至于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每种舞蹈都体现了傣族文化中孔雀的重要性,也都是为了表演而进行的丰富和创新。

傣乡情歌背景

傣乡情歌背景

傣乡情歌背景
摘要:
1.傣族简介
2.傣族情歌的起源和发展
3.傣族情歌的特点
4.傣族情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
正文:
傣族,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传统。

其中,傣族情歌是傣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傣族情歌起源于傣族人民的劳动和生活,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生活、爱情、劳动等各个方面情感的真实表达。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傣族情歌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傣族情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傣族情歌的旋律优美、曲调悠扬。

其旋律线条多呈波浪状,富有动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傣族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

其次,歌词内容丰富,主题广泛。

既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抒发,还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充分展现了傣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再次,歌词押韵和对仗工整。

傣族情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十分注重歌词的押韵和对仗,使歌曲在听觉上更具美感和韵律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傣族情歌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一方面,通过教育、传媒等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傣族情歌;另一方面,傣族歌手和音乐人不断对情歌进行创新,融入现代元素,使傣族情歌更具时代感。

总的来说,傣族情歌是傣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傣族人民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傣族文化是在一个封闭式的环境下形成并发展的。

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

花腰傣色彩斑斓的服饰,银饰彩带玲琅满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

花腰傣完整地保留着傣族先祖对自然与灵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傣雅、傣洒、傣卡、傣仲)的一种称谓。

因其服饰古朴典雅、雍容华贵,特别是服饰的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樱穗、银泡、银铃而名之为“花腰傣”。

自唐代以来,傣族已自称“傣”。

花腰傣的名称最早见于清朝,清朝时代,将“百夷”记载为“摆夷”,把德宏州为主的傣族为“旱摆夷”(明时称“大百夷”),西双版纳州一带的傣族为“水摆夷”(明时称“小百夷”);居住在红河中游的傣族为“花摆夷”。

花腰傣是民国时期其他民族对傣雅的称呼,现指新平、元江两县的傣雅、傣洒、傣卡、傣仲,或泛指红河中上游的傣族。

其实花腰傣本民族更喜欢自称为傣雅、傣洒、傣卡、傣仲,花腰傣只是其他民族因其鲜明的服饰对他们的一种叫法。

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与其他地区的傣族一样,都源于古哀牢人和古滇人。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王国。

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国居民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征服达光王国东面的昆明诸部(四川西南部、云南中北部)和滇国(云南中东部),占领达光王国东部领土(洱海周边地区),并在此范围内设置益州郡。

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成为汉朝属民的滇国王室后裔与汉朝统治者爆发了多次冲突。

公元14。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凤尾竹下的竹楼风情
3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图四 沧源岩画的村落图
图五 沧源岩画的树居与干栏建筑图
傣族干栏式建筑在青铜模型中也有记载。在中国的汉朝时期,东南亚出现了 三种青铜文化。其中之一就是云南滇池地区的石寨山文化。这些铜模型就清晰地 记载了干栏式建筑的形式及一些文化花纹。如制于西汉时期的贮贝器。
图六 青铜房屋模型
二、傣族建筑的发展
傣族的婚姻家庭和社会地位对建筑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傣族生活 的各个方面在他们住房的结构和空间布局上都有具体的反映。
自上座部南传佛教的教义广泛被傣族人民所接受,成为傣族世界观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并和傣族社会的封建政治体系紧密结合互相影响,西双版纳和景洪 的中心佛寺与傣族贵族的住房采用同样的特殊结构来表现他们在社会秩序和体 系中的特殊地位。在傣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但是中心佛寺与村 寨佛寺,就像贵族的住房与村民的住房一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东南亚佛寺建筑技术的传进并被傣族和中心佛寺最先采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慢慢的渗透到民间被村寨民居和佛寺采用。这些变化伴随着与结构相联系的建筑 的象征意义的转变,然而,这些转变的直接联系是小乘佛教在当时傣族社会的传 播。
浅谈云南傣族民居
一、傣族民居发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傣族民居在历史上一直受汉文化和东南亚各国外来文化的影响,然而它 的发展变化有显示出自己清晰的脉络,整个发展过程处在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其建筑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少数分布于其他地方。与傣族同族的少数民族也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和缅甸 境内,许多学者认为,云南是傣族及其他泰族的老家。
教对傣族社会生活及建筑形成也产生

