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该信仰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教师该信仰什么
摘要:教师队伍呈现的各种弊病,凸显出了教师精神世界的“贫穷”,究其根源是教师信仰的缺失,以致于教师在各种观念的冲突中无所适从。教师的信仰对于教师的教学和自身幸福、学生的学和教师职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遵从“爱人“的信仰,以“爱人”的准则和行动去爱学生、爱自己,让自身更幸福。
关键词:教师;信仰;学生
中图分类号:g451
一、教师信仰的缺失
当今,各种诟病元素充斥着教育的角落:“各种学术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无所作为等现象数见不鲜。说到底,“假大空”现象在教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有甚者,但我们谈论“教师跑跑”的时候,我们至多也仅仅是怀着某种见解去加以评论其个人的行为的优劣,却没有更远一点意识到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教师在“类”的概念上,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问题从哪里来。我们当然可以逃避说:问题毕竟是少数,与教师群体无关,甚至还大可以“闭着眼睛”,说“堂堂天朝上国,教育源远流长,我们一直如此”。如果太容易满足,那么必然会“死于安乐”,这毕竟是自欺欺人,这是自我安慰。当我们承认在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底气不足”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了“有问题”,只不过这种问题还没有被明朗化,我们还没
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有人说:今天的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诚信的缺失,并且围绕着“诚信”展开了一系列的措施:如考试之前,第一要做的事情必然是签订考试诚信协议书,高考语文作文以“诚信”进行命题等。那么,为何在民国年代,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人们没有产生如此多的教育问题呢?“钱学森之问”问得好:为何现在的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更多的“大师”来呢?难道这仅仅用“诚信”或者教育的模式来解释吗?更退一步讲,产生诚信缺失的根源是什么呢?我们总不可能说:人天性如此吧。如果我们仔细探寻这种“不诚信”的根源,在于“精神浮躁不安”,在于没有真正可信实的精神理念,因此我们自己也是“矛盾的”,以至于“不知所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就教育而言,各种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式方法的相互冲突,我们一边在学习和接受各种教育理念,另一面却无所是从:要么一律的复制和模仿,“邯郸学步”,以至于“四不像”(一直在模仿,从未去超越)。要么干脆停留在原地发呆,因为我们真不知道怎么去做。拿师生关系来说吧:”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师生的双主体论”,似乎都有道理,但是我们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困惑和迷茫。
因此,与其说是教育诚信的缺失,倒不如是缺乏真正可以信实和遵从的信念,即没了真正的信仰,缺乏成长的精神动力。而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承担者和中坚力量,知识分子的集合体,是整个民
族的精神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上,教师和社会都“不幸福”,因为缺乏稳定精神,没有“安全感”,因此也谈不上自由和幸福,问题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二、教师信仰的必要性分析
鉴于教师身份角色的多重转换,教师在个体意义上来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必然涉及到起内心世界的独立和精神自由。以人的需求来看,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信仰关乎教师的精神世界,关乎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情感的依恋。这种情感的依恋则需要形成一套稳定的精神体系,有值得自己信奉的真理或主义或者宗教。在遇到挫折或者抗拒外来的复杂诱惑时,能够做出令自己满意的抉择,以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满足。拿宗教信仰来看:基督倡导的“爱上帝,爱人”,则在各种物质的诱惑中,填补了人们在精神世界的空白,并且找到“自我”,得到灵魂的安慰和满足,另外,以“教师”的职业身份来看,教师需要信仰。教师面对的是学生
------更多若干“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困惑”,一方面使自己困惑和迷茫,另一方面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消极的印象和期望,“罗森塔尔”效应足以证实,教师信仰的缺失及伴随的教育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的消极体验和困惑。教师作为一个最大的“榜样”,其言行举止,势必成为一个“强化物”,教师有没有自己的信仰,影响到学生积极的“自我”的独立和形成;如果在“类”的概念上来看,教师群体没有了精神的原动力,没有了可以信奉的主流的观念
和思想,必然导致“教师群体”精神力量的缺失,其集体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丧失,甚至也就谈不上在集体中影响个人了。当人们关注到“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教师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贫乏,连教师自己也找不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仍然拿“跑跑事件”举例子,跑跑之所以“跑”,因为他没有真正的关于教师信仰,以至于一旦在面临关键性抉择的时候,选择其本能的需求,因为他没有精神世界的支撑。而当我们在对此事件进行评论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意识到这种个体行为的发生,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群体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此种“跑”的行为,社会的褒贬不一.。到底还是“教师群体”的信仰缺乏,我们还仍然停留在“是非对错”的困惑阶段。殊不知,建构教师群体的主流信仰对于解决困惑和建构充实的精神世界的意义。
三、教师该信仰什么
要明白教师信仰是什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信仰是什么。
真正信仰,是能够超越生活世界,满足人的精神诉求的,其最终是让获得幸福。因此,真正的信仰,并不是物化的崇拜,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内在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过信仰”。从信仰的发展来看,信仰本身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多少种宗教,就有多少种信仰。黑格尔将宗教分成三种不同层次的宗教,依次为:自然宗教、实用的宗教和启示的宗教。作为最高层次的“启示”的宗教,是能够帮助人获得心灵的幸福和自由的。这里
的宗教不再是迷信和盲从,它已经超越了“骗子的把戏”,它构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灵魂,一个人获得幸福的心理力量,它帮助人们慰藉心灵和精神的疾苦。这时候,你还能说:这种信仰是不切实际的吗?
既然这种信仰有助于解决个人和社会的幸福问题,何不收拾起盲目的排斥和所谓的自尊,融入到教师的信念当中,为学习者、为教师自己、为教育事业谋福呢?
说到底,教育是“人类”的事业,是一个关于“许多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信仰,也就是人的信仰,是人们如何获得幸福的信仰。那么,教师的信仰和人类的信仰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如果用一句话加以概述:教育的信仰,也就是教师的信仰,归根结底是“爱人”,因为上帝在中国很无奈。这符合人性的诉求,也符合中国千年的道德标准“仁者爱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为信仰“爱人”,我们依然坚定的爱护学生;因为“爱人”,教师要以“爱学生”为准则,竭尽所能,关注、影响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大爱,是抛弃偏见的爱。“爱”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教育家赞科夫明确提出:优秀的学生人人都爱,同时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即使“难看的学生”,其外部表现之下也必然隐藏着良好的品质。另外,这种爱不是物质的过分溺爱,物质的溺爱只会带来“安乐与灭亡”。作为自由的信仰,这种“爱”应该是理智的去爱他人,爱学生。理性的信仰反对一切形式的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