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学期24课知识点汇总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技术1. 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英国- 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影响:+ 积极: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同时带来交通工具的革新,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 消极: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
- 发明创造:-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瓦特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2)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国家:美国、德国- 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影响:+ 积极: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 消极: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发明创造:- 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 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2. 中国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2)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3)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
(5)评价: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但只学技术而不改变制度,无法使中国真正富强。
3. 科学家与科技成果(1)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创立了经典力学。
(2)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3)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为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4)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揭示了原子核有复杂的内部结构。
(5)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4.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
(2)标志: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知识点+习题(无答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预习笔记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文件: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____________》,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________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________土地。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____________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________;为____________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战略进攻:________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________,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________的序幕。
名称________战役淮海战役________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等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地点锦州、长春、沈阳徐州北平(和平解放)、天津、张家口意义解放______全境解放了__________以北的广大地区________全境基本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____________在全国的胜利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________。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 时间:1947年2.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3.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的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本文为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第一章:人类文明的起点1.人类文明的起源2.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3.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二、第二章:中华儒学的源流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孔子及其思想3.道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三、第三章: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1.中华文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2.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变革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明交流四、第四章:唐宋的大飞跃1.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唐代科技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3.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五、第五章:元明清的政治经济变迁1.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清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六、第六章:中华传统文化的演变1.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七、第七章:近代中华的命运与振兴1.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奠基2.晚清政治改革和群众运动3.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华的出路八、第八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1.抗日战争的发生和背景2.主要战斗和决策3.抗战胜利和国共关系九、第九章:新中国成立的艰难曲折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新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建设3.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启示十、第十章: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改革的背景及其基本路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发展3.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和经验十一、第十一章:新时代的兴起和发展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3.建设美丽中国和推进全球合作十二、第十二章: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文化1.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发展2.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与发展十三、第十三章:封建经济的特点与发展1.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和贡献3.封建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比和启示十四、第十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1.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特点2.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及其文化价值3.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十五、第十五章:现代科技与文化创新1.现代科技的先进性和特点2.文化创新的概念和意义3.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六、第十六章:现代城市的发展与治理1.城市的本质和发展历程2.现代城市的理念和特点3.城市治理的意义和方法十七、第十七章: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中心思想的提出和内涵2.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和体现3.中心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十八、第十八章:全球治理与全球化1.全球治理的概念和意义2.全球化的内涵和特点3.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十九、第十九章: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1.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和共同点2.文明交流和互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文明交流与现代世界的和谐共处二十、第二十章: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1.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2.文化输出的目的和策略3.中国文化输出的实践与启示二十一、第二十一章: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1.丝路经济带的构想和实践2.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特点3.丝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和贡献二十二、第二十二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1.中国梦的提出和内涵2.复兴进程的阶段和实践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二十三、第二十三章: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1.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意义2.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3.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和发展趋势二十四、第二十四章: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1.文化兴国的重要性和实践2.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贡献3.文化兴国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和互动。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课堂
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一、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
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
二、过程
1.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1)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先后发动全面内战、重点进攻等战役。
(2)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战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2.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秋)(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战略反攻,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1)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决战,相继发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00多万,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结果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四、意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壮丽史诗。
它彻底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同时,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
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一课到24课的内容总结一课:介绍中国历史的概况,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从铸造时代到晚清时期,以及现代以来的变化。