傣族孔雀舞介绍

傣族孔雀舞介绍

傣族孔雀舞介绍傣族孔雀舞是中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

它以独特的姿势、舞步和音乐节奏而闻名,是傣族人民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傣族孔雀舞的起源、特点以及发展。

傣族孔雀舞起源于古老的傣族神话传说。

相传,古代的傣族部落曾遭受来自其他部族的威胁,其中一只神奇的孔雀飞临傣族部落,化身为美丽的姑娘,带来了和平和幸福。

为纪念这一传说,傣族人民创造了孔雀舞,并将其传承至今。

傣族孔雀舞有着独特的舞蹈姿势和舞步。

舞者们身穿华丽多彩的傣族传统服饰,头戴饰有孔雀羽毛的头饰。

他们用优美而舒展的舞姿模仿孔雀展翅的姿态,展示出孔雀的飘逸和傣族人民的自由与活泼。

整个舞蹈过程中,舞者们用细腻的手势和柔和的身体语言表达出对孔雀美丽的追思和傣族人民对和平与幸福的向往。

傣族孔雀舞的音乐节奏激情澎湃,节奏明快而欢快。

在舞蹈开始之前,舞者们会演奏传统乐器,如大鼓、哨子和铜钹,为舞蹈打下音乐基调。

随着音乐的推进,舞者们会以快速的舞步和高亢的舞姿表现出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

整个舞蹈过程中,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将观众带入一种奇妙又美好的境界。

傣族孔雀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凝结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舞者们在舞蹈中所展现的优雅和热情,传递了傣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舞蹈中孔雀的形象代表着祥瑞和吉祥,也象征着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傣族孔雀舞逐渐发展为一种精湛的艺术表演形式。

如今,傣族孔雀舞在云南省内外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被广泛演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它不仅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兴趣,也为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傣族孔雀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服饰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傣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更是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

通过傣族孔雀舞,人们可以看到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也可以感受到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傣族孔雀舞作为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姿势、舞步和音乐节奏而闻名。

傣族介绍-演讲模板

傣族介绍-演讲模板

3 文化
4. 节日
傣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最有名的莫过于泼水节,也被称为傣族的新年,通常在每 年的4月13日至15日期间举行。泼水节象征着洗净一年的灾难,以期迎来新的开始。此外 ,第一次生儿子、结婚等重大事件也是傣族人民庆祝的重要日子
Part 4
信仰
4 信仰
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傣族信奉原 始宗教,主 要包括"巫毒 教"和"庙教"
3 文化
2. 衣着
傣族的传统服饰十分华丽多彩,男性常穿长 袍和裤子,女性则穿着鲜艳多姿的长裙、长 袍等,头戴花环。他们崇尚朴实自然的生活 方式,服饰反映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喜 爱和敬畏之情
3 文化
3. 饮食
3 文化
傣族人民的主要粮食 作物是稻米,因此米 饭在他们的日常饮食 中占有重要地位。傣 族人还擅长制作米酒 、米酿等特色酒品, 这些饮品在他们的生 活中非常常见
彩的文化活动,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Part 7
结语
7 结语
1
傣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 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
化和历史遗产
2
他们独特的语言、服饰、 饮食、信仰和艺术形式都 体现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
创造力
3
通过了解傣族文化,我们 不仅可以拓宽眼界,还可 以更好地促进多元文化的
交流和发展
--
THANKS 感谢恩师
傣族介绍
XXX:xxx
XXX:xxx
--
1 概述 3 文化 5 艺术 7 结语
2 历史 4 信仰 6 旅游资源
Part 1
概述
1 概述
01
傣族是中国的少 数民族之一,主 要分布在云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和泰国等地

傣族历史 傣族起源于哪里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傣族历史 傣族起源于哪里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傣族历史傣族起源于哪里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傣泰源于云贵高原西部(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

