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用地整理模式
乡村振兴农田整理方案
乡村振兴农田整理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农田整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田质量、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田整理的必要性农田整理是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农田整理能够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农田整理的目标农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优化农田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能力,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四、农田整理的内容农田整理主要包括农田调查、规划设计、土地调整、土地改良和设施建设五个环节。
农田调查是第一步,通过对农田面积、质量等进行调查,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规划设计环节是核心环节,要根据土地利用需求和农田优化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土地空间布局。
土地调整阶段是通过土地交换、流转等手段,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整和优化。
土地改良环节是改善农田质量,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
设施建设是为农田提供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包括灌溉设施、排水设施等。
五、农田整理的意义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农田整理能够合理规划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农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田整理可以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3. 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农田整理,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农田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4. 保护生态环境。
农田整理可以减少农田破碎化,减少农业面积占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乡村振兴农田整理方案的制定原则1. 科学合理性原则。
农田整理方案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以达到优化农田资源的目的。
2. 可行性原则。
农田整理方案要符合实际情况,考虑到农民的实际需求和可行性。
3. 可持续性原则。
农田整理方案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追求农村可持续发展。
4. 参与性原则。
农田整理方案的制定应注重群众参与,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七、乡村振兴农田整理的政策支持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农田整理的实施,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土地流转政策、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支持。
农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农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农田综合整治是指对农田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造和提升,以实现农田生产力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利用。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保护环境,我们制定了以下农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将对农田进行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是指对农田进行规划、整合和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生产力。
我们将对农田进行测量、规划,合理划分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田的二次开垦,保护耕地资源。
其次,我们将进行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是指采取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我们将对农田进行地势平整,修建梯田,开展植被覆盖,修建防护林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另外,我们将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是指对农田进行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以满足农田灌溉和排水的需要。
我们将修建水库、水渠,进行灌溉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提高灌溉效率,保证农田的水资源供应,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我们还将进行农田土壤改良。
农田土壤改良是指对农田土壤进行施肥、翻耕、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增加土壤的产量和质量。
我们将对农田进行土壤测试,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施肥和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农田的产量和质量。
最后,我们将加强农田环境保护。
农田环境保护是指对农田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恢复,减少农田的污染和破坏。
我们将加强对农田的环境监测和管理,减少农田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按照上述方案,积极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工作,为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办法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办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办法的目的是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环境的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并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下面是一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办法的具体内容:一、整治目标1. 实施土地整理,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资源结构,促进农业发展。
2.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整治范围和内容1. 整治范围包括农田整治、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居民区环境整治等。
2. 农田整治包括农田灌溉、土壤改良、排水设施建设等。
3. 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改造农村道路、建设交通枢纽、修建田间道等。
4. 农村居民区环境整治包括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居民娱乐场所等。
三、整治主体1. 地方政府是整治的主体,负责组织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2. 相关部门负责协助地方政府进行整治工作,包括农业、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门。
3. 社会组织可以参与整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
四、整治资金来源1. 地方政府通过拨款方式提供整治资金。
2. 政府可以采取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融资。
3. 土地征收补偿款也可以用作整治资金。
五、整治程序1. 制定整治规划,明确整治目标、范围和内容。
2. 开展土地调查,确定整治方案。
3. 与农民进行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
4. 实施整治工作,包括土地整理、道路建设、居民区环境整治等。
5. 监督整治工作,确保按照规划和方案进行。
6. 完成整治工作后,进行验收,并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
六、整治效果评估1. 进行整治后的效果评估,比较整治前后的改变。
2.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整治策略,优化整治方案。
以上是一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施办法的内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改善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村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等多个方面。
