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52855

合集下载

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本领,保障患者、员工和社会大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部门的要求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部医疗机构,包含各级医院、诊所及其他卫生机构。

第三条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事件,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

•医疗机构:指经批准设立并依法开展医疗保健活动的单位。

第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第四条应急预案的订立和调整•各医疗机构应订立应急预案,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处理流程、人员责任等内容,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应急预案应遵从科学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原则,充分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相关部门和人员要熟识应急预案的内容,并进行定期演练和培训。

第五条应急管理人员的设立•各医疗机构应设立应急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工作。

•应急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培训,能够娴熟掌握应急处理的程序和方法。

第六条信息报告与发布•医疗机构发现或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线索或报告时,应快速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依照要求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信息报告和发布要准确及时,并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第七条人员管理•医疗机构应做好员工的健康监测和管理,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防控本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员工的健康检查和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第八条患者管理•医疗机构应做好患者的筛查工作,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治疗,并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隔离管理,确保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与健康。

第九条医疗物资和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及时采购和储备相关的医疗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时能够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5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5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垬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阿尔及利亚的方针。

贯彻批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勇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3、医疗组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中心主任,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中心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刻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密切得在釆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釆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內慼染的发生,倣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7、中心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信息监测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本(4篇)

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本(4篇)

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处置、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按照防控一体、统筹协调、依法治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第四条公共卫生部门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

第五条征用、占用个人、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场所、设施时,应当按照法定程序给予补偿。

第六条全社会应当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宣传,提高公众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和回应。

第八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得歧视、陷害或泄露涉及相关个人和单位的信息。

第二章预防与监测第九条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预测、监测预防工作,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方法。

第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由公共卫生部门负责确定。

第十一条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第十二条公众应当积极合作,按照公共卫生部门的要求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监测和预防工作。

第十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措施应当实施隔离、消毒、个人防护等措施,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第三章报告与调查第十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公共卫生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采取科学方法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病因和病源。

第十六条对于涉及刑事案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并协助进行调查和取证。

第四章处置与救治第十七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应当按照卫生应急预案进行,统一协调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工作。

第十八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应当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科学规范用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一、引言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可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及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的突发事件。

医院作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阵地,需要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管理机构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医院领导牵头,包括医院行政、医务、护理、后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制定应急预案和指挥协调管理工作。

2.应急队伍:由专业的医疗救护队伍、后勤保障队伍和宣传培训队伍组成,具备快速反应、高效协作的能力。

三、制度建设1.应急预案制定:根据常见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包括组织机构、预警、指挥控制、资源调配、应急协作、社会宣传等内容。

2.应急演练:定期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3.信息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信息发布渠道等,保障信息快速准确传递。

4.物资保障: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库,包括防护设备、药品、疫苗等,确保应急物资的充足供应。

5.人员培训: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应急响应1.预警及启动:依据突发事件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组织指挥:由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展开救援工作。

明确各部门职责,配备充足的人员和物资。

3.信息发布:通过指定的渠道发布相关信息,包括病情报告、疫情通报等,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信息,避免谣言传播。

4.资源调配:根据需要进行资源的快速调配,确保医院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5.环境消杀: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工作,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五、评估与总结1.事件评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和不足,做到优势亮点再发扬,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2.人员心理疏导:加强医务人员和受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减轻工作压力,避免工作疲劳和心理创伤。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1.成立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负责单位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结合单位实际,组建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两支应急机动队。

3.应急办公室负责组织各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进行修订,保证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时效性。

4.全体医务人员监测、接收到我院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应急办公室,由应急办公室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定性、报告和现场处置工作。

5.各机动队队员要积极参加单位统一组织的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关注卫生应急处置技术和方法的最新进展,不断提高应急知识水平和实战能力。

6.一线科室要主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零报告”制度。

7.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各机动队要严格按照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和相关规范开展工作,遵守组织纪律和保密制度,任何人不得私自向外界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8.各机动队队员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保证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随时调度。

9.做好应急物资、个人防护品、药品、器械的储备、保管工作,保证各种应急装备的充足、有效。

10.各机动队队员要熟悉掌握各类应急装备的使用方法和程序,在应急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相关物品交专人维护保养后入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第三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第四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应急组织与指挥第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第六条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三、预防与预警生事件的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和报告制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第九条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十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传染病、食物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发布预警信息。

四、应急处理与救援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即启动应急系统,采取措施进行应急处理和救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李生晓梦精心整理编辑,双击删除页眉,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晓李飞刀必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处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垬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阿尔及利亚的方针。

贯彻批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勇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3、医疗组在中心主任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中心主任,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中心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刻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密切得在釆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釆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本(5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本(5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本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科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1洛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文(3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文(3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重大社会危害的事件。

第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法治、公正、透明。

第五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二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制第六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体制由中央、省级和地方三级组成。

第七条中央层面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八条省级层面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省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九条地方层面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地区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的职责包括:组织指导应急工作、发布应急通告、协调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织应急演练、评估应急能力等。