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在哀牢人活动的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其中的“蒲缥人”遗址,经鉴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哀牢人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达光王国。

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

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昆明、嶲等部族层层转述了解到哀牢人,因哀牢人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百越”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哀牢人称作“滇越”,把达光(哀牢)王国称作“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哀牢)王国东面嶲、昆明、滇等部族与其汉朝冲突不断,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涌入达光(哀牢)王国境内,哀牢人吸收逃亡而来的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实人口,同时吸收随之而来的汉朝文化,初步形成傣泰民族的雏形。

傣泰先民自古就生活在云贵高原上,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居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泰先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部落联盟国家,这些部落联盟国家中以达光王国势力最大。

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朝征服达光王国东面的雟、昆明、滇等部族和国家,占领达光王国东部领土,将势力延伸至达光王国中心地区。

之后,嶲、昆明、滇等民族接连反汉,大量人口流入达光(哀牢)王国境内,哀牢人吸收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实人口,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公元一世纪中后期,达光(哀牢)王国受到汉朝的挤压,被迫将王城由怒江东面迁到怒江西面,怒江东面的领土被汉朝占领设置郡县。

傣泰先民被怒江一分为二,怒江西面的傣泰先民继续忠于达光王国,怒江东面的傣泰先民成为汉朝的属民。

而后几年,西迁的达光政权不断向南伸展,再次崛起并称雄于伊洛瓦底江流域地区,被汉朝称为“掸国”。

为避免汉朝(东汉)的进一步打压,达光(掸)王国选择与汉朝交好,汉朝也作出友善的回应,加强了两国之间的关系。

傣族孔雀拳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傣族孔雀拳的形成和发展研究

由于架 子孔 雀舞道具过于沉重 、限制动作 ,民间孔雀舞表演 艺术家 毛相 大胆的将架子去掉 ,展现 了更加灵 活的肢 体的同 时融入 了眼神、面部表情等细节刻 画。毛相老师有 三个得 意 的徒 弟 : 约相 、旺腊 、刀美 兰 ( 女) 。约相 随着竞技 体育 的 发展需要将傣拳与孔雀舞融为一体 , 创编 了首套孔雀拳套路 。 2 、德宏 州傣族 武术 概述 。傣族 武术 的发 展历 史悠 久 , 属 中国南拳 , 早在汉代 , 便有 了雏形 ,唐代时 ,傣族 的 “ 白 衣没命 军” 已是南诏最精锐的作战军队之一。在傣家村寨 中, 习武是每个男人 的必修课 。傣 族武术主要分拳术 、棍术 、刀 术等 。拳术 分单练 、对练 和集 体操练三种 , 拳 术种类众 多 : 有 孔雀拳 、白象拳 、喜鹊拳 、金鸡拳 、四门拳等等。 3 、德宏州 孔雀拳形 成 。随着竞 技体育 的发展和 全 国少 数 民族 传统体育运动会 的开展 , 1 9 8 0 年, 国家文化部举办 “ 全 国少数 民族 文艺 汇演 ” ,民间表演 艺术家约相将 民间孔 雀舞 的舞蹈 动作 跟傣拳的动作结合起来 , 根据傣 拳小 四门打八边 的特点 和路 线 ,首次 以武术套路 的形式在大 型文 艺表演中亮 相 。1 9 8 2 年 ,在 内蒙古 举办 第二届 全 国少数 民族传 统体 育 运动会 ,为了更好 的顺应竞技 体育 的要求 ,经 云南省体 育委 员会和 民族 委员会 的建议 ,约相针对孔雀拳术 的竞技 性、民
族性进行改编, 并以表演的形式搏得广大媒体和群众的关注。 1 9 8 6 年 ,在第三届全 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云南 省武术大师何福 生编纂的孔雀拳 以表演 的形式 出现在竞技 场 中,同年 ,云南省少数 民族传 统体育运动会开幕 ,根据竞技 体育 的发展需求 , 再 次将 孔雀拳进行整理 ,并首次 以竞技体 育 的身份 亮相 。2 0 0 2 年 傣剧 出身 、具有 傣拳 基础 、擅 长傣 族 民间孔雀舞 的杨 四接触研究 孔雀拳 ,于 2 0 0 6 年 云南省第 八届少数 民传统体育运动会 中参加孔雀拳和孔雀棍武术套路 的 比赛 ,受到多家媒体 的关 注、得 到较高的评价 。从此孔雀 拳以竞技体育的为主导逐步形成发展起来 。