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土地整理综合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进行合理布局、优化配置,通过土地平整、水土保持、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着不合理、低效率、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开展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内容。
1. 土地调查评估,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评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土地规划设计,制定土地整理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布局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 土地平整工程,对农田进行平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4. 水土保持工程,加强对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5. 土地流转管理,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6. 生态修复工程,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实施,恢复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
7. 经济补偿政策,制定土地整理综合整治经济补偿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实施方案。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 完善政策法规,修订土地整理综合整治相关政策法规,为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3. 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对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工作的投入,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4. 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工作进展和效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预期效果。
通过土地整理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落实,预期将实现以下效果:1. 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农田整理操作流程
农田整理操作流程
本文档旨在提供农田整理操作的详细步骤,以帮助农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步骤一:确定整理区域
1. 检查农田整理的区域范围,确保政策要求和农田整理计划的一致性。
2. 根据农田整理计划,测量和标记整理区域的边界。
步骤二:清理和修整
1. 清理整理区域内的杂草和垃圾。
2. 修整整理区域的地表,确保土地平整。
步骤三:土壤处理
1.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土壤改良措施。
2. 按照农田整理计划,施加适当的肥料和营养物质。
步骤四:排水系统建设
1. 根据地形和水流方向,规划排水系统。
2. 挖掘排水沟和修建排水设施,确保农田良好的排水。
步骤五:种植准备
1. 根据农田整理计划,进行耕作和翻耕。
2. 准备种植底肥和种子。
步骤六:种植
1. 按照农田整理计划,种植选定的作物。
2. 管理作物生长过程,保证良好的生长条件。
步骤七:农田管理和维护
1. 定期除草和病虫害防治。
2. 根据作物需要,进行灌溉和施肥。
以上即为农田整理操作的完整流程。
执行过程中,请确保遵守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合理利用资源。
土地开发整理分类介绍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内容的不同,土地开发整理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
(一)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根据土地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可将土地整理分为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1、农用地整理农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农用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
农用地整理包括农用地调整、农用地改造、地块规整、基础设施配套、零星农宅的迁并等,具体内容包括农用地面积、位置的变动、性质的置换、低效农用地的改造以及地块规整重划,水、电、路等小型基础设施配套和零星农宅的迁出或合并。
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整理等。
(1)耕地整理。
耕地整理是指对农田进行的整理。
耕地整理的主要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如农田防护林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
(2)园地整理。
园地整理主要指果园、桑园、橡胶园和其他经济园林用地的整理。
(3)林地整理。
林地整理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林地的整理。
(4)牧草地整理。
牧草地整理包括放牧地整理和割草地整理。
(5)养殖水面用地整理。
养殖水面用地整理主要指人工水产养殖用地整理。
2、建设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1)村镇用地整理。
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
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一、引言农田是国家的粮食基础,而农田的规模、布局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效益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为了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我国实施了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
本文将对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背景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是指对分散、零散的农田进行规模扩大、优化布局、提高质量的一项农田整理工作。
这种整理方式有助于提高农田的机械化作业率、灌溉供水效率和农作物的连片种植,从而提高农田的产出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田规模的扩大、布局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以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农田的规模,实现农田的连片化;2. 优化农田的布局,提高农田的利用率;3. 提高农田的质量,增加农田的产出;4. 加强农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四、方案内容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统筹规划:制定农田集中连片整理的总体规划,确定整理的范围、目标和重点区域。
2. 土地调整:通过土地征收、流转和交换等方式,实现农田规模的扩大和连片化。
3. 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田的渠系、水利工程和农田道路等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机械化作业条件。
4. 农田改良:对农田进行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和排水工程等,提高农田的质量和产出。
5. 种植结构调整:根据农田的整理情况,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作物的连片种植,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产出。
6. 管理与保护:建立农田的管理和保护制度,加强对农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农田的可持续利用。
五、实施效果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方案的实施将带来以下效果:1. 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2. 优化农田的布局,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3. 加强农田的管理和保护,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4.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田土地整理实施方案
农田土地整理实施方案一、前言。
农田土地整理是指对农田土地进行规划、整合、调整和改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实施,促进农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田生产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
1. 提高农田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2. 优化农田土地结构,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3. 保护农田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农田可持续利用。
三、实施步骤。
1. 土地调查评估。