二课:介绍了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以及从史前文明到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及韩魏赵灵渊四个民族的特点,还有中国文学、哲学、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四课:介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秦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秦朝的社会文化思想发展史。
五课:介绍了汉朝的统一中国,以及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以及汉朝社会的演变。
六课:介绍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三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三国文化的风格。
七课:介绍了晋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以及晋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晋朝的社会文化思想发展史。
八课:介绍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南北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南北朝的文化传统。
九课:介绍了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隋唐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隋唐的文化思想发展史。
十课:介绍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五代十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五代十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史。
十一课:介绍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历史事件,以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文化艺术发展史。
十二课:介绍了清朝的统治,以及清朝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清朝的文化思想发展史。
十三课: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以及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史。
十四课:介绍了民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以及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以及民国的文化思想发展史。
十五课: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事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新中国国家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
十六课: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政治文化变化,以及中国近代人民的生活状况。
十七课: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政治文化变化,以及中国近现代人民的生活状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颁布《》。
(3)内容没收土地,废除,实行,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4)地点:解放区。
3.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发展农业生产。
4.开展情况: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分得了、房屋、粮食和衣物。
5.意义:(1)使农村的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和生产的积极性。
(2)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知识点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1)概况: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
(2)意义:直接威胁、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2.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背景: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2)概况战役时间指挥者参建部队战果意义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全境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多万人。
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在全国的胜利1948年11月-1949年1月、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歼敌55万余人,解放了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人民解放军、华北人民解放军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全境基本解放3.渡江战役(1)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
(2)结果:占领,结束了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知识点一1.耕者有其田2.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地主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耕者有其田3.贫雇农中农土地制度4.土地5.阶级关系革命人民解放战争人力知识点二1.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南京战略进攻2.辽沈战役东北淮海战役刘伯承邓小平长江中下游以北华北150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人民解放战争3.长江南京国民党台湾四、合作探究【探究一】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何作用?结论: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笔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内容:一. 从抗战胜利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二. 胜利原因分析三.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四. 思考题: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及其胜利是20世纪世界革命史上最有影响的事件之一?-----------------------------------------------------------------------------------------------一. 从抗战胜利到人民解放战争的开展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
回顾整个起义和革命过程,无疑”人民解放战争“是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它的依托是抗日战争胜利觉醒了民众,并使得国共两党加强了统一合作的倾向。
在胜利后,时局并不平静,美侵烦扰不断,国共矛盾逐渐加剧,终于爆发全面内战。
二. 胜利原因分析1. 党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的第一流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阶级的革命先锋队。
在战争中,党不断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制定科学政策和计划,分析敌情和盟情,提高军队建设和作战能力,发扬内部民主和纪律,不断加强民族团结和士气,群策群力,共同打赢人民解放战争。
2. 人民的积极参与人民是战争的创造者和主力军。
在军事上,人民参军入伍,打游击战,发动攻势、支援阵地,并协助抢修交通、联络情报等后方工作;在政治上,人民告密协助反渗透,投身思想宣传和文化教育,发动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热潮。
这些都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3. 天时、地利和人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一次波澜壮阔的全民族革命斗争,是许多有利条件的综合体现。
如:(1)国际和平环境和冷战气氛的分化,为中国独立和自由奠定了社会大局的基础。
(2)国内政治和军事剿捕的分化,为军队发展和人民支援奠定了基础。
(3)民族复苏和统一的分化,为民主革命的进行和国内区域整合奠定了基础。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笔记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第24课是一节关于近代中国科技与文化的课程。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本文将按照任务名称给出相关的笔记内容,介绍近代中国在科技与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一、科技方面的发展与变革1. 西方科技的传入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变革与西方科技的传入密切相关。
自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传入大量的科技知识与技术,如蒸汽机、电报、铁路等。
这些科技的传入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
2. 中国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在西方科技的传入的基础上,中国科技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创新。
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他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注重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与创新。
例如,中国的科学家郭永怀发明了中国的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电机,为中国的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是科技发展与变革的重要表现。
在西方科技的传入和中国科技的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兴办了一些现代工业企业。
例如,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修建,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开始。
工业化的推进不仅带动了中国的科技进步,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方面的发展与变革1. 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变革不仅影响了科技领域,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文化开始与西方文化接触,吸收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元素。
例如,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改变。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变革还表现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兴起的思想文化运动,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化的观念。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变革与进步。
3. 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与变革还表现为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人教八上历史第二十四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渡江战役的意义
1.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 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 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 表被推翻);
2.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 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
让事实说话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力量相差很悬,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并最终打败国民党呢?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 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 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 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 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 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 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发起时间
1948年9月 ~11月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国民党军队 歼灭和改编 的主力基本 1948年11月~ 敌军150多万 上被消灭, 大大加速了 淮海战役 1949年1月 人(p95) 解放战争在 全国的胜利 1948年11月~ 平津战役 (p95) 1949年1月
105 万
共产党
沈阳
55 万
国民党
北平 徐州
东北国共力量对比图
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为什么首战要 选择东北?
1.兵力上,解放军占优势;2.国民党或守或 攻,举棋不定;3.支持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北平为什么能够 和平解放?