傣族傣陶的介绍

傣族傣陶的介绍

傣族傣陶的介绍傣族(Dǎizú)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傣族有很多分支,如景颇族、拉祜族、白族、傈僳族等等,其中傣陶是傣族的一个分支。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有关傣陶的文化和特色。

一、傣陶的历史与分布傣陶是指居住在云南省西南部地区的傣族的一支。

傣陶最早起源于南亚次大陆,是彝族之父饶传等族群与其他好望角移民在金沙江流域地区的融合,后来逐步迁徙达到今日的云南西南部地区。

目前,傣陶人口大约有40万,主要集中在保山市腾冲市、昌宁县、龙陵县等县区。

二、傣陶的民族文化傣陶的文化渊源和其他傣族分支一样,根据历史、民族、地理、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

以下是傣陶的主要民族文化:1、傣陶语傣陶人口虽然不算多, 可它们的傣语被分成了不少方言, 唇齿音比较多。

傣陶语是傣语的一支,而傣语是藏缅语系的一支,有言及1200多年的历史,与中国古代的汉语、藏语等语言同属于“汉藏语系”。

2、服饰文化傣陶人的传统服饰华丽色鲜、别具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黑色或灰色的长袍和靴子,女性则穿着颜色鲜艳的长袍和长裙,上身同时还配有彩色的花饰和项链。

3、音乐舞蹈傣陶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傣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方面,傣陶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凭借自己独特的器乐和节奏风格,创造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乐曲。

4、食品文化傣陶人通常食用的主食是米饭,并将米饭与各种仔细制作的腌菜和调味品搭配食用。

三、傣陶的传统习俗傣陶人的传统习俗与其他傣族分支差别不大,以下是傣陶的主要传统习俗:1、婚姻习俗傣陶的婚姻习俗全族通婚,婚姻属于双方家庭决定,靠亲戚介绍,大多数情况下也搭配有一些婚礼仪式。

2、节日习俗傣陶人主要庆祝的节日有:泼水节(又称傣族年、过蛙年)、开坛节、鬼斗活动等等。

3、葬礼习俗傣陶人主要信奉上帝(或称为“神父”),在葬礼方面,多以火葬为主,葬后通常会举行“破天一”和“建立草堆”等仪式来树立灵魂和留恋之情。

傣族民间故事

傣族民间故事

傣族民间故事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南部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傣族民间故事是他们口头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民族风情和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经典的傣族民间故事。

故事一,《傣族的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傣族的祖先生活在一片美丽的土地上。

他们崇拜自然,尊敬神灵,相信一切事物都有灵性。

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阿诺的英雄,他勇敢善良,为人民解决了许多难题,被尊为神明。

阿诺的故事被传颂了千百年,成为傣族民间传说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故事二,《象神的传说》。

傣族人崇拜大象,认为大象是神灵的化身,象征着力量和智慧。

传说中,有一只名叫普拉的大象,它拥有超凡的智慧和神奇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困难,保护部落的安全。

普拉的故事被傣族人传颂,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神话。

故事三,《傣族的爱情传说》。

傣族人热爱生活,崇尚爱情。

他们有许多关于爱情的美丽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关于一对相爱的年轻人的故事。

传说中,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为了永恒的爱情传说。

这些傣族民间故事,不仅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些故事传承了傣族人民的文化传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传承文化,发扬民族精神。

傣族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够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间故事,让它们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云南傣族调研报告

云南傣族调研报告

云南傣族调研报告调研对象:云南傣族调研时间:2021年8月调研背景:云南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德宏、普洱等地。

傣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傣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本次调研对云南傣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调研目的:1. 了解傣族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

2. 调查傣族的经济发展状况,特别是农业、手工艺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3. 研究傣族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