对农田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地形地貌等情况的调查,为后续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规划设计。
根据土地调查评估结果,制定农田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方案,包括土地整合、土地调整、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等内容。
3. 征地拆迁。
对需要整理的农田土地进行征地拆迁工作,确保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土地整合。
对农田土地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包括耕地、林地、水域等,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5. 土地调整。
对农田土地进行调整,包括土地流转、土地复垦等工作,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高效生产。
6.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根据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包括灌溉工程、排水工程等,提高农田的灌溉排水能力。
7. 生态环境保护。
在整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农田土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农田生态资源,保护农田生态平衡。
8. 完善配套措施。
完善农田土地整理的配套措施,包括农田土地资源的管理制度、农田土地的监测评估等,确保整理工作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田土地整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2. 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农田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农田土地整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总结。
农田土地整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精心实施,才能实现农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田生产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整理实施方案
农田整理实施方案一、前言农田整理是指对农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保护环境,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一系列活动。
本文将就农田整理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农田整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农田整理的目的农田整理的目的在于优化农田资源配置,提高农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促进农田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整理,可以使农田面积更大、形状更规整,提高农田的机械化作业效率,减少农田的生产成本,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三、农田整理的实施方案1. 土地调查与评估首先,需要对农田进行全面的调查与评估,包括土地质量、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等各项指标的测算和分析。
通过调查评估,可以为农田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农田整理的重点和方向。
2. 规划设计在土地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农田整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农田的地理位置、土地利用现状、农作物种植结构、农田水利设施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农田整理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确保农田整理方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3.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农田整理的核心环节,包括土地平整、排水排灌、田坎田埂、土壤改良等工作。
通过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改善土壤肥力和通风透气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是农田整理的重要内容,包括水源工程建设、灌溉设施建设、排水设施建设等。
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改善农田的排水条件,保障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需肥需温度等要求。
5. 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在农田整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合理利用农田资源,保护农田生态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发生,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四、总结农田整理是实现农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整理实施方案,加强农田整理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持,推动农田整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整理田型实施方案
整理田型实施方案
田地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田型的整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利用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田型实施方案,对于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田地的整理应该根据土地的地形和土壤的性质来确定。
对于平整的土地,可以采用机械化的方法进行整理,包括翻耕、耙地、平整等步骤。
而对于起伏较大的土地,需要根据地势进行梯田的整理,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
其次,田地的整理应该根据农作物的种植方式来确定。
对于大田作物,可以采
用大面积整理田地,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
而对于果树和蔬菜等特种作物,需要根据作物的生长习性和需水需肥情况来确定田地的整理方式,以保证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另外,田地的整理还应该考虑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在整理田地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排水系统的建设,以保证田地在雨季不会积水,同时也要考虑到灌溉系统的建设,以保证作物在旱季能够得到充分的水源供应。
最后,田地的整理还应该考虑到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在整理田地的过程中,需
要注意保护土壤不被侵蚀,同时也要考虑到土壤的改良,可以通过施肥、翻耕等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综上所述,田型的整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地形、土壤的性质、作物的种
植方式、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田型的整理方案,才能保证农田的高效利用,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的目标。
简述农用地的开发、整理工程技术体系
简述农用地的开发、整理工程技术体系
农用地开发、整理工程技术体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对农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产能、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综合性技术体系。
农用地的开发、整理工程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排灌工程:包括引水、排水、灌溉等工程。
通过灌溉,调节土壤水分状况,从而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通过排水,调节土壤湿度,防止病虫害的滋生,提高根系生长。
2.土地平整:通过均匀分布施肥、种植、播种等体系,使整个农用地更加平整,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浪费。
3.土壤改良:通过施肥,覆盖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从而促进微生物活动,增加有机物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4.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使农用地的植被得到恢复,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性。
5.防治病虫害: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加强生物防治等措施,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损失,并且保护生态环境。
