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过程为切入点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6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马克思主义在联系中不断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是中国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而这些理论并不仅仅只是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还会与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相结合。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而这句话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好的总结与概括。

比如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过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

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面对国民党的大肆围剿,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两军对抗的现状中,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并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正是在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和运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得以走向成功,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从我国当下实际来看,如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产物。

在这一特色理论的引领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共同抗疫。

从最初的医护人员对抗疫情到无数“逆行”的队伍走向武汉,从中央的高度重视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行动,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全国行动的朝气,看到的是面对苦难的团结一心的精神。

这也成就了我们国家今天疫情得到良好控制的战果。

有环卫工人将他辛辛苦苦攒了十几年的一万元钱郑重地放在医院的服务台上。

有中年大叔从印度购买大量N95口罩捐赠给抗疫战士们,被问及姓名时只是自称“中国人”。

还有更多的中国华侨,自发地组织捐款捐物,从世界各地采购大量口罩送回中国,一趟趟航班,座椅上货舱里堆满了口罩、食物和各类医疗物资。

医护人员们整日被束缚在厚厚的防护服中,口罩将他们年华美丽的脸庞勒出血痕,护目镜后的双眼流露出血丝和疲惫,然而他们仍在一线奋战,只为让多一名患者能安全走出病房。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

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探讨卡尔马克思在其早期不朽巨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蕴含的共产主义思想萌芽与发展轨迹。

这部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深刻剖析的产物,也是他后来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起点。

尽管该手稿在其生前未曾公开出版,但其内容对后世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异化劳动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继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勾勒出一种超越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构想——共产主义。

他强调了人类劳动的本质属性,认为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才能恢复劳动的社会性和人性,进而实现个人的真正解放和全人类的共同富裕。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回顾《手稿》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随后集中分析马克思在手稿中如何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来展现其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起点,进而探讨这一早期思想如何预示并推动了马克思后期成熟共产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系统的梳理与诠释,《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力求揭示马克思对理想社会形态的初步设想,以及这一设想对于理解和实践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长远影响。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奠定了其日后成熟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这一时期,他不仅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而且试图通过哲学的维度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对人的本质的影响。

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思想植根于对异化劳动的深刻洞察之中,他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与其劳动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关系,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而是变成了奴役工人的手段,进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强调了劳动对于人类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才能真正恢复其自由全面的劳动本质,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心理过程

试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心理过程
[ 1] " 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 工观点看 , 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
理论的中断. 正如洛克在 �人类理解论� 中说 : "在 有智慧的动物中, 记忆之为重要, 仅次于知觉. 我 们如果缺少了它, 则我们其余的官能便大部分失去 了效用. 因此, 我们如果没有记忆的帮助, 则我们 在思想中 , 推论中和知识中, 便完全不能超过眼前 " 的对象 � 可见, 记忆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 育接受 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 想象是比记忆更为高级的心理认知活动, 具有 典型的形象性和创造性特征 .具体地说, 想象是指 " 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
收稿日期 : 20 12 - 12 - 13 : ( 19 6 2 ) , ,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 � , �� , .
获取 知 识和 应 用知 识的 过 程, 或 信息 加 工的 过 "认识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程� 也是人 的头脑形成意识的过程 .通常来说, 认识过程遵循 , , , 着感觉过程 知觉过程 记忆过程 想象过程和思维 过程五个依次"拔高" 的阶段, 依 次逐渐形成人从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的认识过程, 既 和一般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 同时又 有自身特殊的接受机制的内在规律 .说它与一般 人类认识过程相同, 是指它也必然遵循人类认识事 物的一般规律 , 也要经历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 思 维等这几个阶段; 说它特殊, 是指其认识过程的内 , , 容是特殊的 也就是说 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 其接受的对象不是客观事物, 而是一个理论体系, 从性质上说, 它是主观的, 意识的 , 而不是客观实体 的 .这就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机制提出了 更高层次的挑战, 即教育者要把一个理论的, 思想 的, 意识性的 "东西 " , 转变为受教育者头脑中意识 "东西 " , 的, 思想的, 心理性的 这 是一个从意识到 意识, 从思想到思想的高级过程, 而不是从客观到 . , 主观的过程 从这层意义上说 深入挖掘受教育者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机制的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6篇】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读书心得(篇1)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理论体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仅深入了解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知识,而且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知识,努力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