4. 分析傣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提出合理建议。

调研方法:1. 实地走访:我们深入傣族聚居地,与当地傣族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

2.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针对傣族的问卷,通过统计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对傣族的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估。

3.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调研结果:1. 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傣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间艺术表演,如水灯节、泼水节等,这些活动为傣族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凝聚力。

2. 经济发展状况:傣族依靠农业、手工艺和旅游业为生。

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茶叶和热带水果,手工艺以染织、刺绣和木雕等为主要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

3. 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传承,但也面临着现代化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压力。

4. 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傣族地区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文化传承困难、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建议:1. 加强傣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传统手工艺人才。

2. 发展可持续的旅游业,保护傣族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 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傣族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4. 引导傣族青年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提高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本次调研深入了解了云南傣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情况。

谈谈对傣族的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00字

谈谈对傣族的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00字

谈谈对傣族的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思考800字傣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傣族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而如何有效地进行民俗保护传承和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强化傣族民俗的保护意识。

傣族民俗是源远流长的,是傣族人民的文化根基,因此每个傣族人都应该担负起保护传承的责任。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傣族民俗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傣族文化的价值,增强保护传承的意识。

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傣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对傣族民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要加强傣族民俗的传承机制建设。

传统的口头传承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逐渐减少,因此我们需要将傣族民俗的传承纳入教育体系,建立正规的传承机构。

这些机构可以是专门的民俗学院或者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旨在培养和选拔有传承意愿和能力的人才。

同时,可以通过建立传统文化社团等方式,鼓励傣族人民自发组织起来,以传统节日、庙会等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加强民俗的传承和交流。

此外,要提倡创新发展傣族民俗文化。

传承是基础,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

傣族民俗可以通过融入现代元素来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傣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进行现代设计,让更多人接受和喜爱。

此外,可以通过舞蹈、音乐、戏剧等形式来展示傣族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创新发展可以提高傣族民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保护。

最后,要加强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民俗文化是多元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丰富和拓展傣族民俗文化。

可以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民俗展览等,让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学习。

同时,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将傣族民俗文化向全世界展示,增强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总之,傣族民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意识、完善传承机制、推动创新发展以及加强交流合作,才能实现傣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繁荣。

试论瑞丽傣族的多元发展

试论瑞丽傣族的多元发展

人 类社 会最 基本 的活 动是 经 济 活 动 , 而 经 济 活动 又总是 在一 定 的 地理 区域 内进行 的 , 尤 其 是
主体 民族 存在 差异 和不平 衡状 态 。随着近 代疆 界 的划分 , 使 他 们 与有 共 同族 源 、 共 同 文化 习俗 、 共 同地缘 的缅 甸 掸族 分 属 不 同 的 国籍 。然 而 , 政 治 身 份 的改变并 不代表 他们 对原 有亲缘 和血 缘 的终 结, 而是 在某 种程度 上仍 然保 持密切 的联 系 , 甚 至 会 加强 。在全 球 化 和现 代 化 的进 程 中 , 国家 和 地
区之 间频 繁 的交往 和人 口流动 以及广 泛 而深层 的
在市 场经济 体制下 , 各 区域必 须拓 展特 色经济 , 凸
显 自己 的优 势 , 才 能 推 动地 区经 济 的发 展 。特 色 经济作 为 区域经 济 的 龙 头和 核 心 , 包 括该 区域 内
的 自然 、 历史、 人文 、 资 源禀赋 、 资金 技术 和人 才等
在宏 观上起 调控 作 用 , 不 能兼 顾 到 每 一 个 具体 的 地理 区域 , 区域 经济 的发展 主要 还是靠 地方 政府 。
地方 政府需 要充 分利 用 自身 的 资源优 势 、 禀赋、 产
民身份 , 从而 形成对 国家的凝 聚力 和 向心 力 , 还 能 有 效促 进西 南边疆 地 区的社会 稳定 和多元 发展 。
黑龙江民族丛 刊( 双月刊)
2 0 1 3年第 6期 ( 总第 1 3 7期 )
民族问题研究
试 论 瑞 丽傣 族 的 多元发 展
沈乾 芳 , 杨世 武
( 曲靖 0 1 1 )

