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高考语文文言文熟知文章结构—以《赵熹传》为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古文课文注释全解导学案 触龙说赵太后 促织 季氏将伐颛臾 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中古文课文注释全解导学案 触龙说赵太后 促织 季氏将伐颛臾 信陵君窃符救赵

触龙说赵太后刘向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强(qiǎng)谏。

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tuò)其面。

”译文: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

”赵太后不同意。

大臣们极力劝谏。

太后明白地对左右侍臣说说:“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注释:太后:帝王的母亲,这里指赵孝成王的母亲赵威后。

新用事:刚刚掌权。

用事:指当权,掌管国事。

急:加紧。

求救于齐:向齐国求救。

于:向,介词。

必:一定。

以……为:把……作为。

长安君:赵威后的小儿子,封于赵国的长安,封号为长安君。

质:人质。

古代两国交往,各派世子或宗室子弟留居对方作为保证,叫“质”或“质子”。

强:竭力,极力。

谏:古代臣对君、下对上的直言规劝。

明:明白地。

左右:指赵威后身边的侍臣。

复言:再说。

令:让,使。

唾:吐唾沫,动词。

唾其面: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yī)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xì)也,故愿望见太后。

”太后曰:“老妇恃(shì)辇(niǎn)而行。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日三四里,少益耆(shì)食,和于身。

”太后曰:“老妇不能。

”太后之色少解。

译文:左帅触龙(对侍臣)说,希望拜见太后。

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触龙)走入殿内就用快走的姿势慢慢地走着小步,到(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的脚有毛病,竟不能快跑,不能拜见您有很长寸问了。

我私下原谅了自己,但是又怕太后的福体有什么毛病,所以还是想来拜见太后。

”说:“我(也是脚行毛病)要靠手推车行动。

”(触龙)说:“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就靠喝点粥罢了。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
【选项设置】B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 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 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ppt精 品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t下载ppt课件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ppt精 品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t下载ppt课件
【选项设置】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 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 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ppt精 品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t下载ppt课件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ppt精 品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t下载ppt课件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ppt精 品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t下载ppt课件
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解析版(共32张PPT)ppt精 品课件p pt优秀 课件ppt下载ppt课件
例3:(2017·全国卷Ⅱ)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 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赵熹传》)
例1:(2018·全国卷Ⅱ)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
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
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后汉书·王涣列传》)
【【口选头项翻译设】置自】从D王. 王涣涣去世政以绩后卓,著皇,帝后连任续下难诏以书比给肩三。公他,死要他于们洛专阳门令挑任选 洛上阳,令皇,上但下挑令出来特的选都其不继称任职者。永,和均年不间称朝职廷;任后命来剧选县用令任勃海俊人,任任峻充任分洛 阳发令挥。文任武峻属选吏拔文才武干官,员仍,然充忙分发得挥无这法些分人身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

赵憙传ppt课件

赵憙传ppt课件
--
• 【原文】 •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 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 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 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 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 “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gèng道它所欲。”王无复 言。 • 【注释】 • 1、相: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 2、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 • 3、并兼:兼并;吞并。这里指李子春不守法纪,兼并 土地。
--
• 7、遗书:投书;寄信。 • 8、切责:严厉责备。 • 9、谗者:进谗言的人。 • 10、方:正在。 • 11、长者:指有德行的人。
--
• 【课文回放】 •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 • 1、<副>平素;一向。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 之下。” • 2、<形>朴素;不加修饰的。 • 《陋室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3、<名>白色的生绢。 • 《孔雀东南飞》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 4、<形>白色。《三峡》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 【注释】
• 1人玄月、拥汉,更立王赤始刘朝眉:玄。军指为消攻公帝灭入元,王都2恢莽城3年复政长二汉权安月朝后,,国统投绿号治降林,天赤军建下眉领立两,导的年更者更。始王始公政匡政元权、权告25王,终年凤自。九等称
• 2众、多大、姓势:力指强世大家的大姓族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人数
• 3、拥城不下:占据城池不肯投降。
--
• 1、<动>亲善;友好。 • 《张鸿良门。宴”》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 • 2、<副>好好地。 • 《善荆见臣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 • 3、<形>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 • 《邹忌讽齐王纳谏》 :“王曰:‘善。’乃下令。” • 4、<动>善于;擅长。 • 《劝学》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5、<动>喜欢;羡慕。 • 《归去来兮辞》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赵熹传》《许将传》挖空解释词语及全文翻译含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赵熹传》《许将传》挖空解释词语及全文翻译含答案