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反反复复研读原文,从中品出经典著作的原汁原味,准确理解其原意,掌握其基本原理,领会其精神实质。

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

虽然研读经典著作是一件费劲而有难度的事情,但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和智慧矿山,值得我们锲而不舍地去开采和挖掘。

通过认真、深入、反复研读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深度,还能跨越时空感悟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

党员领导干部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必须通过学习经典著作让思想“回归故里”,使信仰“返璞归真”,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严以修身、正己立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质修养,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政治使命。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品格,必然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懂弄通理论,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全面、深入、科学地把握国情民情,亲临其境领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在实践中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加深对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特别是思想的理解,深刻理解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团结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实践,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信仰、人生准则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增强才干和本领,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实践中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争议极大的文章。

有人将其视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最高峰、全人类在最深的意义上自由与解放的宣言,也有人将其痛斥为旧形而上学复辟、费尔巴哈哲学的遗毒和一场不彻底的革命。

然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则必然意味着对作为马克思理论学习者与阅读者的这样一种强迫:抛却尚在不断延展与生成的思想本身,用各路权威“慷慨”赠予的锤锤钉钉,对马克思理论这一“机械部件”进行一通事先商议好的拆解,并为这些被切分开的零件贴上或反动或进步的标签,力图将其中的“恶劣分子”彻底铲除。

这种方式的阅读难免会导致我们流失掉对构成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线索的把握,诸如共产主义、类本质等等概念则是被误读的集中领域,也是本文想要处理的重点。

在笔者看来,为此我们需要先对黑格尔辩证法有基本的把握,因为经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所形成的新辩证法是构成和理解整篇文章诸要素的核心线索,其贯穿起的核心概念包括但不限于异化、主体、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等。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重新构造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批判的限度,而对我们理解手稿构成最大阻碍的则是被错误地移植到马克思身上的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形而上学残余,但事实上这些要素已经被马克思通过对人与自然实践的和历史的辩证运动克服了,而我们的任务之一是将这一重要的变化明确地揭示出来。

但当我的视野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以上的背景,我依然深切地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意识到,对这篇文章的任何微小处理,实际上都是在对一个病危之人的心脏动刀子、做手术。

这是对理论的一次生与死的审判,审判不仅不可逃避,而更加困难之处则在于其隐含了太多难以厘清的纠葛,以至于其很难再用公或不公来看待。

而与那已经发生过的无数次审判相比,这样的一次再解读对理论来说或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任何对马克思的理论依然怀有真诚期待的人来说,则依然是次真切的生死考验。

毕竟不知道的是,在那些已曾经历过的腥风血雨之后,马克思的理论生命究竟还剩下多少足够我们去挥霍。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深度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深度思考
中 图分 类号 :A 1 8l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分 类 号 : 17 -09 2 1 )40 0 —0 6 47 8 ( 0 1 0 - 5 1 0


早期 中 国共 产 党对 马克 思 主 义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 相 比 , 晚近 百 年 时间 。 要
正 如毛 泽东 所 说 : 灾 难 深 重 的 中华 民族 , 百 年 “ 一
来 , 优 秀 人 物 奋 斗 牺 牲 , 仆 后 继 , 索 救 国救 其 前 摸
动 以后 , 中国社 会 存 在 各 种 思潮 和 “ 义 ” 主 。马 克 思 主义 在 中 国 的传 播 并 不 是 最 早 , 西 方 资 产 阶 同
从 而把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推进 到 一 个新 阶段 。 总结历 史 经验 , 中到一 点 , 就 是 始终 坚持 马 集 这 克 思 主义普 遍 真理 与 中 国国情和 实践 的 结合 , 结合 是 关键 。 关键词:中国共产 党 ; 马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 合 ; 泽 东思想 ; 小平理 论 结 毛 邓
义 革命 、 会 主义 革命 、 会 主义 建设 和 改革 开 放 社 社 建设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时期 。中 国共 产党 从 诞 生
之 日起 , 坚持 以马 克 思 主 义 为指 导 。“ 四” 就 五 运
到 , 有 马克思 主 义 能 够 指 引 中 国人 民推 翻帝 国 唯
主义 和封 建主义 的统治 , 走上彻底 解放 的道 路。
过程 中 , 国共 产 党 人 始 终 坚 持 社 会 主 义 和 共 产 中
主义 的伟 大 目标 , 持 阶级 斗争 不 动摇 。可 以 说 , 坚 阶级 斗争 是 中 国人 接 受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切 入 点 , 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1.1追求智慧的学问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1.1追求智慧的学问优秀教学案例2024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必修4)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追求智慧的学问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和提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时政热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结合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哲学的实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增强理论素养,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3.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时政问题,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如“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谈谈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方法的理解