第一,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第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 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 坏。 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单元回顾
和谈时期 1945.8 1946.6 1947.6 战争时期 1948.9 1949.1 1949.4 1949.10.1 渡江战役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知识点归纳: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时间1月
林彪、罗荣桓
东北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长春、沈阳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林彪、罗荣桓、
6、渡江战役:1949.4.21—1949.4.23,百万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意义: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7、三大战役战略战术特点: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分段歼敌;
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瓮中捉鳖。
总结: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聂荣臻
东北和华北人民解放军,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影响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8.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国内人民要求和平民主,蒋介石打内战失去民心。②中共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
③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总结:人民战争发展的过程
时间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1947年中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意义: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阶段
标志性事件
1946.6
战争爆发(全面内战爆发)
八年级上册历史1-24课复习知识点
⼋年级上册历史1-24课复习知识点lu 第⼀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 课鸦⽚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虎门销烟①原因-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向中国⼤肆⾛私鸦⽚,导致严重危害。
②时间、地点-1839年、虎门。
③⼈物-林则徐。
④影响-是中国⼈民禁烟⽃争的伟⼤胜利,显⽰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战争(1840-1842年)①原因-直接原因/导⽕线-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②抗争-清军-关天培、陈化成;民间-三元⾥抗英。
③结果-清政府战败求和(原因-封建专制制度落腐败、统治者⽆能、经济军事落后)3、《南京条约》在通商⼝岸租地建房等;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5、战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介绍了西⽅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第2课第⼆次鸦⽚战争1、第⼆次鸦⽚战争(1856-1860年)①根本原因-进⼀步打开中国市场,扩⼤侵略权益。
②借⼝-“亚罗号事件”-(英);“马神甫事件”-(法)。
③侵略者-英法(主谋)、美俄(帮凶)。
④典型事例-⽕烧圆明园:a.侵略者-英法联军;b.时间、地点-1860年、北京西郊;c.影响-是侵略者的暴⾏,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和世界⽂明的浩劫;d.启⽰-落后就要挨打,奋发图强才能维护国家利益。
4、沙俄在第⼆次鸦⽚战争前后,通过《瑷珲条约》(单个条约割占领⼟最多)、《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约150多万平⽅千⽶领⼟,成为此次战争的最⼤受益者。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爆发原因:鸦⽚战争后,中国民族⽭盾和阶级⽭盾的激化。
2、⾰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本条是它与中国以往农民战争的第⼀个不同点,即⾰命任务不同)3、发展过程①洪秀全创⽴“拜上帝会”;②爆发-⾦⽥起义(1851-1);③初步建⽴政权-永安建制;④正式建⽴政权-定都天京;⑤军事全盛-北伐和西征;⑥由盛转衰-天京事变;⑦⾛向失败-天京陷落。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第24课知识点在八年级历史学习中,第24课主要涉及到了两大主题,分别是“明清时期的经济”和“明清时期的政治”。
一、明清时期的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经济呈现出以下特点:1.农村经济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以稻米、麦子、豆类作物为主要农作物。
此外,还有家畜养殖和渔业等,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2.手工业明清时期的手工业主要以纺织业为主,其中丝绸业是最主要的产业。
此外,针织、染色、制糖等行业也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城市的兴起。
3.商业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是买卖货物的贸易商,他们主要贩卖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
同时,物价也开始稳定,货币经济开始兴起。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呈现出以下特点:1.皇权至上明清时期,皇帝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他们统治着民众的生杀大权,制定了"礼法"制度,对于民众的行为,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2.官僚制度明清时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制度,官员都是按照考试的成绩高低,按级别递进的晋升,这一制度相对公平、合理。
3.政治思想明清时期,福建省始终携带着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中国封建主义政治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家思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政治比较发达的时期,由于政治思想统治下的福建省特色存在,从而在继承和发展中将儒家传统带入了乡土封建经济社会,并为后来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24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24知识点历史是我们追溯过去,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必经之路,学好历史知识对于我们的成长十分重要。
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教育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简要介绍八年级上册历史24个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快速有效地学习历史。
一、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器时代的时间段。
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石制品为主要工具,人类开始定居建立村庄。
二、商朝的兴起: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主要起始于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中央政权统治时期之一。
三、周朝的兴亡: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它的前期被称为西周,后期被称为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四、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波涛汹涌、繁荣昌盛,是我们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重要一页。
五、秦朝的统一:秦朝(221BC-207BC)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的鼻祖,它的建立打破了长达数百年的封建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六、汉朝的开创:汉朝(公元202 BCE—公元220 CE)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它是中国最开明、最强大、最富盛的时期之一。
七、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由魏、蜀、吴三国分裂而形成的历史时期。
八、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北朝和南朝交替而起的时期,其时期涵盖了东晋灭亡后的整个南北分裂时期。
九、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欧洲发生了一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上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十、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指16世纪中叶以来,基督教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及其后果。
十一、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是指16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各国海上探险、扩张地盘、建立海外殖民地的大规模运动。