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对第十一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强化预案编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宣传教育等。

第十二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主要包括: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控制措施、组织医疗救治、调配应急物资等。

第十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主要原则是及时、科学、有序、协调。

第四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和社会参与第十四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透明,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公开透明原则。

第十五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广泛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增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第五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评估和总结第十六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对机制和提高管理水平。

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本(5篇)

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本(5篇)

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本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处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X XXX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二、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三、医务科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四、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五、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六、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参考范本(4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参考范本(4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参考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急能力,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相关部门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对公共健康具有较大危害、传播范围可能较广、防控难度较大并需要采取紧急应对措施的突发性疾病传染事故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第四条本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处置和应急管理的组织,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和水平。

第二章预防与监测第五条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要求相关部门每年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及时发现和防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对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和人群,要加大监测力度,早发现、早报告。

第六条监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网络,及时获取情报信息,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相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和报告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汇总。

第三章应急处理第七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分为预警、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处置和恢复等阶段。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合作,及时采取措施,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第八条应急响应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级别和相应的处理措施,完善应急资源调配的机制,确保应急物资、设备和人员的迅速调动和投入。

第四章责任和执法第九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分工和管理权限,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第十条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和宣传,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执行能力,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法,保障卫生安全。

第五章总结和评估第十一条归档和总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文(3篇)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文(3篇)

2024年突发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范文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科室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李老师制作编辑,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再上传必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处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本(三篇)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范本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保障患者、员工和社会公众的安全与健康,制定以下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医院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事件,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损失。

二、应急响应组成1. 应急指挥部:成员包括院长、副院长、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具体职责为统一指挥、调度和协调医院的应急工作,制定应急预案和措施。

2. 应急专家组:由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应急措施。

3. 应急指挥部支持组:成员包括后勤保障、宣传媒体、安全、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负责为应急指挥部提供各类支援和保障。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更新1. 医院应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指挥机构、各部门和个人责任,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开展相关工作。

2. 应急预案应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根据演练和评估结果进行及时修订和更新。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1. 预警与报告:各科室和部门应密切关注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 信息发布与宣传:医院将及时发布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向患者、员工和公众提供必要的防护知识和指导,避免恐慌和传谣。

3. 患者隔离与诊治: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诊治和追踪,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和管理。

4. 应急物资与设备准备:医院应储备足够的防护物资和紧急救援设备,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救治设备和药物。

五、评估和总结每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医院应组织成员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提高医院应急管理能力。

六、教育培训和演练医院应定期开展公共卫生应急教育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确保在实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应对。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标准版)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标准版)

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三、医务科在院长的领导下,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协助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究传染病,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四、对传染病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五、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六、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应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制度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医院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的,报部门依法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l、突发事件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土、常备不懈的方针。

贳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珍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

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圳。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解决,不断提高
应对能力。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此疫情报告制度。

一、报告种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I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登记、报告制度:所有临床科室都要建立门诊日志,病房设立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放射科建立检验、放射登记本,对所有就诊、住院、检验、检查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登记。

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科室的门诊、病房都要建立传染病登记本。

预防保健科要建立全院总传染病登记本。

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医务人员在执行职务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同时登记到科内传染病登记本上,报预防保健科疫情报告管理人员。

各种登记报告填写要求做到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无错项。

对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的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暴发疫情、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还要立即同时报院医务科,以便做进一步的控制处理。

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它爆发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局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部分按规定报告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在24小时内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核对,如发现填写不完整、不准确,或有错项、漏项,应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报告卡内容;经审核无误后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预防保健科建立传染病报告卡收卡登记、实行双签字制度。

传染病登记本和传染病报告卡由预防保健科保存三年。

预防保健科要加强网络直报设备的维护,保证通讯设备的通畅,疫情管理人员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本院的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

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疫情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

三、自查、奖惩制度:为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的质量,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对各临床科室工作考核内容,与科室人员绩效工资相挂钩。

每月由医务科组织预防保健科人员参加对各临床科室门诊、检验、放射科及住院部的传染病登记和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核对,要求门诊日志登记数与该科挂号数符合率要求85%以上,登记的传染病疫情与上报的疫情符合率应达到100%。

凡漏报、迟报、谎报、错报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的,对相关人员罚款30元,同时扣所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分10分。

每月对住院病历进行质量检查时,即同时检查传染病报告情况,通过检查化验单、传染病登记本并与预防保健科核对,以杜绝漏报。

对漏报责任医生按乙级病历进行处罚。

预防保健科对查出的传染病病例要及时进行补报。

四、培训、指导制度: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1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和疫情报告的培训,实行签到制,对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按时参加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本院培训工作由医务科组织,预防保健科具体负责培训工作。

疫情报告管理人员要不定期的深入临床科室指导各科室做好传染病登记、报告工作。

五、定期进行疫情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不得擅自以任何方式向社会公开疫情资料。

六、对疫情报告有功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给以适当奖励。

单位和个人违反规定、迟报、瞒报、谎报疫情、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八章有关规定承担刑事及民事责任。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