信义长者——赵憙一、解词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 ( )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李)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刘)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赵)王(刘良),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赵憙传》阅读练习

《赵憙传》阅读练习

《赵憙传》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8226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 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 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 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 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 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 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 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西藏、陕西、重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xǐ)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cóngxiōng。

从:用在称谓前的时候,表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比如,当今所说的堂兄,古代称“从兄”。

“从兄”又可以具体分为“从祖兄”“从父兄”。

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祖兄”;同祖父但不同父亲,年长于己者,称为“从父兄”。

明白了“从兄”,“从弟”也就不必解释了。

“从父”作为亲属称谓,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父”又具体可以分为“从伯”“从叔”。

年长于父者为“从伯”,也就是如今所称的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也就是如今所称堂叔。

“从子”:伯父/叔父之孙,不是指自己的亲兄/弟的儿子。

“从兄”在2014年四川高考文言文《王筠传》中出现过,“从叔”在2017年新课标卷《宋书·谢弘微传》中出现过)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古同“拒”,抵抗。

)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回头。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谓仇曰:“尔曹(你们。

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若健,远相我。

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即行为动作偏指一方,不同于“相互”,翻译时相当于代词“我”“他”“她”“它”“他们”等。

《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初七和十九,在玩耍的时候不要忘记我。

2014年高考湖南卷文言文《杜琼雪屋记》中有过“相从而学问者甚夥huǒ,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跟随他向他学习询问知识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悄悄地传遍了吴地。

)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独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孰、属、数、率、素、师、释、输、庶、速(学生训练版)

高中文言文重点实词与成语助记精讲课件(全国通用)孰、属、数、率、素、师、释、输、庶、速(学生训练版)
典例及出处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促织》)
② 动词 ③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殽之战》) 今释令与故事而假不敬之法(《汉书·冯野王传》)

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名词

涣兮若冰将释(《老子》)
⑥解除,消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史记•秦始皇本纪》)
词性
词义
① 动词
②遵循,沿着
(4)率 shuài
典例及出处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① 副词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史记·韩长孺列传 》)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成语助记】 率土之滨: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 百兽率舞:各种野兽,相率起舞。旧指帝王修德,时代清平。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
【成语助记】
(7)释 shì
手不释卷: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解兵释甲: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参战。
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涣若冰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子·学弈》)
数词 表示约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形容词 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3)数 shǔ shù shùo cù
【成语助记】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2)实词导学案(无答案)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2)实词导学案(无答案)

文言(2)实词李仕才文言实词(二课时)【考纲说明】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关于实词考察,考纲是这样要求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体现在高考上,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三是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学习目标】1.掌握字形推义法、语汇推义法;2.学会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理解的准确性;自主学习【学法指导】1.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回顾自己在阅读文言文时常运用的判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2. 在自主复习课本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基本文言实词的用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3. 初次判断时,可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进行分析该文言实词的意思;4. 遇到陌生的文言实词时,尽可能运用学过的方法去解决,争取熟能生巧;【典例剖析】一、字形推义法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②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③生而眇.者不识日(《日喻》)析:①“砺”的前面是“金”,表示铁的东西;后面“则利”表示锋利,从文意我们可以推断它可能是一种石,而“砺”本身又是“石”旁,故可基本判定应该是“磨刀石”。

