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物理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杠杆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关系。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臂的测量和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科学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讨论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讲解: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和力的关系。
4.实践:学生进行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巩固对杠杆的理解。
5.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3.力臂的测量和计算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3— 5 种。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孩子们,我们走在路上,如果碰到大石头(
300 千克)挡在路中央,你有什
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生:用起重机,
生:用棍子撬。
师出示棍子撬石头的活动图, 总结: 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 就可以用它撬
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多的钩码, 省力;两边钩码一样多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两边挂钩码的个数,挂的左右两端各选择一个挂点,分别挂上一定个数的砝码,最后达到杠
杆尺的平衡, 看哪一组最先完成 6 种平衡效果?实验数据及时记录到实验表格中后,
小组合
作整理你们的发现,看哪一组发现最多?
5. 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 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 收集并整理数据, 分析认识杠杆省力、 费力和不省力也 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生:不一定,应该是离支点远一些才会省力。 例如我在和弟弟玩跷跷板时, 我如果坐的
离中心很近,而弟弟坐在另一端的最头上时,弟弟就能把我给翘起来。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推测。
师:是不是像我们说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更好地进行研究。
2.认识杠杆尺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杠杆尺,请大家观察一下,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 1)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 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力的概念有所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科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力与杠杆的关系。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力与杠杆关系的推理。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思维。
3.讲授法:教师对杠杆的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支架等)。
2.课件:PPT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平衡条件,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好奇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课件,呈现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先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入,再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他们距离系统地学习物理学尚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推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滑轮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画图工具。
3.教学课件: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应用,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docx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1. 2《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4、辨别杠杆类工具许多常用的工具在工作时具有杠杆的特征, 都可以看作是杠杆类工具。
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 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
(展示图片)明确:只有锥子和擀面棍不是杠杆工具,其他4个均是杠杆类工具。
因为杠杆必须有三点。
二、研究杠杠的秘密1、观察下面两幅图的支点位置,说说哪个能省 力?哪个不能省力?2、我们可以用杠杆尺来研究来揭开杠杆的秘密。
仔细观察杠杆尺,它有什么特点?明确:① 杠杆尺上有支点② 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可以把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 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3、 先在杠杆尺左右两端相同的位置各挂一个钩码操作,观察 试试,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明确:杠杆尺左右重量相等,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 讨论讨论,说出自支点I 用力点]I 用力点I 度闻I 阻力点I掌握判断杠杆的 方法观察交流讨论交流观察回答用杠杆尺做实 验、收集并整理 数据,分析认识 杠杆省力、费力 和不省力也不费 力的规律。
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 么样的情况不能省力?明确:在杠杆尺平衡状态下: ① 右边重量大于左边,费力 ② 右边重量小于左边,省力 5、 实验要求① 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② 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③ 杠杆尺静止不动时,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 置和数量记录在书上或活动手册上④ 小组合作,多实验几次6、 参照记录表进行实验,并搜集相关数据________ 研充杠杆尺的记录表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搜集数据的?哪种方 法更合理? 三、课堂练习1、 下列物体利用杠杆原理的是()A 、镰刀B 、茶杯C 、锥子2、 杠杆是否省力与()有关。
A 、 用力点和阻力点分别到支点距离的大小B 、 秩码多少C 、 杠杆摆放位置3、 仔细观察下面几种杠杆类工具、机械,尝试分 辨出它们的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位置。
8、讨论 分析数据,到规律讨论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集数据独立完成课堂知识检测7、分析数据,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杠杆的科学》教科版(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能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但部分学生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杠杆的科学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实验器材(如钩码、绳子、支架等)。
2.课件:教学PPT,包含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
3.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教科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工具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呈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讲解时,结合PPT中的图片、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杠杆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年级杠杆的科学优秀教案
【科目】科学【教学内容】《杠杆的科学》【授课时间】【教学目标】认识杠杆【重点】杠杆的引用和杠杆的分类【难点】做杠杆尺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室外现场)1 、先问班中谁力气最大?请问大力士同学,能否帮我个忙?用手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好吗?2 、学生下来拔钉子,拔不出来。
3 、看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
那么能否想个办法,看看用什么工具能够把钉子拔出来呢?4 、学生说用羊角锤或钳子。
师:恰好老师这里有一把羊角锤,还是请大力士同学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
5 、同样的一个钉子,用手拔怎么也拔不出来,用羊角锤却能很快地拔出来,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谁能说一说?(学生可能说“杠杆”,教师说:你的知识真丰富,锤子之所以能把钉子拔出来,确实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谁能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6 、教师:看来,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杠杆并不是真正了解,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机械——杠杆。
1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杠杆。
你们看这是什么?一根棍子,当一根棍子用它来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要用棍子翘起石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要再有一个小石头在下面垫着。
请一个同学下来试试,看是直接拎起费劲还是用棍子翘费劲?刚才这个同学说了,用棍子翘省劲是吧,那我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你再试试看怎么样?(改变支点的位置和力点的位置)学生会觉得费劲。
这又是怎么回事了呢?我们现在回到教室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好吗?3 、一根棍子,当用它来翘物体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
(板书:杠杆)请同学们注意看图请同学们思考:他在撬石头时都有哪些地方在起作用?能不能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引导学生认识杠杆上的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并课件出示。
讲解: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用力的那点叫力点,起支撑作用的那点叫支点,撬动重物的那点叫重点。
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看清这三点的位置。
现在的问题是刚才我们在用杠杆翘石头时,并不是一律都省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说杠杆省力还是费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屏幕: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翘石头时的过程找到答案?4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改变支点的位置,比如后移,我们同学看什么发生了变化?再比如前移,发生变化的也是力点、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只不过后移时怎样,前移时怎样。
