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季建清

合集下载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建波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建波

地理学报,11(5):581-592.
9.Ezaki,Y.,Liu,Jianbo,Nagano,T.andAdachi

N.,2008.GeobiologicalaspectsofearliestTriassicmicrobialitesalongthesouthernperipheryofthetropic
较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4):565-578.(通讯作者)
13.Zhen,YongYi,Liu,Jianbo,andPercival,IanG.,2007.RevisionoftheconodontErraticodonhexianensi
sfromtheupperMeitanFormation(MiddleOrdovician)ofGuizhou,SouthChina,PaleontologicalResear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学过程”
2006~2010973 项目子课题“古生代海洋动物群的形成与早期演变”的环境背景研究方面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前与二叠纪生物大绝灭后微生物
岩的对比研究”
科研成果与主要论著
国内外学刊物:
1.Liu,JianboandZhan,Renbin,2009.TemporaldistributionofdiagnosticbiofabricsintheLowerandMid
dleOrdovicianinNorthChina:CluestothegeobiologyoftheGreatOrdovicianBiodiversificationEvent.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人名

人名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朝东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朝东

吴朝东,郭召杰,方世虎,张志诚,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代充填层序及其控制因素,中国
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80-93
吴朝东,全书进,郭召杰,邱荣华,李永林,王琪琪,冯雪,2004,新疆侏罗纪原型盆地类型,
新疆地质,22(1),56-63
吴朝东,李忠,刘建民,王军,2003,河流沉积构成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地质科学,38
展,11(5),507-513
吴朝东,2000,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地学前缘,7,45-57
吴朝东,陈其英,1999,湘西磷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科学,34(2),213-222
吴朝东,陈其英,雷家锦,1999,湘西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学,18(6),813-818 申延平,吴朝东,岳来群,谢小建,2005,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地球学 报,26(3),235-240 王琪琪,吴朝东,2005,新疆库车坳陷侏罗系碎屑岩中粘土矿物粒径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4 (6),648-652 李传新,郭召杰,孟自芳,李海燕,张志诚,吴朝东,2006,天山北缘新近系沉积物岩石磁学 研究,中国科学:D 辑,36(11),988-997 郭召杰,方世虎,张锐,张志诚,吴朝东,邵奎政,2006,生长地层及其在判断天山北缘前陆 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上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7(4),475-481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6,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136-145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5,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高校地质学报,11(4),558-567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张锐,2006,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 尔泰山比较研究,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 召杰等著, ,146-162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5,天山北缘新生代冲断构造定量分析与天山陆内造山作用,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李双应;李忠;王忠诚;刘建民;吴朝东;李翔,2001,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沉积 学报,19(3),386-393 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王忠诚;李忠;吴朝东;李翔,2002,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 单元,地质科学,37(2),219-230 方世虎,郭召杰,宋岩,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范瑞东,2005,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 积相演化与盆地格局,古地理学报,7(3),347-356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地 格局,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94-105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袁庆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碎屑成分 特征及其对构造属性、盆山格局的指示意义,地质学报,80(2),196-209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王美娜,袁庆东,张锐,2004,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 时间的地层学证据,新疆地质,22(1),24-28 杨承运;卢晓东;刘雨;吴朝东,2000,国外地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中国地质教育,33,68-76 杨建国,黄清华,吴朝东,吴河勇,2004,黑龙江汤原断陷第三纪地层层序及时代,地层学杂 志,28(2),168-172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地质学报,80(2),210-21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张锐,方世虎,王美娜,2004,天山北麓塔西河河流阶地 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新疆地质,22(1),83-8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185-193 曾凡刚;王铁冠;吴朝东,2000,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地球化学特征──芳烃馏分的生物标志

计算思维与实践编程能力培养并重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

计算思维与实践编程能力培养并重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思维与实践编程能力培养并重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季晓慧,姚国清,张玉清,夏军宝,郑春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要:讨论了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及将在线评测系统引入编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等。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思维;在线评测;考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4-0070-0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Cultivating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Practical Programming Abilities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Teaching JI Xiao-hui,YAO Guo-qing,ZHANG Yu-qing,XIA Jun-bao,ZHENG Chun-mei(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This paper gave out the methods on cultivating the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bility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teaching.Methods that uses online judge system in cultivating practical programming ability in 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we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Computational Thinking;Online Judge;Examination算法被誉为计算机学科的灵魂,是支撑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和基石,是计算机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1]。

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

第9卷第4期2007年8月地球信息科学GEO-INFORMATIONSCIENCEVol.9,No.4Aug.,2007收稿日期:2007-04-15;修回日期:2007-05-23.作者简介:杨海军(1975-),男,博士研究生,专业方向GIS。

E-mail:yanghj@lreis.ac.cn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及其应用分析杨海军,邵全琴,陈卓奇,张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环境数据中心,北京100101)摘要:近些年来,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特别是人类活动产生的C02浓度急剧上升和由此导致的温室效应等是目前人类面临最严峻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所以全球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

而森林生物量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因此,为了正确评估森林在全球碳平衡中的作用,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森林的碳动态研究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本文总结了估算森林固碳量的几种方法———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等有关问题。

关键词:森林;碳汇;生物量;估算方法1引言森林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生产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的70%,它不仅在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也起着巨大的贡献,这是由于森林本身维持着大量的碳库(约占全球植被碳库的86%以上)。

同时森林也维持着巨大的土壤碳库(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73%)。

此外,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每年固定的碳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分之二,因此,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碳平衡、减缓大气中C0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以及维护全球气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因此,估算森林的碳储量,评价森林的碳汇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研究对象的时空尺度和研究手段,可以大体将森林碳蓄积研究方法分为3类:样地清查法、模型模拟法和遥感估算法。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导师介绍-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导师介绍-新祥旭考研辅导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导师介绍
地图学与地理信
息系统
陈斌程承

杜世

高勇李琦刘瑜
刘岳

毛善

秦其

孙敏
邬伦
固体地球物
理学
陈永顺陈运泰盖增喜胡天跃黄清华雷军宁杰远沈正康王彦宾赵永红周仕勇
空间物理学
陈鸿飞傅绥燕涂传诒谢伦张东和宗秋刚邹鸿
矿物学,岩石学,
矿床学
陈斌陈衍景邓军关平赖勇李文博莫宣

宋述光田伟王河锦
魏春景吴朝东张立飞地球化学
郝瑞霞刘琼刘曦刘树文刘玉琳孙樯郑海飞朱永峰李秋根
古生物学与地层

白志强高克勤黄宝琦江大勇刘建波马学平孙元林王德明
构造地
质学
郭召杰韩宝福侯贵廷侯建军季建清李江海梁海华马宗晋潘懋吴淦国
吴泰然徐备张进江张志诚郑文涛周辉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
矿物学)
传秀云鲁安怀秦善王长秋
摄影测量与
遥感
曾琪明陈秀万范闻捷郭仕

焦健李培军濮国梁童庆禧晏磊张飞舟
张显峰张雪虎赵红颖吴才聪田原。

东西方国家在科学普及上的差异_季国清

东西方国家在科学普及上的差异_季国清

文章编号:1000-8934(2006)12-0092-04东西方国家在科学普及上的差异季 国 清(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摘要:全民科学素质提高要靠科普先行。

借鉴发达国家科普工作的先进经验,是提高我国科普水平,迅速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

研究结果证明,科普工作的差距表现在观念、定义、对象、主体、功能、作用、地位等方方面面;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

这些差距的形成,则由历史、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乃至传统习俗等更多的因素决定的。

关键词:科学;普及;差异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表示码:A收稿日期:2006-10-10作者简介:季国清(1944—),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实证主义以后的科学哲学。