②与“芷”在句中对应位置是“兰”,是一种香草,而“芷”本身是草字头,故可基本判定应该也是一种香草。

实践:依据上述方法,推断出③句中“眇.”字意思(要写出推断过程):——---------------------------------------------------------------------------------二、语汇推义法1.从现代汉语中的合成词推测词义例:①委.身为贾人妇(《琵琶行》)②却.与小姑别(《孔雀东南飞》)③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扁鹊见蔡桓公》)析:①②③句中加点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办法来确定:委——委托;却——退却;索——求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熟知文章结构—以《赵熹传》为例导学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熟知文章结构—以《赵熹传》为例导学案

熟知文章结构李仕才例文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例文2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高考语文赵凤传文言文挖空教师版

高考语文赵凤传文言文挖空教师版

赵凤传教师版赵凤,幽州人也,少(年轻时)以儒学知名。

凤好(喜欢)直言而性刚强,素(向来)与任圜善(与……交好)。

圜为重诲所(表被动,被…所…)杀,而诬以谋反。

是时(这时),重诲方(正,当)用事(当权),虽明宗不能诘(责问)也,凤独号哭呼重诲曰:“任圜天下义士,岂肯谋反!而公杀之,何以示(告示,昭示,昭告)天下?(以何,宾语前置句)”重诲惭不能对(回答)。

有僧游西域,得佛牙以献,明宗以示大臣。

凤言:“世传佛牙水火不能伤,请验其真伪。

”因(于是)以(用)斧斫(砍,劈)之,应手而碎。

是时,宫中施物(施舍的物品)已及数千,因(因为,由于)凤碎之乃(才)止。

天成四年夏,拜(授予官职)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秘书少监于峤者,自庄宗时与凤俱(都)为翰林学士,而峤亦讦直敢言(敢于直言揭短),与凤素善。

及(待;等到)凤已贵,而峤久不迁,自以材(通假字,通“才”,才能,能力)名在凤上而而和萧希甫一起多次抨击时政,特别毁谤非议赵凤,赵凤对他心怀不满,没有找到机会发泄。

“非斥”,抨击、批评;时政,“诋”,毁谤;“訾”,非议;“衔”,不满、怀恨;“发”,发泄。

)而峤与邻家争水窦,为安重诲所怒,凤即左迁(降职,贬官)峤秘书少监。

其后安重诲为(被)边彦温等告(诬告)变(发动兵变),明宗诏彦温等廷诘(在朝廷上责问),具伏其诈(都伏罪承认自己欺诈),即斩之。

后数日(几天后),凤奏事中兴殿,启(禀告,陈述)曰:“臣闻奸人有诬重诲者。

”明宗曰:“此闲事,朕已处置之,卿可无问也。

”凤曰:“臣所闻者,系国家利害,陛下不可以为闲。

”因(于是)指殿屋曰:“此殿所以尊严宏壮者,栋梁柱石之所扶持也。

大臣,国之栋梁柱石也,且重诲起微贱(出身微贱),历艰危(艰难危险),致陛下为中兴主(历代皇朝盛世时期的君主),安可(怎可)使好人动摇!”明宗改容谢之曰:“卿言是也。

”遂族彦温等三家。

(唐明宗改变脸色道歉说:“你说得对啊。

”于是将边彦温等三家灭族。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4必修三二试题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十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4必修三二试题

学案必修三(二)——《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学案目标] .作为高考重点考查的两个重点篇目,对其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现象作全面梳理,重点掌握。

.重点掌握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的规律特点。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于是相如前进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答案.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引②负③谢④幸.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答案解析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项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项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翻译下列句子。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衡量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要点:均,之,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译文:我实在担心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抄小路已到赵国了。

(要点:诚,负,间,被动句)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译文:范增屡次向项王使眼色,举起所佩玉玦多次给项王示意。

(要点:数,目,示).名词作状语有什么规律、特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应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何共同规律、特点?①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②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③间至赵矣:抄小路④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⑤(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⑦(樊哙)头发上指:向上上述词的活用属名词作状语。

它的活用有一个特点:该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作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谓之间的名词一般都作状语。

如“天高地迥”,这是主谓关系。

而“人皆得以隶使之”,该句主谓关系为“人使之”,而“隶”(奴隶)这个名词处在其中,只能作状语,“像奴隶一样”。

名词作状语的规律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不构成主谓关系)=状语+动词或形容词演练体悟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名词,并解释其义,体会其活用规律。