6.设施农业:通过设施农业的方式,可以控制自然条件,提高农作物品质,提高产量。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农用地开发、整理工程技术体系的关键措施。
这些措施通过综合应用,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和产能,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居民生活质量。
农用地整理及闲置建设用地整合措施
农用地整理及闲置建设用地整合措施首先,对于农用地整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推行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合理安排耕地休耕周期,保护土地的生态功能,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量。
二是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对农田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三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促进规模农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其次,对于闲置建设用地整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调整用地结构,对于没有利用价值或利用效益较低的闲置建设用地,可以进行整治和规划,将其转化为农业用地或其他经济用地,增加土地的利用效益。
二是引导和扶持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鼓励农民利用闲置建设用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支持农民发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支持等措施来推动农用地整理及闲置建设用地整合。
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
三是制定和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管,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是加强农业综合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农用地整理及闲置建设用地整合是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政策支持,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繁荣和社会稳定。
农村土地整理工程措施方案
农村土地整理工程措施方案一、整理农村土地的必要性农村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但由于资源有限和开发不均衡,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存在利用不合理、粗放经营、浪费严重、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进行农村土地整理工程,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保护生态环境和确保农民的生存与发展。
二、农村土地整理的目标农村土地整理工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规划、整理和合理利用,以此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2. 通过整理工程,改善土地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
3. 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态建设,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4. 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农民的生计保障。
5. 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加大集约化经营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土地整理工程的原则农村土地整理工程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 保护农田基本地位。
在整理过程中,要保护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确保整理后的土地质量和产量。
2. 科学合理规划。
整理工程应制定专业化、科学化的规划方案,按照实际情况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确保整理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整理工程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维护农民的利益。
整理工程应以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在整理工程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害。
5. 保护生态环境。
整理工程应尊重生态环境的特点,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六、农村土地整理工程的措施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遵循原则,农村土地整理工程应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详细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包括整治范围、整治内容、整治目标、整治方法和措施等内容。
农用地整理概念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农用地整理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用地整理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农用地整理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手段,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以及调整农田结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探讨农用地整理概念及其重要性:引言、农用地整理概念、概述说明农用地整理的重要性、解释农用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结论。
通过对这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到农用地整理的意义和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释农用地整理的概念、目标与方法,并阐述其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农业生产能力、优化土地空间布局与农田结构调整以及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论述,本文希望能够增进人们对农用地整理的认识,促进相关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农用地整理概念2.1 定义农用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平衡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一项工作,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农用地进行整体规划、分级分类和精细管理,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效益。
2.2 目标与意义农用地整理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优化土地空间布局和农田结构调整,并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这项工作在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3 方法与手段农用地整理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实施。
其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土壤调查与评价:对待整理的区域进行土壤类型、肥力状况、水分特性等方面的调查与评价,为后续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 分级分类:根据土壤品质、坡度、水源条件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等级和类别,以实现相应的功能要求。
- 规划设计:根据土地资源利用规则和农业生产需求,制定合理的整理方案,并绘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项目规划。
农业规划中的农村土地整治与资源利用方案
农业规划中的农村土地整治与资源利用方案农村土地整治与资源利用是农业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实施土地整治措施,对于农村地区的农业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整治的概念和目标入手,介绍农业规划中的农村土地整治与资源利用方案。
首先,农村土地整治是指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综合优化配置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力。
农村土地整治主要包括土地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对农村土地的调整和流转,可以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次,农村土地整治的目标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在农业规划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资源整合方案,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品质。