1 中外科普著作的一般差异中国和发达国家在科普著作上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文化模式、社会制度、精神风貌、教育水平、学术目标上的差异。

(1)在“科学普及”的理念上外国没有科普这一说法,与中国科普大致对应的主要是科学传播。

关于这方面的比较,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介绍。

这种差别在很大意义上也影响了西方科普著作的写作和出版。

由于中国的科普主要是为扫除科学文盲服务的,这使其对象不自觉地就与文盲连在了一起,把公众变成了接受者,从而成为扫盲。

这里不仅明显地存在着话语权的倾斜和科学知识传递的单向性,而且其主要内容不过是一般的科学知识,有的甚至相当陈旧。

而国外的科学传播主要是向非科学家群体介绍当前科学的进展,让公众理解科学,这是科学家的职业义务,它所介绍的不仅都是科学的前沿,而且介绍者的姿态也非常谦卑与平和,也就是说与公众是平等的,没有任何强制语言和优越感。

体现在科学作品上,则力求对最新最尖端的科学做最通俗、生动和丰富的描绘,乃至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方便读者把握书中内容。

这里的差距之大,是国内根本不可攀比的。

(2)发达国家的专业著作和普及著作泾渭分明,而中国的专业著作和普及著作却有时鱼目混珠。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 军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 军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军雷军Email:leij(at)联系电话:62765850个人主页:/itag/staff/homepage.php?name=%C0%D7%BE%FC办公室:职称职务:副教授/副高职称个人简历出生时间、出生地:1960西藏拉萨市教育背景:1995-199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三分量地震矢量波场的分离与重建》;1978-198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0-2002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后1992-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研究和天然地震横波的观测解释;1997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颁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个人甲级上岗证书;1997-1998为完成相关的国家基金项目组织对京西北延庆怀来地区地震活动的野外监测;1998.1.11组织自愿工作组在零下36℃条件下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余震的野外地震观测;1987-1992重大工程地震地震安全性研究。

主要参加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秦山核电站、辽河石油勘探局、山西大同铁路分局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城市的抗震减灾工作,合作完成理论和工程专著3部;1992.4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组一起徒步翻越海拔4500米的锦屏山;1983-1987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主要参加浙江湖南镇、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水库的诱发地震研究及近场地震监测。

科研项目:2004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本东北部岛弧不同深度横波偏振各向异性与板块俯冲的关系》(40374008);2001-2002主持完成博士后基金项目《地震波震相矢量的分离》;1999-200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西北地区横波分裂特征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关系》(49874011);1997-1998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工程与断裂活动的对比研究》(49604053);1995-1996主持完成地震联合基金项目《云南剑川地震横波分裂研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

3.0 2.0 3.0 2.0 2.0 2.0 3.0 周学时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3.0
51.0 34.0 51.0 34.0 34.0 34.0 34.0 总学时 34.0 34.0 34.0 32.0 34.0 30.0 34.0 34.0 34.0 34.0 54.0
近代国际关系史 英语精读(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 中国政治概论 英语听说(一) 英语听说(三) 英语写作 战后国际关系史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评介 两岸关系与一国两制 国际战略分析 中文报刊选读(一) 中文报刊选读(三) 专业汉语(一) 留学生英语(一) 中国外交史(下) 课程名 西方外交思想概论 媒体与国际关系 东欧各国政治与外交 日本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翻译理论与实践 邓小平理论概论 印度社会与文化 环境与国际关系 中美经贸关系 英语原著选读 心理、行为与文化
景观规划与设计 (含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总体规划 (课程设计) 规划机助技术 (规划 CAD) 建筑设计概论与初步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房地产估价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 自然地理概论 城市经济学 规划设计实习 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 城市社会地理学 水文学与水资源 城市规划研究方法 旅游规划 旅游地理学 课程名 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 植物学 (上) 普通生态学 3 环境经济学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微机应用 地学基础 微量有毒物风险分析
本科生课程设置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08-09 学年第 1 学期本科生课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序号 21 课程号 00130310 00431122 00431215 01030840 01034310 01034321 01339180 01339220 01531120 01531130 01531210 01531230 01531240 01531250 01531270 01531390 01531520 01531690 01531710 01531900 课程号 01532190 中外城市建设史 线性代数 (C) 近代物理 普通物理实验 物理化学 (B) 普通化学 普通化学实验 世界文化地理 现当代建筑赏析 中国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算法与数据结构 遥感基础与图象解译原理 地球概论 气象气候学 土壤学及实验 乡村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 计量地理 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 课程名 课程名 学分 3.0 2.0 2.0 4.0 4.0 2.5 2.0 2.0 2.0 3.0 3.0 3.0 3.0 3.0 3.0 3.0 2.0 2.0 2.0 2.0 学分 2.0 周学时 3.0 2.0 4.0 4.0 4.0 5.0 2.0 2.0 2.0 3.0 3.0 3.0 3.0 3.0 4.0 3.0 2.0 2.0 2.0 2.0 周学时 2.0 总学时 51.0 30.0 60.0 68.0 60.0 75.0 34.0 34.0 34.0 51.0 51.0 51.0 51.0 51.0 64.0 51.0 34.0 34.0 34.0 34.0 总学时 34.0

他捧起空间科学最高奖--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宗秋刚

他捧起空间科学最高奖--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宗秋刚

科学家访谈>»859他捧起空间科学最高奖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宗秋刚为什么航行中的宇宙飞船会突然收不到信号,布伦瑞克技为什么运行良好的卫星在太空会瞬间烧毁,54岁的 术大学攻读宗秋刚是能给出答案的人。

他来自江西省南昌市向 博士。

1999塘镇的一个偏远农村,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成为北年宗秋刚顺利取得博士学位。

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 磁层物理、空间天气学和空间探测。

前不久,宗秋刚团队刊发在《自然•通讯》上的一 项研究,揭示了空间等离子体物理中电子尺度磁洞的几何形态和产生机制。

由于他在地球内磁层波粒 相互作用及磁层对太阳风间断面响应方面做出的卓 越贡献,2018年宗秋刚荣获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联合颁发的维克拉姆•萨拉巴伊 金质奖章。

这是时隔8年后,我国科学家再次捧起这 一国际空间科学界最高奖项。

要看更广阔的天地年幼时,宗秋刚要放牛、干农活,承担很多家务。

日子虽然清贫,但宗秋刚却不觉得苦。

“小时候,家乡的天特别蓝,每到夜晚都能看见美丽的银河。

”喜欢仰望天空的宗秋刚,觉得世界很大,他要出去、去上大学,去看更广阔的天地。

宗秋刚顺利考人四 川大学后,受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事迹的影响,加上物理和数学成绩好,他选择了原子核物理 专业。

毕业后,宗秋刚被选派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

不当学者偏想当学生1994年通过学者交换计划,他来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以下简称马普所)。

在此期间,宗秋 刚萌生了在德国拿学位的想法。

导师威尔肯说:“你 想好了吗?当学生的工资可比在马普所工作的薪水 低很多。

”宗秋刚非常坚持,威尔肯便引荐他去德国取得成绩的秘诀是用功为了让卫星尽可能地轻,卫星外围的骨架结构一蒙皮的厚度只有1mm。

太空中存在一种个头很 小的电子,能量约为l〇5V,能轻易穿透蒙皮到达卫星 内部,并沉积在其中。

久而久之,沉积的电子达到临 界状态,可导致卫星自燃。

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2-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

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2-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