谈谈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方法的理解

谈谈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方法的理解储开林(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安徽芜湖241000)摘要: 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与‚自然‛思想的阐述的个案分析中, 找到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

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概括和总结出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人; 自然;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生成性; 实践文章编号: 10092105X (2007) 022******* 中图分类号: A 811 文献标识码: A一、从对“人”与“自然”概念的批判看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实践区别开来‛1 10 , 需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指出人之为人的本质之规定。

因为这里的‚生产‛只是由于人所具有的‚肉体组织‛的生物性决定的。

只有人类超越生物需求, 从真正进行‚物质生产‛之后才会具有不同于动物的质的规定性。

然而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只有在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发展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中, 才会慢慢形成。

马克思以生产来界定人, 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让人具有了一定的质的规定性, 然而这还不是人的真正的本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继续就生产往下谈, 生产并非杂乱无章的, 而是需要一定的‚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1 10 , 这便告诉我们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生产变得越来越有规律, 变得更加有序。

这便是人们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 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在他本人留给我们的那些经典文献如《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等之中展示给我们的就是对前人的思想与文本的批判精神。

他总是在批判中成长, 在自我清算中超越自己。

总之批判与自我清算是马克思的重要的研究方法, 是他的激情与活力的源泉, 也是马克思分析批判费尔巴哈‚人‛与‚自然‛概念的切入点。

(一)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批判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先批判和自我清算的是‚到底什么是人‛。

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案例解析

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案例解析

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案例解析在《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中,经典案例解析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经典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解析和讨论。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案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在20世纪初,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应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列宁在苏联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治改革措施,以实现社会主义的过渡。

例如,实行了土地国有化、工厂和企业的国有化等一系列措施,从而使生产资料实现公有制。

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苏联在经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实行集体化农业和五年计划等措施,苏联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

在斯大林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扩权乱象和政治迫害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一经典案例提示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正确性,坚持民主集中制,从而避免出现权力滥用和失控的问题。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典案例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跨越。

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中国革命的初期,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成功地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这一经典案例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民阶级的重要性,以及农村革命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作用。

浅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赵晶晶

浅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_赵晶晶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 一四年第一期技术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文化已成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形态,科学研究之本是追溯学术源流,这就使人们把目光聚焦在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上,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有关技术哲学的著作,技术思想也不属于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主流,但是他探讨过许多技术问题,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技术思想材料。

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的技术思想进行总结,经过提炼形成了研究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专著。

这些专著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内容概述(一)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其中包含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19世纪中叶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这些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引起了马克思的密切关注和深入思索,进而形成了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

在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形成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外学者都有相关的论述,本文主要引用国内学者的论述,其中乔瑞金是这样认为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以异化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阶段,这阶段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代表作;以机器代替劳动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成熟阶段,这阶段以《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为代表作;以及以关于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研究为核心思想的系统阐述与理论应用阶段,这阶段以《资本论》为代表作。

国内学者牟焕森认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研究向度对人类改造自然的技术实践进行反思”。

反思内容可归纳为“一个主线三个切入点”的历史模型,即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理论主线,先后以人文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和工程学传统的剖析为切入点对技术进行反思,构成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完成《资本论》。

这三个阶段依次呈现,构成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由诞生、发展到成熟的历史结构。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

马克思哲学的三个基本维度和两个基本发展方向分析马克思哲学具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本体论维度、认识论维度和实践论维度。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三个基本维度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马克思哲学具有两种基本发展路向,即批判性地向群众的生活和哲学家的生活汲取营养并以此来发展自身、丰富自身的倾向。

在马克思哲学中,这两种基本发展路向也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但是,马克思哲学的这些内在特质至今并没有被给予合理而充分的领会和把握。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理解。

基于此,笔者拟对此予以简要探讨,不妥之处,请同仁批评指正。

一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哲学的认识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本身的言说方式和澄明形式,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维度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趋向和目的指向,三者必然内在统一于马克思哲学中,因此,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哲学的基本命题就需要在上述三种维度中进行。