如通过土地整治,合理划定农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的界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农村土地整治与资源利用的方案是多方面的,需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首先,可以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度和政策措施,鼓励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流转出去,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其次,在土地整治中,还需要注意保护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村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作,保护农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例如,可以对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进行政策扶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工作,改善农村土地的生态环境。
另外,需要注重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协调。
农村土地整治应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结合,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例如,可以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提高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范文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管理实施方案范文一、背景分析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土地整治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碎片化、低效性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管理。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一管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集约利用,提高农村土地的生产效益和综合效益。
2. 原则:(1) 综合考虑农村土地的功能需求,合理划定土地用途,保障农民的基本农田和宅基地权益。
(2) 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的原则,促进土地整治的统筹协调。
(3) 强化科学规划、科学技术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土地综合整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重点任务1. 制定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建立健全土地综合整治方案制定机制,通过调研、咨询、论证等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综合整治方案。
方案应包括土地整治的范围、目标、任务、措施、时间表及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
2. 完善土地使用权制度:加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归属和界定,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流转,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加强土地整治的组织与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组织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加强对土地整治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加强科学技术支撑:加大对土地综合整治的科研力度,推动研发土地整治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引进专业人才,提高土地整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5. 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推动政策、法律和相关经济手段的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参与土地整治,实现多方共赢。
四、保障措施1.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金投入,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策体系,为土地整治提供法治和政策保障。
第四节 农用地整理模式
田水路林土的物理性的整理也包括产权调整第四章农用地整理模式一、区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的土地整理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土地整理工作。
华北土石山区土地整理工作起始于2000年,最初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2003年以后土地整治逐步提升为各级政府“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特别是2006年以后土地整治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在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扶贫解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以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为主的初级土地整理和全国一样,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初期,新增耕地数量(比例)成为项目申报、衡量项目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该阶段的土地整理往往局限于对未利用地(荒草地)的简单开发。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都明确规定了不同性质项目的新增耕地率的最低门槛,如:土地开发项目不低于60%,土地复垦项目不低于40%,一般土地整理项目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不低于3%。
数据显示,1997-2006年间,重庆市耕地减少346960.99hm2,期间共增加耕地43416.29hm2,其中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9134.94hm2,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占总的新增耕地面积的90.14%,可见,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但由于盆周山区的未利用地(荒草地)大多位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山区,山高坡陡,自然条件较为恶劣。
对大量的未利用地(荒草地)进行简单的开发,综合配套设施不足,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植被破环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大部分农用地存在的净耕地系数低、质量较差、水利设施缺乏、坡面水系不健全、道路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在项目区开展坡改梯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沟渠和蓄水池修建等主要工程建设。
坡耕地改造是本区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基础。
农居点用地整理计划
农居点用地整理计划一、概述农村居民点用地是指各乡镇管辖范围内的所有村庄用地,包括农村居民居住的主房占地、附房占地以及晒场、庭院、宅旁绿化、围墙等用地,也包括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用地。
除建制镇政府驻地的城镇建成区以外,一般集镇、中心村均在此范围之内。
农居点整理,是指通过对已有农居点用地的深入加工、改造、调整及整治,消除原有农居点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集约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项土地利用管理工程。
根据国内外经验,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退宅还田,可增加耕地5%左右。
根据台州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到本县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在规划期内必须通过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及复垦新增耕地700公顷,因此必须在全县开展县域、镇域规划和村域规划,实施农居点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严格农村宅基地管理,合理调整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以保证规划目标实现。
二、农居点用地现状分析(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均农居点面积过高。