第31卷㊀第8期2018年8月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Vol.31ꎬNo.8Aug.ꎬ2018收稿日期:2018 ̄01 ̄26㊀㊀㊀修订日期:2018 ̄05 ̄04作者简介:孙仲平(1994 ̄)ꎬ男ꎬ河北保定人ꎬs5566163@163.com.∗责任作者ꎬ宋云(1966 ̄)ꎬ男ꎬ江西南昌人ꎬ研究员ꎬ硕士ꎬ主要从事场地污染修复研究ꎬliepi_song@163.com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No.Z161100001216008)ꎻ北京市改革与发展专项(No.613 ̄2017A ̄22)ꎻ中国博士后基金二等资助(No.2017M610806)SupportedbyBeijingScienceandTechnologyPlanningProjectꎬChina(No.Z161100001216008)ꎻBeijingReformandDevelopmentProjectꎬChina(No.613 ̄2017A ̄22)ꎻChinaPostdoctoralFoundationSecondClassFunding(No.2017M610806)孙仲平ꎬ吴乃瑾ꎬ魏文侠ꎬ等.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J].环境科学研究ꎬ2018ꎬ31(8):1431 ̄1438.SUNZhongpingꎬWUNaijinꎬWEIWenxiaꎬetal.Effectofanaerobicmicrobialdegrad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stimulatedbyelectrondonor[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2018ꎬ31(8):1431 ̄1438.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孙仲平ꎬ吴乃瑾ꎬ魏文侠ꎬ宋㊀云∗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ꎬ工业场地污染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ꎬ北京㊀100089摘要:通过添加电子供体进行原位生物刺激可有效降解地下水中的氯代烃ꎬ目前国内外常采用接种高效微生物的方法强化这一降解过程ꎬ鲜见仅利用实际污染场地含水层土著菌开展的生物降解试验.从北京市某氯代烃污染场地采集地下水样品ꎬ仅接种场地含水层沉积物ꎬ利用微宇宙实验体系ꎬ初步探讨了添加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电子供体对地下水中1ꎬ2 ̄二氯乙烷的去除效果影响.结果表明:①同时添加初级生长基质和电子供体对反应体系进行生物刺激可显著降解地下水中的1ꎬ2 ̄二氯乙烷.60d后ꎬ添加1g∕L醋酸钠的反应体系中1ꎬ2 ̄二氯乙烷的去除率最高ꎬ可达93 9%ꎻ添加1g∕L的乳酸钠反应体系次之ꎬ去除率为82 2%ꎻ添加1g∕L的乳酸的反应体系去除率最低ꎬ为61 8%.并且添加醋酸钠的试验体系可长时间维持中性pH及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②相同条件下ꎬ对同种电子供体来说ꎬ添加量为1g∕L的试验组中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优于添加量为2g∕L的试验组ꎬ推测较高质量浓度的电子供体可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③对反应体系中间产物进行监测ꎬ仅监测到了乙烯的产生ꎬ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无明显毒副产物积累ꎬ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较为彻底.研究显示ꎬ醋酸钠为该试验体系中最适电子供体ꎬ添加适宜质量浓度醋酸钠对土著菌进行生物刺激可实现对1ꎬ2 ̄二氯乙烷的绿色降解.关键词:生物修复ꎻ1ꎬ2 ̄二氯乙烷ꎻ地下水ꎻ电子供体中图分类号:X3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1 ̄6929(2018)08 ̄1431 ̄08文献标志码:ADOI:10 13198∕j issn 1001 ̄6929 2018 05 20EffectofAnaerobicMicrobialDegrad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StimulatedbyElectronDonorSUNZhongpingꎬWUNaijinꎬWEIWenxiaꎬSONGYun∗BeijingKeyLaboratoryofIndustrialLandContaminationandRemediationꎬEnvironmentalProtectionResearchInstituteofLightIndustryꎬBeijing100089ꎬChinaAbstract:Effectivedegradationofchlorinatedhydrocarbonsingroundwatercanbeachievedbyin ̄situbiostimulationviaaddingelectrondonors.Atpresentꎬthemethodofinoculatinghighlyeffectivemicroorganismsisoftenusedtoenhancethedegradationprocessathomeandabroadꎬandfewtestswerecarriedoutonlyusingindigenousbacteria.ThepresentstudycollectedgroundwatersamplesfromachlorohydrocarboncontaminatedsiteinBeijingandinoculatedonlythesedimentintheaquiferofthesite.Theeffectsofdifferenttypesandconcentrationsofelectronicdonorsontheremovalof1ꎬ2 ̄dichloroethanewerepreliminarilyinvestigatedbythemicrocosmexperiments.Theresultsshowedthat:(1)Addingprimarysubstrateandelectrondonorsduringbiologicalstimulationcanpromotethedegrad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significantly.After60daysꎬthedegradationrateof1ꎬ2 ̄dichloroethanewere93 9%ꎬ82 2%and61 8%ꎬrespectivelyꎬwithsodiumacetateandsodiumlactateꎬlacticacidaselectrondonors.InadditionꎬaddingsodiumacetatecouldmaintainaneutralpHandalowerredoxpotentialforalongtime.(2)The1ꎬ2 ̄dichloroethaneremovalrateofthe1g∕Lgroupwasbetterthanthatofthe2g∕Lelectrondonorgroupforthesameelectrondonorꎬwhichsuggestingthattheadditionofhighconcentrationofelectrondonorcouldinhibittheactivityofmicroorganism.(3)Duringtheprocessꎬtheintermediateproductsofthereactionsystemweremonitoredꎬandonlyethylenewasdetectedꎬwhichindicatedthattherewasnoobviousaccumulationofby ̄productsand1ꎬ2 ̄dichloroethanewasthoroughdegraded.The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1卷resultsshowthatsodiumacetatewasthemostsuitableelectrondonoramongthethreeelectrondonorschosenintheexperimentꎬandgreendegrad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couldbeachievedbynativebacteriawiththestimulationofappropriateconcentrationofsodiumacetate.Keywords:bioremediationꎻ1ꎬ2 ̄dichloroethaneꎻgroundwaterꎻelectrondonor㊀㊀1ꎬ2 ̄DCA(1ꎬ2 ̄二氯乙烷)是一种常见的挥发性氯代烃ꎬ有较好的水溶性ꎬ低吸附系数(lgKOC为1 28)和低亨利常数(1 19ˑ10-10kPa m3∕mol)ꎬ是一种无色液体ꎬ易于挥发且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1].