最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杠杆的》教案1
《杠杆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课前准备课件、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底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一)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2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杠杆的定义、分类、原理和应用。
本章内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杠杆的作用和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包括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原理、杠杆的应用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杠杆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杠杆的原理和应用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原理,掌握杠杆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原理和应用。
2.难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知识。
2.实验教学法: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杠杆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PPT、教学视频等。
3.教室环境:座位排列便于观察和实验。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杠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教学视频,呈现杠杆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杠杆的作用和特点。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的作用效果。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案例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案例教学基本信息课题:《杠杆的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作者及工作单位:未提供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研究的主体。
科学研究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中心环节。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该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研究,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
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自主研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杠杆的原理和应用,通过研究本节课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积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在学生认知发展分析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以及从现有的认知基础出发,经过哪些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在学生认知障碍点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学生在研究本节课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点,如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研究效果。
本课开始时,我通过“尝物游戏”让学生了解到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需要煮熟。
这引入了本课的主题,让课堂生动有趣,并迅速将学生带到了知识门槛前。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环节,它的形式依赖于学生的研究和探究活动,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来传授给学生。
虽然学生对于生熟食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可能没有真正研究过,并没有关注到从生到熟的变化。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推测、观察、研究和体验,符合科学认知规律。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掌握知识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研究。
六年级学生对于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4)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PPT、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五年级同学,把一块重100千克的石头给移动了(出示图片),厉害吧!猜猜看他是用什么办法将石头移动的?2.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图片。
师进行解释: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
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出示概念: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3.揭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板书课题)二、认识杠杆1.认识杠杆的三个点。
课件出示图片杠杆类工具一般都具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2.出示压水井的压杆图片师问:老师现在要考考你了,压水井的压杆是杠杆,它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标出。
3.再出示跷跷板的图片。
师问:跷跷板它的三个点在什么位置?师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标出。
(预设:跟老师标的一样的,师演示好后,反问:老师觉得不是这样的?我跟他的正好相反,大家同不同意?并出示下一张:跷跷板的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能不能调换?跟老师标的不一样,师问:老师和你标的阻力点和用力点的位置正好相反,你觉得老师标得对不对?师演示并出示下一张:用力点和阻力点的位置调换的跷跷板)4.出示一组图片:剪刀、羊角锤等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2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杠杆的运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杠杆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杠杆的分类、特点和运用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杠杆的平衡条件。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PPT演示等方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杠杆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支架等。
2.准备PPT,内容包括杠杆的分类、特点、平衡条件等。
3.准备相关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工具为什么能发挥作用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杠杆的分类,如一级杠杆、二级杠杆、三级杠杆;讲解杠杆的特点,如支点、动力、阻力等。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杠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以及杠杆平衡的条件。
4.巩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杠杆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杠杆平衡的判断方法和条件。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用杠杆撬起一块重物?如何设计一个省力的杠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杠杆的分类、特点和平衡条件。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怎样移动重物》》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原理以及如何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作用,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物体的运动等基础知识,对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杠杆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如何利用杠杆来移动重物的实际操作也较为陌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移动重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杠杆的原理,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移动重物。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杠杆的原理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探究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重物、测量工具等。
2.教学多媒体:PPT、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展示PPT,引出杠杆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的原理。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起学生的兴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巩固学生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如如何用杠杆来移动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册《跷跷板》一课中,学生已经对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有了一定的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不会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跷板的经验,所以,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感到相对比较轻松。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杠杆所蕴含的科学规律以及这种科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与创新,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特点,理解杠杆的作用,知道杠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在操作体会和实验基础上得出结论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类只有了解到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研究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在什么条件下费力,在什么条件下不省力也不费力)
五、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带钉子的木条、羊角锤、大石头、小垫石、撬棍。
2、分组材料:杠杆尺、钩码以及实验记录单
3、课件
一、激趣导入(室外现场)
1、先问班中谁力气最大?请问大力士同学,能否帮我个忙?用手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好吗?