文言文第二课时(赵憙层次梳理)

文言文第二课时(赵憙层次梳理)
2.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 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 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 称号,始于西周。分官谥、私谥。私谥: 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 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 谥”始于周末,兴盛于汉朝。
重点词语
1、挟兵结客:带着兵器,约上宾客。指结交豪 侠之士。 2、距:通“拒”,抵御,抵抗。 3、尔曹:你们。曹,辈。 4、诣:到……去;前往。 5、拥城不下:占据城池不肯投降。 6、诣:到……去;前往。 7、长者:指有德行的人。 8、豪猾: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 9、穷诘:深究问责。 10、收考:拘捕拷问。
3.渠帅: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 或部落酋长,也泛指魁首。
4.关内侯: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仅 次于彻侯(即列侯,亦称通侯)。有其号,但无封 国。一般乃对立有军功将领的奖励,封有食邑数户, 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
5.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 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 王的贵族。
11.车驾:代指皇帝。 12.枉:歪曲。“枉法”,执法者出 于私利或某种企图而歪曲、破坏 法律。
13.下车:官吏到任。 14.典:掌管;主管。 15.恶恶wù è:憎恨邪恶。
文化常识
1.大姓:指世家大族,人口众多的姓氏或某一地域 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的姓氏。
2.引见:旧时皇帝接见臣下或外宾,须由官员引领, 叫“引见”。
整体阅读,回答问题
1.文章重点叙述了赵憙的哪些事迹?
答案 年轻时义释仇家;更始初,信降对手;做怀令, 拒绝求情,严惩豪猾李子春;任平原太守时,推举义 行,诛锄奸恶;官拜太尉,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2.概括赵憙的性格作风。
答案 耿直磊落,秉公执法,忠于职守,忠于国家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人教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人教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人教版年月日一、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二、课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将军身披坚执锐〔〕.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使童子烛之〔〕.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三、类型例说:〔一〕、联想推断.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①既有令名,复求寿考〔〕②铨简秀士〔〕③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④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⑥曾不知老之将至〔〕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⑧进之布指算,不爽〔江苏卷〕〔〕⑨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江苏卷〕〔〕⑩道济趋下阶〔年高考江苏卷〕〔〕.联想成语推断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召医而尤其故〔〕③不素餐兮〔〕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⑤赵奢之伦制其兵〔〕⑥势拔五岳掩赤城〔〕⑦城之不拔者二耳〔〕〔二〕、语言结构推断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齐人追亡逐北〔〕.通五经,贯六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不意乃在朝列〔〕.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沛公军霸上〔〕.拔剑撞而破之〔〕.知杭州仁和县〔上海卷〕〔〕.烟涛微茫信难求〔〕楚王贪而信张仪〔〕信义著于四海〔〕〔四〕、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系梁父子以组〔〕.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五〕、根据文化常识推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项羽季父〔〕.冠者五六人〔〕〔六〕、语境分析推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四、金题回顾:.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全国高考题〕.威自京都省之探望.不审于何得此绢知道.自放驴,取樵炊爨打柴.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使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湖南卷〕.升高而望,得异境焉登上.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睦.隐德之士,狎而玩之亲近.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北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浙江卷〕.视其舟,则离败而胶搁浅.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废弃.疆场无侵削之虞忧虑.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整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全国卷Ⅱ〕.季布匿濮阳周氏隐瞒.意季布匿其所料想.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授官.诸将皆阿吕后意迎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年天津市〕.南迫洛阳逼迫.有牧人御众之才统治.引耿弇等五营击之带领.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美好.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年重庆卷〕.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担任.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速疾.江南、浙东流亡载道负载.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包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四川卷〕.而郑氏数千指独完灭亡.吾居长,当任罪承担.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宽恕.居一岁,入觐,卒于京拜见五、巩固练习:翻译下列各句..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年高考北京卷〕.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年湖南卷〕.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年全国〕.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年全国〕.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年辽宁卷〕.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年湖南卷〕.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同对,⑴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召问得失,因言:“郭纹领邠宁,而议者颇有臧否.”帝曰:“旼,尚父从子,太皇太后季父,官无玷邮,自大金吾位方镇,何所更议?”答曰:⑵“纹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⑴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⑵纹诚勋旧,然人谓献二女乃有是除,信乎?附:最易误解的高考文言实词例.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 〔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称赞〕译文:许多人都称赞他的品行,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侵扰,冒犯〕译文:我们所做的太无理,侵扰了贤良..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去不早耳. 〔遗憾〕译文:不离去,项羽必定会杀掉范增,只是遗憾他没有及早离开罢了..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选拔〕译文:你可以选拔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派他们去从师学习..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督促〕译文: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闲暇的时候还督促孩子们学习..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 〔美好〕译文:〔魏国〕公,是相州人,世代有美好品德,都是当时有名的大官..勉顺时政,劝督农桑. 〔勉励〕译文:劝勉顺应时代变化,勉励督促从事农桑..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偏爱〕译文:文帝说:“你不要说了,我偏爱他.”.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 〔招致〕译文:〔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却聚敛不已,他招致百姓怨恨的事情太多了..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如果没有〕译文:吕后看见周昌,向他下跪道歉说:“如果没有你,太子差点就被废掉了.”.彧据案而立,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怀恨〕译文:柳彧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审问杨素的犯罪事实,杨素从此怀恨在心. .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 〔主持〕译文: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政务..每读书至治乱得失. 〔太平〕译文:每次读书读到有关国家太平、祸乱、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催科不扰,是催科中抚字. 〔养育〕译文:催租不骚扰,这是催租中的抚恤〔爱护养育〕..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获罪〕。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后汉书_赵憙传》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后汉书_赵憙传》