*年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3551.35公顷,占全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65.47%,与全县耕地总量27686.79公顷相比,农居点用地与耕地的比例为1:7.80。
全县*年末农村人口40.92万人,人均农居点用地为86.79平方米,而且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整理潜力非常大2、村庄规模偏小。
根据*年*县统计年鉴,全县共有1019个村委会,而农村人口为40.92万人,平均每村的人数是402人(表2),若按1892个自然村统计,则每村的平均人数为 216人,据调查,最小的自然村的人口只有几十人,可见村庄的自然缩并有很好的前景。
3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
由于缺乏村镇改造的统一规划,不同年代、不同结构的新旧建筑物相互交替、见缝插针式地排列,虽然偶有新盖农房零星分布,但基本上都是连在一起的。
八十年代以前的房子以一层简易房为主,占地面积很大,八十年代以后的房子以二、三层砖木结构为主,三层以上的楼房不多见,这样就形成了建筑密度大,容积率低的状况。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1. 引言土地整理是指通过对农村和城市土地进行集约利用、合理配置和综合整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一种综合性工作。
土地整理规划作为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农村和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土地整理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基本概念土地整理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分析调查、评价和综合整理的过程。
通过土地整理规划,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和合理配置,确保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 目标土地整理规划的目标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地基础。
具体目标如下:•合理划定土地利用的功能区域,实现不同区域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土地的质量和产出,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 原则土地整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4.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因素,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优化的整合效益。
4.2 可持续性原则在土地整理规划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后代子孙的利益。
4.3 公平性原则在土地整理规划中要注重公平,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4.4 周期性原则土地整理规划应具有一定的时限和周期性,以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5. 方法土地整理规划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1 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质量等相关数据。
5.2 需求调研与评价通过与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沟通与调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评价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潜力。
5.3 专家咨询与决策组织专家对土地整理规划进行评估和决策,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4 可视化展示与公众参与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土地整理规划方案呈现给公众,征求公众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水路林土的物理性的整理也包括产权调整第四章农用地整理模式一、区域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的土地整理政策,有力地推进了区域土地整理工作。
华北土石山区土地整理工作起始于2000年,最初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深入,2003年以后土地整治逐步提升为各级政府“保经济增长、保耕地红线”的重要措施,特别是2006年以后土地整治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在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扶贫解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以耕地整理和未利用地开发为主的初级土地整理和全国一样,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的初期,新增耕地数量(比例)成为项目申报、衡量项目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该阶段的土地整理往往局限于对未利用地(荒草地)的简单开发。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都明确规定了不同性质项目的新增耕地率的最低门槛,如:土地开发项目不低于60%,土地复垦项目不低于40%,一般土地整理项目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不低于3%。
数据显示,1997-2006年间,重庆市耕地减少346960.99hm2,期间共增加耕地43416.29hm2,其中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39134.94hm2,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占总的新增耕地面积的90.14%,可见,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耕地减少的趋势。
但由于盆周山区的未利用地(荒草地)大多位于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山区,山高坡陡,自然条件较为恶劣。
对大量的未利用地(荒草地)进行简单的开发,综合配套设施不足,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植被破环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大部分农用地存在的净耕地系数低、质量较差、水利设施缺乏、坡面水系不健全、道路不完善等主要问题,在项目区开展坡改梯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沟渠和蓄水池修建等主要工程建设。
坡耕地改造是本区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基础。
根据坡耕地改造的定点观测,改造后的梯地土壤性质有了明显改善,因此应继续加大坡耕地的改造力度。
实施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战略,25°以上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后,改造 5°~ 25°的坡耕地,是一个大局问题,关系到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否能够稳定持久;关系到长江流域水系的安全;关系到东部地区的人民和已有的经济基础能否受到生态屏障的有效保护。
1989-2000年四川省改造坡耕地85.5×104hm2,占中低产田的 22.4%,目前尚有近300×104hm2坡耕地需要继续改造。
改造坡耕地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由于贫困地区多集中于西部,财政扶贫和以工贷赈资金应大幅度向西部地区倾斜,特别是用于坡耕地的综合治理,发展旱作农业,加快西部地区建设高稳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旱作农业的步伐。
(二)与产业布局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土地整理作为一项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农业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创造基础条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试行)》(渝办发[2007]250号)明确提出土地开发整理应与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紧密结合,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改善和优化基础设施条件。
随着土地流转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土地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已成为现阶段土地整理的时代特征。
当前,重庆市已在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带建设、渝东南特色农业等方面运用土地整理项目与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相结合进行了积极探索。
(三)以基本农田整理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关注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而粮食产出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与基本农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好坏。
继2004年以来,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涉及我国的农业问题。