2、学生下来拔钉子,拔不出来。
3、看来用手是拔不出来的。
那么能否想个办法,看看用什么工具能够把钉子拔出来呢?
4、学生说用羊角锤或钳子。
师:恰好老师这里有一把羊角锤,还是请大力士同学帮老师把钉子拔出来。
5、同样的一个钉子,用手拔怎么也拔不出来,用羊角锤却能很快地拔出来,这其中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谁能说一说?(学生可能说“杠杆”,教师说:你的知识真丰富,锤子之所以能把钉子拔出来,确实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谁能说说什么是杠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
)
6、教师:看来,我们同学对什么是杠杆并不是真正了解,下面我们就进入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学习简单机械——杠杆。
1、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杠杆。
你们看这是什么?一根棍子,当一根棍子用它来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要用棍子翘起石头还需要一个重要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就是要再有一个小石头在下面垫着。
请一个同学下来试试,看是直接拎起费劲还是用棍子翘费劲?
刚才这个同学说了,用棍子翘省劲是吧,那我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你再试试看怎么样?(改变支点的位置和力点的位置)
学生会觉得费劲。
这又是怎么回事了呢?
我们现在回到教室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好吗?
3、一根棍子,当用它来翘物体时就是一个简单的机械——杠杆。
(板书:杠杆)请同学们注意看图请同学们思考:他在撬石头时都有哪些地方在起作用?能不能给这些地方起个名字?引导学生认识杠杆上的三点:力点、支点、重点并课件出示。
讲解:在杠杆上有三个看不见的点,用力的那点叫力点,起支撑作用的那点叫支点,撬动重物的那点叫重点。
请同学们仔细看大屏幕,看清这三点的位置。
现在的问题是刚才我们在用杠杆翘石头时,并不是一律都省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说杠杆省力还是费力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屏幕:杠杆是省力还是费力是由什么决定的?
我们是否可以从刚才翘石头时的过程找到答案?
4、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我们改变支点的位置,比如后移,我们同学看什么发生了变化?
再比如前移,发生变化的也是力点、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只不过后移时怎样,前移时怎样。
5、那么在刚才的两种情况下,我们在撬重物时会有什么感受?学生猜测回答.
6、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刚才翘石头时的简图来讨论一下。
,这里面是否有什么规律?
7、学生交流谈论结果,教师板书。
8、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是不是对的呢?我们再回到一上课时的情景来验证一下。
1、开始上课时,我们用羊角锤拔钉子的时候就是应用了杠杆,现在哪位同学能用我们的研究结论来解释:为什么用羊角锤拔钉子会省力呢?课件出示翘钉子情景师生进行分析
(二)杠杆的特点
1、谈话:到底杠杆省力和费力的原理是不是对的呢?我们再通过杠杆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2、向学生介绍杠杆尺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三)研究杠杆的作用
1、下面我们就来一个比赛,看一下哪个小组最先让杠杆尺平衡,并将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及时记录在报告单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适时指导学生。
3、实验完成后,各个组长汇报本组的实验记录。
(1)学生汇报时教师用杠杆尺演示,演示后如果有数据不一样的,继续演示。
(2)归纳实验结论: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四)杠杆的应用
1、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应用了杠杆。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些工具,像镊子、钉书机、钳子、羊角锤、天平、等都是杠杆类工具,在使用的时候都是杠杆。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工具是省力、费力还是不省力不费力类工具?
阿基米德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大家看现在还是不是大话(生不是),从道理上讲能撬起地球来,但现实中他不能实现,为什么?(找不到支点,也没有足够长的杠杆)
三、课堂小结
哪位同学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四、教师总结
杠杆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发现的,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就会发现很多杠杆类工具。
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发明的杠杆类工具,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板书设计:杠杆
大于省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小于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