十二、近代欧洲的工业化:近代欧洲的工业化是指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欧洲开始进入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时期。
十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年到1783年,是美国独立的一次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标题: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笔记引言概述: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是关于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一堂课。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该课的内容。
通过对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与文化传承。
正文内容:1. 古代科技的发展1.1 造纸术的发明- 造纸术的起源与发展- 造纸术的影响与传播- 造纸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1.2 指南针的应用-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指南针在航海与军事中的作用- 指南针对古代贸易的促进2. 科技对农业的改进2.1 水利工程的发展- 古代水利工程的类型与特点- 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水利工程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2.2 农具的改良- 古代农具的种类与功能- 农具改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农具改良对农民生活的改善3. 文化传承与创新3.1 书法与绘画的发展- 古代书法与绘画的特点与风格- 书法与绘画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书法与绘画在古代社会的地位3.2 文学与诗歌的繁荣- 古代文学与诗歌的流派与代表作品- 文学与诗歌对古代文化的影响- 文学与诗歌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滋养4. 科技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4.1 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丝绸之路对古代科技的传播与发展的推动4.2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与启发- 中国古代科技对现代科技的传承与发展总结:通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4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造纸术、指南针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发展、农具的改良,我们看到了古代科技对农业生产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同时,书法与绘画、文学与诗歌的繁荣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成就。
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更是揭示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遗产,同时也对现代科技与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3课和第24课的笔记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3课和第24课的笔记以下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3课和第24课的笔记,供您参考:第23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同时,国际上支持中国人民解放的国家和人民也越来越多。
2.新中国的成立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逐渐壮大,并领导人民走向胜利。
在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协商,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号、国旗、国歌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它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2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政权。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总路线,开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这些努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它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3.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例如,在土地改革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在抗美援朝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些例子表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可能会得到不同的体现。
八上历史第24课笔记
八上历史第24课笔记
1.抗日战争的背景:
-日本军国主义扩张: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
-中华民族危机: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族矛盾加剧
2.抗日战争的经过:
-局部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等组织抗日
-全民族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战略防御阶段: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
-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百团大战等
-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3.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全民族抗战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
-抗日战争正义性
4.抗日战争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八年级历史24
24.思想文化的演变魏源:鸦片战争暴露出“天朝”自大的虚妄。
从此,了解西方,向西方学习,争取民族独立和富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1842年,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出版,法师戴先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严复:1898年。
严复译著的天演论正式出版,指出世界上一切生物都处于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万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天演论为甲午战争以后正勃然兴起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加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紧迫感,极大的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鲁迅:新文化运动开始之后,中国新文学蓬勃发展起来,各种流派纷呈,出现了鲁迅、矛盾、老舍等著名文学家。
鲁迅一生创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杂文集多种,全部作品收入鲁迅全集。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强大的震撼力,影响深远。
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批判了中国的国民性,是近代中国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1927年出版的野草是世界文学暴露中的奇葩。
他的杂文被誉为“匕首与投枪”。
徐悲鸿:近代中国美术界,西洋画、中国画、书法篆刻、工艺美术,群峰凸起,各擅胜场。
徐悲鸿作为近代画坛的杰出代表,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
主要作品有田横五百士、九方皋、群马等。
除徐悲鸿外,齐白石、张大千等也是近代著名的画家。
聂耳、冼星海在作曲家聂耳的短暂一生中,真正进项创作的时间不到3年,但却留下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的歌曲30余首和一些改编的民族乐曲。
冼星海是近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创作以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艺术表现手法丰富而著称,一生创作了数百首歌曲,4部大合唱,2部交响曲以及数十首管弦乐曲、独唱曲、独奏曲等。
创作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是他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政策的变化: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全国土地会议(1)时间:1947年
(2)内容:1、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意义: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一)战略反攻
1、标志性事件:挺进大别山(1)时间:1947年夏(2)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3)参战部队: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4)作用: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二)战略决战
(三)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1、经过: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2、影响: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