由于工业化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特别是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目前较典型的氯代烃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已经有十多种.按修复方式可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技术ꎬ异位修复主要指被动收集和抽出处理(pumpandtreatꎬP&T)ꎬ该修复技术往往成本高ꎬ工程量大ꎬ周期长.原位修复技术包括渗透反应墙(PRBs)修复技术㊁原位曝气技术㊁原位化学氧化技术㊁原位电动修复技术和原位化学还原联合微生物修复技术[2 ̄4].在众多修复技术中ꎬ微生物修复以其费用低㊁环境影响小ꎬ不会形成二次污染等因素ꎬ被认为是恢复污染地下水功能的最有前途的方法.鉴于地下水中DO质量浓度较低ꎬ地下水修复常采用厌氧微生物修复技术ꎬ2017年美国环境保护局最近出版的«超级基金场地修复技术报告»[5]里提到ꎬ在统计生物修复的场地中采用厌氧生物修复的占一半以上.已有研究表明ꎬ1ꎬ2 ̄DCA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均可发生微生物降解[6 ̄9]ꎬ一些微生物通过还原脱氯可以降解1ꎬ2 ̄DCA成无害的乙烯(ETH)[10 ̄14].在产甲烷条件下ꎬ乙烯通常是1ꎬ2 ̄DCA脱氯的主要最终产物ꎬ主要通过共代谢或卤化呼吸过程形成[15 ̄18].目前已有3种类型的微生物已被证明可以利用1ꎬ2 ̄DCA作为终端电子受体ꎬ包括Dehalococcoides[19]ꎬDehalobacter[20]和Desulfitobacterium[21]等.其中ꎬ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195[22]与DesulfitobacteriumdichloroeliminansDCA1[23]可以在厌氧条件下将1ꎬ2 ̄DCA转换成乙烯.大多数环境中都存在着天然微生物降解净化有毒有害有机化合物的过程ꎬ只是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ꎬ使微生物自然净化的速度很慢ꎬ因此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来强化这一过程.如添加营养盐㊁电子供体㊁接种经驯化培养的高效微生物等[24]ꎬ以便能够迅速地去除污染物.WANG等[8ꎬ11]建立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微宇宙试验ꎬ研究1ꎬ2 ̄DCA在厌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情况ꎬ并在其产物中检测到了终产物乙烯的存在.我国氯代烃污染场地水文地质等环境因素差异大ꎬ微生物种类分布和生长情况各不相同ꎬ急需大量科学研究总结生物降解的规律㊁效果和影响因素等ꎬ以丰富国内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修复工程的理论支持.该研究从北京市某废弃化工场地采集地下水样品ꎬ仅接种含水层沉积物ꎬ通过微宇宙试验模拟地下水环境ꎬ考察了厌氧条件下添加不同电子供体对土著菌进行生物刺激对1ꎬ2 ̄DCA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效果以及脱氯产物的影响ꎬ可丰富国内污染地下水原位生物刺激修复工程实践的理论研究ꎬ为实现原位微生物刺激绿色修复污染场地提供科学依据ꎬ对保护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1㊀材料与方法1 1㊀试验材料该研究中醋酸钠㊁乳酸钠㊁乳酸均为分析纯ꎬ1ꎬ2 ̄DCA为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实验室试验所用地下水和沉积物取自北京市某氯代烃污染场地(取样深度约为-15m)ꎬ污染地下水初始pH为7 18ꎬ电导率为1608S∕cmꎬORP(氧化还原电位)为163 2mVꎬDO质量浓度为4 97mg∕L.1 2㊀试验设计为探讨微生物修复1ꎬ2 ̄DCA污染地下水的效果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ꎬ在厌氧条件下利用微宇宙试验研究利用该试验场地土著菌对1ꎬ2 ̄DCA生物降解可行性.微宇宙试验体系是在100mL血清瓶中盛装6g沉积物和60mL地下水ꎬ配制成含有10mg∕L的1ꎬ2 ̄DCA的污染体系.厌氧微宇宙试验周期为60dꎬ反应体系配制均在手套箱内操作ꎬ将地下水反复脱氧3次后ꎬ取60mL地下水于100mL血清瓶并压盖密封(瓶中充满氮气)ꎬ得到10mg∕L1ꎬ2 ̄DCA的反应体系ꎬ密封混匀后ꎬ将样品瓶放入恒温震荡摇床 60r∕minꎬ(25ʃ0 5)ħ 数日ꎬ取上清液测定1ꎬ2 ̄DCA残留浓度ꎬ分别在反应20㊁30㊁40㊁50㊁60d取1mL培养瓶顶空相气体检测乙烷㊁乙烯㊁氯乙烷㊁氯乙烯质量浓度ꎬ并在试验进行过程中同时对各反应体系的pH和ORP(氧化还原电位)进行监测.表1展示了不同试验条件微宇宙试验的组成ꎬ即:①厌氧灭菌组ꎬ即在试验开始时ꎬ对地下水和沉积物在120ħ下高压灭菌2hꎻ②厌氧自然组ꎬ即在微宇宙试验体系中不添加2341第8期孙仲平等: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㊀㊀㊀㊀㊀㊀表1㊀厌氧微宇宙试验组成Table1Thecompositionofanaerobicmicrocosmexperiment组别接种物组成厌氧灭菌组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高压灭菌厌氧自然组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厌氧营养组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厌氧空白组土壤60mL水+1ꎬ2 ̄DCA电子供体组低质量浓度醋酸钠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1g∕L醋酸钠高质量浓度醋酸钠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2g∕L醋酸钠低质量浓度乳酸钠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1g∕L乳酸钠高质量浓度乳酸钠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2g∕L乳酸钠低质量浓度乳酸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1g∕L乳酸高质量浓度乳酸土壤6g土+60mL水+1ꎬ2 ̄DCA+营养物质+2g∕L乳酸任何营养物质ꎻ③厌氧营养组ꎬ即反应体系中含1g∕L氯化铵ꎬ2 5g∕L磷酸二氢钾ꎬ并添加质量分数为0 01%的酵母浸粉ꎻ④厌氧空白组ꎬ即在反应瓶中只加水和污染物ꎻ⑤电子供体组ꎬ电子供体在氯代有机物的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ꎬ但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电子供体产生效果不同ꎬ该试验选取醋酸钠㊁乳酸㊁乳酸钠3种电子供体ꎬ试验处理与厌氧营养组相同ꎬ再加入电子供体ꎬ为考察电子供体质量浓度的影响ꎬ设置1g∕L的低质量浓度和2g∕L的高质量浓度的初始添加量.每组设置2个平行.1 3㊀分析方法采用吹扫捕集 ̄气相色谱 ̄质谱(AgilentꎬGC7890B㊁MSD5977AꎬUSA)测定水中1ꎬ2 ̄DCA质量浓度ꎬ色谱柱参数为DB ̄624column(Agilentꎬ60mˑ250μmˑ1 4μmꎬ-20~260ħ).柱箱温度为40ħꎬ检测器温度为260ħꎬ保留时间为19minꎬ分流比为20ʒ1.气相色谱(AgilentGC7890BꎬUSA)用于微宇宙体系顶空相的气体中间产物分析.色谱柱参数为HP ̄PLOT∕Qcolumn(Agilentꎬ30mˑ320μmˑ20μmꎬ-60~270ħ)ꎬ前进样口温度为220ħꎬ隔垫吹扫流量为3mL∕minꎬ分流比为20ʒ1ꎬ柱箱温度为40ħꎬFID检测器温度为200ħꎬ保留时间为15minꎬ尾气吹扫流量为30mL∕min.对1ꎬ2 ̄DCA降解进行反应动力学分析ꎬ即ln(C∕C0)=-kt式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ꎬd-1ꎻC为t时刻的反应物质量浓度ꎬmg∕LꎻC0为反应物初始质量浓度ꎬmg∕Lꎻt为反应时间ꎬd.2㊀结果与讨论2 1㊀添加生长基质的影响图1中4条降解曲线分别为厌氧空白组㊁厌氧自然组㊁厌氧灭菌组和厌氧营养组微宇宙反应体系内1ꎬ2 ̄DCA相对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其中C为1ꎬ2 ̄DCA在反应过程中的质量浓度ꎬC0为1ꎬ2 ̄DCA的初始质量浓度.在厌氧自然组和厌氧空白组中ꎬ1ꎬ2 ̄DCA质量浓度基本没有变化ꎬ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本方法中污染物并无明显挥发ꎻ在厌氧灭菌组中ꎬ1ꎬ2 ̄DCA质量浓度也没有明显下降ꎬ而只有在厌氧营养组中1ꎬ2 ̄DCA发生明显降解ꎬ这说明高压灭菌有效灭活微生物ꎬ且1ꎬ2 ̄DCA降解的主要过程为微生物降解.