要: 瑞丽傣族位于云南西部边 陲, 与缅甸 掸族虽属 不 同的国籍 , 但 共 同的族 源 、 文化 习俗 、 地 缘并

傣族村落发展史

傣族村落发展史

傣族村落发展史
傣族村落的发展史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傣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傣族村落发展的简要概述:
傣族村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傣族人最初居住在山林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定居下来,形成了一些小型的村落。

在近代,傣族村落逐渐发展壮大,人口逐渐增加,村落的规模和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这个时期,傣族村落的文化和传统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例如,傣族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风俗等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傣族村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傣族村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也有一些傣族村落成功地实现了现代化和发展,例如,通过发展旅游业、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增长和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傣族村落的发展史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进程,它见证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我们了解傣族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傣族文字介绍

傣族文字介绍

傣族文字介绍
一、傣族文字的基本情况
傣族文字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它可有趣啦。

傣族文字就像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独特的形状和写法。

二、傣族文字的历史
傣族文字的历史可悠久啦。

它在傣族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承载着傣族世世代代的记忆。

在过去的岁月里,傣族文字被用来记录傣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有各种宗教经典呢。

就像一个时间的胶囊,把傣族的历史文化都装在里面。

三、傣族文字的特点
傣族文字的形状特别美,有点像弯弯的月亮和灵动的线条组合在一起。

而且傣族文字的书写方向是从左到右横着写的哦。

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小的画,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它的笔画也很有讲究,有的笔画轻轻带过,有的笔画则重重落下,就像在跳舞一样。

四、傣族文字的用途
现在呢,傣族文字依然在傣族人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傣族的学校里,孩子们会学习傣族文字,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而且在一些傣族的传统节日里,也能看到用傣族文字写的祝福语和标语。

傣族文字也被用来书写傣族的文学作品,那些优美的诗歌和
动人的小说,都是用傣族文字来记录的。

它还是傣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傣族内部的交流,还是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傣族文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呢。

傣族的介绍发言稿怎么写

傣族的介绍发言稿怎么写

傣族的介绍发言稿怎么写
《傣族: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朋友们: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介绍一下傣族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傣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虽然在久远的历史中遭遇过多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傣族人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俗和传统。

他们善于歌舞,以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此外,傣族还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精美的刺绣、民族服饰、传统建筑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展示了傣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傣族的传统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传统的傣族宗教主要是波婆教和原始佛教,这些信仰不仅影响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还在傣族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宗教文化遗产,深深地影响着傣族文化和社会生活。

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和机遇,傣族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和尊重,他们在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积极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多元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尊重、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傣族文化,积极地为傣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应该密切关注傣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共同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做出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傣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族的形成和发展法学院09司法一班叶罕丽20090140629 傣族历史悠久,在近年发现的傣文史籍中,记述着远古时期傣族先民购有关史迹。

公元前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明确记载。

汉代称为“滇越”、“掸”,唐代称为“金齿”、“银齿”、“黑齿”、“自衣”,宋代沿称“金齿”、“白衣”,元、明写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来则多称为“摆夷”。

但上述都是他称,至于傣族自称,则一直作“tai”。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其境内的泰民族正式定名为“傣族”。

傣族和同一语族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

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在先秦以前“百越”族群分布于自长江东南沿海即今浙江、福建、两广以西,直至今云南、东南亚北部的广阔地带。

他们以“文身断鬃”为共同习俗,而又相互杂处,“各有各姓”。

“掸”是“越人”的西部一支,又称“滇越”,当在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西南地区。

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

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

建国以来,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士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

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语言和习俗与缅甸的掸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有历史和文化渊源。

傣族,是中国的较少民族之一。

根据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傣族人口有126万。

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宁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

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

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

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

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勐伦等,德宏境内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勐底坝(梁河)勐婉坝(陇川)等。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我是一个来自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傣族—水傣小卜少。

其他支系的傣族我不了解,对于身为水傣的自己,对孟连县的水傣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的。