本体论是哲学关于人之存在根据的根本看法。

其对于哲学而言具有始源性意义和价值。

本体论所表达是源始的存在学概念,而这种概念是先于一切科学基本概念的定义。

因此,它必然表达了哲学是其所是的基本立场。

恩格斯指出,在哲学史上,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全部哲学必然都会在思维和存在二者之间何者具有先在性上做出选择并以此作为自身哲学的基本立场。

对此所作的不同回答便必然分野出不同的哲学阵营,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马克思虽然选择了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命题作为自身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但是并没有沿袭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是对它们进行了扬弃或者根本改造。

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不仅同唯心主义的基本立场有了根本区别,而且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也有了根本不同。

因此,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立场之真正内涵就成为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本体论的关键和根本枢机。

从认识过程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涵_张鸿奇

从认识过程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涵_张鸿奇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 NO.5,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357从认识过程角度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内涵张鸿奇(华宇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德育教研室,山东 德州 253034)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众多研究领域中的基础工作,对该课题的研究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从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这一概念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客观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客观存在的整体性的认识,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认识上升为一种指导原则这三个层次,同时分析了三个层次的关系,实现了对该概念的从认识的两次飞跃的角度的全面解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实践;认识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5-0357-1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国内众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著述。

现在尝试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进行解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客观存在的整体,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即:这是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相关理论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内涵的第一个层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那么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研究中就必须首先全面解读作为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存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诞生到现在,是一个经历了创立和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全面的发展,这个历史过程虽然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但是整个过程本身却是统一的整体,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这个整体统一了马克思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

马克思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

马克思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

的全部遗 产 ( 辩 证法——笔 者注 ) 不过 是可 以用来 套 在任何 论题上 的刻板公式 , 不 过是可 以用来 在缺乏思
想 和实 证知识 的时候及 时 搪塞 一下 的词 汇语 录 ” 口 ] 。 于是 , 马克思 主义哲学 所蕴含 的辩证 属性 , 就沦 为经 验直观的附庸 , 从而丧失积极 的批判能力 。 对此 , 孙正聿先 生一针见血地指 出 , “ 必 须把辩证 法 同哲 学基本 问题统一 起来 , 从‘ 思 维和存 在 的关 系 问题 ’ 去定 义和解释辩 证法 理论 , 真正揭示 辩证 法理 论 的世 界观 、 认识 论和方法论 的统一 ” [ 2 3 。不难 看 出 , 就如何理解 马克思的辩证法而 言 , 孙 老师提 出了互相
4 7
首先 ,唯物辩 证法对 黑格尔思辨体 系的超越 , 必 须达到哲学反思 的高度 。 这 构成辩 证逻辑 自身性质 的
内在要求 。对此 , 黑格尔指 出 , 反思 “ 是一 种特殊 的思 维方式 , 在这 种方式 中 , 思 维成为认识 , 成 为把握对象
是, 现实 以及对现实的认识 , 就转变为纯粹 的概念 。 它
反思人手 , 才能把握马克思辩证法 的核心特征 。 于是 , 后
者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 系, 就体现为 以下三个层次 :
作者 简介 : 孔
妍( 1 9 8 8 一) , 女, 山西晋 中人 , 吉林 大学哲 学社会 学院暨哲 学基础理论研 究 中心博士研 究生。
第5 期

妍: 马克思辩证汉与哲学基本问题浅谈
系的关键所在 。 因此 , 以思存关 系为切入点 , 凭借马克 思与黑格尔 之间的话语互动 ,对 唯物辩证法 的解读 , 就具有确证 马克思 主义先进性 的奠基意义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切入点探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切入点探析