在反应进行到60d时ꎬ1ꎬ2 ̄DCA已下降80%以上ꎬ这是由于该组加入了质量分数为0 01%的酵母浸粉等营养物质ꎬ有效刺激了微生物生长.有研究[25 ̄27]表明ꎬ酵母提取液可以作为微生物降解含氯有机物的电子供体.在其他研究中[28 ̄29]已被证明硫酸盐和产甲烷条件下1ꎬ2 ̄DCA发生了共代谢降解.综上ꎬ厌氧条件下添加初级生长基质进行生物刺激ꎬ可加速1ꎬ2 ̄DCA作为电子受体脱氯降解.图1㊀厌氧条件下1ꎬ2 ̄DCA相对质量浓度变化Fig 1Vari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underanaerobicconditions有研究表明ꎬ厌氧条件下氯代烃发生还原脱氯的最佳pH范围为6 8~7 5ꎬ且微生物降解氯代烃会在一定的氧化还原电位情况下有次序的降解[6ꎬ30 ̄31]ꎬ并以甲烷产生和硫酸盐还原过程占优势ꎬ在较强还原环境时还会发生β ̄消除反应[6](见图2).因此在试验334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1卷进行过程中同时对反应体系的pH和ORP进行监测(见图3).由图3可知ꎬ整个试验过程中ꎬ各组pH一直保持在6~8之间ꎬ其中厌氧营养组pH始终保持在6 5~7 2之间ꎬ厌氧空白组㊁厌氧灭菌组和厌氧自然组的ORP平均值在100~300mV之间ꎬ只有厌氧营养组ORP平均值在-150~-200mV之间ꎬ形成了良好的还原环境ꎬ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的降解及脱氯反应的进行.图2㊀氯代烃在地下水中的自然生物降解Fig 2Naturalbiodegradationofchlorinatedhydrocarbonsingroundwater图3㊀1ꎬ2 ̄DCA降解过程中pH和ORP监测值Fig 3pHandORPvaluesduringdegradationof1ꎬ2 ̄DCA2 2㊀不同电子供体的影响2 2 1㊀电子供体种类影响图4中3条降解曲线分别为投加1g∕L乳酸钠㊁醋酸钠㊁乳酸的情况下ꎬ体系内1ꎬ2 ̄DCA相对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从图4可以看出ꎬ在反应50d后ꎬ各电子供体体系中ꎬ1ꎬ2 ̄DCA的降解率均可达50%左右ꎬ这说明污染体系接种的沉积物经过长期驯化培养后ꎬ乳酸钠㊁乳酸㊁醋酸钠均可作为有效的电子供体ꎬ这也与张姝[32]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不同电子供体条件下ꎬ1ꎬ2 ̄DCA的降解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醋酸钠>图4㊀投加不同种类低质量浓度电子供体后1ꎬ2 ̄DCA相对质量浓度变化Fig 4Variationof1ꎬ2 ̄DCAwithdifferentelectrondonors乳酸钠>乳酸.其中ꎬ在反应60d后ꎬ醋酸钠作为电子供体时ꎬ其降解率可达93 9%ꎬ以乳酸钠作为电子供体时ꎬ1ꎬ2 ̄DCA的降解率为82 2%ꎬ而以乳酸作为电子供体时ꎬ1ꎬ2 ̄DCA的降解率仅为61 8%.2 2 2㊀电子供体质量浓度的影响以上试验说明ꎬ电子供体乳酸㊁乳酸钠㊁醋酸钠的添加加速了1ꎬ2 ̄DCA的厌氧降解ꎬ因此进一步考察了加大3种电子供体质量浓度至2g∕L的降解试验(见图5)ꎬ并监测反应体系的pH(见图6)和ORP(见图7).4341第8期孙仲平等: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㊀㊀㊀由图5可知ꎬ高质量浓度乳酸钠㊁乳酸㊁醋酸钠降解率分别为74 1%㊁49 6%㊁83 8%ꎬ低质量浓度乳酸钠㊁乳酸㊁醋酸钠降解率分别为82 2%㊁61 8%㊁93 9%ꎬ即在该试验条件下ꎬ投加高质量浓度电子供体后ꎬ反而抑制了1ꎬ2 ̄DCA的降解.这表明在该试验研究范围内ꎬ相同条件下低质量浓度试验组的降解效果优于高质量浓度试验组.图5㊀不同质量浓度的乳酸㊁乳酸钠㊁醋酸钠对1ꎬ2 ̄DCA降解率变化Fig 5Thedegradationrateof1ꎬ2 ̄DCAby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lacticacidꎬsodiumlactateandsodiumacetate有研究表明ꎬ厌氧条件下氯代烃发生还原脱氯的最佳pH范围为6 8~7 5[30 ̄31].由图6㊁7可知ꎬ添加乳酸的试验组pH最终降至6以下ꎬORP平均值在图6㊀不同电子供体刺激下1ꎬ2 ̄DCA降解过程中pHFig 6pHvaluesduringdegradationof1ꎬ2 ̄DCAstimulatedbydifferentelectrondonors图7㊀不同电子供体刺激下1ꎬ2 ̄DCA降解过程中ORPFig 7ORPduringdegradationof1ꎬ2 ̄DCAstimulatedbydifferentelectrondonors-140~-200mV左右ꎬ添加乳酸钠的试验组pH最终降至6 5以下ꎬORP平均值在-160~-300mV左右ꎬ添加醋酸钠的试验组pH维持在7左右ꎬORP平均值在-220~-300mV之间ꎬ各反应体系均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厌氧环境ꎬ此外Aulenta等[33]在利用乳酸盐㊁醋酸盐㊁丁酸盐等为电子供体进行还原脱氯研究显示ꎬ添加乳酸盐的微宇宙体系电子供体消耗最快ꎬ但是积累的挥发酸等副产物较多ꎬ从而可能导致生物毒性加强ꎬ而添加醋酸盐的微宇宙体系中无明显毒副产物积累ꎬ即不同电子供体的加入对微宇宙体系pH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各不相同ꎬ这可能是此次试验中3种电子供体对污染物降解产生明显差异的原因.所以在实际场地修复应用中ꎬ电子供体的种类和最适投加量的确定都是至关重要的.534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1卷2 2 3㊀反应动力学性质通常认为ꎬ地下水中发生的氯代烃脱氯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34 ̄35].图8㊁9为醋酸钠㊁乳酸钠㊁乳酸3种电子供体在不同质量浓度下ꎬ1ꎬ2 ̄DCA降解的ln(C∕C0)~t拟合曲线.由图8㊁9可知ꎬ不同种类电子供体对1ꎬ2 ̄DCA降解反应的ln(C∕C0)与t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ꎬ低质量浓度试验组1ꎬ2 ̄DCA脱氯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为0 015~0 045d-1ꎬ与李书鹏等[35]的研究结果相符ꎮ3种电子供体降解1ꎬ2 ̄DCA的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依次为低质量浓度醋酸钠>高质量浓度醋酸钠>低质量浓度乳酸钠>高质量浓度乳酸钠>低质量浓度乳酸>高质量浓度乳酸ꎬ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低质量浓度试验组的降解效果优于高质量浓度试验组ꎬ由此推测投加较高质量浓度的电子供体对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产生了抑制.图8㊀低质量浓度电子供体刺激下拟合度分析Fig 8Fittingcurveoflowconcentrationelectrondonor图9㊀高质量浓度电子供体刺激下拟合度分析Fig 9Fittingcurveofhighconcentrationelectrondonor2 3㊀反应产物分析已有研究[9]表明ꎬ厌氧还原脱氯的主要过程为氢解和消除反应ꎬ氢解反应是指化合物中的一个氯原子被氢原子置换ꎬ一般一步反应只置换一个氯原子.β氢消除反应是相邻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或者两个氯原子被脱除ꎬ在各自的碳原子之间留下双键以形成乙烯(见图10).图10㊀1ꎬ2 ̄DCA厌氧条件下微生物降解途径Fig 10Processofmicroorganismdegradationof1ꎬ2 ̄DCAunderanaerobiccondition在对厌氧反应降解中间产物的分析中ꎬ分别取样监测了反应体系乙烷㊁乙烯㊁氯乙烷㊁氯乙烯的变化情况ꎬ但是4种待分析中间产物只在反应周期末检测到了乙烯的产生(见表2).结合文献[8ꎬ10 ̄12]和表2可知ꎬ该试验中1ꎬ2 ̄DCA厌氧脱氯反应最终产物为乙烯ꎬ卤代消除是1ꎬ2 ̄DCA降解的主要机制ꎬ即除去两个邻接的氯原子ꎬ在各自的碳原子之间留下双键以形成乙烯.但有的试验组实际产生乙烯的量明显高于产生乙烯的理论最大质量浓度(10mg∕L)ꎬ这可能是因为较强还原环境下厌氧微生物代谢活动可能产生烃类物质[36]ꎬ但这种反应现象具体机理尚待研究.此外还有研究[22]表明ꎬ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可能产生少量氯乙烯ꎬ但氯乙烯产生量约为乙烯产生量1%ꎬ这可能是该试验未检测到氯乙烯的原因.