2020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后汉书·赵憙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人教版高三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下册《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文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原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doc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doc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练习,探究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建立知识坐标树。

2.能够利用方法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分类练习字音推断法---通假法:想想看:1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2.风吹草低见牛羊3.张良出,要项伯试试看: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吕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4、复之以掌5、卒然临之而不惊6、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字形推断法:想想看: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2、金就砺则利。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试试看: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晋文公的炊事官)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抚军亦厚责成名。

4、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货。

5、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高考链接(20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B、吏误收访(人名),访奋击收者收留C、访(人名)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D、访(人名)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结构推断法:课内:A、不积肆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E、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F、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G、文过饰非H、严惩不贷课外: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语法推断法一词性推断法课内:1、沛公军霸上。

2、范增数口项王。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左右欲刃相如。

课外:1、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阙之。

2、(2005年浙江卷) D.图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3、(2006年重庆卷)B拜住(人名)厕其疏入谏4> (2000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5、(2008全国卷I)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部使者阚刚(人名)抗定檄:文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熟知文章结构李仕才例文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

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

例文2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高低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思考:传记的结构特点有:开头:主体:结尾:迅速梳理文章时,应该注意哪些词:训练快读文本,圈画出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时间词及表官职变化等高频词,给文章以事件分层。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巧借第3题解题步骤一:快读第3题内容概括分析题,圈画出题干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等专有名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

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

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

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

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

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步骤二:仔细阅读第3题的各选项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

例: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对应的原文文段是: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B 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在原文中划横线标注即可)C 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D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提升练习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

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

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

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

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

”行省从之。

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

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

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

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改寿昌府判官。

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

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

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比至,累章极论之。

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

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

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

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他们到军中立功赎罪。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

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仔细阅读第3题的各选项题干,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文段。

A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在原文中划横线标注即可)B 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C 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D选项对应的原文文段是:1.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B.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C.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D.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学田”指古代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经济支柱。

B. “从子”这一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意同于“侄”。

C. “教授”指古时设置在中央学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是讲解经义、掌管学校课试的文职官。

D. “榷茶”指政府对茶叶所实施的课税、管制等措施,是我国唐以后的一种茶叶专卖制度。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指出翻译错误文言词义推断方法——《赵熹传》为例班级:姓名: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