思主义的文化源头 , 溯可 以到 古 希腊文 化 , 处来 自于 德 国古典 哲 上 近 学, 从根本 上说 , 欧洲 文 化体 系的一部 分 , 仍是 其文化结构 、 思维方 式属 发挥决定性 的 作用 , 持 实践 是 知识 的源 泉 , 坚 是检 验 真理 的 标 准 等 于外 向型文 化 , 而中国文 化的源 头很多 , 主要来 自于 先秦文 化 , 但 特别 等。 与中 国传统文化范畴的密切结合 ,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深层次 的 是 是儒 、 、 , 于内向型文化 。必须在适合 中国国情的 前提下 , 释 道 属 关注 中 理论契机。 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进程 中的有 机融入 , 而实现 有 中国特色 进 三 、 一 步提 升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文 化 层 次 上 的 中 国 化 进 的文化理论 , 实现马克思 主义 的中国化 。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成为中 国的指导思想 , 并不是 随意选择的 , 是 这 2 辨 析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化 与 中 国化 的 马克 思主 义 、 历 史性 的选择 , 是中 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 撞、 相互融合的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与我 国的具体特点 相结合并 果 , 也是经过革命和建设 的实践得 出的。虽然在 中国历 史上对 马克思 且能获得一定 民族形 式的具体过 程。1 中主要包 含五 个方 面 : _其 第一 , 主义哲学思想 曾产生过怀疑 , 但是经过实践证明 , 马克思 主义仍然能有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以及基本原理得到体现 ; 二 , 第 科学总结 中国革命 以 效地适应 中国的 国情并 推动社会发 展。现阶段 , 马克思 主义中 国化面 及建设的独有经验 ; 第三 , 体现中华 民族的优秀 文化成果 ; 四 , 第 体现人 临更加艰 巨的任务 : 实现作 为西方先进 的文化 形态的马 克思 主义哲学 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 第五 , 符合群众需求的 生动 语言形式 。而 中国化的 与 中国传统文化 的相互融合 , 进而创造出全新的主流文 化。 _ 3 马克思主义 ,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发展的逻辑 结果 , 国化的马克 中 第一, 马克思主 义哲 学的 中国化 。随着社 会的不 断进步 , 新科技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逻辑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逻辑学为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进行深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逻辑学的概念和内涵马克思主义逻辑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逻辑学问题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揭示和系统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逻辑思想。

马克思主义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基础、科学的逻辑方法、辩证逻辑规律以及科学论证等。

马克思主义逻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逻辑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辩证法、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论。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逻辑学的核心,其核心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部分,研究思维的一般规律,包括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

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科学发现、论证和验证的规律,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逻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逻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逻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理论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基本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建构和论证都离不开逻辑学的支持。

逻辑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论证规律,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2. 马克思主义逻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科学是现代科学的重要分支,其基础在于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而科学的观察和实验依赖于科学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主义逻辑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推理规律,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逻辑学使科学家在研究自然现象时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证明,从而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逻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学科体系,其研究对象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实践观点的论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实践观点的论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蕴含实践观点的论析在代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特别重视实践在理论认识活动中的重大作用,在分析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认识论的时候,就把实践蕴涵在认识之中,理解为科学实验活动和认识活动。

指出理论认识要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哲学与世界的关系上,实践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实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的手段和途径。

“一个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实践的力量,并且作为一种意志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这是一条心理学的规律。

”由此马克思开始由纯粹认识的精神自由走向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由。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起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实践范畴和自己的实践观思想。

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通过人与动物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本质,从而把自由自觉的劳动当作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

实践的本质内容是对象性的活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揭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是实践的本质所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作品,比《手稿》更为深化地探讨了实践概念,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阐明了自己的实践观点。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基础理解为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或对象性的活动,在马克思的视域中,感性活动和实践说的是一回事,有时又用对象性活动指代实践。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最新资料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最新资料

世界思想史逻辑中的马克思类本质理论还原与确证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历来受到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重视和争议,特别是当西方马克思主义日益成为学界的一门显学以后,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或者早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学者群中出现了探索譬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哲学原生态;世界思想史与马克思思想逻辑发生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性等种种理论思潮的可喜现象,的确,在当代马克思思想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多值得探索和创新的领域,本文试图从哲学人类学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对马克思类本质理论揭示的人类解放理论即“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思想以一种反思的逻辑在世界思想史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证。

一、世界思想史逻辑与马克思类本质理论“类本质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人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是在继承批判黑格尔“异化”思想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史基础上创立的有着关键学术效应的观念形态,本文出于学界研究的现实需要,以此作为一个切入点从世界思想史的发生逻辑角度体观马克思类本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形成中的地位和意义。

人类本质理论的原初内涵。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是类存在物的观点。

他说:“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的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马克思又在考察异化劳动剥夺人的类生活中,阐述了人的类本质及其异化。