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开发整理资金向重大工程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
按照上述政策要求,重庆市于2004年编制完成了《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治工程实施方案-渝中南丘陵地区》(2005-2008年)。
提出了始终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田整治的重要任务;优先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建设促保护;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全面提升基本农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以土地整治为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05年以来,重庆市以市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为平台,通过对项目区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现有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推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助推城乡统筹发展,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将主城区建设占用耕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安排到远郊区县农村,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有余,还带动了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
在项目具体操作过程中,以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与区县政府签订共建协议的形式各负其责。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负责土地整理项目入库和实施的业务指导、检查及工程竣工验收,并按照新增耕地面积和协议确定的标准,协调落实项目资金。
区县政府负责按照不低于1:2的比例落实整合相关资金实施与项目配套的其他工程,以提高项目品质;负责项目测绘和科研、初设、投资预算编制,申报项目入库,组织实施项目;按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组织开展有关工作。
近年来,有人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的模式作用总结为“农村造地城区用,城区收费农村用,既解决城市用地难题,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2006年03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重庆以土地开发整理助推新农村建设”:近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需要征用大片土地。
如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做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2005年,重庆市将土地开发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主城区建设占用耕地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安排到远郊区县农村,共投入7亿多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当年新增耕地5300hm2,不仅实现了耕地占补有余,还带动了近10万农民增收致富。
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张定宇说:“主城用地,农村造地,城市资金农村用,既降低了成本,又造福了农民。
” 针对每一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重庆市要求各区县科学规划、规范实施,并坚持与农业产业化布局及结构调整的方向相结合,力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发展农村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构建产业支撑。
通过为重庆市主城区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整理土地,仙女山村在新增的200hm2土地上种起了反季节蔬菜,农民人均增收超过7000元,36户村民在今年初搬进了新居。
江津市在实施碑吴项目整理之前,先期将项目区规划成花椒产业化基地,通过整理,将不到20cm厚的石谷子地变成土层厚度达50cm以上的可耕地,原本零散、低效的土地得到集中利用。
碑吴项目竣工后,当地椒农喜增耕地98hm2,项目区人均增收210元。
重庆市不单纯把增加耕地面积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惟一目的,提高土地质量,完善基础设施,促进村容整洁,成为重庆市各级国土部门新的追求。
2006年,重庆市已选择在该市渝北区、长寿区和荣昌县试点,将投入7000万元用于试点区的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提高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和西部生态建设地区农田整理工程也将全面启动,规划投入50多亿元,实施规模达16.1×104hm2。
从土地整理的目标与内容来看,四川盆地丘陵山区的土地整理经历了从新增耕地数量的单一目标到重视耕地质量、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工程及产业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多重目标(胡荫,2004),从简单的单项(田坎、坑塘改造、农村道路治理等)土地整理到包含丰富内容的(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居民点改造,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农业产业化布局及结构调整的方向相结合等)土地综合整治的过程。
(五)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整理及“移土培肥”工程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是《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确定的全国七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之一,通过土地平整、坡耕地改造等土地整理措施提高现有耕地(园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在后备资源调查和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合理开发宜农后备资源,为妥善安置库区移民,解决移民安置的生产和生活用地问题。
根据三峡库区安置区土地资源及未利用土地资源结构特征、质量特征,移民安置区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对河滩地和废弃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复垦的新增耕地划为国有或集体所有,用于调地和移民安置。
根据温家宝总理关于认真做好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的指示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移土培肥工程项目实施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06]128号),重庆市规划在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移土培肥工程项目,将三峡库区即将被淹没的优质耕地、园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转移到交通便利、海拔在175m以上、距水库岸边5km2以内的瘠薄耕地或园地上,以增加这些土地的土层厚度和提高其土地质量。
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三保田”,不仅能兴农利民,对于生态敏感的三峡库区,在水库保护和环境保护上,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创新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机制和模式。
“移土培肥”工程是将三峡库区即将淹没的优质耕作层土壤,剥离转移到交通便利、海拔在182m以上、距库岸5km以内的田园上,利用过去肥沃的耕作层增肥新家园的土壤并开垦出新的耕地。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涉及巴南、渝北、长寿、万州、涪陵、丰都、石柱、忠县、云阳、开县、奉节、巫山12个区县的118个乡镇,涉及移民4万人。
取土4154hm2,覆土7647hm2,取覆土方量868×104m3;配套坡改梯项目19个,实施规模6136hm2。
移土培肥土层一般增厚10~20cm,不仅有机质等主要养分供给总量增加1/3,而且耐旱时间可延长7~10天。
加上配套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覆土区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和产出效益大大提高。
据初步测算,实施移土培肥工程后,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两三成。
两期工程实施后,全市受益乡镇达118个,涉及326个村、逾15万人。
在移土培肥工程10多亿元投资中,约有近3亿元成为当地村民的劳动报酬。
通过零星地块的整理和优化工程布局,移土培肥工程增加耕地近万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项目区农民尤其是移民人均耕地少的局面,促进了移民增收。
重庆库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北靠大巴山,南依云贵高原,山高坡陡,耕地瘠薄,既怕雨水冲刷,又怕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