表2㊀第60天微宇宙试验体系降解产物分析Table2Analysisofdegradationproductsinmicrocosmsonday60组别乙烯质量浓度∕(mg∕L)厌氧灭菌组0厌氧自然组0厌氧营养组2 4厌氧空白组0电子供体组低质量浓度醋酸钠21 4高质量浓度醋酸钠14 7低质量浓度乳酸钠9 2高质量浓度乳酸钠12 0低质量浓度乳酸12 3高质量浓度乳酸51 56341第8期孙仲平等:电子供体刺激下厌氧微生物对1ꎬ2 ̄二氯乙烷的降解效果㊀㊀㊀㊀㊀该研究采用微宇宙试验取得良好降解效果ꎬ但研究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ꎬ从微生物角度分析ꎬ脱氯菌种并非普遍存在并且均匀分布在污染场地中ꎬ而且其他菌种的影响等都可能造成脱氯菌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ꎻ从工程实践角度分析ꎬ该研究并未模拟地层特性和水流流场等因素ꎬ程莉蓉等[37]提到场地修复工作中应注重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条件的调查和监测ꎬ并结合应用模型分析和情形模拟建立准确的场地概念模型ꎬ因此在实际工程应用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ꎬ充分考虑试验模拟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3㊀结论a)从北京市某废弃化工场地采取地下水和含水层沉积物ꎬ通过微宇宙试验体系模拟地下水环境ꎬ添加电子供体对土著菌进行生物刺激ꎬ取得了对1ꎬ2 ̄DCA的良好降解效果ꎬ醋酸钠质量浓度为1g∕L时降解率达93 9%.b)试验期间对各体系中pH㊁ORP进行跟踪监测ꎬ发现添加醋酸钠的试验体系可长时间维持适宜的中性厌氧环境ꎬ因此可在该污染场地1ꎬ2 ̄DCA原位微生物修复过程中添加适量质量浓度醋酸钠促进其脱氯降解.c)试验期间对反应体系中间产物进行了监测ꎬ仅监测到了乙烯的产生ꎬ表明在试验周期内无明显毒副产物积累ꎬ1ꎬ2 ̄DCA的降解较为彻底ꎬ推测该试验中二卤代消除为1ꎬ2 ̄DCA主要降解途径.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DEWULFJꎬDRIJVERSDꎬVANLH.MeasurementofHenryᶄslawconstantasfunctionoftemperatureandsalinityforthelow ̄temperaturerange[J].AtmosphericEnvironmentꎬ1995ꎬ29(3):323 ̄331.[2]㊀冉德发ꎬ王建增.石油类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技术方法论述[J].探矿工程ꎬ2005(S6):206 ̄208.[3]㊀杨宾ꎬ伍斌ꎬ曹云者ꎬ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强化抽出处理对地下水中1ꎬ2 ̄二氯乙烷的去除效果[J].环境科学研究ꎬ2016ꎬ29(10):1527 ̄1536.YANGBinꎬWUBinꎬCAOYunzheꎬetal.Removalof1ꎬ2 ̄dichloroethanefromgroundwaterbysodiumdodecylbenzenesulfonate ̄enhancedaquiferremediation[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2016ꎬ29(10):1527 ̄1536. [4]㊀郑西来ꎬ唐凤琳ꎬ辛佳ꎬ等.污染地下水零价铁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理论 应用 展望[J].环境科学研究ꎬ2016ꎬ29(2):155 ̄163.ZHENGXilaiꎬTANGFenglinꎬXINJiaꎬetal.Developmentofazero ̄valentiron ̄basedin ̄situreactivezonestechniqueforremediationofcontaminatedgroundwater[J].ResearchofEnvironmentalSciencesꎬ2016ꎬ29(2):155 ̄163.[5]㊀USEnvironmentalProtectAgency.Superfundremedyreportꎬfifteenthedition[R].WashingtonDC:OfficeofLandandEmergencyManagementꎬ2017.[6]㊀陈梦舫ꎬ骆永明ꎬ宋静ꎬ等.场地含水层氯代烃污染物自然衰减机制与纳米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ꎬ2011ꎬ23(3):85 ̄89.CHENMengfangꎬLUOYongmingꎬSONGJingꎬetal.Naturalattenuationmechanismsandthestatusofnano ̄irontechnologyfortheremediationofchlorinatedsolventsingroundwater[J].TheAdministrationandTechnique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ꎬ2011ꎬ23(3):85 ̄89.[7]㊀MANNINOPꎬCECCARELLIV.Poly ̄hydroxybutyrate ̄co ̄hydroxyvalerateassolidslow ̄releasingsourceofelectrondonorsforthe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in ̄situ[J].InternationalBiodeteriorationandBiodegradationꎬ2014ꎬ86:278 ̄285.[8]㊀WANGSYꎬKUOYCꎬHUANGYZꎬetal.Bioremedi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contaminatedgroundwater:microcosmandmicrobialdiversitystudies[J].EnvironmentalPollutionꎬ2015ꎬ203:97 ̄106. [9]㊀HUGLAꎬBEIKORGꎬROWEARꎬetal.Comparativemetagenomicsofthreedehalococcoides ̄containingenrichmentcultures:theroleofthenondechlorinatingcommunity[J].BMCGenomicsꎬ2012ꎬ13:327.[10]㊀GROSTERNAꎬEDWARDSEA.GrowthofDehalobacterandDehalococcoidesspp.duringdegradationofchlorinatedethanes[J].Applie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6ꎬ72:428 ̄436. [11]㊀VANDERZAANBꎬDEWEERTJꎬRIJNAARTSHꎬetal.Degrad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bymicrobialcommunitiesfromriversedimentatvariousredoxconditions[J].WaterResearchꎬ2009ꎬ43:3207 ̄3216.[12]㊀MARZORATIMꎬBALLOIAꎬDEFERRAFꎬetal.Bacterialdiversityandreductivedehalogenaseredundancyina1ꎬ2 ̄dichloroethane ̄degradingbacterialconsortiumenrichedfromacontaminatedaquifer[J].MicrobialCellFactoriesꎬ2010.doi.org∕10 1186∕1475 ̄2859 ̄9 ̄12.[13]㊀NELSONJLꎬFUNGJMꎬCADILLO ̄QUIROZHꎬetal.AroleforDehalobacterspp.inthereductivedehalogenationofdichlorobenzenesandmonochlorobenzene[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ꎬ2011ꎬ45(16):6806 ̄6813.[14]㊀HUGLAꎬSALEHIMꎬNUINPꎬetal.DesignandverificationofapangenomemicroarrayoligonucleotideprobesetforDehalococcoidesspp.[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11ꎬ77(15):5361 ̄5369.[15]㊀EGLICꎬSCHOLSZRꎬCOOKAM.Anaerobicdechlorinationoftetrachloromethaneand1ꎬ2 ̄dichloroethanetodegradableproductsbypureculturesofdesulfobacteriumsp.andmethanobacteriumsp.