水傣是傣族的一支,自称“鲁傣鲁南”,意为“水的儿子”,故人称“水傣”,亦称“白傣”。

服饰:妇女爱穿蓝色或白色窄袖紧身衣和彩色花“筒裙”。

现在除了老人,年轻人大多穿汉装。

住房:居住于竹楼中,冬暖夏凉。

现在多以砖瓦房为主。

农业:以水稻种植及捕鱼为主。

生活习惯:以亲水著称孟连娜允傣族古城始建于傣历651年(公元1289年),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00多年来,娜允古城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是中国目前仅存的最后一座比较完整的傣族古城。

娜允古城集中了所有傣族城镇应该具备的居住要素,从王宫、佛寺、官宅、民居到官道、神树、寨心、古井、墓地、风景林、萨拉亭无所不包。

是研究和考察中国云南傣族封建领主制度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明。

娜允古城虽历经沧桑,但至今仍保留着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风韵,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傣族土司官府建筑和民居建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傣族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及建筑文化。

城内还有许多受傣民供奉的古树巨木和林地。

城内还有一片受娜允傣族人民世代保护的神林——竜林,它是祖先崇拜和丧葬之所。

说起娜允古城,也许会让你感到陌生,但它在东南亚傣族人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历代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

“娜允古城虽然经历了7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至今仍保留着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风韵,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娜允,傣语意为城子,城里,是孟连傣族的古城。

是一个生活着傣族(水傣)人民的西南边陲,它位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孟连镇娜允办事处,距县政府约500米,是元、明、清、民国四个时期孟连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孟连傣族统治集团的治所。

孟连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娜允古城旁的南垒河岸,先后发现五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发掘出打制石器、手制陶器、动物化石等珍贵文物。

娜允古城由三城两寨(上城、中城、下城、芒方岗、芒方冒)组成。

孟连娜允古城,在经历了中国大地上数次政治风雨后,仍保留着古城的轮廊和规模,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以及宗教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音乐、舞蹈、民俗等文化,有着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据载,孟连县境在西汉时就列入祖国的版图。

唐南诏时,称“茫天连”,孟连一带的傣族称“茫蛮”。

传说,后来孟连傣族聚居区发生瘟疫,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孟连在沉寂了多年后,直至700多年前,人们才重新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

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勐卯(今瑞丽)傣王去世,二子分裂争权,其中的罕罢法王子带领部分臣民大举南迁,进入阿佤山后,分三路寻找立国安身之地,经过千难万险,寻找到了一个美丽的河谷坝子,在这里建立村寨,伐木开垦,人们称这里为孟连,傣语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

南迁途中,王子罕罢法的人马经过马散(今西盟县)佤族部落,受到佤族首领的热情接待,并把女儿改名叶连嫁给了王子罕罢法。

婚礼上宰象剽牛后互赠象牙牛角为信物,并盟誓:“象牙不会枯,牛角不会烂,傣族和佤族永远是亲戚”。

700多年来,孟连的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抵御外来势力的侵扰,为祖国镇守着门户。

傣历651年(公元1289年),罕罢法在孟连建傣城——娜允,元朝廷在此设“木连路军民府”,并派使臣前来巡行安抚,崔索贡赋。

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朝廷设孟连长官司,直隶云南都指挥使。

赐土司姓刀,孟连长官司官居六品。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朝廷赐封“孟连世袭宣抚司”官居从四品。

孟连宣抚司史是一部土司制度建立发展的历史,其中也记录了各族人民在近代史上写下的光辉一页,在刀氏土司领导下,孟连各族人民多次抗击英、日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

孟连宣抚司署,傣语称“贺罕”,意为金色的王宫,是统治孟连长达600余年的28任刀氏土司的府第,是孟连娜允傣族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傣族地区的历史地位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故宫。

从第一任土司罕罢法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始建孟连城起,宣抚司署历经了元、明、清、民四代,虽“地处极边、界连外域”,但与历朝统治集团关系密切,朝贡往返不断,朝迁也常派使臣前来巡行安抚。