他指出:“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哲学

“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哲学

“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哲学<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摘要: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主题的,由人、实践、社会、历史四个基本范畴相互联系构成的关系之网,它是作为“一整块钢铁”的哲学理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马克思哲学。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核心概念;方法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0-0325-01哲学是一门的反思的学问,哲学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断地反思,既要有理论内容的反思,又要有思维方式的反思。

一、从理论内容上反思马克思哲学,它是一张关系之网马克思哲学的主题是“人”,这个“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历史的人,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个个人,是全人类。

马克思要研究的不仅仅是人这个存在物,更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存在,人现实的存在,具体的存在,历史的存在。

这样,“人”就成为了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

马克思研究人不是抽象的泛泛的去谈全人类,也不是去研究个别的张三或者李四,而是选择了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

马克思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活的工人为切入点,研究工人的生存状况,发现工人要生存,首先就要劳动,他说“劳动是每个人的本分”。

对于什么是劳动,马克思说道:“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

也就是说劳动是人的活动,他把这种活动称为实践活动。

这样就引申出“实践”这个概念――马克思的重要核心概念范畴之一。

实践活动是马克思用来区别人和动物的本质规定。

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活动,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改造世界的目的性活动。

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变成了一种不自由不自觉的活动,成为工人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去做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不但没有让工人感到幸福反而感到痛苦,成为了奴役人压迫人的活动。

2024年理论宣讲活动记录

2024年理论宣讲活动记录

2024年理论宣讲活动记录活动背景2024年理论宣讲活动是由某大学政治理论课程组织的一次重要活动。

该活动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运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参与度,课程组特邀请了多位权威学者和教授来进行宣讲。

本文记录了该次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反馈。

活动内容第一场宣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该场宣讲由著名学者李教授主讲。

他详细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实践路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必然性等。

李教授运用生动的案例和数据,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第二场宣讲: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解读该场宣讲由政治学教授王教授主讲。

他深入解读了《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思想和历史背景,分析了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王教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们思考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思想理论的探索欲望。

第三场宣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该场宣讲由哲学教授赵教授主讲。

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切入点,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

赵教授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例,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激发了学生们对于哲学思考的兴趣。

学生反馈深度思考启发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次理论宣讲活动使他们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产生了新的兴趣。

他们在与学者的互动过程中,不仅充分了解了理论的本质,还能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深度思考。

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些宣讲活动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内涵全面提升通过参与宣讲活动,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宣言》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等重要内容。

他们表示,宣讲活动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理论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对于理论学习的自信和兴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过程为切入点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
作者:李秀红
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4)03—115—04
[内容提要]《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提出了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一种新的思路,揭示了过程思想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

认为过程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模式,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其实质上是一个具有辩证特性的过程。

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在综合论述本书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评价该书的得失。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方面有比较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本体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等不同的理解方式。

闫顺利教授所著《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版)在总结、分析上述理解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把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视为一种实践过程辩证法和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从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和发展观等方面阐释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及其价值。

综观西方哲学史可以发现,过程思想源远流长,从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到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彰显了过程思维方式,期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布鲁诺、卢梭、狄德罗、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柏格森等人都曾把人类社会、自然和宇宙描绘为一个过程。

由美国哲学家小约翰柯布、大卫格里芬创立的“过程研究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其理论前提就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进程中,尤其面对当代世界性的环境难题,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但回过头来人们发现:“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早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这个思想恰被忽略了,所以开掘马克思的过程辩证法从而与‘过程哲学’展开对话,且能够吸收‘过程哲学’合理的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建设具有裨益。

”[1]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研究能够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生长点,究其原因:第一,马克思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过程思想,这种思想尚处于等待开掘的状态;第二,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有助于突破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第三,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未能从马克思哲学的变革实质来理解马克思哲学过程思想的本质及意蕴;第四,现有研究成果缺乏马克思哲学的域外视角分析,特别是缺乏与过程哲学、存在主义等相关理论的对话。

(一)以过程思维方式突破传统的实体思维方式。

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实质是一种实体思维方式,即把某种实体视为解释世界的无可怀疑的、坚不可摧的质点,从这个质点出发构建整个理论体系,例如泰勒斯的水、巴门尼德的存在、笛卡尔的我思以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都是类似的实体。

这种实体思维方式无法突破机械性和还原论的困境,在其理论阐释过程中难以避免
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相互冲突的理论之间难以达到和谐与圆融。