[J].FemsMicrobiologyLettersꎬ1987ꎬ43(3):257 ̄261. [16]㊀BOUWEREJꎬMCCARTYPL.Transformationsof1 ̄and2 ̄carbonhalogenatedaliphaticorganiccompoundsundermethanogeniccondition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1983ꎬ45:1286 ̄1294.[17]㊀WILDAPꎬWINKELBAUERWꎬLEISINGERT.Anaerobicdichlorinationoftrichloroetheneꎬtetrachloroetheneand1ꎬ2 ̄7341㊀㊀㊀环㊀境㊀科㊀学㊀研㊀究第31卷dichloroethanebyanacetogenicmixedcultureinafixed ̄bedreactor[J].Biodegradationꎬ1995ꎬ6:309 ̄318.[18]㊀HOLLIGERCꎬSCHRAAGꎬSTAMSAJMꎬetal.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andchloroethanebycellsuspensionsofmethanogenicbacteria[J].Biodegradationꎬ1990ꎬ1:253 ̄261.[19]㊀DUHAMELMꎬEDWARDSEA.Growthandyieldsofdechlorinatorsꎬacetogensꎬandmethanogensduring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chlorinatedethenesanddihaloelimin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ꎬ2007ꎬ41(7):2303 ̄2310[20]㊀GROSTERNAꎬEDWARDSEA.Characterizationofadehalobactercoculturethatdechlorinates1ꎬ2 ̄dichloroethanetoetheneandidentificationoftheputativereductivedehalogenasegene[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9ꎬ75(9):2684 ̄2693.[21]㊀MARZORATIMꎬDE ̄FERRAFꎬVANRHꎬetal.AnovelreductivedehalogenaseꎬidentifiedinacontaminatedgroundwaterenrichmentcultureandindesulfitobacteriumdichloroeliminansstrainDCA1islinkedtodehalogenationof1ꎬ2 ̄dichloroethane[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7ꎬ73(9):2990 ̄2999.[22]㊀MAYMO ̄GATELLXꎬANGUISHTꎬZINDERSH.Reductivedechlorinationofchlorinatedethenesand1ꎬ2 ̄dichloroethanebydehalococcoidesethenogenes195[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1999ꎬ65(7):3108 ̄3113.[23]㊀DE ̄WILDEMANSꎬDIEKERTGꎬVAN ̄LANGENHOVEHꎬetal.Stereoselectivemicrobialdehalorespirationwithvicinaldichlorinatedalkanes[J].Applied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ꎬ2003ꎬ69(9):5643 ̄5647.[24]㊀屠明明ꎬ王秋玉.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刺激和生物强化修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ꎬ2009ꎬ29(8):129 ̄134.[25]㊀FUNGJMꎬWEISENSTEINBPꎬMACKEꎬetal.Reductivedehalogenationofdichlorobenzenesandmonochlorobenzenetobenzeneinmicrocosms[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ꎬ2009ꎬ43(7):2302 ̄2307.[26]㊀DAVIDMBꎬMICHELLELꎬVASILIOSKꎬetal.Acclimationofanaerobicsystemstobiodegradetetrachloroetheneinthepresenceofcarbontetrachlorideandchloroform[J].WaterResearchꎬ2000ꎬ34(1):171 ̄178.[27]㊀LEETHꎬYOSHIMIMꎬIKEMꎬetal.Characterizationofananaerobicsoilenrichmentcapableofdechlorinatinghighconcentrationsoftetrachloroethylene[J].WaterScience&Technologyꎬ1997ꎬ36:117 ̄124.[28]㊀LENBꎬCOLEMANNV.Biodegradationofvinylchlorideꎬcis ̄dichloroetheneand1ꎬ2 ̄dichloroethaneinthealkene∕alkane ̄oxidisingmycobacteriumstrainNBB4[J].Biodegradationꎬ2011ꎬ22(6)ꎬ1095 ̄1108.[29]㊀STEPHENSONSꎬCHARITONAAꎬHOLLEYMPꎬetal.Changesinprokaryoteandeukaryoteassemblagesalongagradientofhydrocarboncontaminationingroundwater[J].Geomicrobiolꎬ2013ꎬ30(7):623 ̄634.[30]㊀ADAMSONDTꎬLYONDYꎬHUGHESJB.Fluxandproductdistributionduringbiologicaltreatmentoftetrachloroethenedensenon ̄aqueous ̄phaseliquid[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ꎬ2004ꎬ38:2021 ̄2028.[31]㊀MCCARTYPLꎬCHUMYꎬKITANIDISPK.ElectrondonorandpHrelationshipsforbiologicallyenhanceddissolutionofchlorinatedsolventDNAPLingroundwater[J].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ꎬ2007ꎬ43:276 ̄282.[32]㊀张姝.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D].北京:北京大学ꎬ2013.[33]㊀AULENTAFꎬPERAAꎬROSSETTISꎬetal.Relevanceofsidereactionsinanaerobicreductivedechlorinationmicrocosmsamendedwithdifferentelectrondonors[J].WaterResearchꎬ2007ꎬ41(1):27 ̄38.[34]㊀吴双桃ꎬ陈少瑾.Pd∕Fe催化脱氯水中PCE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ꎬ2008ꎬ2(11):1488 ̄1490.WUShuangtaoꎬCHENShaojin.DechlorinationkineticsofPCEcatalyzedbyPd∕Feinwater[J].ChineseJour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2008ꎬ2(11):1488 ̄1490.[35]㊀李书鹏ꎬ刘鹏ꎬ杜晓明ꎬ等.采用零价铁 ̄缓释碳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中试研究[J].环境工程ꎬ2013ꎬ31(4):53 ̄58.LIShupengꎬLIUPengꎬDUYuꎬetal.AfieldpilottestforrestoringchlorohydrocarboncontaminatedgroundwaterusingZVIandcontrolledreleasingcarbonmaterial[J].EnvironmentalEngineeringꎬ2013ꎬ31(4):53 ̄58.[36]㊀MACECꎬDESROCHERSꎬGHEORGHIUFꎬetal.Nanotechnologyandgroundwaterremediation:astepforwardintechnologyunderstanding[J].RemediationJournalꎬ2006ꎬ16(2):23 ̄33. [37]㊀程莉蓉ꎬ刘奕慧ꎬ丁爱中ꎬ等.地下水三氯乙烯原位生物修复及其影响因素综述[J].安全与环境学报ꎬ2012ꎬ12(4):88 ̄95.(责任编辑:张㊀蕊)8341。