明永乐元年(公元1402年),孟连第三代土司刀派送在募乃等地发现银矿并开采,到清康熙年间,采矿规模已发展到几十万人、几千座“九环炉”。

孟连宣抚司署成为当时清朝的白银主产地。

此时的孟连土司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孟连宣抚司品级也从六品擢升为从四品。

统治区域东隔澜沧江与威远州(今景谷)相望,北与车里宣慰司(今西双版纳)相连,南与孟艮府(缅甸景栋)为界,西与查里江(萨尔温江)与木邦宣慰司(今缅甸东枝腊戍一带)为界,北与勐缅司(双江县)和孟定府(耿马县)毗邻1949年1月,孟连获得解放。

一个傣族土司家族,代代传承,绵延不绝,统治达4个时期,28任,660年之久,这在中国土司史上是少见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孟连金塔(建成时间较晚建成于1997年4月),坐落于旖旎迷人的南垒河畔,由8个小塔环抱一个主塔构成,主塔高31.68米,每座塔均挂有风铃,每当风吹过,风铃便发出轻脆的叮当声,让人感受到别样的的佛国意韵,同时傣家人认为是来自天上的梵音。

金塔与孟连宣抚司署门堂遥遥相对,是孟连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象征。

据传,孟连金塔的来历与孟连宣抚司署密切相关。

很久以前,人们就觉得应该有一座与金殿交辉的塔,后来便在此造了此塔。

金塔建成后,与“金殿”珠联璧合,相映成辉。

孟连傣族住房傣族村寨多座落在平坝近水的地方,傣家住房周围翠竹环绕,绿树葱郁。

住房均为单幢,四周留有空地,各家用篱笆间隔,彼此自成院落。

房屋为干栏式竹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农具。

竹楼以木作支柱,多达40余根,竹笆铺面,茅草或挂瓦盖顶,分内室和外室。

内室为自家专用的卧室,不用床,席楼而卧;外室用来煮饭,接待客人,有通门连接阳台,阳台上洗衣晒物。

80年代以后,傣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竹楼多为砖木结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所代替,样式多与竹相似。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家各户傣族人家都相继过上了小康生活,钢筋混凝土楼房越来越多,个别人家还开起了小轿车。

孟连傣族饮食傣族以大米为主食,过去全吃糯米,现粳、糯同食。

嗜烟、酒、茶。

喜食酸辣,酸肉、酸鱼、酸腌菜均是日常的佐食。

肉类以猪、牛为主,鸡鸭次之,还善吃鱼、虾、螺、蟹、鳝鱼等水产品;蔬菜品种丰富,有青菜、白菜、菠菜、番茄等数十种;野菜有野芹菜、水香菜、马蹄菜、鱼腥草等10余种。

传统风味有“牛撒撇”、酸笋煮鱼、油炸牛皮等。

随着时间的前进,傣族的食物越来越丰富,包烧鱼,还有近几年从泰国传进来的手抓鱼米线,傣味烧烤越来越多。

傣味还有一种长在水里的头发菜,每年冬天几乎每家傣族人家不会少的一道凉拌菜,就是凉拌头发菜,名字听起来很不美味,但是吃起来味道确实很美味。

每逢过节过年,傣族家里最不会少的菜肴就是“牛撒撇”,酸笋煮鱼、酸笋煮鸡肉,油炸牛皮。

当然,时代在前进,傣族的饮食习惯或多或少也受到其他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越来越有进步。

孟连傣族礼仪傣族为人宽厚,温和文雅,乐于忍让,无论亲人还是外人均以礼相待。

客人到家必招待食宿,就餐时妇女不同桌,而在旁添菜服侍,主人以客人多吃而高兴。

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需曲膝弯腰以示尊敬,客人走时主人要极力挽留并送行。

和尚到百姓家做客,其他人不得同桌。

虽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但是每次我家里请客,都是老人在楼上组成一桌,我们年轻人在楼下吃,而且男客人组成一桌,妇女组成一桌,而且妇女要随时要注意添菜服侍。

有些习俗不管时间怎么改变,它也不会随之改变。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

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

孟连今年的傣历年是1373年。

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

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

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

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节庆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