过程思维方式认为在一个事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事物发展过程本身,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辩证观点把握事物的整体。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这就是马克思哲学中包含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正像作者在本书中指出的那样:“辩证法的过程思维是对形而上学思维的超越,所谓超越是指这种思维方式拒绝了形而上学的绝对论和独断论,同时又包含了形而上学的命题,增添了为形而上学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是把思维与存在、运动与静止、此岸与彼岸、科学与价值等等统一起来的真理,以更加全面性、包容性、整体性的视野审视世界。

”[2]
(二)以实践哲学突破传统的思辨哲学模式。

以实体性思维为根基的思辨哲学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第一,它在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中兜圈子、绕弯子;第二,它把现实世界视为概念的外在表现或实现,幻想只要在概念的范围内解决了问题,现实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与思辨哲学相比,实践构成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哲学奠定了实践哲学范式,开创了新的哲学解释原则。

思辨哲学是从天国下降到人间,实践哲学则是从人间上升到天国,人们“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马克思);思辨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实践哲学则侧重于“改变世界”,它不局限于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而是要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

马克思凭借实践范畴超越了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的二元对立,在他看来,在认识论领域中,人的思维的真理性问题实质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在社会生活的本质观上,“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正如本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意识到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且只能在实践中求得现实的解决,马克思完成了从思辨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

(三)实践是一个过程。

本书作者曾经设问:“既然以实践作为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关键点,那么实践是什么或什么是实践是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3]有的学者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活动,这就造成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混淆;有的学者把实践规定为一种抽象范畴,这又造成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之间难以区分。

实践既不是一种实体范畴,也不是一种客体意义上的关系范畴,实践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过程中的一切要素构成对象性关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是非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

”一切现实中的存在物必然是对象性存在,并且在实践中、在对象性关系中展现为真实的存在及其过程。

一切矛盾在实践中产生,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化解。

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论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把实践视为过程凸现了哲学的现实性之维和发展原则,真正体现了把哲学从天国拉倒人间,因而马克思哲学才是真正的行动哲学和过程哲学;第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关系,主体和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获得相互规定;第三,人与自然的矛盾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地化
解;最后,实践过程是我们确立一切价值的根基,消泯一切最终的、永恒的东西,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失的实践过程中追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四)马克思哲学实质是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思维活动中相对稳定的模式、程序和习惯,也表示着人们考察事物的不同视角。

观点仅仅属于哲学理论的个别表现,而思维方式才代表哲学家思想的精神实质。

哲学思维方式处于不断地演变之中,本体论思维方式追求世界普遍终极的本体,陷入理论纠结的抽象思辨;科学世界观思维方式难以避免二元对立思维,无力使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现代西方哲学过程思维方式对“过程”的强调意味着西方思想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认识模式的根本转变,但它本质上还停留在抽象思辨层面。

马克思哲学立足于实践,将自然、社会、人看作客观的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过程,使哲学最终由天国降到人间,回归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也实现了现代思维方式的实践过程论转向。

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就是现实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一定手段而进行的主体活动,它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目的和实现等等相互作用中的对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体现着否定性的自我统一,通过创造而实现进化;又通过对象性存在关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互动生成。

[4]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坚持人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世界在实践过程中的生成性以及事物本质的辩证性。

在该书的论证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这里一并提出,供大家商榷,这些问题包括:第一,本书作者主张以实践过程思维方式来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主张超越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思维决定存在和存在决定思维都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出现的一种动态的关系,谁决定谁取决于实践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实践哲学与实用主义哲学相混淆;第二,本书名为《马克思哲学过程论》,而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论”,之所以这样使用的本意就是为了把马克思的哲学与马克思之后的哲学进行区分,使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其过程思想,但是在具体论证的一些关键点上,作者往往超出马克思的相关论述,来引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相关论述来说明问题,这在实质上造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论”;第三,本书的主旨之一是与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等为代表的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观点形成争鸣,但是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对各种观点的缺陷以及内在演进思路的论证需要进一步加强。

瑕不掩瑜,本书的创新之点还是主要的,它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关于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的理解,为马克思哲学与生命哲学、过程哲学等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展开对话开辟了新的途径,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思维方式的连续性,同时也为我们借助马克思哲学超越西方哲学的思辨特性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2][3][4]闫顺利.马克思哲学过程论: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7、9、3、82
基金项目: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哲学理论的历史感与历史叙述的哲学性: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CZX007)部分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刘顺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