仰望辽阔星空走好脚下的路

仰望辽阔星空走好脚下的路

仰望辽阔星空走好脚下的路作者:宗秋刚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1期宗秋刚,1965年生,江西南昌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探测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行星与空间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日地科学(ST)分会主席。

直接参加欧洲空间局(ESA)和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等单位的多项国际空间计划,并积极参与中国国家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担任Cluster,BepiColombo水星探测计划等六个大型国际空间计划的合作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磁层物理、空间天气学和空间探测。

开启空间科学研究之路我出生在江西南昌附近的农村,少时家里条件并不好。

家里兄弟姐妹5人,我排行中间,因此父母的关注点并不总在我身上。

好在南昌周边水系丰富,物产丰饶,下了课的业余时间,我经常到河边徜徉,有时还捕鱼、采野菜给自己加餐。

夜晚就躺在河畔,吹着习习晚风,仰望没有雾霾和灯光的星空,心中漫无边际遐想的主题总离不开天空中的群星和它们寓于其中的黑暗广袤的空间。

现在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走上空间科学研究道路的开端。

年少求学的时光总是美好而短暂的,有欢笑有泪水。

我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便是在德国的Max-Planck研究所(马普所—当时国际上最顶尖的空间物理学研究机构之一)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时候。

这段时光的开始阶段是极为艰难的,今天回想起来,日历仿佛只是轻轻翻过几页,这段求学时光记录和见证了我走上学术道路的艰辛与收获。

首先是语言关,在国内学的英语完全不够用,更不要说还要与德国人用德语交谈了。

而与语言关这道难题相比,更加令我焦虑的是,我的博士导师威尔肯(Wilken)教授的“放养”政策。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下,威尔肯教授对于一名博士研究生的期望是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可以自己提出感兴趣的课题,只需要导师帮助提意见和建议并加以把关即可。

设计基础I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I课程教学大纲

《设计基础I》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设计基础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代码:J50001学分:5.5理论学时:88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先修课程:无执笔人:宋臻审定人:刘青赵少俐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设计基础作为一门基础课,是新生一入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学习素描和色彩的知识。

素描和色彩基本知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了,但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是学生考学以前不具备的知识能力。

此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和加强提升本专业知识能力必备的课程。

本门课程会结合学生之前学的素描色彩知识向专业设计方向引进-------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

设计基础I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熟练运用造型语言进行设计思维的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和课题训练,提高学生正确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水平,开发学生善于分析和解剖造型的研究能力,逐步培养他们对空间的视觉审美与创造能力,为今后的专业的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教学以课堂教授、课堂练习、示范辅导、课外作业、作品讲评和集体讨论等组成。

课堂讲授主要对理论部分进行讲解,运用多媒体演示、参观展览等方式,结合讲授理论,赏析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境界。

课堂练习以写生为主要形式,通过写生掌握素描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而理解绘画艺术的基本规律。

示范辅导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方式有分组辅导和个别辅导,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作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般在每周课堂教学以外要求布置课外作业练习,开列阅读书目,以达到增强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和熟练运用相关技法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集体评画,介绍作画体会,相互点评作业,取长补短。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第一部分设计素描(44学时)第一章结构素描的概念(2学时)1.结构素描的概念、形成与发展2.结构素描的构图、线的处理与表现3.线结构造型方法的特点与规律教学重点:结构素描的构图、线的处理与表现教学难点:结构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区别,正确理解现代设计素描教学方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的主动型教学方法。

2016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生复试通知及名单-新祥旭考研辅导

2016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生复试通知及名单-新祥旭考研辅导

2016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硕士生复试通知及名单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和北京大学201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安排,特制定我院具体的复试规则:一、复试原则: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

实行差额复试。

初试权重50%,复试权重50%。

外语听力3分制,在复试中进行。

复试成绩和总成绩不及格均不予录取。

各专业拟录取名单依据总成绩名次确定。

总成绩计算方式:0.5×复试成绩+ 0.5×统考成绩/5 + 英语听力二、201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具体要求如下:(一)复试报到: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务必于复试前一个工作日上午9:00至11:00到地空学院研究生教务办公室(北京大学逸夫二楼3205办公室)报到。

报到注意事项:1. 考生须携带身份证、准考证、报名登记表(从北大研究生招生网下载《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zsxx/sszs/shuofsxx/141531.htm)、个人陈述(/zsxx/sszs/shuofsxx/)、正式成绩单,并提供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原件(往届),应届生还应提供学生证。

还可以提交英语水平证明,提交可以证明自己研究潜能的各种背景材料、科研成果等供专家复试组参考。

强军计划的考生还须提供自己的毕业证书复印件、学位证书复印件、学历(学籍)认证报告,原件请携带以备查。

注:登记表和个人陈述需要签名处,请一定要本人手写签字。

正式成绩单:应届生盖学院、学校的红章;往届生可以是档案的复印件,但要有档案管理部门的红章。

请将自己的材料按顺序排好,并统一装入大档案袋中,档案袋正面写好自己的报考专业、姓名、准考证号、联系方式。

2. 考生需缴纳复试费,复试费标准按北京教育考试院规定执行。

复试费标准为每人100元人民币,在报到时缴纳(人民币上请用铅笔写上考生姓名)。

参加两次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二)各专业复试当天,请考生携带自己的相关身份证明(身份证、学生证、准考证)直接到各专业复试地点参加复试。

2009年11月24日同济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名单(307人)

2009年11月24日同济大学授予博士学位名单(307人)
2009 年 11 月 24 日同济大学授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士学位名单(307 人)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学号 0610102007 0610102008 0610102009 0610102010 0510102005 0610102003 0610102012 0510106005 0610106001 0410106003 0510106002 0610104007 0510104012 0610104009 0610104011 0610104012 0610104013 0410190011 0610190008 0610190014 0610101009 0610101001 0610101006 姓名 杨新兵 吴强 董琳 林启忠 董跃武 赵寿为 谷玉盈 柯微娜 古林强 张国星 李勇攀 王晓静 彭程 袁品仕 雷芳 李颖 刘金亮 孙玉花 叶黎明 杨光亮 镇斌 韩同伟 武秀根 学科专业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 声学 声学 声学 声学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 海洋地质 海洋地质 固体地球物理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 固体力学 导师 方小春 边保军 李雨生 李雨生 孙继涛 孙继涛 孙继涛 钱梦禄 盛胜我 王寅观 王寅观 胡中华 施宪法 吴庆生 闫冰 闫冰 闫冰 纪友亮 翦知湣 朱元清 徐鉴 贺鹏飞 贺鹏飞 论文题目 交叉积 C*-代数与迹秩 带交易费路径依赖期权的定价问题和数值计 算 图的 Ramsey 数的几个问题 二部图的几个 Ramsey 函数 随机脉冲系统理论及其在控制论中的应用 基于几何方法的混杂系统的分析与控制 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空气声换能器无损检测复合板材缺陷的实验 和三维数值模拟 扩散吸声体的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 连铸坯清洁度超声检测系统的建立与应用研 究 利用 Lamb 波,表面波,反射纵波和临界折射 纵波进行应力检测的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 TiO2 微球与负载型 TiO2/活性炭的制备、表 征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基于杯芳烃超分子功能的新型质子交换膜的 研究 二茂铁衍生物的纳米化及其微/纳碳化研究 稀土钨/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形貌控制合成及 发光性质研究 分子功能化稀土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材料的组 装与性能研究 稀土有机-无机杂化发光材料的设计、 构筑和 组装 孔南地区断陷盆地早期层序地层特征及储层 预测研究 西太平洋暖池区晚第四纪温跃层变化及其古 海洋学意义 主动地震台的设计与研究 时滞耦合神经元的动力学行为及同步 石墨烯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基于限制失稳理论的艇用核反应堆 CRDM 系 统可靠性分析和试验研究 授予学位 门类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理学 工学 工学 工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